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近几年电影市场很火,但反倒放缓了开店速度?
开始做多厅影院的时候还是很谨慎的,因为当时没有现在这么旺,所以在选址、前期测算都非常谨慎,相对来说我们的步子缓、也稳。当时可选性很多,都是开发商主动接洽。到现在全国有十几家店,经营状况都很好。原因是一方面前期工作做的比较多,步子比较稳,最早的会员体系建立都很稳当。并且刚好国家对电影市场的推动力度也比较大,我们也算是借势发展。但现在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市场火了之后,资本多了,拿项目就不像以前那样轻松,所以近期步子缓下来了。
如何看待票价越来越低?
从整个深圳来看,竞争还是比较有序的,外地有些城市已经开始很乱了。近期关注会感受到,看电影越来越便宜,09年3D《地心引力》开始的时候票价120,有巨幕150,再加上爆米花可乐,两个人看场电影要几百块钱,现在不一样了,就算带多几个人,200块钱足够。所以,从早期的高票价,到现在的因为客群基数成长,互联网带来价格的下压,已经走到相对合理的区间,如果再往下走,就会形成恶性的价格竞争。长此以往肯定不好。目前整个市场在规范,市场经营规范了,票价稳定在一个区间,观众的可选择性也多了,今后其实吸引观众进影院的是节目内容和服务。
基本上影院的挂牌价差不多,影院层面的竞争不多,主动权掌握在电商手上。
现在在线的主动权很大,这个定价和个体操作有关系,定价总在很高的位置,但观众会从各个途径找到折扣、团购等各种优惠,这是一种消费习惯。包括到现在为止,香港还是挂牌价和会员价,网上购票还要加手续费,他们能这样操作是因为多厅影院做的比较早,学习欧美很成熟,行业协会起的作用还是比较大的。中国因为长期消费有这种习惯,门市价谁也不会动。这一次在线售票给行业带来一定的冲击,革新了一种售票方式,整个市场上没人不做在线售票,下一次新的方向在哪里?会不会是门市价的调整?会不会在洗牌之后小影院的逐步过热退出?谁都说不好,肯定还要经过一波震荡,选择方向。但我们觉得最近市场有点过热,下一次震荡应该来的会很快。
但不可忽视的是“阿凡达效应”,这部电影已经不局限于电影本身,而是起到了推动电影工业发展的作用。有了第一部,大家对之后的作品翘首以盼,今年传出来2018、2019、2020连续上映三部,有这三部电影做基础,投资者起码对着三年是放心的。再加上漫威的英雄片,以及各类题材的游戏改编作品,近几年国家有件事情做的很好,就是国产电影的高票房完全是政策扶持的结果。到现在为止,观众也很接受国产片,很多时候小制作会有大收益,这也催生了民间资本来拍电影。不过也出现了大片商得到观众认可,小片商的电影连大银幕都上不了。
那怎样看电商的票补?这会成为常态吗?
我个人觉得,抓流量票补是刚起步的时候做的。现在在线市场已经有三四年了,相对比较成熟。其实最疯狂的时候是去年,票补特别厉害,甚至出现零元看电影的票补,但和电影院的结算也是三四十。我认为市场总会回归理性的,当然资本市场的东西很难去判断,他在前期投入这么多,后续不可能一直补下去,会趋于理性。这些东西电影从业人员要去考虑,不过市场推进到哪一步,谁也挡不住。
影院是比较市场化的投资前端,门对门一条街三四家,拿不出好的创意和方式,只能是比票价,而比票价是没有底的,更何况上游还有限价政策。
目前也有片方出钱做票补,对这种情况怎样看?
市场是有很强自愈能力的,任何行业都一样,都会有为了烘托宣传做一些不是实打实的东西,而是营销手段。这些手段容易被放大,放大之后就会引来负面的东西,中影和国家广电起到引导作用,一些公众人物也会起到监督作用。电影行业还是要健康发展的,偷漏瞒报、票房注水、幽灵场都不能干,之前还想过对团购、在线价格进行梳理,这样会跟市场脱节,观众也不会答应。其实主管部门已经把市场看的很清晰,在团购和在线价格上一直没管。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电商平台同时也是电影的制片方,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为新店开张打折促销,这样理解就天经地义了。优秀的影片做票补可以以小博大,比如《变形金刚4》,如果不做票补能卖15亿,投入3000万票补,票房升至20亿,这可以归纳到营销里面。
票补会不会影响影院排片?
还是要再强调一下,影院投资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端口,竞争这么激烈,影院有生存压力,租金不低、自身盈利能力有限,就不会太迁就票补,比如今天有两部片子上映,一部是徐克的3D武侠片,另外一部是中小体量的剧情片,后者因为是某票补商的,补1亿的票房,可是预售没人买,补票房又有什么用呢?影院还是要根据观众购票情况排场次。现在影院排片已经很时尚化了,哪个片子能带来收益就排哪个片子。
怎样看有很多原本非电影行业的人涌进来?
电影行业突然涌进来很多其他行业的人,也会有些乱象。需要政策制定方去告诉市场,有些东西是不能做的。其他行业的人跨界有可能做出新东西,大家都在忧虑行业会怎样发展,电影行业的发展是必须的也是不可逆转的,中途会有一次震荡。Shopping mall里都是大项目,未来能带给观众的观影感受不会差,影院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大。现在票房400亿,未来600亿、1000亿都是有可能的,文化市场老龄化之后,新成长起来的人都是有电影消费需求的。
目前电商冲击,怎样保持会员增长、维护会员利益?
这是摆在我面前最大的问题。因为市场竞争手段很单一,意味着如果有众多的会员,受市场的影响就小,在整个行业竞争到无序之前,已经有自留地了。影院毕竟是体量很小的企业,全年票房好的四五千万、不好的一千万,并且票房刚收进来,有七八百万就已经不是自己的了,剩下200万怎么做维护客户?我们做的比较早,有十几万会员,价格不好做,做服务以前还可以说非会员不能选座,现在这个优势也没了。所以我们目前的会员还有折上折的优惠,只要熟悉价格政策会比网上还便宜一点,特别3D。在线售票这部分,我们免手续费,最后是关于会员服务,市场告诉我们,做单一的服务肯定不行,要做出超出客户期待的东西才能让人满意,我们将积分系统,由观众意愿,将零点场、首映场、见面会拿出来优先,不用花钱用积分换即可。这一部分影院是花钱做维护的。但是我们会员积分是很庞大的数据,我们在做开发,一方面将积分消耗,另一方面让会员得到实惠。我们已经在市场上遴选这样的企业能够将积分消耗掉,又不用花太多成本。
在对外宣传上是怎样做的?
从一开始到现在,我们一直在迁就市场,这样做不会错。报纸在早期很有用,看的人比较多,现在手机营销,我们都不用打广告,美团、大众直接把消息推送到终端了,还有移动电视媒体,我们注重的是这些。实际上现在只是做了部分宣传上的调整,包括自己运营的微信、微博、Q群等也在做推广,但一家两三千万体量的影城不会有多大的推广力度,毕竟投入小。
很多人在探讨影院的多元化经营和社交属性,甚至有影院推出派对、求婚等特色服务,对此有何看法?
现阶段多元化是个梦,也是个课题。从多厅影院开始我们就在讲多元化,增加银幕外的收入。但这里面有限制,除了小卖,甲方会限制,甚至会来分小卖的收益。做别的又不允许,做后产品市场又不认可。我们之前做过书吧、音像,每年都会亏钱,后来我甚至将音像产品拿给会员积分换,没人要。
这个问题又不能回避,票房盈利的能力会越来越低,影院所能做的是人次,然后通过人次带动周边消费保持盈利,国外的影院能带来收益的业务单元,国内不适应,可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慢慢发展。我们也在寻求引进的东西,第一方便观众,第二带有娱乐性,第三是大家离不开的无形产品的消费。只要有实物、有成本就要关注销售量,这样就怎么都做不过电商。比如坐在影院大堂,连上影院WIFI,大堂本身装饰就是个银幕,可以给大堂换主题,将这个特色服务竞拍创造利润,这对于观众的体验,相当于在迪吧请全场喝香槟,但是确实还需要科技、各方面规划的支持,要专门有一群人去开发,不是靠经营影院的人。经营不细、服务体现不到细处,观众是不会满意的。
怎样看待众多和电影有关的新技术?
我对新技术持欢迎态度,有新技术出来,说明行业是健康的,也不用担心观众会弃你而去。电影院里面可变的东西比较少,技术上的东西一波一波出来,意味着行业里面可以投入、可以兴起的项目比较多,行业就能长期发展下去,无论是昙花一现、还是长期发展都是有利于这个行业的。观众也欢迎,反正影院投钱、观众感受。我个人觉得,看电影到最后始终要回归传统,电影是什么?电影是放在大银幕上,我享受的文化产品,最终要停留在银幕上,而不是出现在现实中。虚拟现实让人体验一下可以,让你看完整部电影肯定受不了。
开始做多厅影院的时候还是很谨慎的,因为当时没有现在这么旺,所以在选址、前期测算都非常谨慎,相对来说我们的步子缓、也稳。当时可选性很多,都是开发商主动接洽。到现在全国有十几家店,经营状况都很好。原因是一方面前期工作做的比较多,步子比较稳,最早的会员体系建立都很稳当。并且刚好国家对电影市场的推动力度也比较大,我们也算是借势发展。但现在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市场火了之后,资本多了,拿项目就不像以前那样轻松,所以近期步子缓下来了。
如何看待票价越来越低?
从整个深圳来看,竞争还是比较有序的,外地有些城市已经开始很乱了。近期关注会感受到,看电影越来越便宜,09年3D《地心引力》开始的时候票价120,有巨幕150,再加上爆米花可乐,两个人看场电影要几百块钱,现在不一样了,就算带多几个人,200块钱足够。所以,从早期的高票价,到现在的因为客群基数成长,互联网带来价格的下压,已经走到相对合理的区间,如果再往下走,就会形成恶性的价格竞争。长此以往肯定不好。目前整个市场在规范,市场经营规范了,票价稳定在一个区间,观众的可选择性也多了,今后其实吸引观众进影院的是节目内容和服务。
基本上影院的挂牌价差不多,影院层面的竞争不多,主动权掌握在电商手上。
现在在线的主动权很大,这个定价和个体操作有关系,定价总在很高的位置,但观众会从各个途径找到折扣、团购等各种优惠,这是一种消费习惯。包括到现在为止,香港还是挂牌价和会员价,网上购票还要加手续费,他们能这样操作是因为多厅影院做的比较早,学习欧美很成熟,行业协会起的作用还是比较大的。中国因为长期消费有这种习惯,门市价谁也不会动。这一次在线售票给行业带来一定的冲击,革新了一种售票方式,整个市场上没人不做在线售票,下一次新的方向在哪里?会不会是门市价的调整?会不会在洗牌之后小影院的逐步过热退出?谁都说不好,肯定还要经过一波震荡,选择方向。但我们觉得最近市场有点过热,下一次震荡应该来的会很快。
但不可忽视的是“阿凡达效应”,这部电影已经不局限于电影本身,而是起到了推动电影工业发展的作用。有了第一部,大家对之后的作品翘首以盼,今年传出来2018、2019、2020连续上映三部,有这三部电影做基础,投资者起码对着三年是放心的。再加上漫威的英雄片,以及各类题材的游戏改编作品,近几年国家有件事情做的很好,就是国产电影的高票房完全是政策扶持的结果。到现在为止,观众也很接受国产片,很多时候小制作会有大收益,这也催生了民间资本来拍电影。不过也出现了大片商得到观众认可,小片商的电影连大银幕都上不了。
那怎样看电商的票补?这会成为常态吗?
我个人觉得,抓流量票补是刚起步的时候做的。现在在线市场已经有三四年了,相对比较成熟。其实最疯狂的时候是去年,票补特别厉害,甚至出现零元看电影的票补,但和电影院的结算也是三四十。我认为市场总会回归理性的,当然资本市场的东西很难去判断,他在前期投入这么多,后续不可能一直补下去,会趋于理性。这些东西电影从业人员要去考虑,不过市场推进到哪一步,谁也挡不住。
影院是比较市场化的投资前端,门对门一条街三四家,拿不出好的创意和方式,只能是比票价,而比票价是没有底的,更何况上游还有限价政策。
目前也有片方出钱做票补,对这种情况怎样看?
市场是有很强自愈能力的,任何行业都一样,都会有为了烘托宣传做一些不是实打实的东西,而是营销手段。这些手段容易被放大,放大之后就会引来负面的东西,中影和国家广电起到引导作用,一些公众人物也会起到监督作用。电影行业还是要健康发展的,偷漏瞒报、票房注水、幽灵场都不能干,之前还想过对团购、在线价格进行梳理,这样会跟市场脱节,观众也不会答应。其实主管部门已经把市场看的很清晰,在团购和在线价格上一直没管。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电商平台同时也是电影的制片方,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为新店开张打折促销,这样理解就天经地义了。优秀的影片做票补可以以小博大,比如《变形金刚4》,如果不做票补能卖15亿,投入3000万票补,票房升至20亿,这可以归纳到营销里面。
票补会不会影响影院排片?
还是要再强调一下,影院投资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端口,竞争这么激烈,影院有生存压力,租金不低、自身盈利能力有限,就不会太迁就票补,比如今天有两部片子上映,一部是徐克的3D武侠片,另外一部是中小体量的剧情片,后者因为是某票补商的,补1亿的票房,可是预售没人买,补票房又有什么用呢?影院还是要根据观众购票情况排场次。现在影院排片已经很时尚化了,哪个片子能带来收益就排哪个片子。
怎样看有很多原本非电影行业的人涌进来?
电影行业突然涌进来很多其他行业的人,也会有些乱象。需要政策制定方去告诉市场,有些东西是不能做的。其他行业的人跨界有可能做出新东西,大家都在忧虑行业会怎样发展,电影行业的发展是必须的也是不可逆转的,中途会有一次震荡。Shopping mall里都是大项目,未来能带给观众的观影感受不会差,影院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大。现在票房400亿,未来600亿、1000亿都是有可能的,文化市场老龄化之后,新成长起来的人都是有电影消费需求的。
目前电商冲击,怎样保持会员增长、维护会员利益?
这是摆在我面前最大的问题。因为市场竞争手段很单一,意味着如果有众多的会员,受市场的影响就小,在整个行业竞争到无序之前,已经有自留地了。影院毕竟是体量很小的企业,全年票房好的四五千万、不好的一千万,并且票房刚收进来,有七八百万就已经不是自己的了,剩下200万怎么做维护客户?我们做的比较早,有十几万会员,价格不好做,做服务以前还可以说非会员不能选座,现在这个优势也没了。所以我们目前的会员还有折上折的优惠,只要熟悉价格政策会比网上还便宜一点,特别3D。在线售票这部分,我们免手续费,最后是关于会员服务,市场告诉我们,做单一的服务肯定不行,要做出超出客户期待的东西才能让人满意,我们将积分系统,由观众意愿,将零点场、首映场、见面会拿出来优先,不用花钱用积分换即可。这一部分影院是花钱做维护的。但是我们会员积分是很庞大的数据,我们在做开发,一方面将积分消耗,另一方面让会员得到实惠。我们已经在市场上遴选这样的企业能够将积分消耗掉,又不用花太多成本。
在对外宣传上是怎样做的?
从一开始到现在,我们一直在迁就市场,这样做不会错。报纸在早期很有用,看的人比较多,现在手机营销,我们都不用打广告,美团、大众直接把消息推送到终端了,还有移动电视媒体,我们注重的是这些。实际上现在只是做了部分宣传上的调整,包括自己运营的微信、微博、Q群等也在做推广,但一家两三千万体量的影城不会有多大的推广力度,毕竟投入小。
很多人在探讨影院的多元化经营和社交属性,甚至有影院推出派对、求婚等特色服务,对此有何看法?
现阶段多元化是个梦,也是个课题。从多厅影院开始我们就在讲多元化,增加银幕外的收入。但这里面有限制,除了小卖,甲方会限制,甚至会来分小卖的收益。做别的又不允许,做后产品市场又不认可。我们之前做过书吧、音像,每年都会亏钱,后来我甚至将音像产品拿给会员积分换,没人要。
这个问题又不能回避,票房盈利的能力会越来越低,影院所能做的是人次,然后通过人次带动周边消费保持盈利,国外的影院能带来收益的业务单元,国内不适应,可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慢慢发展。我们也在寻求引进的东西,第一方便观众,第二带有娱乐性,第三是大家离不开的无形产品的消费。只要有实物、有成本就要关注销售量,这样就怎么都做不过电商。比如坐在影院大堂,连上影院WIFI,大堂本身装饰就是个银幕,可以给大堂换主题,将这个特色服务竞拍创造利润,这对于观众的体验,相当于在迪吧请全场喝香槟,但是确实还需要科技、各方面规划的支持,要专门有一群人去开发,不是靠经营影院的人。经营不细、服务体现不到细处,观众是不会满意的。
怎样看待众多和电影有关的新技术?
我对新技术持欢迎态度,有新技术出来,说明行业是健康的,也不用担心观众会弃你而去。电影院里面可变的东西比较少,技术上的东西一波一波出来,意味着行业里面可以投入、可以兴起的项目比较多,行业就能长期发展下去,无论是昙花一现、还是长期发展都是有利于这个行业的。观众也欢迎,反正影院投钱、观众感受。我个人觉得,看电影到最后始终要回归传统,电影是什么?电影是放在大银幕上,我享受的文化产品,最终要停留在银幕上,而不是出现在现实中。虚拟现实让人体验一下可以,让你看完整部电影肯定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