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腹针疗法配合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我科就诊的中风偏瘫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腹针疗法治疗。结论腹针疗法联合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偏瘫具有内外结合、标本兼治的效果,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中风,又称偏瘫,是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因此,对于中风临床研究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观察和总结客观的治疗效果。本文将于2019年至2020年在我科住院的中风患者,根据准入条件随机分组进行临床疗效测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我科就诊的中风偏瘫患者12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4例。实验组男34例,女30例。年龄54 ~ 72岁,中位年龄(65.4±3.7)岁。偏瘫部位:左35例,右35例共有29例。对照组男33例,女31例。年龄55 ~ 73岁,中位年龄(66.1±4.3)岁。左侧偏瘫37例,右侧偏瘫27例。两组之间的一般数据没有差异。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法治疗,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委中、尺泽;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点刺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腹针治疗,选取 ①主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大横(患)、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外陵(患)、下风湿点(患);②配穴:头晕、头疼:阴都(患)商曲(双侧);言语不利:中脘上;手功能障碍:上风湿上点(患)、上风湿外点(患);下肢无力:大巨(患)、气旁(患),配合快速进针,留针30分钟,采用提插扭转手法。两组的疗程均为4周。
1.3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栓塞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1.4入选标准:①CT或MRI证实的脑梗死;②一侧偏瘫;③根据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病情轻至中度;④75岁;⑤病程小于1个月;⑥精神开朗,能配合检查和治疗。
1.5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②有较严重的并发症或并发症,如严重心脏病、严重精神障碍及痴呆、帕金森氏病等。③肝脾肿大等病变不宜采用腹针等。
2.操作方法
2.1 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
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鐘;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1~1.5,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风池、完骨、翳风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合谷:向三间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上廉泉: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 金津、玉液 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毫升;丘墟透向照海穴 约1.5~2寸,局部酸胀为度。
2.2 实验组在醒脑开窍法基础上加腹针
采用三部法,候气:先将针具刺入所有穴内,停留3-5分钟;行气:3-5分钟后根据病情需要将针捻转至适当深度;调气:约10分钟后轻轻捻针或调整针刺深浅,令针感微微向周围扩散。
以上两组均每天治疗 1 次, 治疗 4 周后比较疗效。
3.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2.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6.65%,由此可见,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脑梗死后,由于上肢运动神经元的损伤,可在脊髓水平上实现原始反射控制力量减弱,导致肌肉紧张加剧,甚至出现痉挛,肌肉群协调失调,可通过针刺立即实现患肢的被动运动其目的是利用感觉输入、联合反应、协同运动等现代康复医学技术诱导肢体身体主动运动,促进脑功能重塑与代偿一致,可缩短脑卒中偏瘫的进程。从中医的作用机制来看,此法主要运用于心、肌、关节、开窍、通过刺激腹部穴位来调节脏腑的不平衡来治疗全身疾病。人体除了在腹部分布大部分脏腑部位外,也有大量的经络(肝、肾、脾、胃经、胆经、任经、带经、冲经、阴秋经、阴卫经),腹部有阴经、阳经、阴中经此外,腰部还有一脉束与背部阳经督经、膀胱经相连,腹部本身就是阴,因此,在腹部不仅能调阴,还能调阳,具有沟通全身气血的功能。脏腑穴是脏腑气的积聚也是治疗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穴位位于腹部。因此,腹部有最集中的脏腑、经络最多,是最短的路径。
5.临床应用
在临床的基础上,腹针疗法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偏瘫有较好的效果,且腹针无痛(患者易于接受)和规范的处方(医师易于掌握),我们建议脑梗死后尽早采取联合治疗,腹针配合醒脑开窍治疗,标本兼治,优势互补,尽早缩短中风偏瘫的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醒脑开窍针刺治疗中风作用机理表明,该针可以增加中风患者的血流量环素活性,降低血栓素活性,改善血管顺应性,降低血管阻力;能提高神经细胞的应激能力,增强脑组织修复能力;病变侧神经细胞的活性可得到增强和改善大脑功能;能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改善脑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另外,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腹针现代作用机制的研究。因为有了指尖,手的结构复杂而精致,感觉灵敏手指是触觉最敏感的部位,也是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仅拇指的运动面积就可与腿的运动面积相比较10次,刺激手的相应穴位和压痛点,可直接影响大脑皮层调节脏腑功能和身体的免疫保护系统。手针针灸可以刺激大脑的某些区域,以平衡和清除自主神经基础,双向调节内分泌,可用于低血糖、镇痛、提高免疫力等。
结论:应用腹针疗法联合醒脑开窍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时,效果比单一醒脑开窍法治疗效果更明显,所以两者结合可用于脑血管病后期的肢体康复治疗,可以缩短改善病程,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薄智云.《腹针无痛治百病》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12-10.ISBN:9787513211116
[2]薄智云.《腹针疗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 .ISSN:7-5046-2771-2
[3]石学敏.《脑卒中与醒脑开窍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2.ISBN:9787030465825
[4]郭淑娟. 腹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恢复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
[5]王莹珏. 腹针疗法对脑梗塞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作者简介:朱小文(1990-)男,籍贯:安徽省宿州,学历:本科 ,单位: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方向:针灸结合康复方法治疗中风偏瘫。
(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安徽宿州 234099)
中风,又称偏瘫,是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因此,对于中风临床研究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观察和总结客观的治疗效果。本文将于2019年至2020年在我科住院的中风患者,根据准入条件随机分组进行临床疗效测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我科就诊的中风偏瘫患者12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4例。实验组男34例,女30例。年龄54 ~ 72岁,中位年龄(65.4±3.7)岁。偏瘫部位:左35例,右35例共有29例。对照组男33例,女31例。年龄55 ~ 73岁,中位年龄(66.1±4.3)岁。左侧偏瘫37例,右侧偏瘫27例。两组之间的一般数据没有差异。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法治疗,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委中、尺泽;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点刺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腹针治疗,选取 ①主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大横(患)、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外陵(患)、下风湿点(患);②配穴:头晕、头疼:阴都(患)商曲(双侧);言语不利:中脘上;手功能障碍:上风湿上点(患)、上风湿外点(患);下肢无力:大巨(患)、气旁(患),配合快速进针,留针30分钟,采用提插扭转手法。两组的疗程均为4周。
1.3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栓塞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1.4入选标准:①CT或MRI证实的脑梗死;②一侧偏瘫;③根据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病情轻至中度;④75岁;⑤病程小于1个月;⑥精神开朗,能配合检查和治疗。
1.5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②有较严重的并发症或并发症,如严重心脏病、严重精神障碍及痴呆、帕金森氏病等。③肝脾肿大等病变不宜采用腹针等。
2.操作方法
2.1 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
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鐘;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1~1.5,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风池、完骨、翳风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合谷:向三间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上廉泉: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 金津、玉液 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毫升;丘墟透向照海穴 约1.5~2寸,局部酸胀为度。
2.2 实验组在醒脑开窍法基础上加腹针
采用三部法,候气:先将针具刺入所有穴内,停留3-5分钟;行气:3-5分钟后根据病情需要将针捻转至适当深度;调气:约10分钟后轻轻捻针或调整针刺深浅,令针感微微向周围扩散。
以上两组均每天治疗 1 次, 治疗 4 周后比较疗效。
3.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2.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6.65%,由此可见,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脑梗死后,由于上肢运动神经元的损伤,可在脊髓水平上实现原始反射控制力量减弱,导致肌肉紧张加剧,甚至出现痉挛,肌肉群协调失调,可通过针刺立即实现患肢的被动运动其目的是利用感觉输入、联合反应、协同运动等现代康复医学技术诱导肢体身体主动运动,促进脑功能重塑与代偿一致,可缩短脑卒中偏瘫的进程。从中医的作用机制来看,此法主要运用于心、肌、关节、开窍、通过刺激腹部穴位来调节脏腑的不平衡来治疗全身疾病。人体除了在腹部分布大部分脏腑部位外,也有大量的经络(肝、肾、脾、胃经、胆经、任经、带经、冲经、阴秋经、阴卫经),腹部有阴经、阳经、阴中经此外,腰部还有一脉束与背部阳经督经、膀胱经相连,腹部本身就是阴,因此,在腹部不仅能调阴,还能调阳,具有沟通全身气血的功能。脏腑穴是脏腑气的积聚也是治疗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穴位位于腹部。因此,腹部有最集中的脏腑、经络最多,是最短的路径。
5.临床应用
在临床的基础上,腹针疗法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偏瘫有较好的效果,且腹针无痛(患者易于接受)和规范的处方(医师易于掌握),我们建议脑梗死后尽早采取联合治疗,腹针配合醒脑开窍治疗,标本兼治,优势互补,尽早缩短中风偏瘫的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醒脑开窍针刺治疗中风作用机理表明,该针可以增加中风患者的血流量环素活性,降低血栓素活性,改善血管顺应性,降低血管阻力;能提高神经细胞的应激能力,增强脑组织修复能力;病变侧神经细胞的活性可得到增强和改善大脑功能;能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改善脑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另外,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腹针现代作用机制的研究。因为有了指尖,手的结构复杂而精致,感觉灵敏手指是触觉最敏感的部位,也是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仅拇指的运动面积就可与腿的运动面积相比较10次,刺激手的相应穴位和压痛点,可直接影响大脑皮层调节脏腑功能和身体的免疫保护系统。手针针灸可以刺激大脑的某些区域,以平衡和清除自主神经基础,双向调节内分泌,可用于低血糖、镇痛、提高免疫力等。
结论:应用腹针疗法联合醒脑开窍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时,效果比单一醒脑开窍法治疗效果更明显,所以两者结合可用于脑血管病后期的肢体康复治疗,可以缩短改善病程,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薄智云.《腹针无痛治百病》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12-10.ISBN:9787513211116
[2]薄智云.《腹针疗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 .ISSN:7-5046-2771-2
[3]石学敏.《脑卒中与醒脑开窍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2.ISBN:9787030465825
[4]郭淑娟. 腹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恢复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
[5]王莹珏. 腹针疗法对脑梗塞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作者简介:朱小文(1990-)男,籍贯:安徽省宿州,学历:本科 ,单位: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方向:针灸结合康复方法治疗中风偏瘫。
(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安徽宿州 234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