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这一概念对于每一个语文老师来讲都是耳熟能详,根深蒂固的。然而面对升学率的压力,面对各学校之间的竞争,很多人注重的往往是功利性很强的工具性,却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所需要的人文关怀。身为一个高中语文老师,我对此深有体会。面对高考,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强调最多的是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整合,是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高考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对于文本本身所能带给学生的人文关怀却成了高考之外的附属品,这其实是本末倒置的一种做法。
那么,这种人文关怀倒底指什么呢?我觉得它应该是跟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一种精神需求,是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以便更好地规划人生、更乐观地对待生活的思想基础。卢梭曾说过“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句话说到我的心坎儿里。它告诉我们无论是哪一学科,无论用什么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让我们的学生成长起来,而语文学科因着它的工具性、人文性可能更便于走向这个目的,所以,与其说自己是一个语文老师,我现在更愿意当一个以语文为媒介,以情感做桥梁向学生伸出双手的姐姐或母亲。
是的,我觉得语文只是一种媒介,它可以向你传达上下五千年的悠悠历史,可以让你窥视古今中外名人名家们的内心世界,可以向你展示自然风光,也可以向你透露人情世态。总之,没有文字传达不了的东西。这就是语文的魅力吧。现在我已习惯于这种魅力,也愿意把它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从中获得感悟,指导生活。
于是,在我的课堂里,我经常是怀着这样的美好愿望,带着学生们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里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句子,这话未免功利性太强,但却又使人不得不承认,书本中真的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品味,去判断,去选择。而这些东西只有我们亲自走进文本,去解读,去鉴赏才能最终获得。以我现在正的教授的一些课文为例,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来自《论语》的选段里,不去细细比较对话中的词句差别,又怎能轻易评判孔子这些弟子们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志趣?不去细究一个“哂”字和一个“与”字的差异,又怎么能窥探孔子作为一个大教育家的思想主张和教育艺术?又如屈原的《离骚》,不走进文本,仔细研究品读他的香草美人,鸾皇凤鸟,伟大的爱国诗人岂不是要变成一个伪娘兼精神患者?这些都说明,只有走进文本,读懂文字,顺通文句,走近作者,理解思想,才能从中获得知识,获得方法,获得感悟。
当然,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爱因斯坦曾表达过这样的思想“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从广义上来讲,后人把它理解成“教育的结果是一种完全渗透入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而就狭义的语文学科而言,我觉得对生命进行深度的体察才是文本解读的理想境界。所以我喜欢把我的课文当成一种媒介,让孩子们在阅读理解中对生命的本质,生命的体验,生命的价值进行反思,获得感悟,从而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这就是我所说的“再走出文本”,走出文本,其实就是从文本到生活的过程,因为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我对新换的北师大版教材有些许喜欢的原因也正在于它能帮我实现这个目标。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的每一个单元主题的设置都让我感受到一种正能量,那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比如必修一里的“家国情怀”、“青春岁月”、“自然之思”,必修二里的“人间真情”、“战争与和平”、“多彩的人生”,必修三里的“梦想与追求”、“生命之思”等单元主题,哪一个不是在对生命进行拷问,对生活进行反思?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甚至自然界中微小生命,都向我们昭示着生命的光彩,生活的意义。而这些正是我希望孩子们去理解、去感受、去领悟、去实践的。我希望他们能在《我爱这土地》、《狱中上母书》中认识到对国对家的一种责任感;希望他们能在《致橡树》、《给我的孩子们》中学会爱人;希望他们在《大地上的事情》、《遥远的自然》中领悟到生命的平等:希望他们在《苏武传》、《金岳霖先生》中感受人格的魅力,生命的价值……
我想传达的东西太多太多,以致于“走出文本”已经成了我日常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当我的身边实实在在发生了花季少女自杀事件,实实在在出现了冲动少年群架伤人的事件的时候,我会用我手里仅有的文本,帮助孩子们学会审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樂观生活。卡夫卡说“一本书必须是能够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的破冰斧。”我说,我要把每篇经过我手的文章转化成能够劈开学生心中冰封情感的破冰斧,劈开孤独、劈开冷漠、劈开茫然、劈开颓色,给他们理想、给他们信念、给他们爱、给他们五彩的世界。因为我相信,文字有这样的魅力! (上接第12页) 贯彻尊重幼儿意愿,发展幼儿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原则,让每一个幼儿真正成为各种活动的主体。
(四)家园配合,巩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家长是幼儿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后备力量,任何活动的展开如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更多家长从传统家教观念中走出来。通过上述活动,使教师和家长配合默契,步调一致,使幼儿心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得以落实。
通过“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这一课题的实施研究,初步形成了我园以这一主题为特征的办园模式和特色,迈出了走向21世纪幼儿教育的第一步,课题实施二年来,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不仅提高办园品位、教师素质、幼儿发展水平,也得到了广大家长、社会的支持和赞许。
那么,这种人文关怀倒底指什么呢?我觉得它应该是跟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一种精神需求,是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以便更好地规划人生、更乐观地对待生活的思想基础。卢梭曾说过“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句话说到我的心坎儿里。它告诉我们无论是哪一学科,无论用什么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让我们的学生成长起来,而语文学科因着它的工具性、人文性可能更便于走向这个目的,所以,与其说自己是一个语文老师,我现在更愿意当一个以语文为媒介,以情感做桥梁向学生伸出双手的姐姐或母亲。
是的,我觉得语文只是一种媒介,它可以向你传达上下五千年的悠悠历史,可以让你窥视古今中外名人名家们的内心世界,可以向你展示自然风光,也可以向你透露人情世态。总之,没有文字传达不了的东西。这就是语文的魅力吧。现在我已习惯于这种魅力,也愿意把它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从中获得感悟,指导生活。
于是,在我的课堂里,我经常是怀着这样的美好愿望,带着学生们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里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句子,这话未免功利性太强,但却又使人不得不承认,书本中真的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品味,去判断,去选择。而这些东西只有我们亲自走进文本,去解读,去鉴赏才能最终获得。以我现在正的教授的一些课文为例,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来自《论语》的选段里,不去细细比较对话中的词句差别,又怎能轻易评判孔子这些弟子们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志趣?不去细究一个“哂”字和一个“与”字的差异,又怎么能窥探孔子作为一个大教育家的思想主张和教育艺术?又如屈原的《离骚》,不走进文本,仔细研究品读他的香草美人,鸾皇凤鸟,伟大的爱国诗人岂不是要变成一个伪娘兼精神患者?这些都说明,只有走进文本,读懂文字,顺通文句,走近作者,理解思想,才能从中获得知识,获得方法,获得感悟。
当然,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爱因斯坦曾表达过这样的思想“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从广义上来讲,后人把它理解成“教育的结果是一种完全渗透入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而就狭义的语文学科而言,我觉得对生命进行深度的体察才是文本解读的理想境界。所以我喜欢把我的课文当成一种媒介,让孩子们在阅读理解中对生命的本质,生命的体验,生命的价值进行反思,获得感悟,从而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这就是我所说的“再走出文本”,走出文本,其实就是从文本到生活的过程,因为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我对新换的北师大版教材有些许喜欢的原因也正在于它能帮我实现这个目标。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的每一个单元主题的设置都让我感受到一种正能量,那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比如必修一里的“家国情怀”、“青春岁月”、“自然之思”,必修二里的“人间真情”、“战争与和平”、“多彩的人生”,必修三里的“梦想与追求”、“生命之思”等单元主题,哪一个不是在对生命进行拷问,对生活进行反思?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甚至自然界中微小生命,都向我们昭示着生命的光彩,生活的意义。而这些正是我希望孩子们去理解、去感受、去领悟、去实践的。我希望他们能在《我爱这土地》、《狱中上母书》中认识到对国对家的一种责任感;希望他们能在《致橡树》、《给我的孩子们》中学会爱人;希望他们在《大地上的事情》、《遥远的自然》中领悟到生命的平等:希望他们在《苏武传》、《金岳霖先生》中感受人格的魅力,生命的价值……
我想传达的东西太多太多,以致于“走出文本”已经成了我日常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当我的身边实实在在发生了花季少女自杀事件,实实在在出现了冲动少年群架伤人的事件的时候,我会用我手里仅有的文本,帮助孩子们学会审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樂观生活。卡夫卡说“一本书必须是能够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的破冰斧。”我说,我要把每篇经过我手的文章转化成能够劈开学生心中冰封情感的破冰斧,劈开孤独、劈开冷漠、劈开茫然、劈开颓色,给他们理想、给他们信念、给他们爱、给他们五彩的世界。因为我相信,文字有这样的魅力! (上接第12页) 贯彻尊重幼儿意愿,发展幼儿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原则,让每一个幼儿真正成为各种活动的主体。
(四)家园配合,巩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家长是幼儿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后备力量,任何活动的展开如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更多家长从传统家教观念中走出来。通过上述活动,使教师和家长配合默契,步调一致,使幼儿心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得以落实。
通过“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这一课题的实施研究,初步形成了我园以这一主题为特征的办园模式和特色,迈出了走向21世纪幼儿教育的第一步,课题实施二年来,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不仅提高办园品位、教师素质、幼儿发展水平,也得到了广大家长、社会的支持和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