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能力是人的高层次的心理品质,而小学作文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然而一直以来作文教学存在不少误区:结合课文“套”作文、立意先行“编”作文、应付考试“背”作文。为培养创新型的人才,针对这一现象,可以从优化作文教学过程和多种思维形式上突破误区,真正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一、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确实符合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但很久以来的作文教学,在教师“导”的作用下,形成了所谓的形式,把学生束缚在课堂,束缚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针对这种情况,作文教学的确有必要优化整个教學过程,让作文走进生活,让学生自由地写,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1.多放少收,走进生活
“放”即写时不受章法束缚,“收”就是按照章法予以指导,“多放少收”就整个小学作文过程而言,先要让学生自由地写,在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作文。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写,自主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个性,而不是过多给与条条框框束缚学生的思路。刚开始时我发现学生的那支笔确实特别沉重,写作文真的不知从何下手,我索性叫他们把笔放在一边,把无意识藏在脑中的素材拽出来说个够。我让他们先从有趣的事说起,于是我给孩子们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有趣的事,我还没讲完,有的学生笑得前仰后合,有的争先恐后举起了手,要讲他们自己的故事,在一番痛快淋漓的讲述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这么多有趣的事都可以写。于是我稍作指导,一篇篇充满童趣的文章便跃然纸上。其实生活中的素材到处都是,作文就来源于生活,学生的写作欲望一旦被激起就会带来惊喜。而这个作文前“说”的热身,无疑给作文丰富的天地打开了一扇大门。后来我们班开设了“说说心里话”“今天我主持”“谈天说地”等一系列有关说的活动,给学生说话创造一个个训练机会,让学生作文拥有不再枯竭的源泉。
2.先写后导,尊重个性
“先指导,再作文”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教师的先导,强调了过多的章法,使得学生习作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创意。例如老师写“下水文”的观点我不太赞同,以为其结果是学生作文大都内容相近,写法相似,小孩说大人的话,失去应有的儿童生活气息,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先写后导”则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顺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让学生不受约束自由地写.而教师的“导”则建立在学生"写"的基础上,使之导向明确,有的放矢,保住了学生作文的鲜明个性,这就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差异,符合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主体的教学原则。
3.读写结合,不断“吐”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在作文教学中,我觉得读和写同步进行,有利于学生词汇不断丰富,思维不断更新。比如学了《人类的“老师”》后安排练笔: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资料,然后选择一种写下来;学了《鸟语》后让学生仔细观察一种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学了《天鹅的故事》后进行训练:你在生活中,或在电影、电视中,看见过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结合《三顾茅庐》练笔: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诸如此类的训练让读促进写,让写反过来助推读,让学生有源源不断的新的思想、新的作品涌现出来。
二、改革评价机制,呵护创新思维
首先,评价不是为了明确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实实在在地进步。通过评定,让学生形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进步的能力。例如在开展“小笔头”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对于有进步但写得并不精彩的学生,我总是跟他探讨文章怎样修改会更精彩,经我点拨,学生积极性高涨,文章自然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下一期的《小笔头》上。其次,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评价要具有开放性,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写作。例如同样一个题目,有学生喜欢写记叙文,有学生喜欢写散文,还有喜欢写诗歌,这就需要老师用独特的慧眼发现和呵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放性地对学生作出公正的评价。再次,评价不仅要重视写作结果,更要重视写作过程。缺少对过程的评价,会导致学生对过程的忽视,这不仅有可能养成学生急于求成的毛躁心理,而且在写作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不利于学生良好写作品质的形成。
总之,只要我们能不断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注重学生独特的心理感受,从孩子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出发,设计适合他们张扬个性、展示才华的习作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得到提升。
一、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确实符合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但很久以来的作文教学,在教师“导”的作用下,形成了所谓的形式,把学生束缚在课堂,束缚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针对这种情况,作文教学的确有必要优化整个教學过程,让作文走进生活,让学生自由地写,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1.多放少收,走进生活
“放”即写时不受章法束缚,“收”就是按照章法予以指导,“多放少收”就整个小学作文过程而言,先要让学生自由地写,在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作文。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写,自主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个性,而不是过多给与条条框框束缚学生的思路。刚开始时我发现学生的那支笔确实特别沉重,写作文真的不知从何下手,我索性叫他们把笔放在一边,把无意识藏在脑中的素材拽出来说个够。我让他们先从有趣的事说起,于是我给孩子们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有趣的事,我还没讲完,有的学生笑得前仰后合,有的争先恐后举起了手,要讲他们自己的故事,在一番痛快淋漓的讲述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这么多有趣的事都可以写。于是我稍作指导,一篇篇充满童趣的文章便跃然纸上。其实生活中的素材到处都是,作文就来源于生活,学生的写作欲望一旦被激起就会带来惊喜。而这个作文前“说”的热身,无疑给作文丰富的天地打开了一扇大门。后来我们班开设了“说说心里话”“今天我主持”“谈天说地”等一系列有关说的活动,给学生说话创造一个个训练机会,让学生作文拥有不再枯竭的源泉。
2.先写后导,尊重个性
“先指导,再作文”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教师的先导,强调了过多的章法,使得学生习作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创意。例如老师写“下水文”的观点我不太赞同,以为其结果是学生作文大都内容相近,写法相似,小孩说大人的话,失去应有的儿童生活气息,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先写后导”则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顺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让学生不受约束自由地写.而教师的“导”则建立在学生"写"的基础上,使之导向明确,有的放矢,保住了学生作文的鲜明个性,这就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差异,符合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主体的教学原则。
3.读写结合,不断“吐”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在作文教学中,我觉得读和写同步进行,有利于学生词汇不断丰富,思维不断更新。比如学了《人类的“老师”》后安排练笔: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资料,然后选择一种写下来;学了《鸟语》后让学生仔细观察一种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学了《天鹅的故事》后进行训练:你在生活中,或在电影、电视中,看见过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结合《三顾茅庐》练笔: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诸如此类的训练让读促进写,让写反过来助推读,让学生有源源不断的新的思想、新的作品涌现出来。
二、改革评价机制,呵护创新思维
首先,评价不是为了明确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实实在在地进步。通过评定,让学生形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进步的能力。例如在开展“小笔头”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对于有进步但写得并不精彩的学生,我总是跟他探讨文章怎样修改会更精彩,经我点拨,学生积极性高涨,文章自然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下一期的《小笔头》上。其次,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评价要具有开放性,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写作。例如同样一个题目,有学生喜欢写记叙文,有学生喜欢写散文,还有喜欢写诗歌,这就需要老师用独特的慧眼发现和呵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放性地对学生作出公正的评价。再次,评价不仅要重视写作结果,更要重视写作过程。缺少对过程的评价,会导致学生对过程的忽视,这不仅有可能养成学生急于求成的毛躁心理,而且在写作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不利于学生良好写作品质的形成。
总之,只要我们能不断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注重学生独特的心理感受,从孩子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出发,设计适合他们张扬个性、展示才华的习作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