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和科普文章阅读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lp94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閱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摘自《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日)
  材料二:
  今天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这并不缺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国的7本……更有论者对国人“恨铁不成钢”,呼吁国人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
  (摘自《北京青年报》2014年4月23日)
  材料三:
  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而是阅读的方式在变。从纸质书变成电子书、微博、微信。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想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2014年4月25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
  A.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
  B.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的现象,并不是很严重。
  C.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像是新闻评论,其新闻价值有限。
  D.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 )
  A.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
  B.相对而言,《中华读书报》的专业性最强,《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
  C.对于同一阅读现象,“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屏奴”“网络阅读”等用词的区别,表现了媒体的利益倾向。
  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阅读现状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文明中国”的诉求。这说明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全民。
  E.三家媒体的读者群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因而文字上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3.有媒体对“指责浅阅读”一事提出异议,认为电子工具阅读也是一种阅读方式,不必纠结于阅读的载体,读书才是最重要的。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浅阅读的?
  答:
其他文献
很多人都遇到过在微信朋友圈被好友拉票的困扰,这种看似朋友间相互帮助的行为,其实就像是一种交易,一种用友情换取票数的交易。当交易的一方不愿进行交易时,“拉票”就成了一种“绑架”,一种道德与友情的绑架。  孔子曾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你的每一次投票,其实都是一份“小惠”。偶尔的给予不会使两人的友情变质,但不断通过一份份“小惠”来维持的友谊,终会变得华而不实,空有其形。过多的比赛
期刊
【素材三】  “明天conference(会议)上,要对你那个report(报告)进行discuss(讨论)……”如今,外语词在自媒体上越来越常见,不少人觉得这是一种时尚,但有学者认为,这既是文化不自信的体现,也不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直接在汉语中夹杂外来语,会破坏汉语的严肃性和完整性。比如,按照部分网友的“与国际接轨”逻辑,表达中掺杂几个英语词汇,再掺杂几个法语词汇,又掺杂几个德语、俄語或
期刊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提起庞然大物,我们往往会想到象。象是现存最大的陆地动物,最大的非洲丛林象的身高能超过4米,体重能达到12吨。象刚生下来时的体重通常就有120千克。它们是如此庞大,以至于我们习惯充满敬畏地称之为“大象”。  但是有一种象的形象很难让人给它冠以“大”字,它们成年时身高还不到1米,体重大约只有100千克,和猪的大小差不多——猪鼻子插葱有时的确是可以装象的。这样的矮象
期刊
“太岁头上动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句古老俗语,太岁头上动土也叫犯太岁,原指命理学中的冲克岁君。现代汉语中往往用来比喻触犯强暴有力的人,也用来指挑战强权。那么在中国文化中,这个太岁是何许人呢?为什么在太岁头上动土就是造次呢?  太岁亦称岁神,又名岁星,顺星。我国古代记历用六十甲子,由天干地支循环,六十年为一周,每年由一位太岁轮值,太岁能祛除邪魅,奖善罚恶,掌理人间祸福之事,为值年太岁,俗称为岁君也。如
期刊
当前,一种号称“油而不腻”的“污言秽语”盛行于网络,成为引燃话题效应和娱乐经济的新沸点。  污言穢语招摇过市,其背后所折射的是大众文化的苍白及人们精神世界的贫瘠,暴露出主流文化的薄弱地带和网络世界中的反文化现象。人们如果在这样的语言氛围里浸润得太久,他们的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将受到污染。  诚然,文化不是精英们的专利。这个社会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既要有雅文化,也要有俗文化。但通俗不
期刊
雨,好像是千万支魔指;好像是千万条琴弦,弹出了千变万化的声音。  春雨柔软,夏雨粗犷,秋雨苍凉,冬雨肃杀;因季节变化,情调各异。但是,雨色一样美丽,雨声一样动听。  在图画、音乐和诗歌里,有許多描写雨的佳作。线条色彩和音乐旋律,空灵剔透。  轻细的雨花,像飘忽的雾,白茫茫的,轻吻着人的脸,微微觉着痒;又轻轻濡湿着衣裳。雨伞仿佛是风帆,在雨色蒙蒙中载浮载沉;也像一只只大翅膀,东南西北,无边无垠,因风
期刊
1.有的放矢势不孤  宋代叶适在《水心别集》里说:“的必先立,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有的放矢势不孤在引议开头的意思就是围绕议论目标或目的,合情合理“引用”相关依据或对象,引议结合开头,使文章的行文有一定的气势,从而增强议论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下面举例说明。  例一: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傅园慧的一句“洪荒之力”风靡全国,很快就有精明的商人将“洪荒之力”注册成了商标。而岳阳市天岳幕阜山景区将标
期刊
【原文在线】  站立灵魂  ◎孙祥虎  (题目虽然观点明确,但是总让人觉得别扭,考场议论文最好采用主谓或者动宾式两两对称结构的短语做标题,考场议论文的标题不仅要切题,也要读起来响亮、上口。)  人们行走在岁月之路上,从昂首挺胸的青年,变成伛偻蹒跚的老年,脊梁会不可避免地弯曲。生理上如此,精神上却未必。勇敢挺起灵魂的脊梁,正视生命,所有的崇高都从这一刻开始,一切的新生也都从这一刻起步。(从人的生理现
期刊
【素材二】  爱迪生的灾难  1914年12月,爱迪生的实验室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万美金,他多年的科研成果也在大火中付之一炬。大火最凶的当儿,爱迪牛24岁的儿子在浓烟和废墟中发疯似的寻找他的父亲。他最终找到了:爱迪生平静地看着火势,他的脸在火光摇曳中闪亮,他的白发在寒风中飘动。爱迪生在灾难面前,表现出了惊人的冷静。他看着一片废墟说道:“灾难自有它的价值,瞧,这不,我们以前所
期刊
春花经历了绽放与枯萎,才有了草长莺飞,最美人间四月天;夏蝉经历了安逸和痛苦,才有了一朝破土、一鸣惊人;凤凰经历了美丽和挣扎,才有了脱胎换骨、涅槃重生……人生也一样,只有经历了光明和阴影,才能拥有你想要的未来!  不要认为每一个人的成功之路,都是由光明组成的,这条路上一定还有阴影的追随!  著名音乐家莫扎特说过“谁和我一样努力,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在成名之前也曾消沉过,创作的压力让他沉抑,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