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任务型教学法是近年来初中英语教学中常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笔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的一些做法,然后探讨了任务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任务型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不管是进行词汇教学还是阅读教学,都必须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依据,设置难易程度适中的教学任务,制定可操作的、人人参与的子任务,不断激励学生的成就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初中英语;成就动机
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均提出并倡导任务型语言学习模式。在近几十年的语言教学实践中,笔者见过各类中学的英语教师在听说、阅读、写作等方面的教学中积极尝试任务型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主要结合笔者的实践,进一步探讨如何厘清任务型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一、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依据,设置难易适当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课堂学习任务,学如果生感到有兴趣却无法张口表达,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该学习任务的兴趣,进而失去对英语学习本身的兴趣。学习兴趣建立和激发的基础是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如果教师设置的教学任务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任务太难或太容易,都难以吸引学生,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The Traffic Rules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在导入阶段设计了一个竞赛性质的游戏:出示一些交通状况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图片中的人有没有遵守交通规则,如果没有,他们错在哪里。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笔者却发现这个任务无法按预期开展,原因是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虽然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但是他们不具备表达的能力。
由此可见,教学任务的设计必须与学生所具备的认知水平相吻合,太难或太易都会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
对于难度超越学生认知水平的内容,可在任务展示之前,给学生补充与该内容相关的知识背景、词汇句型等,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并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为此,笔者采用了以下的替代方案:播放一段关于交通的录像,让学生明白今天这节课的主题是有关交通的。然后,在上课开始时,告诉学生今天将要谈论关于交通的话题。例如,有关交通的事物汽车、马路等,罗列一下,看哪个小组列的最多。同样的一次竞赛,由于降低了任务的难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并考虑其认知水平,学生就显得信心百倍,而且热情高涨,真正达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二、以教材为基点,使教学任务的设置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体性
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考虑从教材所要求掌握的基本词汇和句型入手以达到操练和反馈的目的,因此也经常会被教材牵着走,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锻炼和上升的空间以及发挥创造力的机会。相反,如果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尽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的任务就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而且常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教学JEFC 1B第104课的第三部分的时候,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描述他人的知识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类似“记者招待会”的任务。在课堂教学进行到这一环节时,笔者告诉学生:“今天有一些神秘嘉宾来到课堂。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从事不同的工作,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让我们来举行一个‘记者招待会’。你们每一位都是记者,可以通过提问来了解他们,并请做好记录,进行报告。”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一个挎着包的看似“成功商人”的高大男生走上了讲台。学生脸上堆满了笑,迫不及待地对他发问。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麦克风,让情景设置更为真实。
“What’s your name?”
“What’s your job?”
“Where do you work?”
这样的“访问”马上让学生体会了学以致用的乐趣。其后,扮演歌星的、将军的、画家的一一上场。每个学生对自己当天的表现都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和骄傲。
三、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任务要完成
在任务型教学被广大教师普遍接受的同时,上课也经常被理解为是几个任务的简单组合。这些任务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由于教师的要求过于笼统,因此只有一小部分学生成为了参与者,而其他很大一部分学生则成了旁观者。所以,要让任务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在设计任务时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把大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任务,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任务的参与者,体验成功。
笔者在观摩Go for it教材第九单元 I Can Pay the Guitar的课堂教学时,看到这样一个教学任务的设计。教师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can和can’t的用法,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的任务。他出示了一些名人的图片,要求学生四人一组作准备,来谈论自己最喜爱的明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然后每组选一名学生作汇报。由于这个任务只有一个笼统的要求,结果就只有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作为汇报者参与了活动,其他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
笔者认为,如果该教师在下达任务的时候能够具体一点,例如,要求学生四人一组谈论自己最喜爱的明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然后每个学生用一个或两个can和can’t的句子来进行描述,最后选一个学生汇总以后进行汇报。如果某个学生并不了解该明星,则可作为汇报者。那么,这个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就真正达到了全员参与的目的。同时,在某个学生作汇报的时候,为了避免其他学生觉得事不关己,教师可以针对该学生的汇报提一些相关的问题,这也是一个体现每个学生全过程参与的小任务。这样,学生们在或说、或听、或思考、或回答问题的整个过程中都有任务在身,不会被忽略。 四、创设真实的交际环境,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堂内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村料。”课堂上教师要多组织围绕所学语言内容和知识进行具有交际特征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发展学习资源并且学以致用,真正体现他们的主体性,让他们成为学习任务的执行者和实践者。
例如,在教学JEFC 2B第23课Who Has the Coin?这篇课文时,笔者在上课一开始就告诉大家:Today we’re going to play a game. I’ll give you a piece of paper and on this paper there are the game rules. You need to understand how to play this game first. Then practice playing it in group of six. 随后,笔者把课前整理好的、基于原文但又有所改动的 Game Rules 分发给每位学生。内容如下:
Who has the coin(硬币)?How to play this game?
1. Six students stand in a line.
2. One student has a coin in his or her hand, and you must let other students know where the coin is. You can say like“I have a coin in my left or right hand”.
3. After showing where the coin is, put all your hands behind you.
4. When the teacher says “start”, you pass the coin from one student to another. (You can really pass the coin , or you can just cheat.)
5. When the teacher says“stop”,all the students stop passing the coin and put your hands before you.
6. Let the other students guess who has the coin,like“David , is it in your left hand?”
7. If he or she guesses right, you open your hand and say“yes, it is”.
If he or she guesses wrong, you also should open your hand and show he or she guesses wrong, and let other students guess again.
8. The students can only have three guesses.
从学生忙于理解游戏的规则、操练如何进行这个游戏,到最后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这个游戏、享受游戏的快乐,笔者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留给了他们,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掘,去实践。这不仅让任务真正走近学生,而且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发挥主体性。
五、课外延伸,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发展提供机会
短短的一节课,对语言学习来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课堂教学不过是一个范例,真正成功的任务设计是要能向课外延伸的。教育家雅克·哈拉克曾说过:“非正式教育是一种典型的终身教育过程。每个人通过日常经历,通过来自周围环境的教育影响和教育资源,习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因此,想方设法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中留下后续的延伸空间,把学习转移到课外,是任务型教学的重要一环。
再以JEFC 1B第104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在学生完成“记者招待会”上的采访任务以后,笔者要求四人小组把记录的信息进行分享,然后派代表对某一个“名人”进行介绍,同时评选报道最详细、最有趣的小组。由于时间限制,不可能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不让他们讲,他们不甘心,也无法评出最佳小组。当时有一位学生就提出:来不及讲,就比谁写得好。这个主意马上得到了全班学生的认同,也正中了笔者的下怀,因为这就是笔者在设计该任务是所留下的课外延伸。于是笔者说:“好,每人各写一篇,然后在小组内选出一个最好的,大家一起对他的文章进行补充、修改。”最后,师生从整张作品的内容、排版以及图案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选出最佳的。笔者从学生的作业中再一次发现了学生的用心和巨大潜力,也深深体会到教学任务向课外延伸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六、对任务型教学的反思
要使任务型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就必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任务型教学的过程中来。要让他们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和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中成为主角,感受成功,从而形成更积极的学习态度。
每一堂课一般都有一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预期,能够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评价依据。教学目标明确而具体,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才得以组织和调整,教学活动才得以有序安排和实施。教学任务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教学任务的设置上也常常出现上述情况,教学任务过于笼统,没有设置便于操作和评估的子任务,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学生成就动机的提高。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由其学习需要引起并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和态度,它是学生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进行直至完成的内在动力。根据个人的能力制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任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成功体验并进而激发其成就动机。因此,教师在任务型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依据,设置难易程度适中的教学任务,制定可操作的、人人参与的子任务,从而让学生不仅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也使其成为课外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者的学习成效,这是任务型教学的核心和真谛。
参考文献:
[1]章兼中.英语教学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2]夏飞华.让任务更具有可操作性[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10).
[3](美)托马斯·里克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初中英语;成就动机
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均提出并倡导任务型语言学习模式。在近几十年的语言教学实践中,笔者见过各类中学的英语教师在听说、阅读、写作等方面的教学中积极尝试任务型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主要结合笔者的实践,进一步探讨如何厘清任务型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一、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依据,设置难易适当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课堂学习任务,学如果生感到有兴趣却无法张口表达,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该学习任务的兴趣,进而失去对英语学习本身的兴趣。学习兴趣建立和激发的基础是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如果教师设置的教学任务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任务太难或太容易,都难以吸引学生,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The Traffic Rules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在导入阶段设计了一个竞赛性质的游戏:出示一些交通状况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图片中的人有没有遵守交通规则,如果没有,他们错在哪里。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笔者却发现这个任务无法按预期开展,原因是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虽然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但是他们不具备表达的能力。
由此可见,教学任务的设计必须与学生所具备的认知水平相吻合,太难或太易都会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
对于难度超越学生认知水平的内容,可在任务展示之前,给学生补充与该内容相关的知识背景、词汇句型等,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并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为此,笔者采用了以下的替代方案:播放一段关于交通的录像,让学生明白今天这节课的主题是有关交通的。然后,在上课开始时,告诉学生今天将要谈论关于交通的话题。例如,有关交通的事物汽车、马路等,罗列一下,看哪个小组列的最多。同样的一次竞赛,由于降低了任务的难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并考虑其认知水平,学生就显得信心百倍,而且热情高涨,真正达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二、以教材为基点,使教学任务的设置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体性
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考虑从教材所要求掌握的基本词汇和句型入手以达到操练和反馈的目的,因此也经常会被教材牵着走,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锻炼和上升的空间以及发挥创造力的机会。相反,如果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尽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的任务就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而且常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教学JEFC 1B第104课的第三部分的时候,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描述他人的知识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类似“记者招待会”的任务。在课堂教学进行到这一环节时,笔者告诉学生:“今天有一些神秘嘉宾来到课堂。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从事不同的工作,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让我们来举行一个‘记者招待会’。你们每一位都是记者,可以通过提问来了解他们,并请做好记录,进行报告。”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一个挎着包的看似“成功商人”的高大男生走上了讲台。学生脸上堆满了笑,迫不及待地对他发问。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麦克风,让情景设置更为真实。
“What’s your name?”
“What’s your job?”
“Where do you work?”
这样的“访问”马上让学生体会了学以致用的乐趣。其后,扮演歌星的、将军的、画家的一一上场。每个学生对自己当天的表现都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和骄傲。
三、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任务要完成
在任务型教学被广大教师普遍接受的同时,上课也经常被理解为是几个任务的简单组合。这些任务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由于教师的要求过于笼统,因此只有一小部分学生成为了参与者,而其他很大一部分学生则成了旁观者。所以,要让任务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在设计任务时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把大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任务,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任务的参与者,体验成功。
笔者在观摩Go for it教材第九单元 I Can Pay the Guitar的课堂教学时,看到这样一个教学任务的设计。教师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can和can’t的用法,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的任务。他出示了一些名人的图片,要求学生四人一组作准备,来谈论自己最喜爱的明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然后每组选一名学生作汇报。由于这个任务只有一个笼统的要求,结果就只有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作为汇报者参与了活动,其他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
笔者认为,如果该教师在下达任务的时候能够具体一点,例如,要求学生四人一组谈论自己最喜爱的明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然后每个学生用一个或两个can和can’t的句子来进行描述,最后选一个学生汇总以后进行汇报。如果某个学生并不了解该明星,则可作为汇报者。那么,这个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就真正达到了全员参与的目的。同时,在某个学生作汇报的时候,为了避免其他学生觉得事不关己,教师可以针对该学生的汇报提一些相关的问题,这也是一个体现每个学生全过程参与的小任务。这样,学生们在或说、或听、或思考、或回答问题的整个过程中都有任务在身,不会被忽略。 四、创设真实的交际环境,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堂内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村料。”课堂上教师要多组织围绕所学语言内容和知识进行具有交际特征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发展学习资源并且学以致用,真正体现他们的主体性,让他们成为学习任务的执行者和实践者。
例如,在教学JEFC 2B第23课Who Has the Coin?这篇课文时,笔者在上课一开始就告诉大家:Today we’re going to play a game. I’ll give you a piece of paper and on this paper there are the game rules. You need to understand how to play this game first. Then practice playing it in group of six. 随后,笔者把课前整理好的、基于原文但又有所改动的 Game Rules 分发给每位学生。内容如下:
Who has the coin(硬币)?How to play this game?
1. Six students stand in a line.
2. One student has a coin in his or her hand, and you must let other students know where the coin is. You can say like“I have a coin in my left or right hand”.
3. After showing where the coin is, put all your hands behind you.
4. When the teacher says “start”, you pass the coin from one student to another. (You can really pass the coin , or you can just cheat.)
5. When the teacher says“stop”,all the students stop passing the coin and put your hands before you.
6. Let the other students guess who has the coin,like“David , is it in your left hand?”
7. If he or she guesses right, you open your hand and say“yes, it is”.
If he or she guesses wrong, you also should open your hand and show he or she guesses wrong, and let other students guess again.
8. The students can only have three guesses.
从学生忙于理解游戏的规则、操练如何进行这个游戏,到最后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这个游戏、享受游戏的快乐,笔者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留给了他们,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掘,去实践。这不仅让任务真正走近学生,而且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发挥主体性。
五、课外延伸,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发展提供机会
短短的一节课,对语言学习来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课堂教学不过是一个范例,真正成功的任务设计是要能向课外延伸的。教育家雅克·哈拉克曾说过:“非正式教育是一种典型的终身教育过程。每个人通过日常经历,通过来自周围环境的教育影响和教育资源,习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因此,想方设法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中留下后续的延伸空间,把学习转移到课外,是任务型教学的重要一环。
再以JEFC 1B第104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在学生完成“记者招待会”上的采访任务以后,笔者要求四人小组把记录的信息进行分享,然后派代表对某一个“名人”进行介绍,同时评选报道最详细、最有趣的小组。由于时间限制,不可能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不让他们讲,他们不甘心,也无法评出最佳小组。当时有一位学生就提出:来不及讲,就比谁写得好。这个主意马上得到了全班学生的认同,也正中了笔者的下怀,因为这就是笔者在设计该任务是所留下的课外延伸。于是笔者说:“好,每人各写一篇,然后在小组内选出一个最好的,大家一起对他的文章进行补充、修改。”最后,师生从整张作品的内容、排版以及图案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选出最佳的。笔者从学生的作业中再一次发现了学生的用心和巨大潜力,也深深体会到教学任务向课外延伸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六、对任务型教学的反思
要使任务型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就必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任务型教学的过程中来。要让他们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和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中成为主角,感受成功,从而形成更积极的学习态度。
每一堂课一般都有一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预期,能够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评价依据。教学目标明确而具体,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才得以组织和调整,教学活动才得以有序安排和实施。教学任务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教学任务的设置上也常常出现上述情况,教学任务过于笼统,没有设置便于操作和评估的子任务,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学生成就动机的提高。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由其学习需要引起并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和态度,它是学生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进行直至完成的内在动力。根据个人的能力制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任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成功体验并进而激发其成就动机。因此,教师在任务型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依据,设置难易程度适中的教学任务,制定可操作的、人人参与的子任务,从而让学生不仅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也使其成为课外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者的学习成效,这是任务型教学的核心和真谛。
参考文献:
[1]章兼中.英语教学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2]夏飞华.让任务更具有可操作性[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10).
[3](美)托马斯·里克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