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的一条新闻再度引发人们对于北京空气质量的热议。
曾获格莱美奖的美国著名女歌手Patti Austin原计划10月18日在北京进行表演,但却突然取消。主办方微博称Austin抵达北京后就咳嗽不断,随后被送至医院,被诊断为因呼吸道严重感染引发哮喘,无法演出。
这条微博引起了不少网友关注,大家纷纷调侃,Austin一定是被北京的空气“熏”病的。然而,这种戏谑并非空穴来风。
10月18日,美国大使馆发布的北京空气质量指数显示,北京当日清晨6点PM2.5高达294,为重度污染,而北京气象局也显示当日为重度污染。
而就在北京空气“熏”人的前一天,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属研究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17日在日内瓦表示,研究发现空气污染能够导致癌症,应该将其列为人类致癌物质。
空气污染致癌,终被定罪。
空气藏“杀机”
IARC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因空气污染导致肺癌的死亡人数达22.3万。同时,有证据表明,空气污染导致人们罹患膀胱癌的风险也有所增加。
“我们的目的是评估人们呼吸的空气,而不是聚焦于特定的空气污染。”IARC专家Dana Loomis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审查此前的研究,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即接触颗粒物和大气污染的程度越深,罹患肺癌的风险越大。”
IARC的研究表明,在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人口众多且正在经历工业化进程的国家,如中国,人们面临的大气污染威胁显著加大。
此前,IARC将物质致癌性的界定分为4大类,分别为“不大可能对人类致癌”、“无法界定是否对人类致癌”、“可能或很可能对人类致癌”以及“对人类致癌”。
而这次IARC在一份声明中称,空气污染及其中主要组成部分的颗粒物被确认评估为第一类致癌物。这意味着由此开始,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将与包括石棉、烟草烟雾、紫外线等在内的100多种致癌物处于同一等级。
IARC并不是第一个警示人们提防空气污染致癌的机构。
早在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直径为5微米以上颗粒物仅能到达人体的气管、支气管,但是5微米以下,特别是1~3微米的,就会进入肺泡。肺泡是用来气体交换的地方,那些颗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就永远停留在肺泡里,对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其他部位都会有影响。
藏无可藏
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导致空气污染程度往往具有极高的可变性。IARC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结论。
Loomis指出,相对在空气污染中暴露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包括亚洲、北美东部、中美洲及墨西哥的部分地区以及北非。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些被“提名”地区以外生活的人们因此可以松一口气。因为虽然大气污染物成分以及人们与污染物的接触程度因地点不同而有差异,但研究结论仍适用于全球任何地方。
并没有出现在名单中的欧洲就
“中招”了。根据WHO之前的报告,超过80%的欧洲人所处的空气环境中的颗粒物水平都超过了2005年该组织发布的《空气质量准则》,这将使每个人平均减少8.6个月的寿命。
作为世卫组织负责癌症研究的权威机构,IARC的“专著大纲”的致癌评估被视作“致癌物百科全书”。作为“专著大纲”的主要负责人,Kurt Straif在日内瓦进一步向媒体表示,即便世界各地人们在空气污染中的暴露水平不同,但风险是相似的,如同人们吸入二手烟。
由于空气污染主要是交通运输、发电、工业及农业生产排放、居民供暖和生活产生的,所以在Straif看来,这些都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难以避免的。而正这些已被人们熟知渠道造成的空气污染,提高了人们罹患呼吸系统及心脏类疾病的风险。
但即便如此,你依然无法在现代化生活中避免它们。人们可以选择拒绝烟酒,但却无法使自己不暴露于空气污染中。它让人们藏无可藏。
“当你走在柴油尾气排放严重的街头,你只能试着绕远一点,你能做的只有这些。”Straif坦言。
刻不容缓
人类离不开空气。所以,在空气污染面前,人们看起来束手无策。
但实际上,IARC将空气污染列为人类致癌物,本身就是对全球人类敲响了关注空气质量的警钟。“将大气污染列为‘对人类致癌物’,是重要一步。”IARC主任Christopher Wild说。他希望通过IARC提供的全面的证据来帮助WHO修订《空气质量准则》。而联合国机构也将参考193个成员国在公共卫生问题上的建议而做出最终的决定。
Wild同时指出:“有一些有效方法能减少大气污染。鉴于全球范围内人们普遍接触这种污染,这份报告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应立即采取行动。”
不少国家和地区也已经接收到了这个警示。
在今年早些时候,WHO应欧洲委员会的要求,在2013年欧盟空气政策研究框架内开展了一项名为《空气污染影响健康的证据研究》的项目。其目的正是为了使“欧盟的环境政策建立在最新科学基础之上”,从而开展一系列清洁空气重要性的宣传,并在欧盟范围内集中采取行动以改善空气质量。
“空气污染应该引起世界各国和环保机构的关注。”Straif说,“人们可以通过不驾驶大排量汽车(为改善环境)做出贡献,但这更需要国家和国际机构推行更广泛政策。”
(责编:袁一雪)
曾获格莱美奖的美国著名女歌手Patti Austin原计划10月18日在北京进行表演,但却突然取消。主办方微博称Austin抵达北京后就咳嗽不断,随后被送至医院,被诊断为因呼吸道严重感染引发哮喘,无法演出。
这条微博引起了不少网友关注,大家纷纷调侃,Austin一定是被北京的空气“熏”病的。然而,这种戏谑并非空穴来风。
10月18日,美国大使馆发布的北京空气质量指数显示,北京当日清晨6点PM2.5高达294,为重度污染,而北京气象局也显示当日为重度污染。
而就在北京空气“熏”人的前一天,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属研究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17日在日内瓦表示,研究发现空气污染能够导致癌症,应该将其列为人类致癌物质。
空气污染致癌,终被定罪。
空气藏“杀机”
IARC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因空气污染导致肺癌的死亡人数达22.3万。同时,有证据表明,空气污染导致人们罹患膀胱癌的风险也有所增加。
“我们的目的是评估人们呼吸的空气,而不是聚焦于特定的空气污染。”IARC专家Dana Loomis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审查此前的研究,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即接触颗粒物和大气污染的程度越深,罹患肺癌的风险越大。”
IARC的研究表明,在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人口众多且正在经历工业化进程的国家,如中国,人们面临的大气污染威胁显著加大。
此前,IARC将物质致癌性的界定分为4大类,分别为“不大可能对人类致癌”、“无法界定是否对人类致癌”、“可能或很可能对人类致癌”以及“对人类致癌”。
而这次IARC在一份声明中称,空气污染及其中主要组成部分的颗粒物被确认评估为第一类致癌物。这意味着由此开始,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将与包括石棉、烟草烟雾、紫外线等在内的100多种致癌物处于同一等级。
IARC并不是第一个警示人们提防空气污染致癌的机构。
早在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直径为5微米以上颗粒物仅能到达人体的气管、支气管,但是5微米以下,特别是1~3微米的,就会进入肺泡。肺泡是用来气体交换的地方,那些颗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就永远停留在肺泡里,对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其他部位都会有影响。
藏无可藏
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导致空气污染程度往往具有极高的可变性。IARC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结论。
Loomis指出,相对在空气污染中暴露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包括亚洲、北美东部、中美洲及墨西哥的部分地区以及北非。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些被“提名”地区以外生活的人们因此可以松一口气。因为虽然大气污染物成分以及人们与污染物的接触程度因地点不同而有差异,但研究结论仍适用于全球任何地方。
并没有出现在名单中的欧洲就
“中招”了。根据WHO之前的报告,超过80%的欧洲人所处的空气环境中的颗粒物水平都超过了2005年该组织发布的《空气质量准则》,这将使每个人平均减少8.6个月的寿命。
作为世卫组织负责癌症研究的权威机构,IARC的“专著大纲”的致癌评估被视作“致癌物百科全书”。作为“专著大纲”的主要负责人,Kurt Straif在日内瓦进一步向媒体表示,即便世界各地人们在空气污染中的暴露水平不同,但风险是相似的,如同人们吸入二手烟。
由于空气污染主要是交通运输、发电、工业及农业生产排放、居民供暖和生活产生的,所以在Straif看来,这些都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难以避免的。而正这些已被人们熟知渠道造成的空气污染,提高了人们罹患呼吸系统及心脏类疾病的风险。
但即便如此,你依然无法在现代化生活中避免它们。人们可以选择拒绝烟酒,但却无法使自己不暴露于空气污染中。它让人们藏无可藏。
“当你走在柴油尾气排放严重的街头,你只能试着绕远一点,你能做的只有这些。”Straif坦言。
刻不容缓
人类离不开空气。所以,在空气污染面前,人们看起来束手无策。
但实际上,IARC将空气污染列为人类致癌物,本身就是对全球人类敲响了关注空气质量的警钟。“将大气污染列为‘对人类致癌物’,是重要一步。”IARC主任Christopher Wild说。他希望通过IARC提供的全面的证据来帮助WHO修订《空气质量准则》。而联合国机构也将参考193个成员国在公共卫生问题上的建议而做出最终的决定。
Wild同时指出:“有一些有效方法能减少大气污染。鉴于全球范围内人们普遍接触这种污染,这份报告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应立即采取行动。”
不少国家和地区也已经接收到了这个警示。
在今年早些时候,WHO应欧洲委员会的要求,在2013年欧盟空气政策研究框架内开展了一项名为《空气污染影响健康的证据研究》的项目。其目的正是为了使“欧盟的环境政策建立在最新科学基础之上”,从而开展一系列清洁空气重要性的宣传,并在欧盟范围内集中采取行动以改善空气质量。
“空气污染应该引起世界各国和环保机构的关注。”Straif说,“人们可以通过不驾驶大排量汽车(为改善环境)做出贡献,但这更需要国家和国际机构推行更广泛政策。”
(责编:袁一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