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蒙古族的呼麦艺术已是一项宝贵的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一种古老与现代结合的艺术形式,呼麦以其独特的发声方法和技巧展示了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也在世界各地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和影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蒙古族的这种古老的呼麦艺术正面临这生存和发展的种种困境,濒临失传。
【关键词】:蒙古族;呼麦;音乐审美;艺术价值;传承
1、引言
在研究开展之前,笔者对学术界的代表性观点和相关资料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和了解,通过前期工作的开展,为开展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笔者也试着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去了解蒙古族呼麦艺术,反复聆听了呼麦作品的代表性音频。在此背景下,研究的开展将更加有效。
2、呼麦艺术的音乐审美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审美就是借助于音乐,唤醒了人身上关于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崇高的、雄伟的、美好的东西的观念。音乐审美的三个要点是听、感、赏。首先要“听”,它丰富音乐审美体验。音乐的审美是要靠音响声音去刺激听觉神经产生的,它区别于文字、绘画,它们是通过看就可以产生审美反应;而音乐作品仅凭看是没有审美意义的,只能通过唱奏出来,听过之后才会有审美体验,才可以产生美感,才能有学习的欲望。而这种欲望才是提高音乐审美素养最重要的原动力;其次,要以“感受”和“鉴赏”为核心,从而强化音乐审美体验。感、赏主要指充分感知、感受音乐的语言和音乐的美,这是形成音乐审美素养的核心。这种感受能力包括了对音乐外在的声、形、色的感觉,同时也包括了对音乐流露出的情感。只有具备音樂审美的能力,才能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真谛。
3、地理因素与其发音的内在联系
呼麦艺术从音乐审美的角度来看,到底有什么特点,体现何种价值呢。首先,呼麦艺术从音乐审美上来说,其音色与发音的别具一格是其美感的最主要来源,而这一美感又和它独特的地理因素是分不开的。相传古代先民在山中活动,瀑布飞流,山谷回响,数十里外都可听到,便开始模仿,形成了呼麦;而草原上地势辽阔,地形丰富,物种繁多,声音也就多种多样,高山河流、风雨雷电、鸟兽虫蚁等万事万物都成为呼麦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如在《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等作品之中,风声、雨声等大自然的声音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布谷鸟》、《黑走熊》之类保留着山林狩猪文化时期的呼麦作品之中,呼麦可以模仿多种多样的动物的发声。经过长达几千年的发展和完善,这些声音都在呼麦歌曲之中有着集中的展现。
世界上的音乐千奇百怪,但是已知的绝大部分音乐都是使用人体的声带发音,而呼麦艺术则是别具一格,它的发声技巧与众不同,具体而言,一名呼麦演唱者同时可以唱出两个声部,形成一种独特的多声部声音状态。从生物学的角度上而言,呼麦艺术发声形式极为不同,在某些情况下有声带的轻微振动,而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又不振动,而是仅仅通过演唱者腔体之内所囤积的气量催动共鸣,人体的假声带也随之震动,以此来发出特别的声音。在演唱呼麦的过程中,演唱者也经常会通过运用闭气的技巧,从而使得体内的气息猛烈的冲击声带部分,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呼麦除了发音独特以外,其音色表现也十分抢眼。据笔者了解,草原之上真正流传于牧民之中的呼麦艺术,其音色的丰富程度更为广阔,低音声部和高音声部甚至可以达到六个八度之宽。需要格外指出的是,呼麦艺术的音色丰富,而且难以复制和模仿,其音色之中的每一种声音都是绝无仅有的,是其他音乐所难以复制的,这也正是呼麦艺术音乐审美的一个独到之处。
4、蒙古风俗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呼麦艺术的音乐审美还表现为与蒙古风俗的紧密联系,形成一种典型的文化聚集。一方面,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呼麦艺术作品之中包含有丰富的蒙古族风俗,如比较常见的草原、牛羊、雪山、历史人物、游牧生活,这些场景多出现了歌词之中,伴随着歌词而深入每一个听者的脑海。另一方面,呼麦艺术作品之中广泛的使用蒙古语言演唱,使用蒙古族乐器演奏,使得呼麦音乐作品的蒙古标签显著。因而每当提到呼麦艺术,我们自然而然的就和蒙古风俗建立起思维之上的联系,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作品,而且对于呼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
5、结论
呼麦作为古老的蒙古族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呼麦传递着来自草原上遥远的音乐,我国北方的蒙古国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把呼麦艺术作为“国粹”。通过笔者在全文之中的分析,我们深刻的了解到了古老的呼麦艺术,知悉了呼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呼麦独一无二的发声模式;绝无仅有的音色表现;与蒙古风俗紧密联系,都是其所具有的独特音乐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龙珠. 简析蒙古族呼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J]. 大众文艺,2016,(05):159-160.
[2]刘飞. 以马舞剖析蒙古族民间舞蹈语言的独特性[D].北京舞蹈学院,2016.
[3]张坤. 设计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D].河北大学,2013.
【关键词】:蒙古族;呼麦;音乐审美;艺术价值;传承
1、引言
在研究开展之前,笔者对学术界的代表性观点和相关资料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和了解,通过前期工作的开展,为开展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笔者也试着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去了解蒙古族呼麦艺术,反复聆听了呼麦作品的代表性音频。在此背景下,研究的开展将更加有效。
2、呼麦艺术的音乐审美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审美就是借助于音乐,唤醒了人身上关于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崇高的、雄伟的、美好的东西的观念。音乐审美的三个要点是听、感、赏。首先要“听”,它丰富音乐审美体验。音乐的审美是要靠音响声音去刺激听觉神经产生的,它区别于文字、绘画,它们是通过看就可以产生审美反应;而音乐作品仅凭看是没有审美意义的,只能通过唱奏出来,听过之后才会有审美体验,才可以产生美感,才能有学习的欲望。而这种欲望才是提高音乐审美素养最重要的原动力;其次,要以“感受”和“鉴赏”为核心,从而强化音乐审美体验。感、赏主要指充分感知、感受音乐的语言和音乐的美,这是形成音乐审美素养的核心。这种感受能力包括了对音乐外在的声、形、色的感觉,同时也包括了对音乐流露出的情感。只有具备音樂审美的能力,才能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真谛。
3、地理因素与其发音的内在联系
呼麦艺术从音乐审美的角度来看,到底有什么特点,体现何种价值呢。首先,呼麦艺术从音乐审美上来说,其音色与发音的别具一格是其美感的最主要来源,而这一美感又和它独特的地理因素是分不开的。相传古代先民在山中活动,瀑布飞流,山谷回响,数十里外都可听到,便开始模仿,形成了呼麦;而草原上地势辽阔,地形丰富,物种繁多,声音也就多种多样,高山河流、风雨雷电、鸟兽虫蚁等万事万物都成为呼麦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如在《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等作品之中,风声、雨声等大自然的声音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布谷鸟》、《黑走熊》之类保留着山林狩猪文化时期的呼麦作品之中,呼麦可以模仿多种多样的动物的发声。经过长达几千年的发展和完善,这些声音都在呼麦歌曲之中有着集中的展现。
世界上的音乐千奇百怪,但是已知的绝大部分音乐都是使用人体的声带发音,而呼麦艺术则是别具一格,它的发声技巧与众不同,具体而言,一名呼麦演唱者同时可以唱出两个声部,形成一种独特的多声部声音状态。从生物学的角度上而言,呼麦艺术发声形式极为不同,在某些情况下有声带的轻微振动,而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又不振动,而是仅仅通过演唱者腔体之内所囤积的气量催动共鸣,人体的假声带也随之震动,以此来发出特别的声音。在演唱呼麦的过程中,演唱者也经常会通过运用闭气的技巧,从而使得体内的气息猛烈的冲击声带部分,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呼麦除了发音独特以外,其音色表现也十分抢眼。据笔者了解,草原之上真正流传于牧民之中的呼麦艺术,其音色的丰富程度更为广阔,低音声部和高音声部甚至可以达到六个八度之宽。需要格外指出的是,呼麦艺术的音色丰富,而且难以复制和模仿,其音色之中的每一种声音都是绝无仅有的,是其他音乐所难以复制的,这也正是呼麦艺术音乐审美的一个独到之处。
4、蒙古风俗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呼麦艺术的音乐审美还表现为与蒙古风俗的紧密联系,形成一种典型的文化聚集。一方面,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呼麦艺术作品之中包含有丰富的蒙古族风俗,如比较常见的草原、牛羊、雪山、历史人物、游牧生活,这些场景多出现了歌词之中,伴随着歌词而深入每一个听者的脑海。另一方面,呼麦艺术作品之中广泛的使用蒙古语言演唱,使用蒙古族乐器演奏,使得呼麦音乐作品的蒙古标签显著。因而每当提到呼麦艺术,我们自然而然的就和蒙古风俗建立起思维之上的联系,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作品,而且对于呼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
5、结论
呼麦作为古老的蒙古族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呼麦传递着来自草原上遥远的音乐,我国北方的蒙古国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把呼麦艺术作为“国粹”。通过笔者在全文之中的分析,我们深刻的了解到了古老的呼麦艺术,知悉了呼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呼麦独一无二的发声模式;绝无仅有的音色表现;与蒙古风俗紧密联系,都是其所具有的独特音乐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龙珠. 简析蒙古族呼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J]. 大众文艺,2016,(05):159-160.
[2]刘飞. 以马舞剖析蒙古族民间舞蹈语言的独特性[D].北京舞蹈学院,2016.
[3]张坤. 设计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D].河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