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高校博物馆的馈赠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h0208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副教授童岭对六朝隋唐文化颇有研究。他近年翻译出版的《唐代传奇小说论》中,插入了几幅唐代文物的图片,其中一幅唐金刚力士像,造型刚毅雄健,充满张力。这个陶俑正是来自于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藏品。

从小克鼎到“南京大学鼎”


  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位于南大鼓楼校区田家炳楼,2002年5月南大百年校庆时正式落成开放。而它的前身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
  1888年美国传教士福开森在南京创办汇文书院,后在1910年与宏育书院合并为金陵大学。
  福开森对中国古代文物有着浓厚兴趣,他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数量相当可观的文物珍品,其中包括商周青铜器、殷墟甲骨、古书画和古陶瓷等。1934年,福开森向金陵大学捐赠了上千件珍贵文物,并以此筹建金陵大学古物陈列馆。
  福开森当年不惜一掷千金才收得的传世孤本《大观贴》第六卷的大部分,如今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
  《大观帖》是当年宋徽宗赵佶利用内府珍藏的前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命人摩勒上石后的一个宋拓本,比阁帖精细准确得多,笔画沉着丰腴,使转纵横都能体现用笔之妙,因而获得极高的评价。原本共十卷,南京大学收藏的是第六卷的大部分,计有22页之多,第六卷至第八卷虽然题为“历代名臣法帖”,实际专收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另外一个镇馆之宝则是南唐著名画家王齐翰的《勘书图》,它是王齐翰的唯一传世作品,也是国内唯一可以确认的五代画作。《勘书图》描绘文士挑耳自娱情景,画中文士白衣长髯,袒胸赤足,一手扶椅,一手挑耳,微闭左目,复翘脚趾,状甚惬意。画面上不仅钤有南唐后主李煜的“建业文房之印”,还留有宋徽宗的两处“瘦金书”题字,卷后还有宋代文人苏东坡、苏子由、王晋卿以及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等人的题跋,极为珍贵。
  在福开森捐赠的文物中,小克鼎是最为珍贵的一件。小克鼎是西周青铜器,带有铭文70余字,具有极高研究价值。陕西扶风出土的克鼎原为一套,有大鼎一件,小鼎七件,是西周孝王的礼器。大克鼎与其中一件小克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2012年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南京大学以馆藏小克鼎为原型,1:10 等比例放大制作成“南京大学鼎”,安放在了南京大学仙林校区。

一脉传承的博物传统


  除了福开森外,南京大学的师生、校友都曾为南大文物收藏事业倾注过大量心血。
  抗日战争期间,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均迁校四川。古文字学家商承祚先生曾于1940年前后冒着日本飞机轰炸的危险,在长沙一带抢救出了一批楚汉文物。当时不能进行正常的发掘,商先生只好雇请当地工人挖掘古墓。他一边看着工人们挖,一边画了些图。有些工人把出土的文物倒卖给了古董商,商先生又费尽周折从古董商手里将文物收购回来。
  此外,原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小缘先生曾在抗战期间,征集了四川邛崃窑和琉璃厂窑窑址出土的大量陶瓷;商承祚与敦煌学专家刘铭恕合作从事四川汉代石刻与崖墓等方面的调查,征集文物千余件,金石拓本2000余件;当代民族学家徐益棠则在川西和西康做彝族的社会学考察时,征集到民族文物数百件……
  前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小石先生,曾于1950年创建南京大学文学院博物馆,入藏古代陶瓷、铜器、钱币和甲骨等千余件。
  1952年,院系调整后,南京大学的文、理学院与金陵大学合并,两校的文物均集中于南京大学图书馆保管,当时登记的文物总数有5000余件。

大学里的考古与艺术


  1954年,南京大学在北阴阳营一带建造校舍时,挖出大量石器。1955年至1958年间,南京博物院四次主持挖掘,位于南京市北阴阳营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青铜时代文化遗址,正是南大在北阴阳营计划建造校舍的地区。
  南京大学历史系两百余名师生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参加了1958年的第四次发掘,7名应届毕业生参加了考古实习。发掘结束后,南京博物院向南京大学图书馆拔交了四座新石器时代墓葬出土的数十件文物,以供师生教学参考与科研之用。而这批文物也成为了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石器的主要来源。
  1952年至2001年间,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基本建设工程中,先后发现了春秋战国以至明清时期的古遗址、古墓葬和古井等遗迹,出土了数以百计的文物,其中以陶瓷器为主。
  1972年底,南京大学在校园内挖防空洞,挖到北大楼附近时,意外地挖出了一个东晋古墓。古墓出土了大批青瓷器、陶器和金器。另外,学校师生在外出考古實习过程中,也取得或获赠多批文物标本。
  自1970年起,原存于学校图书馆的文物全部移交于历史系文物室保管,文物的总数已近万件,金石拓本2万余件。2002年南京大学百年校庆期间成立了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并出版《南京大学文物珍品图录》。
  2003年9月,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文物报承办的“2001-2002年度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在北京揭晓,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获提名奖,成为入围此次评选的唯一一所高校博物馆。
  如今,9000余件珍贵文物,被陈列在南大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内等待着有兴趣的人去参观。
  每年,南京大学的教授们,都会组织几次活动,带着不同院系的学生展开了一场考古与艺术的博物馆之旅。教授亲自讲解文物的来历,并把自己的研究所得分享给学生。对于考古、出土文物文献研究的学者来说,能够在自己学校的博物馆里看到实物,是一件幸福的事,特别是和书本知识互相印证的时候,那种愉快的心情无以言表。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王冬艳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浙江小伙袁江磊结束非洲贝宁支教工作回国时,本来坐飞机只需一天时间,他却花了一年时间,途径16个国家,跨越1.6万公里,骑行回家。他的心底有一个梦想——帮助贝宁当地人解决用水、用电的难题。从贝宁骑行回国  袁江磊从重庆交通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毕业后,得知学校对口援建的西非贝宁阿波美·卡拉维大学孔子学院正在招收汉语支教志愿者,便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申请表。  2014年9月,袁江磊到达贝宁。工作之余,他或
期刊
创业失利成“负翁”  黄文蒋出生在江西省东乡县黎圩镇慈眉村,在自家那一大片丝瓜园里,他见证了父亲黄有水的创业奇迹。1998年,黄有水从报纸上看到种丝瓜也能出口创汇,激动不已。他小时候出去放牛时,会把丝瓜络垫进鞋子里,不光松软舒服,而且吸水性很好。黄有水没想到,大家以为只能刷锅和垫脚用的丝瓜络,居然还能出口。  黄有水辞掉了乡农技站的工作,回到村里鼓动大家跟着他一起种丝瓜,但祖祖辈辈种植水稻的乡亲们
期刊
赵本夫很酷,是一种温厚而又纯朴的酷。  酷的本意该是不温厚不纯朴甚而有点冷厉和骄矜。然而,本夫却能够将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味道融合起来。这就是他的本事。  本夫给我酷的感觉最主要的可能还在于他的小说,从《卖驴》到最新的长篇力作《天漏》都让人过目难忘。2004年,我和他一起跋涉西北,这期间他正在酝酿《无土时代》。他给我说了构思,还给我看了前半部分的初稿。当时我非常惊讶,尤其在市中心大广场种麦子的片段实在
期刊
“快,快,快,打出去!”“重拳出击,扫它左腿!”决赛场上,观众的惊呼,一波接着一波。  2019年7月,WCG世界电子竞技大赛首届机器人格斗大赛(GANKER ARENA)在西安举办。80后伍浩名操作着他的机器人,用一套咏春拳横扫机甲战队,一举夺魁,成为霸主。  比赛时,参赛选手并不近身,而是隔空搏斗。伍浩距离对手有十米远,一边对着空气快速出拳,一边移动着脚步左躲右闪,时而急速转身,时而踢腿还击,
期刊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林同学把碗里的汤喝干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面的李同学把最后一颗米粒扒进嘴里。两人相视一笑,拿出手机对着碗、盘拍起来。在清华大学餐厅,“光盘打卡”成为最新时尚……寻找志同道合者  2018年即将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柳济琛和朋友去一家餐厅吃饭,当他们吃完准备离开时,服务员叫住了他们,“这是给你们的奖励,欢迎再次光临!”柳济琛好奇地接过:“惜福卡……”“如
期刊
脱口秀新锐  美国脱口秀有嘲讽本地政治和政客的传统,大选更是热门话题。2015年,特朗普宣布参选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每日秀》的制作人阿尔巴尼斯在推特上激动地说:“特朗普是上天赐给喜剧界的大礼!”言下之意,这位高调的候选人将为美国脱口秀提供大量素材。  2019年6月17日,一名记者在白宫提问特朗普如何处理墨西哥移民。特朗普先是停顿几秒,然后从西装内衬里掏出一张对半折叠的纸,高举着对记者说:“
期刊
非常喜欢木心先生的一句话:“岁月不饶人,我也未曾饶过岁月。”人活着,就应该有一种不服老、不认输的劲头。人生在世,不管走到哪一节,都应该有“三趣”。所谓“三趣”,即志趣、风趣、闲趣。“趣”字走中取,人生在世,先得趣,后得乐。  老且有志趣的人很多,三国时代的曹操就是其中一个。他曾在《龟虽寿》中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千里马虽老,哪怕是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却不会消减,仍可驰
期刊
“肩挑四两为客。”某日早晨醒来,看到四弟在家族群里发了这么一句话,还配了一张图:一个蓝衣灰裤的农夫肩挑两个箩筐,似乎为生活忙碌奔走。图文引发我深思。  字面意思是肩上挑着四两礼物去人家家里,即便礼轻,也是自己凭能力挣得而馈赠给别人的,主人家自会感激,以宾客的礼仪接待你。这句俗语,总结出了古人为人处世的经验。放在当下,适用场景也很多。  我们老家在安徽农村,家里兄弟姐妹众多,父母白天下田地挣工分,晚
期刊
1989年以前,中国台湾地区拍摄电影是没有同步录音的。观众听到的声音,都是后期制作时,录音师配上去的。录音师杜笃之那时候还是圈里的小杜,他想,既然配音,那就得拥有超大的声音库才行,他就骑车到处寻找声音。  上世纪70年代的台湾电影配音,不大讲究。一场林中散步戏,就是揉些报纸,或把录音带放在地上踩,表示踏过落叶的脚步声。观众注意的是剧情,导演关注的是票房,背景音或动作音,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重视。  
期刊
“我出去散散步。”晚饭后,父亲又出门了。我知道这是他的“工作”时间。他要争分夺秒。  所谓“工作”,无非是翻小区里的垃圾桶,捡邻居们丢弃的废纸盒。  “爸,你别捡纸盒了。你都65岁了。人要服老。”这话我不知说过多少遍。  自从我怀了二宝后,父亲就搁置了老家的6亩地,来到南京,跟我们一起生活。他实在是个闲不住的人。  我在客厅开了灯,前脚刚一离开,父亲就紧跟其后,迅速把灯关掉。  “爸,别关别关。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