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踏上这片热土,想来算是机缘巧合;恋上这片热土,却并非偶然。
走下飞机的一刻已经了然什么叫真正的异国风情:开阔的机场跑道外是更为广阔的沙土,黄尘中零星地嵌着黯然的绿色,想是挣扎了很久吧,更远处是白色的建筑群,再远是无云的天空;机场大厅的墙壁是彩绘的瓷砖,中心区是极富阿拉伯风情的叠式喷泉,或明或暗,或低或高,同心圆状向外散开;空气的味道让人极为不适,又甚为自然,那是一种已被工业城市的旅人遗忘的味道……
摩洛哥,一个陌生的名字,经过近二十小时的飞行后还恍然如梦:原来这就是所谓的大洋彼岸。
奔驰在卡萨布兰卡通往拉巴特的高速公路上,从午后至黄昏,渐渐远离白色经典之城,来到摩洛哥首都。
拉巴特偏居摩洛哥一隅,依傍着崖壁和海湾,倾听着大西洋的呼吸。
母亲将我们旅程的起点选在直布罗陀海峡边的山崖上,顺着早时法国殖民者修筑的盘山公路,数着素色的古老路标直上崖顶。分界如此明显:西侧是汹涌的大西洋,巨浪可以冲过几十米高的陡崖;东侧则是平静的海面,静得甚至令人感到恐慌。
西侧的大西洋试图吞并一切,当年的西欧人也许在洋上漂荡了太久,于是怀着同样的心情驶入另一端;东侧的大海则包容一切,无声无息地吞吐着历史和文明。
两种文明汇合在分界的海流中,西欧的殖民者与北非的人民伫立于两岸,性格迥然,而又暗暗相交互融。
走过马拉喀什的古城,却想到罗马的古斗兽场;欣赏着丹吉尔的港湾,还想象着希腊爱琴海畔的夕阳;看着拉巴特的古城墙和炮台,仍想着法国海岸线上的战船和炮火;逛着菲斯的阿拉伯街市,似乎已参观了葡萄牙人的商铺;步入卡萨布兰卡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已然有了对圣城的记忆……
虔诚似乎是他们的特质。
跟随他们的生活方式,我度过了斋月。在一切有日光的时候不能进食,仅靠夜晚少量的斋饭维持体能。
身边的伊斯兰教徒们总是坚持每天定时祷告和沐浴。
哈桑二世清真寺即是虔诚的另一证明:这座清真寺想来是另一道必须欣赏的风景。站在清真寺前,心灵首先被它素雅的外表净化,当我走入地下沐浴间参观时,心情莫名愉悦,也许因为这是神圣的洗礼之地,是教徒的荣誉之地吧。叠式的喷泉、彩绘的瓷砖再次出现。雕梁彩绘的花窗是那么精致,若有巴黎人到来,相信也会同样感动震撼和歆羡。
撒哈拉沙漠东西延伸,直至摩洛哥境内。乘着轿车沿着沙漠线行进,身后并没有想象中的滚滚黄尘。一路是异样的风景,异样的心情。
见过羊上树吗?这大约是西撒哈拉所独有的风景,如非亲眼所见想来不会相信。西撒哈拉过度炎热,草木稀疏。沙漠边境的杂草早已被单色品种的山羊啃食殆尽,甚至连根拔起,以至草场不能及时恢复。为了生存,这里的山羊开始抬头寻找青绿,最终竟练就了上树的功夫。一棵树上“栖”着不下十只山羊,黑白灰的毛色几乎掩去了剩余的青色。
沙漠边的一切都很自然,即使非要和所谓文明掺合在一起,也不会轻易妥协。高速公路每隔一段距离就架有一座石桥,桥身很窄。司机说,那是专为穿越高速公路的牛羊准备的。我们停下车,静静地等待着一头牛走下石桥。石桥、夕阳、黄沙、公路、蓝天,还有桥下的我们……一切都是它的幕景。
走进马拉喀什的红色民居,决不能错过一餐地道的摩洛哥餐饭。司机的妻子是位完美的摩洛哥主妇,手艺极好。
“酷司酷司”是摩洛哥的传统菜肴,用锡纸包着摩洛哥小黄米、鸡肉或是鸽肉、大菜瓜、土豆、甜味胡萝卜,加上一点香油和香料,盛在焖锅里。当香味透过锡纸从焖锅上的小孔里透出时,有谁还能耐得住呢?有时还会拌上少许的芝士或橄榄油,一群人席地而坐围在矮桌前,女主人决不会忘记上一杯当地特有的薄荷茶。
这是令我最为满足的一顿旅行大餐,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菜肴的确切名称。直到几年后,我逢人还不忘夸耀一下当初“裤子裤子”的美味。
旅行摩洛哥,正值世界杯足球赛。摩洛哥国家足球队虽然没有走得更远,但已小组出线。记得拉巴特全城迎接国家队“凯旋”,印象中老国王都走上了街头,万人空巷,满城沸腾。
摩洛哥人的热情在大西洋凉澈的海风下丝毫没有衰减,摩洛哥人的热情在撒哈拉严酷的风沙中从未淡去……
追随人潮涌上街头,我们相拥在一起,面对大洋彼岸的另一群黄种人,不再陌生。我和他们一起高唱一同呐喊,即使不明其意,这一刻还用在意什么!
我幸运地涉足那片土地,恋上那异国的风情,无需理由——因为曾经体会。
不再等待……
发稿/庄眉舒[email protected]
走下飞机的一刻已经了然什么叫真正的异国风情:开阔的机场跑道外是更为广阔的沙土,黄尘中零星地嵌着黯然的绿色,想是挣扎了很久吧,更远处是白色的建筑群,再远是无云的天空;机场大厅的墙壁是彩绘的瓷砖,中心区是极富阿拉伯风情的叠式喷泉,或明或暗,或低或高,同心圆状向外散开;空气的味道让人极为不适,又甚为自然,那是一种已被工业城市的旅人遗忘的味道……
摩洛哥,一个陌生的名字,经过近二十小时的飞行后还恍然如梦:原来这就是所谓的大洋彼岸。
奔驰在卡萨布兰卡通往拉巴特的高速公路上,从午后至黄昏,渐渐远离白色经典之城,来到摩洛哥首都。
拉巴特偏居摩洛哥一隅,依傍着崖壁和海湾,倾听着大西洋的呼吸。
母亲将我们旅程的起点选在直布罗陀海峡边的山崖上,顺着早时法国殖民者修筑的盘山公路,数着素色的古老路标直上崖顶。分界如此明显:西侧是汹涌的大西洋,巨浪可以冲过几十米高的陡崖;东侧则是平静的海面,静得甚至令人感到恐慌。
西侧的大西洋试图吞并一切,当年的西欧人也许在洋上漂荡了太久,于是怀着同样的心情驶入另一端;东侧的大海则包容一切,无声无息地吞吐着历史和文明。
两种文明汇合在分界的海流中,西欧的殖民者与北非的人民伫立于两岸,性格迥然,而又暗暗相交互融。
走过马拉喀什的古城,却想到罗马的古斗兽场;欣赏着丹吉尔的港湾,还想象着希腊爱琴海畔的夕阳;看着拉巴特的古城墙和炮台,仍想着法国海岸线上的战船和炮火;逛着菲斯的阿拉伯街市,似乎已参观了葡萄牙人的商铺;步入卡萨布兰卡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已然有了对圣城的记忆……
虔诚似乎是他们的特质。
跟随他们的生活方式,我度过了斋月。在一切有日光的时候不能进食,仅靠夜晚少量的斋饭维持体能。
身边的伊斯兰教徒们总是坚持每天定时祷告和沐浴。
哈桑二世清真寺即是虔诚的另一证明:这座清真寺想来是另一道必须欣赏的风景。站在清真寺前,心灵首先被它素雅的外表净化,当我走入地下沐浴间参观时,心情莫名愉悦,也许因为这是神圣的洗礼之地,是教徒的荣誉之地吧。叠式的喷泉、彩绘的瓷砖再次出现。雕梁彩绘的花窗是那么精致,若有巴黎人到来,相信也会同样感动震撼和歆羡。
撒哈拉沙漠东西延伸,直至摩洛哥境内。乘着轿车沿着沙漠线行进,身后并没有想象中的滚滚黄尘。一路是异样的风景,异样的心情。
见过羊上树吗?这大约是西撒哈拉所独有的风景,如非亲眼所见想来不会相信。西撒哈拉过度炎热,草木稀疏。沙漠边境的杂草早已被单色品种的山羊啃食殆尽,甚至连根拔起,以至草场不能及时恢复。为了生存,这里的山羊开始抬头寻找青绿,最终竟练就了上树的功夫。一棵树上“栖”着不下十只山羊,黑白灰的毛色几乎掩去了剩余的青色。
沙漠边的一切都很自然,即使非要和所谓文明掺合在一起,也不会轻易妥协。高速公路每隔一段距离就架有一座石桥,桥身很窄。司机说,那是专为穿越高速公路的牛羊准备的。我们停下车,静静地等待着一头牛走下石桥。石桥、夕阳、黄沙、公路、蓝天,还有桥下的我们……一切都是它的幕景。
走进马拉喀什的红色民居,决不能错过一餐地道的摩洛哥餐饭。司机的妻子是位完美的摩洛哥主妇,手艺极好。
“酷司酷司”是摩洛哥的传统菜肴,用锡纸包着摩洛哥小黄米、鸡肉或是鸽肉、大菜瓜、土豆、甜味胡萝卜,加上一点香油和香料,盛在焖锅里。当香味透过锡纸从焖锅上的小孔里透出时,有谁还能耐得住呢?有时还会拌上少许的芝士或橄榄油,一群人席地而坐围在矮桌前,女主人决不会忘记上一杯当地特有的薄荷茶。
这是令我最为满足的一顿旅行大餐,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菜肴的确切名称。直到几年后,我逢人还不忘夸耀一下当初“裤子裤子”的美味。
旅行摩洛哥,正值世界杯足球赛。摩洛哥国家足球队虽然没有走得更远,但已小组出线。记得拉巴特全城迎接国家队“凯旋”,印象中老国王都走上了街头,万人空巷,满城沸腾。
摩洛哥人的热情在大西洋凉澈的海风下丝毫没有衰减,摩洛哥人的热情在撒哈拉严酷的风沙中从未淡去……
追随人潮涌上街头,我们相拥在一起,面对大洋彼岸的另一群黄种人,不再陌生。我和他们一起高唱一同呐喊,即使不明其意,这一刻还用在意什么!
我幸运地涉足那片土地,恋上那异国的风情,无需理由——因为曾经体会。
不再等待……
发稿/庄眉舒[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