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深入,课改的具体目标明确指出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模仿训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自主学习。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怎样让学生运用“数学”作为解释世界的方式,同时怎样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充满活力地、自主地学习。我认为首先必须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进行“体验式”学习。
体验是一种真正投入情感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学习者设身处地去感受客观事物,从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教育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只会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无味、神秘难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把生活经验数学化。如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定理等都可以寻求其生活源头,合理地利用它们的“原型”,可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知识生成的过程,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一
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创设情境,引发数学思考,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由谈话引入具体生活情境中遇到的衣服搭配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两件上衣与三件裤子如何进行搭配?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引发数学思考。主要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意识,然后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那怎样搭配才能够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可以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比较有序排列与无序排列,体验有序思考的好处(不重复、不遗漏),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比较清楚地表达自我思考的过程与结果。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亲自探索知识生成过程,使知识由抽象变得形象。
第二,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其次,拓展为两件上衣与四条裤子的搭配问题。这时,学生就能自觉地有序思考用连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顺势提出:如果我有10件上衣,8条裤子,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时,有的同学提出用乘法计算。我就请一位同学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然后,再返回来看概率题目就可迎刃而解了。通过小组合作、交流、验证、推理等一系列的体验式活动渗透组合思想,发展符号感,使学生的思维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出示搭配早餐的问题和数字游戏。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会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在体验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让他们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大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以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大胆放手,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不断为学生构建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运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推理、反思等一系列活动方式体会数学知识的动态发展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中的知识和方法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学生在积极性高涨的同时,获得的不仅是对数学的理解,而且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让“数学”成为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塑造了学生善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的人格。
二
对于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在设计导学案时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承担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完成质量,要体现出对合作学习问题的难易层次的梯度性分解,同时别忘了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基础特别差的学生由于自卑心理、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原因,导致产生过度依赖心理。因此在高效课堂中,学困生就成了学生群体中最需要被关注的对象。关注不是“嘘寒问暖”,关注也不是“个别辅导”,辅导是必需的,但面对两个班级或更多个班级的教学,老师有多少精力去“个别辅导”,再说“个别”多了也就不成其为“个别”了。我认为首先应该更多地关注“人心”——关注学生内心情感的需要,要研究他们为什么不参与?是不会,还是不敢,还是不愿?要研究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我们总是感觉自己和学生整天打交道,和学生关系很好很近,其实可能“你看他很近,他看你很远”。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未知的心灵世界。老师最大的成功应该是每个孩子都能敞开心扉和你交流;才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强烈欲望;才能让他们全情投入,自主参与,才能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是悠然心会,浮想联翩,妙不可言,是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碰撞,是理智的对抗和情感的升华,是能力的提升和智慧的较量。
其次,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时,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也是学习小组的一员,要接受全班同学和老师的评价,展示也有他们的一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也感受到小组的团结互助,感受到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巡视指导时对他们的帮助和偏爱,这样他们就敢于在课堂上发言了,所以他们要尽可能做自己应该做的,来为自己和团队赢得尊严。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对一些特困生经常讲一讲“木桶理论”,要想让木桶装更多的水,就要把“短板补齐”。意思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这虽然流于搞笑,但不无道理。
最后,在评价中,要给他们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展示同一个问题,优等生3分,给他们5分,把他们的优点放大,缺点缩小,树立“展示者无错”的观念,促进他们参与课堂的学习、交流等。对他们的展示应多关注过程,少关注问题结果的对与错,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体验是一种真正投入情感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学习者设身处地去感受客观事物,从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教育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只会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无味、神秘难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把生活经验数学化。如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定理等都可以寻求其生活源头,合理地利用它们的“原型”,可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知识生成的过程,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一
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创设情境,引发数学思考,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由谈话引入具体生活情境中遇到的衣服搭配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两件上衣与三件裤子如何进行搭配?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引发数学思考。主要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意识,然后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那怎样搭配才能够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可以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比较有序排列与无序排列,体验有序思考的好处(不重复、不遗漏),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比较清楚地表达自我思考的过程与结果。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亲自探索知识生成过程,使知识由抽象变得形象。
第二,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其次,拓展为两件上衣与四条裤子的搭配问题。这时,学生就能自觉地有序思考用连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顺势提出:如果我有10件上衣,8条裤子,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时,有的同学提出用乘法计算。我就请一位同学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然后,再返回来看概率题目就可迎刃而解了。通过小组合作、交流、验证、推理等一系列的体验式活动渗透组合思想,发展符号感,使学生的思维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出示搭配早餐的问题和数字游戏。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会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在体验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让他们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大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以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大胆放手,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不断为学生构建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运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推理、反思等一系列活动方式体会数学知识的动态发展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中的知识和方法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学生在积极性高涨的同时,获得的不仅是对数学的理解,而且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让“数学”成为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塑造了学生善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的人格。
二
对于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在设计导学案时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承担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完成质量,要体现出对合作学习问题的难易层次的梯度性分解,同时别忘了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基础特别差的学生由于自卑心理、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原因,导致产生过度依赖心理。因此在高效课堂中,学困生就成了学生群体中最需要被关注的对象。关注不是“嘘寒问暖”,关注也不是“个别辅导”,辅导是必需的,但面对两个班级或更多个班级的教学,老师有多少精力去“个别辅导”,再说“个别”多了也就不成其为“个别”了。我认为首先应该更多地关注“人心”——关注学生内心情感的需要,要研究他们为什么不参与?是不会,还是不敢,还是不愿?要研究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我们总是感觉自己和学生整天打交道,和学生关系很好很近,其实可能“你看他很近,他看你很远”。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未知的心灵世界。老师最大的成功应该是每个孩子都能敞开心扉和你交流;才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强烈欲望;才能让他们全情投入,自主参与,才能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是悠然心会,浮想联翩,妙不可言,是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碰撞,是理智的对抗和情感的升华,是能力的提升和智慧的较量。
其次,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时,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也是学习小组的一员,要接受全班同学和老师的评价,展示也有他们的一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也感受到小组的团结互助,感受到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巡视指导时对他们的帮助和偏爱,这样他们就敢于在课堂上发言了,所以他们要尽可能做自己应该做的,来为自己和团队赢得尊严。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对一些特困生经常讲一讲“木桶理论”,要想让木桶装更多的水,就要把“短板补齐”。意思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这虽然流于搞笑,但不无道理。
最后,在评价中,要给他们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展示同一个问题,优等生3分,给他们5分,把他们的优点放大,缺点缩小,树立“展示者无错”的观念,促进他们参与课堂的学习、交流等。对他们的展示应多关注过程,少关注问题结果的对与错,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