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热爱而传承

来源 :乡村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djapane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说起贵州的少数民族服饰,必然离不开两大工艺——刺绣和蜡染。关于蜡染,人们最为熟知的是布依族的蜡染。其实,流传在贵州丹寨的苗族蜡染,也是民间蜡染的一朵奇葩。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蜡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芳,就是丹寨蜡染的优秀代表。
  蜡染,技法与温度结合的奇妙技艺
  杨芳的绘蜡被称为丹寨型蜡染,主要指丹寨、三都县一带“白领苗”的蜡染民族工艺品,多用于妇女盛装的衣肩、衣袖、围腰、背带等服饰品和被面、床单、寿被、小儿包被、门帘等生活用品的装饰。
  丹寨的姑娘们大多从小学艺,杨芳从6岁起开始拿起蜡刀学绘蜡,到现在已经有四十多个年头。因为极其出色的技艺,20世纪80年代,杨芳应邀到香港、北京等地展示蜡染手藝,技惊四座,人们交口称赞,称呼她为“蜡花小姐”。与我所想象的不同,小时候杨芳学蜡染并没有经历过什么枯燥乏味的阶段,似乎她天生就是为了闪耀这项有千年历史技艺而生的。年幼的杨芳拿起蜡刀时,父母教导她“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眼之所见,心中所想,一花一草,飞禽蝴蝶,孩童心中对美好世界的映射和幻想就从苗家土布中借由温热的蜡刀延伸开来。到12岁左右,杨芳开始学习绘制苗族传统图案,没过几年就顺利“出师”,小小年纪就已有乡亲闻名而来买她的蜡染。
  与其他蜡染风格相比,丹寨型蜡染民族工艺品的创作手法精湛洗练,一般图案面积较大,从而使蜡染作品具有质朴天真、自由奔放的风格。要达到这种效果,需要长年累月的练习。我曾经体验过做蜡染,在杨芳手中看起来简单易操作的蜡刀,到我手中却似不甘寂寞的脱兔,蜡液并不总是按着我的想法画成流畅的线条。不仅如此,蜡染还是不可逆的艺术,一旦“下笔”就无法回头。我一个不小心多沾了一点蜡液滴在染布上,只能遗憾地看到染出来的布多了几个白点。杨芳对蜡染有着近乎苛责的标准,在她看来没有二十年的积累画不好蜡染。“蜡染画好很难的,画的手法,蜡液流淌的掌握,温度的把握……都是门学问。”
  绘制蜡染先从点蜡开始,丹寨型蜡染大部分是用蜂蜡和石蜡掺半使用,以碳盆加热保温。正式点蜡前,杨芳都先在布面上进行构图。简单的图样可直接用指甲刻画,复杂图样则用细针刻画。点蜡只用一把蜡刀,杨芳拿出她的蜡刀给我看,蜡刀形似一把斧子,刃部钝平,刀身用铜制作,铜的导热性好,便于保温——防止蜡液凝固。有的蜡刀用两片铜片合成斧形,整支蜡刀形似鸭嘴笔,腹部的空间较大,可以存留较多蜡液。大号蜡刀画整体,中号蜡刀画局部,小号蜡刀点细节,扁平的刀身还能用来成片地涂抹蜡液。点蜡时将蜡刀垂直放入瓷碗中沾蜡,蜡液会储存在铜片间,再将蜡刀轻轻敲击瓷碗,去除多余的蜡液,之后就可以点蜡绘制了。
  杨芳说控制蜡液的温度是蜡染绘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经验累积之下才能完美掌握的技巧。绘蜡时如果蜡液的温度过高则渗透力过强,可能会渗透进需要染色的部分;反之则渗透力偏弱,染色时染液会渗透进不需要染色的部分,这两种情况都会使染色后的图案产生毛刺不清晰、线条粗糙的情况。杨芳凭借多年经验总结出来,用蜂蜡,则蜡液的温度控制在60-68度为宜;用石蜡,则蜡液的温度控制在比蜂蜡略低几度为宜。此外,还需要注意天气变化,冬天时蜡液温度应略高,夏天时蜡液温度应略低……总之,既要大体合规又要因时因地灵活掌握随机应变,不可胶柱鼓瑟一成不变。
  绘蜡成图之后就进入了浸染环节。用杨芳的话来说,“染缸有自己的小脾气”,你不能在旁边说它不好,天气的变化、染液时间的长短……都会影响染缸的“脾气”。杨芳就像个温柔的母亲对待孩子一样对待她的蜡染,细心呵护,小心谨慎。小块的染布采用挂杆垂布浸染,将画好的面料用针线钉上留头,大约长20到30厘米,拴在挂杆上,然后将面料沉入染缸的染液中,轻轻晃动让面料均匀浸染。浸染时间到了后,将挂杆提起,在五六秒钟之内将绘蜡作品全部铺开,不能有任何折叠,让绘蜡版全部进行氧化10分钟以上。接着再放下挂杆,将面料反复浸染。如果浸染时间不够,染液的附着能力将减弱,蓝靛色素容易脱落。如果氧化不均匀,出现侵染痕迹,就会给以后的浸染带来一系列麻烦。如果是面料过大过宽过长则只能采用自然浸染的方式,比如说牯藏节上用的牯藏幡。
  自然浸染也是普遍采用的工艺,让面料在染缸中自然浸染,这需要掌握好自然浸染的时间与温度,避免出现浸染不均匀的情况。据杨芳介绍,具体步骤是将面料慢慢放入染缸,浸染时间够了以后拿出面料,面料离开染液时必须将面料打开,使其在空气中均匀氧化,这种方法一般要反复浸染七八次。浸染完成后一般要晾干几天,让蓝靛色素与氧气充分结合,使色彩完全稳定下来。上色完成后,将染布放入沸水中煮,蜡遇热融化褪去,花纹就显现出来了。之后放入清水中洗净、晾晒,一幅独一无二的蜡染就此诞生。
  纹样,既古老又鲜活
  绘蜡的文案带有悠远的历史记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各种自然动物与龙结合而成的泥鳅龙、花头龙、蛇身人首龙,也有动物中的鱼纹蛙人纹、蝴蝶纹和人纹等,这些人纹和动物纹的复杂图案中既潜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隐含着苗族的社会历史、民间传说和生活习俗,记录了苗族迁徙中的历史记忆。白领苗蜡染中最经常使用的图腾——螺旋纹,是杨芳认为最难画的纹样,她花了很长时间才做到如今的驾轻就熟。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杨芳对螺旋纹情有独钟,在后来开办公司自创产品的时候她将螺旋纹融进其中,做出了深受顾客欢迎的各式现代物品及服饰。
  传统的丹寨型蜡染民族工艺品的题材多样,主要有自然界中的虫鱼花草以及一些想象中的动植物,经提炼、夸张等艺术手法创作出来,以流畅律动的线条表现出来,形象饱满生动,富有创造性和装饰感。如鸟纹,有的着重刻画夸张肥硕的鸟身,有的着重刻画飘逸的翎毛,千姿百态。而且为了增加艺术表现力,一般对图案主体部分充分强调,其他部分则简化处理,或仅在轮廓内填充简单的几何图案。在构图上,还会将各类动物、四季花果等物象安排在同一空间,有时将各种花卉果木组合转化成为花中套花、花中套果、果中长叶的合体植物;或者把蝴蝶翅膀嫁接在鸟身上,把鸟头连接上鱼身上,还添上鱼鳞,创造出变形夸张的复合动物形象;甚至将虫蝶的肢体变成花卉,让鱼鸟的腹中结出果实,幻化出复杂奇异的动植物合体造型。构图手法之多可谓变化无穷,展现了稚拙浪漫的想象力和无限广阔的时空感。这些蜡染作品极具生命力和感染力,只要在你面前展开一幅杨芳所做的丹寨蜡染,你就会忍不住被吸引,那些夸张修饰的花鸟鱼虫仿佛是存活在蓝布之上,鲜艳灵动。
  情节,因热爱而坚持
  对自小接触蜡染的杨芳而言,蜡染的每一步都已经印刻在她的心里,怎么做会好看几乎已经形成了她的本能。她热爱蜡染,从来没有想过不做蜡染的日子。小时候家中穷苦,靠着蜡染,杨芳赚取了自己第一桶金,打开了走出大山的道路。因为热爱,她一门心思想要推广蜡染,不断接触学习新事物,在非遗文创几乎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先行“过河”,用一股韧劲不断闯出一片天地。很难想象初中就辍学的杨芳如何在二十年前,人们对非遗技艺还没有产生太大兴趣和足够重视的条件下,在没有可参考的范例的年代中,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成功。她说,没有放弃的原因还是因为热爱。
  如今杨芳的蜡染公司稳扎稳打,发展势头良好。她的蜡染技艺传承也有声有色。一说起学生们,杨芳就很骄傲。她教过的学生有好几百人,最得意的弟子有五六个。她们或开办了公司,或在学校里教学生蜡染,用她的话来说,她们都已是合格的蜡染人。杨芳对蜡染的热爱得以通过她们的蜡刀继续传给下一代。
  (责任编辑/杨倩)
其他文献
吊脚楼里,织女埋头织锦;古榕树下,绣娘低头刺绣;院落里,染娘迎风晾晒染布,大山里勤劳的女性构筑起贵州村寨里一道独特又美丽的风景。  多彩贵州的美,不仅是壮阔瑰丽的生态之美,更蕴藏有一种丰富多元的民族美与人文之美。这种美蕴藏在苗族少女的盛装里,布依族蜡染的图案中,土家族织锦的条纹里。这种美,并不只是看上去很美,里面蘊含的少数民族文化更打动人。
期刊
织锦、刺绣与蜡染虽有各自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工艺特色,但却服务于同一核心的目标——以图纹点缀服饰。具体到贵州,织锦、刺绣和蜡染作为众多民族的共享技艺,在各民族能工巧匠的手中绽放出多彩绚丽的花朵,为贵州民族文化增光添彩。     历史寻踪  关于某一事物历史的追问,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二是“谁发明的?”三是“为什么发明?”关于织锦、刺绣、蜡染技艺的历史发展演变,在学术著作的相关叙述
期刊
这是我第二次见到甘小芝:这位年轻的省级苗族织锦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很爱笑,一说话,眉眼间盈盈的笑意就透了出来。甘小芝是一名85后,这个年纪就成为省级传承人并不容易,但由于她的织锦手艺实在好,一说起苗族织锦必然要说到她,所以甘小芝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传承人。  曾有段时间,全雷山的苗族织锦几乎都出自她一人之手。这并不夸张,苗族给女儿们置办的盛装都是花了心血的,只要有条件,银饰要选最好的银匠来打造,绣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各个高校都增加了招生人数,但同时也使大学生的就业遇到了较大困难,因此开展创业教育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以江阴大学创业为例,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及扶持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  [关 键 词]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扶持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1-0184-02  随着
期刊
2015年夏,接受省作协、省妇联的写作任务,我开始了写作《绣娘》的行走。  当脚踏少数民族地区松软的泥土,看到贫瘠的山乡竟长出绚丽高贵的刺绣、蜡染,我还是被惊到了。  走近这些藏在深山里的传统民族手工艺,我发现,它们有文物般的朴拙美丽,闪耀着时间的包浆和生命的光晕,而古朴的村寨里,可能家家都是一座艺术工厂。  “妈妈叫爸爸,记住带犁耙;爸爸叫妈妈,记住带棉花……姑姑叫嫂嫂,莫忘带针线,嫂嫂叫姑姑,
期刊
苗族没有文字,可在贵州苗疆深处,却能随处看见历史。  身着一袭传统苗族服饰的苗家女儿,一针一线把来自自然、源于苗族上古传说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绣在身上。绣品大胆的配色、夸张生动的图案、对称和谐的纹样,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苗族地区一段段动人的“史书”。  淳朴的苗族人家要求女儿掌握苗绣,可能是为婚嫁。但当苗绣的神秘面纱被揭开,走出山外的苗绣被赋予了现代文明的印记,其价值得到放大。  2006年
期刊
如果想要一睹马尾绣的真容,三都水族自治县板告村是你不能错过的地方。这里有着淳厚神秘的民族文化,自古就流传着古老的马尾绣制作技艺,有“中国水族马尾绣第一村”的美誉。五彩缤纷的马尾绣在水族的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旧时,板告村的女人们,上至八九十高龄的老奶奶,下至五六岁的孩童,都能飞针走线绣织马尾绣。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心灵手巧的水族妇女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工艺,她们把对大自
期刊
在黔东南这片秘境中,有着不计其数的苗乡侗寨,每一个都有独特的美——要么恢弘壮观因民族建筑闻名,要么小家碧玉以山秀水美而迷人。在榕江县栽麻镇,就有这样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侗族村寨,这里依然保留着传统的侗布织染技艺。手工布纺织、植物染色,古法织染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在这里亲见和体验,这就是丰登侗寨。  从榕江高铁站坐上榕江至九潮的农村客运公交,大约二十分钟就到达丰登侗寨寨门口。整个寨子坐落在一个山谷里,
期刊
人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如何让大山里的惊世之美走向世界。创意创新与传承发展尤为重要。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关心下,贵州大山里的绣娘、染娘、织女,走出山门,开始琢磨现代都市消费者的喜好,尝试与专业设计师合作,生产出更加符合现代需求和时代特色的商品;通过线上直播,为自己的产品摇旗呐喊;开设手工坊,吸引都市人到乡村亲身体验织、绣、染传统技艺,不断激活民间传统手工艺。  我们相信,织、绣、染,既
期刊
在贵州,说起刺绣首先会想到精美的苗绣、神奇的马尾绣,其实,在贞丰等地,布依族刺绣也广为流传。布依族刺绣历史悠久,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中就有布依妇女“腹下系五彩挑花方幅,如绶”的记载,说明布依族刺绣在明代就已盛行,而且相当精致了。  贞丰寻绣  到贞丰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我提前联系好的熟悉当地情况的韩老师向我介绍,第二天要带我去见一位在贞丰颇有名气的独臂绣娘。这位名叫梁忠美的绣娘,虽然只有一只手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