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职业教育“育人”的本质要求,而实施课程思政,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思想政治;课程思政
1引言
“课程思政”一词最早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提出,它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基于上海经验,我们可以把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理解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公共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三全”育人体系,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效应的一种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绝不是简单的文字次序调换,从教育理念或课程理论上讲,完全是两种取向不同、内涵不同的概念。两者的区别在于: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组合,而课程思政则是一种课程教育体系或者说是一种育人体系。
2 实施课程思政的重点
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重点在于顶层设计,即要以系统化的思维,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从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
首先,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在课程体系构建上,思政之魂要统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一般分为公共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四大模块,其中专业及实践类课程教学虽具有教育性,但对于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等,多数教师却认为是“两课”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工处辅导员的事,而要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重成才、轻成人”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强化育人功能,用思政工作统领人才培养全过程,将课程思政贯彻到所有课程中。其次,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教学目标上,思政的刚性要坚守。课程思政在教育理念层面的突破,主要体现在将课程的教育性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表明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高职教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按照课程思政的新要求,在学知习技的同时,要将个人理想与社会担当有机结合,让公共课、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都要承载正确的职业观、人才观。
再其次,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教学内容上,思政的鲜活性要放大。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知识化与技能化的组合,专业教学中的“思政”功能被大大弱化了。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课程,而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们要依据课程标准,用正确的育人观来处理教材,将具有时代感的正能量内容引入课堂,放大思政工作的鲜活性,授业的同时注重传道,引导学生成人成才。
最后,要回答好“怎樣培养人”这一方法论问题,在教学评价上,思政的底线不容置疑。课程思政的“泛”课程性,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原则将有别于传统。要将育人置于教学工作首位,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这些内容必须成为高职院校教学评价的底线。
3课程实施的方法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要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可见,课程思政实施的成效必须以促进学生成长成人为检验标准。当下高职院校走内涵发展道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注重诊断与持续改进”,这种从学生毕业标准出发来制定并实施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思路,值得课程思政改革借鉴。为此,高职院校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立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学生认知特点,精准设计教学内容、用心选择教学方法、科学制定评价标准,确保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
一方面,思政课施教过程创优。施教过程是指思政课教师对课程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过程。进行施教过程创优,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自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按照“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始终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关照学生,变“填鸭式”为“互动式”,变“学术化”为“生活化”,变“模式化”为“多样化”,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时代感、针对性和亲和力,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另一方面,思政课受教过程创优。受教过程是指学生接受教育而产生的相应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过程,既包括学生对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的认知和情感活动,也包括他们对教育内容进行内化并外化践履的过程。有效的思政课教学不仅在于施教过程优质内容的供给、有效方式的推送,更取决于学生的积极接受和有效吸收程度。要在“施”与“受”之间寻求一种有效的对接,就要尽可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通过课堂讨论、实践锻炼和实地参观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要求教师加强教学反思,改自说自话为交流互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
4结论
做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铸魂育人,对高校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程教师,不仅要有全员参与的积极性,还要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做“四个引路人”、做到“四个相统一”,引导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等要求,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抓住关键少数,以点带面,树立榜样和典型,发挥他们对其他教师的带动示范作用,更好地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工作取得实际成效。
作者简介:
张冬(1989.11.07),女,满族,山东淄博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建筑工程经济和管理的研究。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思想政治;课程思政
1引言
“课程思政”一词最早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提出,它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基于上海经验,我们可以把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理解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公共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三全”育人体系,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效应的一种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绝不是简单的文字次序调换,从教育理念或课程理论上讲,完全是两种取向不同、内涵不同的概念。两者的区别在于: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组合,而课程思政则是一种课程教育体系或者说是一种育人体系。
2 实施课程思政的重点
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重点在于顶层设计,即要以系统化的思维,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从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
首先,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在课程体系构建上,思政之魂要统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一般分为公共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四大模块,其中专业及实践类课程教学虽具有教育性,但对于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等,多数教师却认为是“两课”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工处辅导员的事,而要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重成才、轻成人”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强化育人功能,用思政工作统领人才培养全过程,将课程思政贯彻到所有课程中。其次,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教学目标上,思政的刚性要坚守。课程思政在教育理念层面的突破,主要体现在将课程的教育性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表明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高职教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按照课程思政的新要求,在学知习技的同时,要将个人理想与社会担当有机结合,让公共课、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都要承载正确的职业观、人才观。
再其次,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教学内容上,思政的鲜活性要放大。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知识化与技能化的组合,专业教学中的“思政”功能被大大弱化了。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课程,而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们要依据课程标准,用正确的育人观来处理教材,将具有时代感的正能量内容引入课堂,放大思政工作的鲜活性,授业的同时注重传道,引导学生成人成才。
最后,要回答好“怎樣培养人”这一方法论问题,在教学评价上,思政的底线不容置疑。课程思政的“泛”课程性,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原则将有别于传统。要将育人置于教学工作首位,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这些内容必须成为高职院校教学评价的底线。
3课程实施的方法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要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可见,课程思政实施的成效必须以促进学生成长成人为检验标准。当下高职院校走内涵发展道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注重诊断与持续改进”,这种从学生毕业标准出发来制定并实施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思路,值得课程思政改革借鉴。为此,高职院校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立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学生认知特点,精准设计教学内容、用心选择教学方法、科学制定评价标准,确保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
一方面,思政课施教过程创优。施教过程是指思政课教师对课程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过程。进行施教过程创优,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自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按照“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始终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关照学生,变“填鸭式”为“互动式”,变“学术化”为“生活化”,变“模式化”为“多样化”,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时代感、针对性和亲和力,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另一方面,思政课受教过程创优。受教过程是指学生接受教育而产生的相应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过程,既包括学生对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的认知和情感活动,也包括他们对教育内容进行内化并外化践履的过程。有效的思政课教学不仅在于施教过程优质内容的供给、有效方式的推送,更取决于学生的积极接受和有效吸收程度。要在“施”与“受”之间寻求一种有效的对接,就要尽可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通过课堂讨论、实践锻炼和实地参观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要求教师加强教学反思,改自说自话为交流互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
4结论
做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铸魂育人,对高校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程教师,不仅要有全员参与的积极性,还要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做“四个引路人”、做到“四个相统一”,引导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等要求,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抓住关键少数,以点带面,树立榜样和典型,发挥他们对其他教师的带动示范作用,更好地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工作取得实际成效。
作者简介:
张冬(1989.11.07),女,满族,山东淄博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建筑工程经济和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