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研工作要以课改精神为指针,以教学创新为动力,以科研作引领,充分发挥各自功能,优化各种机制,实施多种渠道,采取多种策略,着力探索教学规律,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科研机制。学校建立了“教导处——学科组——备课组”的教学研究系统及“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学科课题组——教师子课题组”的教学科研系统,并使两者双轮共驱,整体协调地组织,为优化学校教学教研科研工作、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及科研水平提供了机制保障。
坚持开展“七个一”活动。要求每个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指导课题研究的书籍,上一节具有教改新意的公开课(新进教师上好“摸底课”,青年教师上好“汇报课”,高级教师上好“展示课”,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人人上好“达标课”),提供一篇典型的教学案例,当一次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出一份完整的试卷,写一篇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制作一个较实用的教学课件。学校对优秀的课堂教学、教学案例、科研论文、教学课件等进行奖励,并组织观摩、交流、讨论等活动,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大提升了教师的研究能力。
发挥科组研究功能。学校组织主要以科组(一大一小)为单位,每周进行两次研究活动。主要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教材的使用、学生的学情等内容进行,并挖掘出学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教学案例,全科组教师展开商讨、聆听意见,寻找最佳解决途径。在这样的氛围中去促使教师投入课改,乐于研究。研讨课活动已成为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常规教研活动,可分两个层次:校级和科组级。每人上一节: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上校级的,其余教师上的是科组级。每节研讨课需要在小科组里过六关:教者说课、集体商议教案、教者上课、集体听课、集体评课、教者反思。校级的公开课还需教导处组织先试课、评课一次再进行公开上课,然后组织大科组进行相关研究。这样,大家通过课前合作,同伴互助,课后坦诚交流,积极反思,认真地用新课程理念去审视、去评价每一节课,使上课者得到锻炼提高的同时,听课者也受益匪浅。
搭好交流互动平台。交流互动,打破局限,互为启智、互为促进。学校要重视组织此类活动,如,承办多学科的市、区级研讨课,可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也可获得宝贵的教学建议;组织教师参加支教活动,进行随班上课、现场指导教研活动,可锻炼教师灵活驾驭课堂及教研能力;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取经,进行参观、交谈、汇报、听课等多形式的交流互动活动,通过与对方进行各校的简介、教育热点的意见发表、课题研究策略的探讨、听课后的剖析等,使教师开阔视野。此外,要重视举行教学开放周及教学成果展示月活动,形式如分析教学案例、交流科组工作心得体会、观摩各类型的课(学科课、团辅课、队会课等)、参观成果展览、参加总结交流会等,同时让参观的教师或家长充分发表意见或建议,使交流效果达到最大化。
密切课改科研结合。实施以课改为载体,使教研、科研相互支撑,这就在理论层面上去较好地解决课改实验中遇到的实践问题,使教研内容更具针对性,同时也使得科研有坚实的落脚点,避免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进而更好地推进和谐课堂的构建,突出系列创新。
(1)创新教育观念。教师们要确立新的教育价值观、教师观、课题观、质量观等,同时要转变自我角色:由课程计划的使用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这为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提供了先决条件。
(2)创新教学方法。我们要改变陈旧的教育模式,采取民主平等式、合作交流式、差异选择式、启发探究式、体验生活式等教学方式,体现因人而异、因时而动、因境而生的激励策略,为学生营造“安全心理”的学习环境,较全面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创新学习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选择性学习,并把这些学习方式有机交融地进行,实现和谐调控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勇于尝试、乐于合作、敢于探索、善于体验,达到乐学: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心态健康;勤学:意志坚强、毅力持久、积极进取,会学:学法正确、习惯良好、效果明显。
(4)创新教学评价。我们要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对师生的教与学进行科学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全面、评价的主体多元、评价的形式灵活。通过评价,让师生学会欣赏自己和别人,学会找到自己的不足,以便自我反思、接纳意见、获得成功。
责任编辑龙建刚
优化教学科研机制。学校建立了“教导处——学科组——备课组”的教学研究系统及“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学科课题组——教师子课题组”的教学科研系统,并使两者双轮共驱,整体协调地组织,为优化学校教学教研科研工作、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及科研水平提供了机制保障。
坚持开展“七个一”活动。要求每个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指导课题研究的书籍,上一节具有教改新意的公开课(新进教师上好“摸底课”,青年教师上好“汇报课”,高级教师上好“展示课”,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人人上好“达标课”),提供一篇典型的教学案例,当一次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出一份完整的试卷,写一篇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制作一个较实用的教学课件。学校对优秀的课堂教学、教学案例、科研论文、教学课件等进行奖励,并组织观摩、交流、讨论等活动,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大提升了教师的研究能力。
发挥科组研究功能。学校组织主要以科组(一大一小)为单位,每周进行两次研究活动。主要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教材的使用、学生的学情等内容进行,并挖掘出学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教学案例,全科组教师展开商讨、聆听意见,寻找最佳解决途径。在这样的氛围中去促使教师投入课改,乐于研究。研讨课活动已成为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常规教研活动,可分两个层次:校级和科组级。每人上一节: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上校级的,其余教师上的是科组级。每节研讨课需要在小科组里过六关:教者说课、集体商议教案、教者上课、集体听课、集体评课、教者反思。校级的公开课还需教导处组织先试课、评课一次再进行公开上课,然后组织大科组进行相关研究。这样,大家通过课前合作,同伴互助,课后坦诚交流,积极反思,认真地用新课程理念去审视、去评价每一节课,使上课者得到锻炼提高的同时,听课者也受益匪浅。
搭好交流互动平台。交流互动,打破局限,互为启智、互为促进。学校要重视组织此类活动,如,承办多学科的市、区级研讨课,可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也可获得宝贵的教学建议;组织教师参加支教活动,进行随班上课、现场指导教研活动,可锻炼教师灵活驾驭课堂及教研能力;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取经,进行参观、交谈、汇报、听课等多形式的交流互动活动,通过与对方进行各校的简介、教育热点的意见发表、课题研究策略的探讨、听课后的剖析等,使教师开阔视野。此外,要重视举行教学开放周及教学成果展示月活动,形式如分析教学案例、交流科组工作心得体会、观摩各类型的课(学科课、团辅课、队会课等)、参观成果展览、参加总结交流会等,同时让参观的教师或家长充分发表意见或建议,使交流效果达到最大化。
密切课改科研结合。实施以课改为载体,使教研、科研相互支撑,这就在理论层面上去较好地解决课改实验中遇到的实践问题,使教研内容更具针对性,同时也使得科研有坚实的落脚点,避免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进而更好地推进和谐课堂的构建,突出系列创新。
(1)创新教育观念。教师们要确立新的教育价值观、教师观、课题观、质量观等,同时要转变自我角色:由课程计划的使用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这为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提供了先决条件。
(2)创新教学方法。我们要改变陈旧的教育模式,采取民主平等式、合作交流式、差异选择式、启发探究式、体验生活式等教学方式,体现因人而异、因时而动、因境而生的激励策略,为学生营造“安全心理”的学习环境,较全面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创新学习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选择性学习,并把这些学习方式有机交融地进行,实现和谐调控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勇于尝试、乐于合作、敢于探索、善于体验,达到乐学: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心态健康;勤学:意志坚强、毅力持久、积极进取,会学:学法正确、习惯良好、效果明显。
(4)创新教学评价。我们要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对师生的教与学进行科学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全面、评价的主体多元、评价的形式灵活。通过评价,让师生学会欣赏自己和别人,学会找到自己的不足,以便自我反思、接纳意见、获得成功。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