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进入陌生的职场,新毕业的大学生多多少少会感到有些无所适从。
面对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工作、全新的挑战,要跨过心理上的这道坎,需要更多地和周围的人和环境拉近距离,从而不可避免地要主动融入一些圈子。
然而,面对办公室里各种各样的圈子,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处理得游刃有余,职场上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又让圈子这个本来中性的词变得让人不可捉摸。
很多职场新人在处理各种圈子时很难做到恰到好处,甚至有些人谈圈色变,生出一种恐惧心理。
一入圈子深似海?
新毕业的大学生进入办公室之初,最容易进入的圈子就是职场中的新人圈了。小刘进公司后,通过人力资源部组织了各种新人活动和培训,很快就和一起进公司的其他新人熟悉起来。在最初的几个月,由于和公司的其他人不是很熟悉,新人们自然而然地更多地在一起活动。他们中午一起吃饭、茶歇时一起聊天,有的还选择一起上下班。业余时间里,没结婚的新人们也组织了一些K歌、郊游之类的活动。身处这个圈子中,小刘有时还会感到庆幸,是这个圈子让自己感到在办公室里没那么孤独。
过了几个月,他的师傅老杨专门约小刘一起喝咖啡。坐定之后,他对小刘说:“小刘,进公司已经几个月了,你对咱们部门的现有项目和有潜力的客户和方向有什么想法啊?”
一句话问得小刘有些不知所措,他回答说:“师傅,我就跟您做现在的项目,对其他人做的事情都不了解啊,也没人专门和我说过,或者教过我。”
师傅笑笑说:“这些东西没人教你的,需要你在平时和大家交流过程中自己来总结啊。”
小刘很无奈地说:“平时,大家都很忙,好像也没什么人理会我这个新人。”
“你在大家不忙的时候,和他们交流的太少啦。”师傅一语中的:“吃饭、茶歇、业余时间的活动,你都不和部门里的资深员工在一起。只有这些时候你问他们,他们才有时间来和你说啊。这些你平时要多学习,部门领导问起来时,你要心中有数。而且,只有了解了现状,才可能会有好的想法,以后才可能独挑一摊的。”
小刘点点头:“师傅,我知道了。”
师傅顿了顿说:“我知道你花了很多时间和你的新员工朋友们在一块。那个圈子虽然会让人感觉比较温暖,但是温暖环境也是不好的东西的温床,你要小心啊。”
小刘听到这些,还感觉有些委屈,感觉师傅说得有些不合理。可是没多久,他体会到了师傅这些话的用意。
一次新人圈一起吃午饭,隔壁部门的小黄小声和大家说:“我听我们部门的王姐说,两个创新产品部门的新人工资比我们高好多!能高出20%多。”
“公司怎么能这样?”有几个人忍不住抱怨:“那两个部门的人进公司的时候和我们的学历经验都一样啊!”
还有人说:“这样太不公平了,我们部门的工作量比他们还重好多呢。”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这个事情不断地在这个小圈子里酝酿发酵。最后,小黄建议说:“我问过王姐,听说以前曾经有新人们集体去人力部门讨说法,公司就给调高了。”
“那我们也这么做吧!”大家齐声附和:“我们下午就去!2点钟在人力资源部门口集合。”
回来坐到座位上,小刘想起了之前师傅的话,走到老杨工座前问道:“师傅,新人圈子的人今天下午去人力部门集体讨说法,我该怎么办?”
老杨听后,翻出公司的《员工手册》,指着说:“你看看这里怎么写的,一定不能去!以前曾有人这么做过,后来制度改了,再有这样的事情很危险!忽悠你们做这个的,没告诉你们这个事情的严重性啊?”
小刘听了师傅的话,下午没有出现在“请愿”现场。后续的故事就是为《员工手册》定制的。公司不仅没有替“请愿者”提薪水,还按照规章,辞退了领头的小黄,并给其他参与者都予以警告,不参与来年的升职评价。
很多时候,职场圈子确实是一把“双刃剑”,在其中享受圈子的“温暖”,也要睁大眼睛看清负面的东西,小心不要收到负面影响。不加选择地将圈子里的一切照单全收,温暖的圈子可能会变成陷阱。
核心圈子是安全的快车道?
小魏刚刚开始工作时,是公司里同级生羡慕的对象。他一进公司就被分配到公司的核心管理部门。由于小魏是名校博士毕业,技术基础扎实,同时英语也说得好,很快就得到了部门领导的器重。自然而然地,他在公司的核心圈子里找到了一席之地。部门领导周总经常带着他出席各种重要的会议,每次出国考察也喜欢带他一起出行。同时,周总把公司最有成长力的一条业务线也交给他来管理。
平时,一起进公司的其他新人见到他,会拍他肩膀说:“你爽了,一进公司就混核心圈。以后肯定没问题,你这样就是传说中的‘职场保送生’啊!以后你当了领导一定得提拔我啊!”
在小魏管理框架下的一些二级单位的领导也时不时来拍他的马屁,同一办公室的同事也对他礼让三分。
好话听多了,小魏对于很多事情就信以为真,真的以为自己会很快走到领导岗位,在工作中不由自主显露出领导的做派。
有一次,主管处领导找小魏谈话:“小魏,最近听到一些你的事情可能你也了解一些。大家反应你的工作方式方法有问题。”
小魏听了这话,一百个不服气:“能有什么问题?都是按照周总指示做的。他们觉得有什么问题,自己去找周总请示啊!”
“你是刚进公司不到一年的新人,需要一段时间来建立自己的威信。”处长教育他说:“管理部门不是光指挥,和大家一起配合工作很重要的。大家反应你做事太简单粗暴,而且还有些颐指气使,这些问题你要改啊。”
小魏心想:“我是周总的人,哪轮到你来教育我!”嘴上是更加不让步:“这些事你还是和周总说吧,我觉得我没问题。”
谈话不欢而散了,小魏还是没有什么改变。直到有一天,周总把他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份文件说:“小魏,公司决定让你去二级单位锻炼几年。” 小魏睁大了眼睛,不敢相信领导的话。看了一遍文件内容,他苦闷地问道:“领导,这一去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周总道:“看你的表现吧。年轻人总是在核心管理部门,还是容易眼高手低。”
小魏的眼泪已然掉下来了:“领导,我做得有什么不好么?”
“也怪我,给你太多空间了,”领导顿了一下说:“下面对你的意见很大,可能是因为你没在一线做过的原因吧。你现在管的这条线是公司的核心业务线,确实也需要更有经验和积累的人来管啊。”
就这样,小魏不得不离开了这个大家都羡慕的岗位,也离开了他一直认为是安全的核心圈。他在这个“快车道”上还没有加速,就被请出去了。
多个圈子多条路
小马在公司待了一年多了,一直在主流的圈子外游走。他的工作属于部门里的边缘工作,平时和那些业务骨干们的圈子没有什么交集,偶尔一起开会或者吃饭,大家说的事情他都不了解,所以也根本插不上嘴。
郁闷的小马找到同部门的师兄,想取取经:“我怎么才能成为核心圈的一员啊?”
师兄笑笑说:“你的心情我理解,谁都想做主流业务,成为公司核心圈的成员。不过你要进这个圈子,总要有什么理由的。”
“我能做什么啊?”小马很不解地问:“我一个新员工,没啥经验,能力也不算很强,做的工作和他们也没什么交集。”
“公司最近主要的战略是什么?”师兄反问他。
“转型啊!”小马脱口而出:“公司业务受到互联网公司的冲击很大,现在那些领导和骨干都在商量对策的,平时他们嘴上说的都是这些。”
“那你能贡献些什么?”师兄继续问。
“我不懂互联网啊,没做过,也不了解。他们平时讨论这些的时候,我只有听的份儿。”小马黯然道。
“其实不是的,你也有自己的资源。”师兄提示他说:“我们学校很多毕业生都进入了互联网公司。其实你的校友圈就是你的核心资源。你可以多在互联网相关的校友圈浸润,反过来可以拉动你在公司核心圈的地位。”
小马取得了真经,开始潜心搭建自己各个圈子之间的桥梁。一方面,他积极联系自己互联网领域的同学,参加相关校友圈及延伸的各种互联网圈子的活动;另一方面,他也在积极地学习互联网领域的知识,结合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不断梳理相关的思路。在公司里面,他利用一切机会和大家交流思想,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与大家共享。
时间长了,他的一些观点和想法逐渐地植入“核心圈”成员的思维中,他的很多信息和思考带来了大家所缺少的东西,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思路。大家也逐渐认可他了。
有一次,部门总经理还公开夸奖他说:“小马不错嘛,互联网方面的学习和思考很到位,以后就是我们的互联网智库了。”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在新的一年计划中,公司成立了一个新的互联网项目,正好核心圈的骨干都有放不下的工作,大家同一时间想到了小马:“他最适合做这个新项目的牵头人。”小马就这样通过圈子之间的互动进入了核心圈,为自己开辟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责任编辑:方丹敏
面对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工作、全新的挑战,要跨过心理上的这道坎,需要更多地和周围的人和环境拉近距离,从而不可避免地要主动融入一些圈子。
然而,面对办公室里各种各样的圈子,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处理得游刃有余,职场上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又让圈子这个本来中性的词变得让人不可捉摸。
很多职场新人在处理各种圈子时很难做到恰到好处,甚至有些人谈圈色变,生出一种恐惧心理。
一入圈子深似海?
新毕业的大学生进入办公室之初,最容易进入的圈子就是职场中的新人圈了。小刘进公司后,通过人力资源部组织了各种新人活动和培训,很快就和一起进公司的其他新人熟悉起来。在最初的几个月,由于和公司的其他人不是很熟悉,新人们自然而然地更多地在一起活动。他们中午一起吃饭、茶歇时一起聊天,有的还选择一起上下班。业余时间里,没结婚的新人们也组织了一些K歌、郊游之类的活动。身处这个圈子中,小刘有时还会感到庆幸,是这个圈子让自己感到在办公室里没那么孤独。
过了几个月,他的师傅老杨专门约小刘一起喝咖啡。坐定之后,他对小刘说:“小刘,进公司已经几个月了,你对咱们部门的现有项目和有潜力的客户和方向有什么想法啊?”
一句话问得小刘有些不知所措,他回答说:“师傅,我就跟您做现在的项目,对其他人做的事情都不了解啊,也没人专门和我说过,或者教过我。”
师傅笑笑说:“这些东西没人教你的,需要你在平时和大家交流过程中自己来总结啊。”
小刘很无奈地说:“平时,大家都很忙,好像也没什么人理会我这个新人。”
“你在大家不忙的时候,和他们交流的太少啦。”师傅一语中的:“吃饭、茶歇、业余时间的活动,你都不和部门里的资深员工在一起。只有这些时候你问他们,他们才有时间来和你说啊。这些你平时要多学习,部门领导问起来时,你要心中有数。而且,只有了解了现状,才可能会有好的想法,以后才可能独挑一摊的。”
小刘点点头:“师傅,我知道了。”
师傅顿了顿说:“我知道你花了很多时间和你的新员工朋友们在一块。那个圈子虽然会让人感觉比较温暖,但是温暖环境也是不好的东西的温床,你要小心啊。”
小刘听到这些,还感觉有些委屈,感觉师傅说得有些不合理。可是没多久,他体会到了师傅这些话的用意。
一次新人圈一起吃午饭,隔壁部门的小黄小声和大家说:“我听我们部门的王姐说,两个创新产品部门的新人工资比我们高好多!能高出20%多。”
“公司怎么能这样?”有几个人忍不住抱怨:“那两个部门的人进公司的时候和我们的学历经验都一样啊!”
还有人说:“这样太不公平了,我们部门的工作量比他们还重好多呢。”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这个事情不断地在这个小圈子里酝酿发酵。最后,小黄建议说:“我问过王姐,听说以前曾经有新人们集体去人力部门讨说法,公司就给调高了。”
“那我们也这么做吧!”大家齐声附和:“我们下午就去!2点钟在人力资源部门口集合。”
回来坐到座位上,小刘想起了之前师傅的话,走到老杨工座前问道:“师傅,新人圈子的人今天下午去人力部门集体讨说法,我该怎么办?”
老杨听后,翻出公司的《员工手册》,指着说:“你看看这里怎么写的,一定不能去!以前曾有人这么做过,后来制度改了,再有这样的事情很危险!忽悠你们做这个的,没告诉你们这个事情的严重性啊?”
小刘听了师傅的话,下午没有出现在“请愿”现场。后续的故事就是为《员工手册》定制的。公司不仅没有替“请愿者”提薪水,还按照规章,辞退了领头的小黄,并给其他参与者都予以警告,不参与来年的升职评价。
很多时候,职场圈子确实是一把“双刃剑”,在其中享受圈子的“温暖”,也要睁大眼睛看清负面的东西,小心不要收到负面影响。不加选择地将圈子里的一切照单全收,温暖的圈子可能会变成陷阱。
核心圈子是安全的快车道?
小魏刚刚开始工作时,是公司里同级生羡慕的对象。他一进公司就被分配到公司的核心管理部门。由于小魏是名校博士毕业,技术基础扎实,同时英语也说得好,很快就得到了部门领导的器重。自然而然地,他在公司的核心圈子里找到了一席之地。部门领导周总经常带着他出席各种重要的会议,每次出国考察也喜欢带他一起出行。同时,周总把公司最有成长力的一条业务线也交给他来管理。
平时,一起进公司的其他新人见到他,会拍他肩膀说:“你爽了,一进公司就混核心圈。以后肯定没问题,你这样就是传说中的‘职场保送生’啊!以后你当了领导一定得提拔我啊!”
在小魏管理框架下的一些二级单位的领导也时不时来拍他的马屁,同一办公室的同事也对他礼让三分。
好话听多了,小魏对于很多事情就信以为真,真的以为自己会很快走到领导岗位,在工作中不由自主显露出领导的做派。
有一次,主管处领导找小魏谈话:“小魏,最近听到一些你的事情可能你也了解一些。大家反应你的工作方式方法有问题。”
小魏听了这话,一百个不服气:“能有什么问题?都是按照周总指示做的。他们觉得有什么问题,自己去找周总请示啊!”
“你是刚进公司不到一年的新人,需要一段时间来建立自己的威信。”处长教育他说:“管理部门不是光指挥,和大家一起配合工作很重要的。大家反应你做事太简单粗暴,而且还有些颐指气使,这些问题你要改啊。”
小魏心想:“我是周总的人,哪轮到你来教育我!”嘴上是更加不让步:“这些事你还是和周总说吧,我觉得我没问题。”
谈话不欢而散了,小魏还是没有什么改变。直到有一天,周总把他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份文件说:“小魏,公司决定让你去二级单位锻炼几年。” 小魏睁大了眼睛,不敢相信领导的话。看了一遍文件内容,他苦闷地问道:“领导,这一去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周总道:“看你的表现吧。年轻人总是在核心管理部门,还是容易眼高手低。”
小魏的眼泪已然掉下来了:“领导,我做得有什么不好么?”
“也怪我,给你太多空间了,”领导顿了一下说:“下面对你的意见很大,可能是因为你没在一线做过的原因吧。你现在管的这条线是公司的核心业务线,确实也需要更有经验和积累的人来管啊。”
就这样,小魏不得不离开了这个大家都羡慕的岗位,也离开了他一直认为是安全的核心圈。他在这个“快车道”上还没有加速,就被请出去了。
多个圈子多条路
小马在公司待了一年多了,一直在主流的圈子外游走。他的工作属于部门里的边缘工作,平时和那些业务骨干们的圈子没有什么交集,偶尔一起开会或者吃饭,大家说的事情他都不了解,所以也根本插不上嘴。
郁闷的小马找到同部门的师兄,想取取经:“我怎么才能成为核心圈的一员啊?”
师兄笑笑说:“你的心情我理解,谁都想做主流业务,成为公司核心圈的成员。不过你要进这个圈子,总要有什么理由的。”
“我能做什么啊?”小马很不解地问:“我一个新员工,没啥经验,能力也不算很强,做的工作和他们也没什么交集。”
“公司最近主要的战略是什么?”师兄反问他。
“转型啊!”小马脱口而出:“公司业务受到互联网公司的冲击很大,现在那些领导和骨干都在商量对策的,平时他们嘴上说的都是这些。”
“那你能贡献些什么?”师兄继续问。
“我不懂互联网啊,没做过,也不了解。他们平时讨论这些的时候,我只有听的份儿。”小马黯然道。
“其实不是的,你也有自己的资源。”师兄提示他说:“我们学校很多毕业生都进入了互联网公司。其实你的校友圈就是你的核心资源。你可以多在互联网相关的校友圈浸润,反过来可以拉动你在公司核心圈的地位。”
小马取得了真经,开始潜心搭建自己各个圈子之间的桥梁。一方面,他积极联系自己互联网领域的同学,参加相关校友圈及延伸的各种互联网圈子的活动;另一方面,他也在积极地学习互联网领域的知识,结合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不断梳理相关的思路。在公司里面,他利用一切机会和大家交流思想,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与大家共享。
时间长了,他的一些观点和想法逐渐地植入“核心圈”成员的思维中,他的很多信息和思考带来了大家所缺少的东西,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思路。大家也逐渐认可他了。
有一次,部门总经理还公开夸奖他说:“小马不错嘛,互联网方面的学习和思考很到位,以后就是我们的互联网智库了。”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在新的一年计划中,公司成立了一个新的互联网项目,正好核心圈的骨干都有放不下的工作,大家同一时间想到了小马:“他最适合做这个新项目的牵头人。”小马就这样通过圈子之间的互动进入了核心圈,为自己开辟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责任编辑: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