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阿克塞是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县,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绘画资源,蕴含着哈萨克族宝贵的本土文化与民族艺术。我们通过引导幼儿去亲自体验观察少数民族自然环境、发现少数民族绘画资源,利用审美直觉强化幼儿对美的发现、认知和欣赏,增进幼儿的民族情结,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主性,使幼儿学会创造美、表现美,将哈萨克族文化艺术传承与发扬。文章阐述少数民族绘画资源在教学中的多种价值以及教学中运用少数民族绘画资源的可行性,认为少数民族绘画资源是幼儿早期进行艺术创造的营养来源。
关键词:少数民族 绘画资源 教育途径
被誉为“塞外明珠”的阿克塞县是以哈萨克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雕刻、刺绣、民族图案等民间工艺品蕴含着哈萨克族宝贵的民族绘画资源,是哈萨克族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对美的感受,是我县传统文化中的一块艺术瑰宝,它具有丰富的文化蕴含,鲜明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艺术审美意味。
阿克塞县地处祖国西部,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生活的地区,各个民族虽然人口数量多寡不一,历史长短不等,社会发展水平高低有别,然而,他们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文化和迥然相异的风俗民情,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品更因其鲜明的民族特色而被众多人注意并喜欢。在我园已结题的《民族艺术与幼儿的全面发展》这个课题中,幼儿对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民族风情、服饰、乐器、民间工艺品及相关的花纹、图案有了一定的认识,笔者认为幼儿对富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美术资源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认识上,而应取其精华,将少数民族美术资源有效地融入幼儿美术教学中,从而开发幼儿的艺术潜能及创造力,这在幼儿早期绘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幼儿去亲自体验观察少数民族自然环境与发现少数民族美术资源,利用审美直觉强化幼儿对美的发现、认知和欣赏,增进幼儿的民族情结
我县有许多建筑的外形都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息,为了使幼儿能生动的感知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环境,我们组织幼儿参观了“民族风情园”“民族博物馆”“清真寺”等古老的建筑,在民族风情园的民族长廊上,有反映哈萨克族风土人情的大型浮雕,在民族博物馆幼儿参观了精美的手工艺品,在许多工艺品上都布满了线条优美,色彩艳丽的装饰图案,这些图案结构严谨、色彩绚丽,线条粗犷,造型大方,在色彩处理上,使用了强烈的对比色,其图案纹样表现了牧民对艺术的爱好和审美情趣。生动体现了哈萨克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具有吸引力的美术资源环境,能紧紧抓住幼儿的心,让幼儿在充满民族气息的环境中,对民族美术有了直接的感知。
教师再创设主题绘画活动“家乡的建筑”,让幼儿在活动中再现建筑物的结构特点。使幼儿在观察欣赏、感受中直接了解了哈萨克族民族美术的特点。通过这样的环境创设,耳濡目染,幼儿绘出了一幅大胆的画,其中一位小朋友把阿克塞的房子与建筑物设计成有各种民族图案和风格的城堡。
哈萨克族民族绘画资源,大都来源于生活,但不拘泥于生活,例如让幼儿了解哈萨克族的日常生活用品时,可带领幼儿到哈萨克族幼儿家里去做客,让幼儿走进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家庭尝试串烤肉串,做包尔萨克,品酥油茶,做酸奶疙瘩,观察相关生活用品,如:毡房、地毯、精美的托盘、服饰品等。
幼儿在亲自体验和观察中会发现毡房造型很特别,哈萨克族用于弹奏的乐器“冬不拉”只装有两弦,地毯的图案和颜色,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浓厚的地方色彩,其特点是多层边框、整个地毯大都花纹对称、整齐,木柜、桌子上也雕刻着各种花纹、图案。哈萨克族在皮革、毛毯、妇女的服饰和生活用品等物品中也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雕刻、刺绣等,题材多种多样。幼儿将汉族服装与哈萨克族服饰在观察与比较中发现,哈萨克族是一个爱花的民族,他们带的是绣花帽,穿的是绣花衣,背的是绣花袋。哈萨克服饰的衣领、袖口、衣服的前襟、下摆和帽子、套鞋、靴子及挂毯、窗帘等日常生活用品,多饰以花草纹、羊角纹、人字纹等组成的图案。图案的着色富有象征性,他们认为,蓝色表示蓝天,红色象征太阳和太阳的光辉,白色象征真理、快乐和幸福,黄色象征智慧和苦闷,黑色象征大地和哀伤,绿色象征春天和青春。精美的刺绣或图案多为对称,主要是用丝线和金线刺绣,色彩大方,鲜艳,多用对比色,表现风格不落俗套,集中反映了哈萨克族善良、健康、愉快的思想感情和朴实的审美观,给人一种浓重的草原民族气息,使人赏心悦目,仿佛置身于艺术殿堂。
幼儿在亲自摸一摸、试一试、看一看的动作中,感知少数民族用品的特征与造型,从少数民族用品上精美的花纹与图案中找到规律,在感性生活经验中形成表象和意象,从而增强幼儿的观察能力,培养了幼儿对客观事物的正确感知能力,使绘画内容与生活经验相统一,美术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统一。
二、从少数民族用品写生入手,通过内在引导,增强幼儿的自主性,使幼儿学会创造美、表现美
幼儿对少数民族用品及其上的图案、花纹充满了好奇,他们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如果让幼儿把看到的东西画下来,那可就不容易了。以往我们经常在纸或黑板上画好了树,小鸟等让幼儿跟着画,这种画法叫临摹。其实这是用成人的眼睛去代替孩子的眼睛,而只会临摹的幼儿,其观察、记忆、表现生活的能力往往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我们在引导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少数民族用品的外形特征、图案特点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记忆与分析,把生活中立体的、三维的物体画在平面的纸上。如在“美丽的毡房”时,在幼儿的熟悉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使幼儿再进一步的观察,幼儿会发现毡房的房顶像一个三角形的斗笠,中间像是一个接近正方形的脸,幼儿经过分析、观察,在进行写生绘画时,常常会画出一些违反常规的透视规律,违反生活真实的图形。如将“毡房”画成一个怪异的大脸娃娃。“毡房”的围墙就是脸,并用哈萨克族挂毯上的图案来表现“大脸娃娃”的五官。用色上,幼儿将主体“毡房”与背景运用冷暖色进行添色,如主毡房用红、黄色系进行涂色,背景用绿色系进行涂色,但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因为这是幼儿眼中的事物。
幼儿通过观察生活、记忆、图形、分析比较、纸上表达这个过程,组成了对幼儿思维来说至关重要的程序——空间转换过程,即从立体的转换成平面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在写生中才能完成,必须说明的是这里说的“写生”,并不是美术专业学校的那种对照物体如实描绘的写生,而是幼儿绘画教学形式上的“写生”。这其中教师的激励和启发对幼儿来说是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可以提高幼儿的创作兴趣,打开幼儿的思路。如在对我县风景区“民族风情园”进行写生时,我就这样引导幼儿:“你们看,风情园从正面看像什么?可以用什么线条进行表现?怎样让风情园变成一个神奇的乐器?你希望它具有什么本领?通过一步一步进行引导,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同时又没有限制幼儿的思维,幼儿画出的画就各不相同,画出了会飞的风情园、会说话的风情园等,并在已画好的主体轮廓里,幼儿会自觉地运用记忆中的少数民族用品中的图案、花纹进行想象添加,丰富画面内容,独立地、有选择地运用冷暖色进行涂色。这样教师指导的重点不是让幼儿画的与实物有多像,而是帮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打开幼儿绘画思路,保证他们形象思维的流畅性、多样性。幼儿所描绘的东西既有赖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意象的积累,也得益于他们自由的想象和大胆的无拘无束的表达。
至于技巧方面,教师虽没有刻意去教,但幼儿在每一次创作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已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并形成必要的技巧。正是在这样一个宽松的气氛中,幼儿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感受,把情感用艺术的语言表现出来,达到技能与情感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增强绘画的灵活性,从而提高幼儿表现美的能力。
通过以美激情,以美引趣,以美创美,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民族美术教育活动,对幼儿艺术教育的提高,对我国民族艺术的发扬光大,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 绘画资源 教育途径
被誉为“塞外明珠”的阿克塞县是以哈萨克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雕刻、刺绣、民族图案等民间工艺品蕴含着哈萨克族宝贵的民族绘画资源,是哈萨克族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对美的感受,是我县传统文化中的一块艺术瑰宝,它具有丰富的文化蕴含,鲜明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艺术审美意味。
阿克塞县地处祖国西部,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生活的地区,各个民族虽然人口数量多寡不一,历史长短不等,社会发展水平高低有别,然而,他们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文化和迥然相异的风俗民情,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品更因其鲜明的民族特色而被众多人注意并喜欢。在我园已结题的《民族艺术与幼儿的全面发展》这个课题中,幼儿对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民族风情、服饰、乐器、民间工艺品及相关的花纹、图案有了一定的认识,笔者认为幼儿对富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美术资源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认识上,而应取其精华,将少数民族美术资源有效地融入幼儿美术教学中,从而开发幼儿的艺术潜能及创造力,这在幼儿早期绘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幼儿去亲自体验观察少数民族自然环境与发现少数民族美术资源,利用审美直觉强化幼儿对美的发现、认知和欣赏,增进幼儿的民族情结
我县有许多建筑的外形都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息,为了使幼儿能生动的感知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环境,我们组织幼儿参观了“民族风情园”“民族博物馆”“清真寺”等古老的建筑,在民族风情园的民族长廊上,有反映哈萨克族风土人情的大型浮雕,在民族博物馆幼儿参观了精美的手工艺品,在许多工艺品上都布满了线条优美,色彩艳丽的装饰图案,这些图案结构严谨、色彩绚丽,线条粗犷,造型大方,在色彩处理上,使用了强烈的对比色,其图案纹样表现了牧民对艺术的爱好和审美情趣。生动体现了哈萨克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具有吸引力的美术资源环境,能紧紧抓住幼儿的心,让幼儿在充满民族气息的环境中,对民族美术有了直接的感知。
教师再创设主题绘画活动“家乡的建筑”,让幼儿在活动中再现建筑物的结构特点。使幼儿在观察欣赏、感受中直接了解了哈萨克族民族美术的特点。通过这样的环境创设,耳濡目染,幼儿绘出了一幅大胆的画,其中一位小朋友把阿克塞的房子与建筑物设计成有各种民族图案和风格的城堡。
哈萨克族民族绘画资源,大都来源于生活,但不拘泥于生活,例如让幼儿了解哈萨克族的日常生活用品时,可带领幼儿到哈萨克族幼儿家里去做客,让幼儿走进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家庭尝试串烤肉串,做包尔萨克,品酥油茶,做酸奶疙瘩,观察相关生活用品,如:毡房、地毯、精美的托盘、服饰品等。
幼儿在亲自体验和观察中会发现毡房造型很特别,哈萨克族用于弹奏的乐器“冬不拉”只装有两弦,地毯的图案和颜色,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浓厚的地方色彩,其特点是多层边框、整个地毯大都花纹对称、整齐,木柜、桌子上也雕刻着各种花纹、图案。哈萨克族在皮革、毛毯、妇女的服饰和生活用品等物品中也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雕刻、刺绣等,题材多种多样。幼儿将汉族服装与哈萨克族服饰在观察与比较中发现,哈萨克族是一个爱花的民族,他们带的是绣花帽,穿的是绣花衣,背的是绣花袋。哈萨克服饰的衣领、袖口、衣服的前襟、下摆和帽子、套鞋、靴子及挂毯、窗帘等日常生活用品,多饰以花草纹、羊角纹、人字纹等组成的图案。图案的着色富有象征性,他们认为,蓝色表示蓝天,红色象征太阳和太阳的光辉,白色象征真理、快乐和幸福,黄色象征智慧和苦闷,黑色象征大地和哀伤,绿色象征春天和青春。精美的刺绣或图案多为对称,主要是用丝线和金线刺绣,色彩大方,鲜艳,多用对比色,表现风格不落俗套,集中反映了哈萨克族善良、健康、愉快的思想感情和朴实的审美观,给人一种浓重的草原民族气息,使人赏心悦目,仿佛置身于艺术殿堂。
幼儿在亲自摸一摸、试一试、看一看的动作中,感知少数民族用品的特征与造型,从少数民族用品上精美的花纹与图案中找到规律,在感性生活经验中形成表象和意象,从而增强幼儿的观察能力,培养了幼儿对客观事物的正确感知能力,使绘画内容与生活经验相统一,美术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统一。
二、从少数民族用品写生入手,通过内在引导,增强幼儿的自主性,使幼儿学会创造美、表现美
幼儿对少数民族用品及其上的图案、花纹充满了好奇,他们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如果让幼儿把看到的东西画下来,那可就不容易了。以往我们经常在纸或黑板上画好了树,小鸟等让幼儿跟着画,这种画法叫临摹。其实这是用成人的眼睛去代替孩子的眼睛,而只会临摹的幼儿,其观察、记忆、表现生活的能力往往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我们在引导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少数民族用品的外形特征、图案特点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记忆与分析,把生活中立体的、三维的物体画在平面的纸上。如在“美丽的毡房”时,在幼儿的熟悉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使幼儿再进一步的观察,幼儿会发现毡房的房顶像一个三角形的斗笠,中间像是一个接近正方形的脸,幼儿经过分析、观察,在进行写生绘画时,常常会画出一些违反常规的透视规律,违反生活真实的图形。如将“毡房”画成一个怪异的大脸娃娃。“毡房”的围墙就是脸,并用哈萨克族挂毯上的图案来表现“大脸娃娃”的五官。用色上,幼儿将主体“毡房”与背景运用冷暖色进行添色,如主毡房用红、黄色系进行涂色,背景用绿色系进行涂色,但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因为这是幼儿眼中的事物。
幼儿通过观察生活、记忆、图形、分析比较、纸上表达这个过程,组成了对幼儿思维来说至关重要的程序——空间转换过程,即从立体的转换成平面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在写生中才能完成,必须说明的是这里说的“写生”,并不是美术专业学校的那种对照物体如实描绘的写生,而是幼儿绘画教学形式上的“写生”。这其中教师的激励和启发对幼儿来说是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可以提高幼儿的创作兴趣,打开幼儿的思路。如在对我县风景区“民族风情园”进行写生时,我就这样引导幼儿:“你们看,风情园从正面看像什么?可以用什么线条进行表现?怎样让风情园变成一个神奇的乐器?你希望它具有什么本领?通过一步一步进行引导,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同时又没有限制幼儿的思维,幼儿画出的画就各不相同,画出了会飞的风情园、会说话的风情园等,并在已画好的主体轮廓里,幼儿会自觉地运用记忆中的少数民族用品中的图案、花纹进行想象添加,丰富画面内容,独立地、有选择地运用冷暖色进行涂色。这样教师指导的重点不是让幼儿画的与实物有多像,而是帮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打开幼儿绘画思路,保证他们形象思维的流畅性、多样性。幼儿所描绘的东西既有赖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意象的积累,也得益于他们自由的想象和大胆的无拘无束的表达。
至于技巧方面,教师虽没有刻意去教,但幼儿在每一次创作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已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并形成必要的技巧。正是在这样一个宽松的气氛中,幼儿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感受,把情感用艺术的语言表现出来,达到技能与情感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增强绘画的灵活性,从而提高幼儿表现美的能力。
通过以美激情,以美引趣,以美创美,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民族美术教育活动,对幼儿艺术教育的提高,对我国民族艺术的发扬光大,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