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新课标下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为研究选题,就目前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提出几点建议,以其抛砖引玉,与广大教育界同仁商榷共勉。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语文;角色转换
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教师不再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单一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手和支持者。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新课程改革给语文老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一、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画家乡》这篇课文表现了主人公热爱自己的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把学生带入作者情意和文章的内蕴中:“你的家乡在哪里,喜欢吗?为什么?”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此时对家乡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
二、重视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很早就被提出,实施起来效果的确不错,尤其是新课导入这一环节。现在有了多媒体的帮助,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形、有色的情境世界已不是难题,关键是看教师创设的时机对不对,能不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否则就是“热闹的空架子”。那么该如何做呢?下面再分三小点来说明。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2、引领孩子去读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积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三、转变教师角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的角色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技巧和知识,用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工作的主要部分,是向学生传递知识。在多数情况下,这种知识的传递成了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填鸭式教育,这不但不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某种程度上还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期望。新一轮语文课改强调,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单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让学生获取学习方法,感受学习过程,促进知识的有效过程迁移与重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任务是导学、导读、导看、导思、导行,给予学生更多自写、自读自练和自作机会。
四、由教练转变到陪练,加强课外阅读教学
我们知道,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小学生仅靠老师讲书本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知识视野。语文教师要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由课堂学习走向课外学习。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要给学生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都可以阅读。其次要帮助儿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间读,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对课堂教学有所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有促进。
五、在课堂上勇于探索,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形式和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课堂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专心听讲的前提。我们要竭力寻找教学新方,使之应用于课堂。如使用多媒体实施新型教学法,提倡探究式学习等。其次,传授和引导相结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讲解很重要,学生理解更重要,要明白小学生不是可以随意灌输的器皿,而是需要春风化新式雨般润泽的幼苗。再次,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在课堂上争分夺秒,向45分钟要效益,最大限度地汲取时间的价值,争取以最快速率让学生获取做多的知识,也要做到详略得当,繁简适度。
鉴于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它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全心投入刻苦钻研。尤其是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之后,我们更要敢于推翻定势打破常规,不断超越自我大胆创新,要尽快融入到课程的改革中来,尽早寻找到自己与新课程的差距,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以便在新课程实施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职能。
参考文献
1 方红 新课程中语文教师角色转换[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8).
2 陶嘉青 杨晓刚 谈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失当与调适[J].中国民族教育2005(2).
3 孙娜.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初探[J] 成才之路2009(35).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语文;角色转换
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教师不再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单一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手和支持者。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新课程改革给语文老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一、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画家乡》这篇课文表现了主人公热爱自己的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把学生带入作者情意和文章的内蕴中:“你的家乡在哪里,喜欢吗?为什么?”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此时对家乡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
二、重视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很早就被提出,实施起来效果的确不错,尤其是新课导入这一环节。现在有了多媒体的帮助,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形、有色的情境世界已不是难题,关键是看教师创设的时机对不对,能不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否则就是“热闹的空架子”。那么该如何做呢?下面再分三小点来说明。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2、引领孩子去读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积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三、转变教师角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的角色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技巧和知识,用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工作的主要部分,是向学生传递知识。在多数情况下,这种知识的传递成了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填鸭式教育,这不但不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某种程度上还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期望。新一轮语文课改强调,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单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让学生获取学习方法,感受学习过程,促进知识的有效过程迁移与重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任务是导学、导读、导看、导思、导行,给予学生更多自写、自读自练和自作机会。
四、由教练转变到陪练,加强课外阅读教学
我们知道,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小学生仅靠老师讲书本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知识视野。语文教师要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由课堂学习走向课外学习。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要给学生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都可以阅读。其次要帮助儿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间读,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对课堂教学有所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有促进。
五、在课堂上勇于探索,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形式和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课堂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专心听讲的前提。我们要竭力寻找教学新方,使之应用于课堂。如使用多媒体实施新型教学法,提倡探究式学习等。其次,传授和引导相结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讲解很重要,学生理解更重要,要明白小学生不是可以随意灌输的器皿,而是需要春风化新式雨般润泽的幼苗。再次,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在课堂上争分夺秒,向45分钟要效益,最大限度地汲取时间的价值,争取以最快速率让学生获取做多的知识,也要做到详略得当,繁简适度。
鉴于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它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全心投入刻苦钻研。尤其是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之后,我们更要敢于推翻定势打破常规,不断超越自我大胆创新,要尽快融入到课程的改革中来,尽早寻找到自己与新课程的差距,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以便在新课程实施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职能。
参考文献
1 方红 新课程中语文教师角色转换[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8).
2 陶嘉青 杨晓刚 谈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失当与调适[J].中国民族教育2005(2).
3 孙娜.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初探[J] 成才之路2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