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纽约客》(New Yorker)漫画专栏的超级粉丝。我最喜欢的一组漫画是一个白领突然靠墙瘫倒,双手紧紧捂住自己的胸口。好心的同事们连忙冲过来帮他,结果这人吞吞吐吐地说:“没事,刚才我只是突然使命感涌上心头。”
人物讽刺画能得到人们的共鸣,是因为它们抓住了一些深刻而又真实的东西。这个突然豪情满腔、不像是在真实世界的员工会让我们想起典型的公司办公室就像一个“情感真空室”。
我对人们缺乏使命感做过一些调查。作为研究管理学的人,看到有那么多人觉得工作压抑(只有20%的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我感到分外沮丧。
受访者大多将自己的工作倦怠归罪于自己的上司,认为他们无法沟通、太以自我为中心。但是,我怀疑这背后是不是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公司方面的原因导致员工活力下降、热情丧失。
你不妨做做下面这个实验。读一下你们公司最新的年报、公司的使命宣言,还有公司CEO最近的几篇博文。注意关键词,把反复出现的词语列出来,做个内容分析。其中宣扬最多的企业目标和思想是什么?可能就是卓越、优势、领导力、差异化、价值、聚焦、纪律、责任和效率这一类词。这么说没什么错,但是这些目标打动你了吗?说到你心坎里了吗?是公认的美好追求吗?
然后再想想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伽利略(Galileo)、杰斐逊(Jefferson)、甘地(Gandhi)、威廉·威尔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还有特雷莎嬷嬷(Mother Theresa)这些伟人。是什么样的理想激励这些人成就伟大的事业?是你列的那些价值观吗?恐怕不是。
伟大贡献往往来自对超凡价值观的热切追求,例如对美、真理、智慧、正义、慈善、忠诚、快乐、勇气和荣誉的追求。
我曾经和许多企业的CEO交谈过,每位CEO都表达了要建立高绩效企业的信念。但是,如果这家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唯利是图”而不是“受人尊重”,这样的信念可能实现吗?我认为不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企业的当务之急是要让管理者的言行更加人性化。这不仅仅是一项道德责任。
崇高的目标能激励人们无私奉献、大胆创新、百折不挠。在此过程中,人们能将自己的天赋转化为了不起的成就。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不解的是,为什么在企业里很少听到像关爱、奉献和荣誉这样的词?为什么那些对人类而言最重要的理想在商业世界的语言中却总是缺席?
美国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s)的创始人之一约翰·麦基(John Mackey)曾经说过,他想建立一家充满爱而不是让人恐惧的公司。麦基不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者,他坚定的自由主义观点让某些人非常不快。但是没有人会反对建立一个以信任、慷慨和宽容为价值观的公司。
如果你心存疑虑,试试这样做:下次开会等到每个人盯着没完没了的PPT幻灯片开始发呆走神的时候,站出来大声说公司真正需要的其实是更多更多的关爱。我经常要求管理人员像这样呼吁关爱(美德、正义和真理)。我会说:“大家回去工作的时候,告诉你们的老板,公司的关爱账户已经赤字。”但是这个建议总会引起一阵尴尬的笑声。对此,我感到不解。为什么管理人员一方面愿意承认公司应奉行那些永恒的人类价值观,而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在公司内部提倡这些价值观?我认为企业生活是明显缺乏人情味的。它是这么的机械、世俗和物质化。任何在世俗场合试图注入精神追求的做法,都会让人觉得与周围气氛格格不入——仿佛这是在妓院里朗读圣经。
提倡功利性的价值观,比如追求利润、优势和效率,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是这些价值观缺乏高尚的情操。回想一下近年来由于贪婪和不负责任导致的银行业危机,还有造成严重后果的安然(Enron)、世通(WorldCom)、阿德菲亚(Adelphia)等公司丑闻。如果公司领袖及其追随者没有高尚的社会使命,他们就可能沦为自己不光彩欲望的奴隶。催人奋进的使命感不仅是实现个人成就的动力,还是防止以权谋私和不正当行为的必要保障。
每个组织都是由价值观推动的——那么问题是,组织领导者追求什么样的价值观?迪士尼公司(Disney)可说是追求快乐的企业,它的动画师、主题公园的员工和高管团结一心,力求让孩子们啧啧称奇、欢呼雀跃。而苹果公司(Apple)可谓是追求美的企业,它利用大量的软件和设计人才创造出美轮美奂的产品和服务。谷歌公司(Google)的许多员工认为自己公司是追求智慧的企业,目标是提高整个世界的智商,让知识在大众中普及,用信息武装人们的头脑。但可惜的是,专注于宏伟目标、追求高尚理想的企业实在是凤毛麟角。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长期的成功源于对崇高、宏伟目标的不懈坚持。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对此抱有类似观点:“成功和快乐一样,是不能刻意追求的,它的到来必然是水到渠成的,人们只有在追求超越自身利益的理想时,才会意外地收获成功。”
既然如此,为什么商业世界的语言还是如此贫乏,如此陈腐?是因为企业管理是工程师、经济学家而不是艺术家和神学家的责任吗?是因为人们对理性和实用主义的重视彻底压倒了理想主义?我不清楚,但是我知道顾客、投资者、纳税人和政策制定者都认为企业的灵魂存在缺陷。而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改变这一现象、重新占领道德高地的唯一方式,就是追求苏格拉底所说的“真善美”。
为什么在企业里很少听到有人提倡美、关爱、正义和服务精神?你会做些什么来弥补企业灵魂的缺陷?
人物讽刺画能得到人们的共鸣,是因为它们抓住了一些深刻而又真实的东西。这个突然豪情满腔、不像是在真实世界的员工会让我们想起典型的公司办公室就像一个“情感真空室”。
我对人们缺乏使命感做过一些调查。作为研究管理学的人,看到有那么多人觉得工作压抑(只有20%的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我感到分外沮丧。
受访者大多将自己的工作倦怠归罪于自己的上司,认为他们无法沟通、太以自我为中心。但是,我怀疑这背后是不是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公司方面的原因导致员工活力下降、热情丧失。
你不妨做做下面这个实验。读一下你们公司最新的年报、公司的使命宣言,还有公司CEO最近的几篇博文。注意关键词,把反复出现的词语列出来,做个内容分析。其中宣扬最多的企业目标和思想是什么?可能就是卓越、优势、领导力、差异化、价值、聚焦、纪律、责任和效率这一类词。这么说没什么错,但是这些目标打动你了吗?说到你心坎里了吗?是公认的美好追求吗?
然后再想想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伽利略(Galileo)、杰斐逊(Jefferson)、甘地(Gandhi)、威廉·威尔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还有特雷莎嬷嬷(Mother Theresa)这些伟人。是什么样的理想激励这些人成就伟大的事业?是你列的那些价值观吗?恐怕不是。
伟大贡献往往来自对超凡价值观的热切追求,例如对美、真理、智慧、正义、慈善、忠诚、快乐、勇气和荣誉的追求。
我曾经和许多企业的CEO交谈过,每位CEO都表达了要建立高绩效企业的信念。但是,如果这家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唯利是图”而不是“受人尊重”,这样的信念可能实现吗?我认为不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企业的当务之急是要让管理者的言行更加人性化。这不仅仅是一项道德责任。
崇高的目标能激励人们无私奉献、大胆创新、百折不挠。在此过程中,人们能将自己的天赋转化为了不起的成就。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不解的是,为什么在企业里很少听到像关爱、奉献和荣誉这样的词?为什么那些对人类而言最重要的理想在商业世界的语言中却总是缺席?
美国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s)的创始人之一约翰·麦基(John Mackey)曾经说过,他想建立一家充满爱而不是让人恐惧的公司。麦基不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者,他坚定的自由主义观点让某些人非常不快。但是没有人会反对建立一个以信任、慷慨和宽容为价值观的公司。
如果你心存疑虑,试试这样做:下次开会等到每个人盯着没完没了的PPT幻灯片开始发呆走神的时候,站出来大声说公司真正需要的其实是更多更多的关爱。我经常要求管理人员像这样呼吁关爱(美德、正义和真理)。我会说:“大家回去工作的时候,告诉你们的老板,公司的关爱账户已经赤字。”但是这个建议总会引起一阵尴尬的笑声。对此,我感到不解。为什么管理人员一方面愿意承认公司应奉行那些永恒的人类价值观,而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在公司内部提倡这些价值观?我认为企业生活是明显缺乏人情味的。它是这么的机械、世俗和物质化。任何在世俗场合试图注入精神追求的做法,都会让人觉得与周围气氛格格不入——仿佛这是在妓院里朗读圣经。
提倡功利性的价值观,比如追求利润、优势和效率,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是这些价值观缺乏高尚的情操。回想一下近年来由于贪婪和不负责任导致的银行业危机,还有造成严重后果的安然(Enron)、世通(WorldCom)、阿德菲亚(Adelphia)等公司丑闻。如果公司领袖及其追随者没有高尚的社会使命,他们就可能沦为自己不光彩欲望的奴隶。催人奋进的使命感不仅是实现个人成就的动力,还是防止以权谋私和不正当行为的必要保障。
每个组织都是由价值观推动的——那么问题是,组织领导者追求什么样的价值观?迪士尼公司(Disney)可说是追求快乐的企业,它的动画师、主题公园的员工和高管团结一心,力求让孩子们啧啧称奇、欢呼雀跃。而苹果公司(Apple)可谓是追求美的企业,它利用大量的软件和设计人才创造出美轮美奂的产品和服务。谷歌公司(Google)的许多员工认为自己公司是追求智慧的企业,目标是提高整个世界的智商,让知识在大众中普及,用信息武装人们的头脑。但可惜的是,专注于宏伟目标、追求高尚理想的企业实在是凤毛麟角。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长期的成功源于对崇高、宏伟目标的不懈坚持。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对此抱有类似观点:“成功和快乐一样,是不能刻意追求的,它的到来必然是水到渠成的,人们只有在追求超越自身利益的理想时,才会意外地收获成功。”
既然如此,为什么商业世界的语言还是如此贫乏,如此陈腐?是因为企业管理是工程师、经济学家而不是艺术家和神学家的责任吗?是因为人们对理性和实用主义的重视彻底压倒了理想主义?我不清楚,但是我知道顾客、投资者、纳税人和政策制定者都认为企业的灵魂存在缺陷。而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改变这一现象、重新占领道德高地的唯一方式,就是追求苏格拉底所说的“真善美”。
为什么在企业里很少听到有人提倡美、关爱、正义和服务精神?你会做些什么来弥补企业灵魂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