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tang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2012年暑假,我对本校留守儿童就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根据统计的相关数据分析留守儿童的内心动态与存在的心理问题,目的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矫正和疏导各种不良心理,使留守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同时还希望能引起一些相关部门或社会大众的注意,积极关注留守儿童,能为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出一些可采取的教育对策。
  一、学习方面
  第一,意志薄弱,缺少学习热情,厌学情绪严重,导致学习偏差。
  调查结果发现,父母离开家出去打工后,孩子在家的学习处于无人看管的状况,他们遇到问题后在学校能问老师、同学,在回到家后,他们就只能一个人思考,没人能够帮助他们,给他们造成学习上的障碍,让他们在学习上受挫,思索时间长了没结果,他们就会放弃,这样慢慢地他们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由于“留守儿童”过早的体验到生活的艰辛,而且他们的父母往往以分数的高低检验孩子在家的表现,所以他们事实上比其他儿童更渴望学习,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心理疏导及学习上的帮助,使他们面对成绩不能上升的情况后逐渐变的消沉,总感觉自己太笨,没有自信心,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第二,无人看管,缺乏监护和家教,性格放纵,不好好学习。
  留守儿童正值学习的最佳时期,理应得到最好的教育,在学业上应该是不断进步的,但是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看管,这些学生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据调查,本校小学生辍学比例占11%,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留守学生占60.4%,成绩优良的只有6%。由于孩子缺少家庭教育这个环节,仅凭学校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第三,重视不够,缺少教师关爱,学习动机薄弱,缺乏独立学习能力。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原动力,确立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后,就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而教师在教学时,却往往不善于发掘“留守儿童”身上的“闪光点”,注意不到细微的进步,不能每天督促其实现学习目标,没有更多的关注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致使他们的学习动机薄弱。
  据调查,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只有9.7%的“留守儿童”会经常提出来跟教师讨论,有18.8%很少这样做。这到底该怪谁呢?也许是教师太严肃了,生活在相对特殊环境里的“留守儿童”心理压力大,不敢接近;12.4%的“留守儿童”在自己学习时常常会觉得不知道该学什么好,他们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33%的学生很少利用某一课程中所学的知识来理解其他学科的东西,他们缺少知识迁移的能力。
  由于农村教育办公经费严重不足,教育质量偏低,而且目前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部分还是民办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对教育的认识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极个别教师有歧视留守儿童的倾向,一个学期都不能家访一次,实在是不够关注这部分孩子的健康成长,使部分孩子无法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二、个性和人格方面
  第一,留守儿童易产生自卑心理。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我们对200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80%,有50.7%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12.2%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20%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由于自己的愿望经常不能满足,不能在父母身边撒娇,不能和父母说悄悄话,时间久了,就容易产生失落自卑等情绪,性格趋于内向。还有一些留守儿童既得不到父母亲情的呵护和关爱,也得不到来自祖辈和亲戚的关爱,因此看到周围能受到父母或祖父母、亲戚关爱的同学,心里会难免失去平衡。其次,对于这些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心中也时常感受到学习压力,也想让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以此来回报在外打工的父母,但由于在学习上没有人及时督促、辅导,因而提高学习成绩的愿望难以实现,进而会产生焦虑,即感到紧张、心里烦躁,心里不塌实,也容易出现感到没有前途、责备自己、无精打采等抑郁症状。
  第二,留守儿童大多数有强烈的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态度是影响他们心理特别是个性方面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隔代抚养的留守儿童的祖辈,教养态度往往是保护的、溺爱的、照顾过度的和忽视的、拒绝的,容易造成儿童的任性、易发脾气、容易激动、易攻击等个性特征,即表现出敌对情绪方面的一些特征。对于寄养儿童,由于长期生活在别人家里,时时感到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使其在待人处事时非常敏感,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就可能使留守儿童受到伤害,因此容易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好,进而对别人也求全责备。也正因为如此,一些被寄养的留守儿童就容易出现对多数人不信任,别人跟自己作对等偏执问题,由于不信任而产生非常严重的逆反心理。
  第三,性格孤僻,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长期处于失落自卑的情绪中,再加上无人为他们排解,学校也不能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一部分留守儿童就把自己封闭起来,据调查,本校留守儿童中有25%的同学很少有相处好的同学,甚至有9%的同学没有好朋友,这些数字让人惊诧,他们几乎不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也很少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再加上现在小学每个班都有60至80名学生,老师的精力有限,不能很好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导致他们性格越来越孤僻,不愿与人交往。
  第四,一部分学生性格和行为出现偏差。
  留守儿童接受父母的教育较少,学校的德育工作又存在着说教,处于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对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父母不能及时关注,有的孩子容易胆小怕事,对什么都畏首畏尾,从而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还有些孩子就会对自己放任自流、打架斗殴、违规违纪等,有的甚至走上的犯罪道路。2008年,本校有5名学生因去偷当地渔民网箱上的铁块去卖而被拘留,这5名学生中有4人是留守儿童。严峻的现实再一次给家长们敲起的警钟。
  留守儿童已普遍受到社会学校的关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教育和培养他们是我们每个成年人的义务,我们一起携起手来,让留守的天空不再灰暗,让留守的天空也能出现彩虹。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强度越来越大,大运动量训练后运动员出现各种疲劳现象,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运动性疲劳是体育界永恒的话题。耐力运动项目的能量代谢的特点是有氧代谢,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糖元的有氧氧化,是慢性疲劳,疲劳的特点是产生慢,消退也慢。本文拟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学机制、分类、判断及消除手段进行综述,以期为运动性疲劳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耐力项目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  耐力性运动有
期刊
【摘要】“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见国家对青少年体质下降趋势的高度关注。体育锻炼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达标,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2011年7月,教育部下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措施,全力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学校体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象我们这些地处农村的中学,在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下,每天一小时的锻炼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进行了阐述,进而论述了对当代技工院校学生进行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当代技工院校学生进行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目标与方法。  【关键词】奥林匹克精神 教育 当代技工院校学生  1.前言  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奥林匹克的理想和追求。奥林匹克运动注意将体育运动与人文教育融合起来,力求创造一种在竞争中求欢乐、在
期刊
几乎人人都说差生一般是指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各科学习等几方面都较差的学生。差生不是先天性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他们同样具有进取心,他们也渴望进步,渴望受到尊重和取得好成绩。所有这些都是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内在动力,如果老师善于发现这些在深处闪闪发光的因素,让差生求得某种成功,不仅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而且可以使他们通过品味成功的欢乐和喜悦,激起更大的成功和追求,从而形成新的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汽车电子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汽车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汽车数量的日益增多,汽车的节能和环保与汽车污染成为了各国政府关注的话题,能源危机的影响更加突出。在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相继制定了汽车燃油经济法规,为解决节能环保与污染这一问题。燃油供给系统的好坏决定了汽车行驶的稳定性,而且燃油供给系统在汽车节能和环保方面能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