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强度越来越大,大运动量训练后运动员出现各种疲劳现象,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运动性疲劳是体育界永恒的话题。耐力运动项目的能量代谢的特点是有氧代谢,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糖元的有氧氧化,是慢性疲劳,疲劳的特点是产生慢,消退也慢。本文拟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学机制、分类、判断及消除手段进行综述,以期为运动性疲劳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耐力项目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
耐力性运动有田径中的长跑、马拉松跑、长距离游泳、长距离骑自行车、长距离滑雪、篮球和足球等项目的长时间运动。人体在参加这些耐力性运动时,能量代谢的特点是有氧代谢,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糖元的有氧氧化。实验证明,体内肌糖元贮备量与耐力活动能力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参加耐力性锻炼时,食物中应含有充分的糖,以保证体内有充足的糖元储备。另外,耐力性运动对人体的呼吸和循环等机能能力要求很高,血红蛋白对于运输氧有其特殊的功能。耐力项目运动是时间长,消耗的能量物质多,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导致疲劳的化学物质,例如,大脑中暑神经的多巴胺等,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剂。
二、运动性疲劳的机理
运动性疲劳是人体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生理现象,它是一种潜在的信号,或者说是一种保持健康的保险阀。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运动医学界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目前对引起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较多,按照发生的部位可以分为:中枢性疲劳和外周性疲劳。
(一)中枢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一种机体自我保护的生理现象,表现为机体工作能力暂时性降低后,经过适当恢复期可以自我恢复。运动性疲劳是中枢系统保护性抑制的结果。大脑中的抑制性物质如r-氨基丁酸含量增加,使大脑的兴奋性降低。研究还发现,运动时脑中氨含量也增加,脑氨增加可引起许多酶活性下降,ATP再合成速率下降,从中出现各种疲劳症状,如思维和意识变异,肌肉无力,呼吸急促等,从而引发各种疲劳症状。
(二)外周性疲劳
外周性疲劳,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疲劳。外周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是从神经-肌肉接点至肌纤维内部的变化等尤其是指运动系统的工作能量下降,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能量物质耗竭、乳酸等代谢产物堆积等。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体内能源物质的耗尽。研究表明,长时间运动中工作能力下降的同时常伴随血糖浓度的降低,补充糖后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另外,运动性疲劳使肌肉工作能力下降产生疲劳,同时指出运动造成骨骼肌脂质过氧化反应加强,导致某些重要离子转运紊乱,如细胞钙离子代谢紊乱及一些重要代谢酶由于交联聚合而失活,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最终导致肌肉工作能力下降而产生运动性疲劳。大脑中枢神经具有传导神经冲动的作用,疲劳产生后,其内部具有传递作用的物质乙酰胆碱减少,使神经冲动的传导变得迟缓,导致人体动作失去准确性和协调性。
三、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方法
(一)合理营养补给
良好的营养是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营养是保证运动正常的基本条件,也是训练后恢复的主要因素, 合理的营养补充要根据运动性质的供能系统和运动员体内物质代谢的特点,进行营养的补充。耐力运动员运动性性疲劳后导致大量的能量物质消耗,例如,ATP-CP、糖、脂肪和蛋白质等能量物质的消耗。一般认为,在运动中和运动后要大量补充碳水化合物(CHO)来补充运动中所消耗的糖原,大运动量的运动后需要有足够的蛋白质补充;同时,运动中由于出汗导致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丢失,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和无机盐;另外,还需要补充调节体内代谢所需要的维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成熟,相应的营养补剂和运动饮料也很丰富。很多的科学家认为肌酸补充有利于肌肉能量的迅速恢复。总之,耐力运动员运动性疲劳后的营养应该全面、均衡的进行补充。
另外,中医补益药不是一般的营养品,也不是一般的强壮剂。剧烈运动会使机体精气亏损,生理机化衰退、体液物质耗损。运动员采用中药补剂的目的在于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增强免疫力,改善代谢调节,促进疲劳的恢复,提高训练效果和运动能力。常用的增强免疫促进恢复的中药有:人参、当归、黄芪、生地、枸杞子、鹿茸等。
(二)改善代谢法
可以通过按摩、慢跑、温水浴、头手倒立和桑拿等方法,改善人体的血液训练,加快乳酸的代谢,从而消除运动性疲劳。1、按摩是一种良好的物理刺激,可以引起局部生理、生化变化,并通过神经反射和神经-体液调节,进而影响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从而纠正运动功能失调,消除疲劳,提高运动能力。按摩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2、温水浴温水浴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减少肌肉中酸性物质的堆积,消除肌肉僵硬、紧张以及酸痛,放松肌肉,促进疲劳的恢复。因此,水温以40摄氏度左右、时间为20分钟较为合适,水温过高将使机体内环境失调, 时间过长则会加重疲劳感。3、训练以后的慢跑、头手倒立等,可以加速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改善代谢,有利于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三)心理调整法
心理学手段包括气功,瑜伽(Yoga),念动训练法等等。教育学和普通心理学、神经生理学、脑科学等等学科的介入,使运动心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尤其对一些心理能力占主导因素的竞技体育项目来说,能够通过控制和训练使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得到提高,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例如,运动性疲劳后的休息和睡觉,让神经系统得到放松,消除疲劳。先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一天不少于7-8小时,青少年运动员一般要9-10小时,其次要保证睡眠质量,睡前不要过于激动,不宜进行过多的脑力劳动,也不宜饮用让人兴奋的饮料如茶、咖啡等。可以听一些清音乐、吸入氧气等方法消除神经系统的疲劳。
四、结论
运动性疲劳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是机体各功能系统紊乱的结果。运动性疲劳及其恢复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邓树勋,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杨润琴,李承道.运动疲劳机制与中医治疗思考[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7):1726-6424.
[3] 谢敏豪.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1999,19(5):60-64.
一、耐力项目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
耐力性运动有田径中的长跑、马拉松跑、长距离游泳、长距离骑自行车、长距离滑雪、篮球和足球等项目的长时间运动。人体在参加这些耐力性运动时,能量代谢的特点是有氧代谢,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糖元的有氧氧化。实验证明,体内肌糖元贮备量与耐力活动能力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参加耐力性锻炼时,食物中应含有充分的糖,以保证体内有充足的糖元储备。另外,耐力性运动对人体的呼吸和循环等机能能力要求很高,血红蛋白对于运输氧有其特殊的功能。耐力项目运动是时间长,消耗的能量物质多,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导致疲劳的化学物质,例如,大脑中暑神经的多巴胺等,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剂。
二、运动性疲劳的机理
运动性疲劳是人体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生理现象,它是一种潜在的信号,或者说是一种保持健康的保险阀。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运动医学界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目前对引起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较多,按照发生的部位可以分为:中枢性疲劳和外周性疲劳。
(一)中枢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一种机体自我保护的生理现象,表现为机体工作能力暂时性降低后,经过适当恢复期可以自我恢复。运动性疲劳是中枢系统保护性抑制的结果。大脑中的抑制性物质如r-氨基丁酸含量增加,使大脑的兴奋性降低。研究还发现,运动时脑中氨含量也增加,脑氨增加可引起许多酶活性下降,ATP再合成速率下降,从中出现各种疲劳症状,如思维和意识变异,肌肉无力,呼吸急促等,从而引发各种疲劳症状。
(二)外周性疲劳
外周性疲劳,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疲劳。外周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是从神经-肌肉接点至肌纤维内部的变化等尤其是指运动系统的工作能量下降,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能量物质耗竭、乳酸等代谢产物堆积等。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体内能源物质的耗尽。研究表明,长时间运动中工作能力下降的同时常伴随血糖浓度的降低,补充糖后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另外,运动性疲劳使肌肉工作能力下降产生疲劳,同时指出运动造成骨骼肌脂质过氧化反应加强,导致某些重要离子转运紊乱,如细胞钙离子代谢紊乱及一些重要代谢酶由于交联聚合而失活,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最终导致肌肉工作能力下降而产生运动性疲劳。大脑中枢神经具有传导神经冲动的作用,疲劳产生后,其内部具有传递作用的物质乙酰胆碱减少,使神经冲动的传导变得迟缓,导致人体动作失去准确性和协调性。
三、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方法
(一)合理营养补给
良好的营养是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营养是保证运动正常的基本条件,也是训练后恢复的主要因素, 合理的营养补充要根据运动性质的供能系统和运动员体内物质代谢的特点,进行营养的补充。耐力运动员运动性性疲劳后导致大量的能量物质消耗,例如,ATP-CP、糖、脂肪和蛋白质等能量物质的消耗。一般认为,在运动中和运动后要大量补充碳水化合物(CHO)来补充运动中所消耗的糖原,大运动量的运动后需要有足够的蛋白质补充;同时,运动中由于出汗导致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丢失,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和无机盐;另外,还需要补充调节体内代谢所需要的维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成熟,相应的营养补剂和运动饮料也很丰富。很多的科学家认为肌酸补充有利于肌肉能量的迅速恢复。总之,耐力运动员运动性疲劳后的营养应该全面、均衡的进行补充。
另外,中医补益药不是一般的营养品,也不是一般的强壮剂。剧烈运动会使机体精气亏损,生理机化衰退、体液物质耗损。运动员采用中药补剂的目的在于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增强免疫力,改善代谢调节,促进疲劳的恢复,提高训练效果和运动能力。常用的增强免疫促进恢复的中药有:人参、当归、黄芪、生地、枸杞子、鹿茸等。
(二)改善代谢法
可以通过按摩、慢跑、温水浴、头手倒立和桑拿等方法,改善人体的血液训练,加快乳酸的代谢,从而消除运动性疲劳。1、按摩是一种良好的物理刺激,可以引起局部生理、生化变化,并通过神经反射和神经-体液调节,进而影响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从而纠正运动功能失调,消除疲劳,提高运动能力。按摩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2、温水浴温水浴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减少肌肉中酸性物质的堆积,消除肌肉僵硬、紧张以及酸痛,放松肌肉,促进疲劳的恢复。因此,水温以40摄氏度左右、时间为20分钟较为合适,水温过高将使机体内环境失调, 时间过长则会加重疲劳感。3、训练以后的慢跑、头手倒立等,可以加速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改善代谢,有利于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三)心理调整法
心理学手段包括气功,瑜伽(Yoga),念动训练法等等。教育学和普通心理学、神经生理学、脑科学等等学科的介入,使运动心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尤其对一些心理能力占主导因素的竞技体育项目来说,能够通过控制和训练使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得到提高,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例如,运动性疲劳后的休息和睡觉,让神经系统得到放松,消除疲劳。先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一天不少于7-8小时,青少年运动员一般要9-10小时,其次要保证睡眠质量,睡前不要过于激动,不宜进行过多的脑力劳动,也不宜饮用让人兴奋的饮料如茶、咖啡等。可以听一些清音乐、吸入氧气等方法消除神经系统的疲劳。
四、结论
运动性疲劳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是机体各功能系统紊乱的结果。运动性疲劳及其恢复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邓树勋,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杨润琴,李承道.运动疲劳机制与中医治疗思考[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7):1726-6424.
[3] 谢敏豪.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1999,19(5):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