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立春》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上世纪末中国北方一个小城市的音乐教师王彩铃及其周围几个人的故事,这几个人代表了社会中的庸人、伪艺术家及世人的形象。本文通过对王彩玲和这几个人的对比和分析,得出影片中王彩玲才是真正的艺术家的结论。
【关键字】存在主义 庸人 伪艺术家 世人
存在主义,意为存在、生存、实存,于20世纪中期广泛流传,是一个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的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的存在没有目的和意义,处处充满障碍和不幸。
《立春》中的人物生活在一个落后、闭塞的小城市,但他们却都怀着高贵的理想,争先恐后地想做一个超凡脱俗的人。“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什么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在一夜间变得温润潮湿起来,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影片开头主人公王彩玲的这段内心独白本来是优美而富有诗意的,然而她却操着一口浓重的方言,甚至让人听上去有些发笑。王彩玲没有美貌,没有好身材,满脸的痘痘和黑斑,但她清楚地知道“我一贫如洗,又不好看,老天爷就给了我一副好嗓子,除了这,我是个废物”。生活环境和自身的外在条件构成了王彩玲存在的荒谬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王彩玲对于艺术的追求必将是受到限制和阻碍的。
存在主义的著名公式是:存在先于本质①。这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主要哲学观点之一。萨特认为,人的出生完全是偶然的,人出生时的环境和身体状况已经成为特定,但那只是一些事实,并不是人的本质,因此也不存在人的天性,人有自由选择的可能。
另一位法国哲学家阿尔贝·加缪在其著名哲理随笔集《西西弗的神话》中,通过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西西弗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点。“西西弗受诸神的惩罚把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重新从山上滚下山去,西西弗又走下山去,重新把石头推上山顶。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加严厉的惩罚了。但是西西弗坚定地走向不知尽头的磨难……他的行动就是对荒谬的反抗,就是对诸神的蔑视②”。因此加缪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
有人说《立春》是一首理想主义者的悲歌,王彩玲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她对待命运不屈不挠的反抗。在别人的眼中,王彩玲是个“另类”,就像西西弗一样,人们认为她的坚持只不过是在做反复无望的挣扎,无法理解她生存的意义。王彩玲处在悲剧的环境中,她只能同自己无望的命运做反抗,努力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而获得存在的乐趣和意义。
萨特说,“选择是可能的,但是不选择却是不可能的,我是总能够选择的,但是我必须懂得如果我不选择,那也仍旧是一种选择③”。王彩玲认为自己是一个艺术家,应该“唱进巴黎歌剧院”,因此她选择了与荒谬的世界做反抗。她为自己作出的选择,都是她“为了把自己造成他愿意成为的那种人而可能采取的一切行动④”。春天对于王彩玲来说意味着生机和希望,而正是因为有希望所以才会失望,失望又会使王彩玲倍感痛苦。她编织着美丽的谎言,告诉别人她“就要调到北京去了”,与其说是在欺骗别人,不如说是在欺骗自己,因为那是她眼中的人生,是她向往的生活。
王彩玲是孤独的,她在荒谬的世界中痛苦地前进,我们认为王彩玲是一个艺术家,她身上也具备艺术家的气质。王彩玲与周围人的关系可以看做是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的一个缩影。
一、艺术家与庸人——王彩玲与周瑜
影片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是周瑜,他骑着自行车夹杂在拥挤的人群中,车筐里装着青菜,这些都显示出周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庸人。他被王彩玲的歌声吸引,对王彩玲充满了崇拜和钦慕,想要跟王彩玲学习唱歌。但是王彩玲看不起周瑜,她答应给周瑜上课,条件却是“一节课十块钱”,是因为她要把自己办进北京去,“三万块可不见得够”。
周瑜带黄四宝去找王彩玲,并不是真的想帮助黄四宝,而是为了进一步接近王彩玲。在黄四宝给王彩玲画人体的时候,周瑜喊来了警察;黄四宝去了深圳以后,周瑜拿着王彩玲的画像去敲诈黄四宝的妈妈,并用得来的钱买了两个BP机。周瑜说:“他(黄四宝)走了,我挺高兴的,少了个眼中钉,说句心里话,他考不上我就是挺高兴的。”这些都显示出周瑜对待朋友是虚伪而且卑鄙的。周瑜用BP机向王彩玲求婚,他认为“咱俩条件都不咋地,老老实实过日子吧”。对待爱情,周瑜是卑微的,他看低了王彩玲也看低了自己,或者说他对于王彩玲根本就算不上爱情。
萨特说,“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是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⑤。王彩玲以“宁吃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拒绝了周瑜。超凡脱俗的艺术家心境怎能容忍与一个虚伪卑鄙的庸人共度一生?
二、艺术家与伪艺术家——王彩玲与黄四宝
透过玻璃窗,窗外的黄四宝将一个塑料环放在地上滚动,黄四宝的纯真打动了王彩玲的心。黄四宝热爱画画,却屡试不中,他的出现让王彩玲感受到了爱情,她觉得黄四宝的身上有自己的影子,正所谓同病相怜,她认为找到了知己也找到了爱情。
王彩玲答应做黄四宝的人体模特,并将这当作是黄四宝向自己发出的爱情信号,她以为黄四宝是爱她的。在两人去往北京的火车上,王彩玲得知黄四宝其实并不爱她,但是她认为“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最深的感情只能是爱情”,这可以看做是王彩玲的爱情观,她为了自己的爱人甚至愿意放弃去北京的机会。
黄四宝醉酒后来到王彩玲的住处,两人一个在屋内,一个在屋外放声大哭。王彩玲可以体会黄四宝内心的痛苦,两人是同命相怜的。就在这天夜里,王彩玲把自己奉献给了自己的爱人。当爱情来临时,王彩玲整个人都神采飞扬了,她带着少女般的初恋的愉悦,给自己系上了一条鹅黄色丝巾,她在课上教学生们唱《暮春》,她告诉学生们“要用心体会歌词的内容”。然而愤怒的黄四宝却在众人面前,揪着这条黄丝巾,大声吼着;“你让我觉得,你强奸了我”,一掌把她掴倒在地。爱情破灭,王彩玲选择了自杀。“自杀只不过是承认生活着并不‘值得’”⑥。在王彩玲看来,失去了爱情,生活着就不“值得”了,她否定了过去的自己,她的思想也开始发生了转变。
黄四宝去了深圳,做了一个坑蒙拐骗的奸商,与自己当初的艺术梦想背道而驰,成了一个背叛自我的人。当他再次遇见王彩玲时,他只是提到“钱上面给她打点折”——他对于王彩玲的感情只剩下了钱的关系,并以此取得内心的平衡和安慰。
三、艺术家与世人——王彩玲与高贝贝、邻居
高贝贝是王彩玲理想的一个寄托,王彩玲彻底放弃了北京户口,全力帮助“身患绝症”的贝贝,当看到贝贝获奖的那一刻,她仿佛感觉自己的理想实现了。然而王彩玲的善良却被世人所利用,高贝贝骗了她。
在整部影片中,高贝贝可以算是唯一一个获得成功的人,她通过不道德的手段找到了一条成功的捷径,却深深伤害了善良、真诚的王彩玲。王彩玲逆风行驶,吃力地瞪着自行车,在这个荒谬的世界中,似乎一切都是与王彩玲相对立的,但是王彩玲是坚强的,她始终在与命运做抗争。
“西西弗告诉我们,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⑦。王彩玲努力搬着理想的巨石,即使它总是会掉落下来,王彩玲还是会搬起它继续前进。
王彩玲没有朋友,她是孤独的。王彩玲从北京回来说起中央歌剧院请自己去看《托斯卡》,邻居小张老师一脸迷茫地问:“脱啥?”世人并不理解艺术家的世界,艺术家因此也被边缘化了。
小张老师遭到丈夫的背叛,向王彩玲哭诉,她说:“以后我连你也不如了。”王彩玲以为的朋友却只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垫底儿”的。艺术家的不幸没有得到世人的同情,反而成了世人藉以自慰的工具,这对于艺术家是不公平的。
四、真正的艺术家——王彩玲
王彩玲在影片中不止一次地唱到“献身艺术,献身爱情,我衷心地爱护一切的生灵,对待世界上劳苦的人们……时常向上帝祈祷献上我纯洁的心灵……时常把鲜花供奉,但在这悲痛的时刻,为何,为何,啊上帝,为何对我这样残酷无情?”这无疑是王彩玲内心痛苦的真实写照,她的痛苦来源于荒谬的世界对崇高理想的亵渎。
在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和挫折之后,王彩玲开始回归现实。王彩玲回家过春节,电视上播出的是1992年的春晚,1992年的春节和立春刚好是同一天。一大早,母亲放鞭炮的声音吵醒了她,王彩玲向母亲拜年,母亲对她说“过年好”。又是一年春天来到了,王彩玲开始明白其实“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她开始学着做面膜,治疗脸上的痘痘和黑斑,并到婚介所征婚。以前常吃方便面的她也开始自己包水饺了,家里装上了电视机,这些都表现了王彩玲变得现实化、生活化了。
王彩玲领养了一个女孩,起名叫“小凡”,她从一个梦想着在巴黎歌剧院唱歌剧的女高音演变成了一个在街边卖羊肉的女人。她带女儿看病,教女儿读书,享受着为人母的天伦之乐。在医院偶遇周瑜,这个早就放弃理想的男人已经成了一个五岁女孩的父亲,王彩玲说到自己的女儿“叫小凡,平凡的凡”。
然而,王彩玲并没有放弃心中的理想,她带着年幼的女儿来到天安门广场,小女孩凝望着远处的天安门,心里是不是也充满了向往?或者她就是下一个王彩玲?
影片的最后,王彩玲登上了华丽高贵的歌剧舞台,动情演唱。这只是导演虚构的一个情景,目的是“谨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以此来展现艺术的复活。导演表达了对王彩玲,也就是对艺术家的崇敬,这一情景实现了王彩玲的愿望,也实现了所有人的愿望。
参考文献
①③④⑤⑥⑦(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3、19、6、16、5、116
②(法)加缪:《西西弗的神话》[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1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09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关键字】存在主义 庸人 伪艺术家 世人
存在主义,意为存在、生存、实存,于20世纪中期广泛流传,是一个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的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的存在没有目的和意义,处处充满障碍和不幸。
《立春》中的人物生活在一个落后、闭塞的小城市,但他们却都怀着高贵的理想,争先恐后地想做一个超凡脱俗的人。“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什么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在一夜间变得温润潮湿起来,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影片开头主人公王彩玲的这段内心独白本来是优美而富有诗意的,然而她却操着一口浓重的方言,甚至让人听上去有些发笑。王彩玲没有美貌,没有好身材,满脸的痘痘和黑斑,但她清楚地知道“我一贫如洗,又不好看,老天爷就给了我一副好嗓子,除了这,我是个废物”。生活环境和自身的外在条件构成了王彩玲存在的荒谬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王彩玲对于艺术的追求必将是受到限制和阻碍的。
存在主义的著名公式是:存在先于本质①。这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主要哲学观点之一。萨特认为,人的出生完全是偶然的,人出生时的环境和身体状况已经成为特定,但那只是一些事实,并不是人的本质,因此也不存在人的天性,人有自由选择的可能。
另一位法国哲学家阿尔贝·加缪在其著名哲理随笔集《西西弗的神话》中,通过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西西弗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点。“西西弗受诸神的惩罚把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重新从山上滚下山去,西西弗又走下山去,重新把石头推上山顶。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加严厉的惩罚了。但是西西弗坚定地走向不知尽头的磨难……他的行动就是对荒谬的反抗,就是对诸神的蔑视②”。因此加缪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
有人说《立春》是一首理想主义者的悲歌,王彩玲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她对待命运不屈不挠的反抗。在别人的眼中,王彩玲是个“另类”,就像西西弗一样,人们认为她的坚持只不过是在做反复无望的挣扎,无法理解她生存的意义。王彩玲处在悲剧的环境中,她只能同自己无望的命运做反抗,努力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而获得存在的乐趣和意义。
萨特说,“选择是可能的,但是不选择却是不可能的,我是总能够选择的,但是我必须懂得如果我不选择,那也仍旧是一种选择③”。王彩玲认为自己是一个艺术家,应该“唱进巴黎歌剧院”,因此她选择了与荒谬的世界做反抗。她为自己作出的选择,都是她“为了把自己造成他愿意成为的那种人而可能采取的一切行动④”。春天对于王彩玲来说意味着生机和希望,而正是因为有希望所以才会失望,失望又会使王彩玲倍感痛苦。她编织着美丽的谎言,告诉别人她“就要调到北京去了”,与其说是在欺骗别人,不如说是在欺骗自己,因为那是她眼中的人生,是她向往的生活。
王彩玲是孤独的,她在荒谬的世界中痛苦地前进,我们认为王彩玲是一个艺术家,她身上也具备艺术家的气质。王彩玲与周围人的关系可以看做是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的一个缩影。
一、艺术家与庸人——王彩玲与周瑜
影片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是周瑜,他骑着自行车夹杂在拥挤的人群中,车筐里装着青菜,这些都显示出周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庸人。他被王彩玲的歌声吸引,对王彩玲充满了崇拜和钦慕,想要跟王彩玲学习唱歌。但是王彩玲看不起周瑜,她答应给周瑜上课,条件却是“一节课十块钱”,是因为她要把自己办进北京去,“三万块可不见得够”。
周瑜带黄四宝去找王彩玲,并不是真的想帮助黄四宝,而是为了进一步接近王彩玲。在黄四宝给王彩玲画人体的时候,周瑜喊来了警察;黄四宝去了深圳以后,周瑜拿着王彩玲的画像去敲诈黄四宝的妈妈,并用得来的钱买了两个BP机。周瑜说:“他(黄四宝)走了,我挺高兴的,少了个眼中钉,说句心里话,他考不上我就是挺高兴的。”这些都显示出周瑜对待朋友是虚伪而且卑鄙的。周瑜用BP机向王彩玲求婚,他认为“咱俩条件都不咋地,老老实实过日子吧”。对待爱情,周瑜是卑微的,他看低了王彩玲也看低了自己,或者说他对于王彩玲根本就算不上爱情。
萨特说,“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是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⑤。王彩玲以“宁吃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拒绝了周瑜。超凡脱俗的艺术家心境怎能容忍与一个虚伪卑鄙的庸人共度一生?
二、艺术家与伪艺术家——王彩玲与黄四宝
透过玻璃窗,窗外的黄四宝将一个塑料环放在地上滚动,黄四宝的纯真打动了王彩玲的心。黄四宝热爱画画,却屡试不中,他的出现让王彩玲感受到了爱情,她觉得黄四宝的身上有自己的影子,正所谓同病相怜,她认为找到了知己也找到了爱情。
王彩玲答应做黄四宝的人体模特,并将这当作是黄四宝向自己发出的爱情信号,她以为黄四宝是爱她的。在两人去往北京的火车上,王彩玲得知黄四宝其实并不爱她,但是她认为“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最深的感情只能是爱情”,这可以看做是王彩玲的爱情观,她为了自己的爱人甚至愿意放弃去北京的机会。
黄四宝醉酒后来到王彩玲的住处,两人一个在屋内,一个在屋外放声大哭。王彩玲可以体会黄四宝内心的痛苦,两人是同命相怜的。就在这天夜里,王彩玲把自己奉献给了自己的爱人。当爱情来临时,王彩玲整个人都神采飞扬了,她带着少女般的初恋的愉悦,给自己系上了一条鹅黄色丝巾,她在课上教学生们唱《暮春》,她告诉学生们“要用心体会歌词的内容”。然而愤怒的黄四宝却在众人面前,揪着这条黄丝巾,大声吼着;“你让我觉得,你强奸了我”,一掌把她掴倒在地。爱情破灭,王彩玲选择了自杀。“自杀只不过是承认生活着并不‘值得’”⑥。在王彩玲看来,失去了爱情,生活着就不“值得”了,她否定了过去的自己,她的思想也开始发生了转变。
黄四宝去了深圳,做了一个坑蒙拐骗的奸商,与自己当初的艺术梦想背道而驰,成了一个背叛自我的人。当他再次遇见王彩玲时,他只是提到“钱上面给她打点折”——他对于王彩玲的感情只剩下了钱的关系,并以此取得内心的平衡和安慰。
三、艺术家与世人——王彩玲与高贝贝、邻居
高贝贝是王彩玲理想的一个寄托,王彩玲彻底放弃了北京户口,全力帮助“身患绝症”的贝贝,当看到贝贝获奖的那一刻,她仿佛感觉自己的理想实现了。然而王彩玲的善良却被世人所利用,高贝贝骗了她。
在整部影片中,高贝贝可以算是唯一一个获得成功的人,她通过不道德的手段找到了一条成功的捷径,却深深伤害了善良、真诚的王彩玲。王彩玲逆风行驶,吃力地瞪着自行车,在这个荒谬的世界中,似乎一切都是与王彩玲相对立的,但是王彩玲是坚强的,她始终在与命运做抗争。
“西西弗告诉我们,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⑦。王彩玲努力搬着理想的巨石,即使它总是会掉落下来,王彩玲还是会搬起它继续前进。
王彩玲没有朋友,她是孤独的。王彩玲从北京回来说起中央歌剧院请自己去看《托斯卡》,邻居小张老师一脸迷茫地问:“脱啥?”世人并不理解艺术家的世界,艺术家因此也被边缘化了。
小张老师遭到丈夫的背叛,向王彩玲哭诉,她说:“以后我连你也不如了。”王彩玲以为的朋友却只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垫底儿”的。艺术家的不幸没有得到世人的同情,反而成了世人藉以自慰的工具,这对于艺术家是不公平的。
四、真正的艺术家——王彩玲
王彩玲在影片中不止一次地唱到“献身艺术,献身爱情,我衷心地爱护一切的生灵,对待世界上劳苦的人们……时常向上帝祈祷献上我纯洁的心灵……时常把鲜花供奉,但在这悲痛的时刻,为何,为何,啊上帝,为何对我这样残酷无情?”这无疑是王彩玲内心痛苦的真实写照,她的痛苦来源于荒谬的世界对崇高理想的亵渎。
在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和挫折之后,王彩玲开始回归现实。王彩玲回家过春节,电视上播出的是1992年的春晚,1992年的春节和立春刚好是同一天。一大早,母亲放鞭炮的声音吵醒了她,王彩玲向母亲拜年,母亲对她说“过年好”。又是一年春天来到了,王彩玲开始明白其实“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她开始学着做面膜,治疗脸上的痘痘和黑斑,并到婚介所征婚。以前常吃方便面的她也开始自己包水饺了,家里装上了电视机,这些都表现了王彩玲变得现实化、生活化了。
王彩玲领养了一个女孩,起名叫“小凡”,她从一个梦想着在巴黎歌剧院唱歌剧的女高音演变成了一个在街边卖羊肉的女人。她带女儿看病,教女儿读书,享受着为人母的天伦之乐。在医院偶遇周瑜,这个早就放弃理想的男人已经成了一个五岁女孩的父亲,王彩玲说到自己的女儿“叫小凡,平凡的凡”。
然而,王彩玲并没有放弃心中的理想,她带着年幼的女儿来到天安门广场,小女孩凝望着远处的天安门,心里是不是也充满了向往?或者她就是下一个王彩玲?
影片的最后,王彩玲登上了华丽高贵的歌剧舞台,动情演唱。这只是导演虚构的一个情景,目的是“谨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以此来展现艺术的复活。导演表达了对王彩玲,也就是对艺术家的崇敬,这一情景实现了王彩玲的愿望,也实现了所有人的愿望。
参考文献
①③④⑤⑥⑦(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3、19、6、16、5、116
②(法)加缪:《西西弗的神话》[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1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09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