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对学生的阅读量做出了要求,使得教师也对传统形式下的语文知识讲解模式进行变革,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促进学生扩大知识面,提升对阅读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而“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更是将阅读放在一个关键性的地位,在当前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结合教材、学生实况合理地开展阅读教学环节,并通过渗透阅读流程、使用批注式阅读方法,以及多样阅读活动的开展等,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语文;全民阅读
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其中学生的来源非常复杂,流动性很强,无论家长、还是学生本身对学习的要求不是很高,只限于“有书读就行”,而这种情况完全达不到国家教委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去改变,去提高。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提升阅读量,实现阅读习惯的发展呢?
一、结合教材文本,合理拓展阅读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伴随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材也经历了新编,从而更加贴合课改的要求,也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全民阅读”的活动中引导城乡结合部的学生进行阅读,教师也应当基于教材当中的安排内容,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效果,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同时,教师基于教材出发引入拓展阅读文本,也能够让学生学习拓展阅读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在教学《落花生》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基于教材,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落花生》是一片叙事散文,由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所写,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基于“叙事散文”为主题,引入《白杨》《细雨霏霏》等,使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掌握对叙事散文进行分析的方法。同时,也可以从文章的作者“许地山”出发,向学生引入许地山散文集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更直接地认知到许地山的写作风格和创作特色。
二、基于学生实况,实现个性阅读
多元智能理论中指出学生是相互独立存在的个体,在智力的发育方向和发育水平上呈现一定的差异,同时学生接受家庭教育的背景和学习的经历之间的差异,造成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面对同样的语文阅读内容时,所表现出的阅读效果也不相同。因此,为了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需求,在开展城乡结合部的“全民阅读”活动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阅读内容安排。
例如,一至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呈现出较大的差距,在实际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阅读数目的个性化设计,从而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成长需求。如针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可以安排《格林童话》中的《小红帽》《灰姑娘》等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够主动进行阅读;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少儿百科全书》等,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城南旧事》等散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渗透阅读流程,奠定阅读基础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就离不开对学生进行阅读流程的渗透。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流程的渗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阅读文本的效果,同时可以让学生掌握良好的进行文本阅读的习惯,从而为之后更好地进行自主阅读奠定基础。
具体而言,在让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浏览,并将文章中的生字词标注出来;其次,教师让学生查找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为学生进行文本的精细化阅读奠定基础;再次,教师对文本进行精细化的分析,并从思想感情、写作风格、写作顺序、文本结构等多个方面,对文章进行拆解和分析,从而提高对文本的阅读效果;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对文本进行通读,促进学生的回顾和反思,从而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进行自主阅读的流程,从而为之后更好地进行阅读体验奠定基础。
四、借助批注手段,养成良好习惯
“批注式阅读”是利用特殊符号,让学生在文本中进行标注的阅读方法,在对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利用批注的方式进行文本赏析,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留在文章上,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形成,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例如,在《将相和》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问题的形式,为学生进行批注阅读指明方向。在课堂中,教师向学生提出“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出来的?”等问题,指出学生进行阅读的方向,使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问题的答案标注的文章中,从而能够在回答教师问题时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快速筛选,提高阅读分析的效果,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开展多样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价值的手段,在传统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当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学生的兴趣相一致时,学生也会耗费自身的精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自主完成教学的要求。因此,在对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开展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进行多样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当中。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建“读书会”“读书角”“读书经验交流会”“我读书,我快乐”等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强化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参与性,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多文本的阅读,并在阅读中逐步生成良好的习惯。
总而言之,教师结合教材中的文本进行拓展阅读,基于学生的实况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等,都能够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但是,真正改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阅读状况,却不是一节课的教学中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在之后开展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将新颖的教学手段应用在语文课堂中,促进课堂教学经验的积累,从而逐步滿足新课改的要求,践行“全民阅读”活动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闻丽芬.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7,4(52):385-386.
[2]马万忠.对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几点体会[J].华夏教师,2017(16):70.
作者简介:肖琳;性别:女;出生于1969年11月;籍贯:四川宜宾;所在单位:四川省宜宾市第十二中学校;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语文;全民阅读
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其中学生的来源非常复杂,流动性很强,无论家长、还是学生本身对学习的要求不是很高,只限于“有书读就行”,而这种情况完全达不到国家教委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去改变,去提高。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提升阅读量,实现阅读习惯的发展呢?
一、结合教材文本,合理拓展阅读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伴随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材也经历了新编,从而更加贴合课改的要求,也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全民阅读”的活动中引导城乡结合部的学生进行阅读,教师也应当基于教材当中的安排内容,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效果,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同时,教师基于教材出发引入拓展阅读文本,也能够让学生学习拓展阅读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在教学《落花生》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基于教材,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落花生》是一片叙事散文,由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所写,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基于“叙事散文”为主题,引入《白杨》《细雨霏霏》等,使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掌握对叙事散文进行分析的方法。同时,也可以从文章的作者“许地山”出发,向学生引入许地山散文集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更直接地认知到许地山的写作风格和创作特色。
二、基于学生实况,实现个性阅读
多元智能理论中指出学生是相互独立存在的个体,在智力的发育方向和发育水平上呈现一定的差异,同时学生接受家庭教育的背景和学习的经历之间的差异,造成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面对同样的语文阅读内容时,所表现出的阅读效果也不相同。因此,为了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需求,在开展城乡结合部的“全民阅读”活动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阅读内容安排。
例如,一至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呈现出较大的差距,在实际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阅读数目的个性化设计,从而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成长需求。如针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可以安排《格林童话》中的《小红帽》《灰姑娘》等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够主动进行阅读;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少儿百科全书》等,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城南旧事》等散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渗透阅读流程,奠定阅读基础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就离不开对学生进行阅读流程的渗透。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流程的渗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阅读文本的效果,同时可以让学生掌握良好的进行文本阅读的习惯,从而为之后更好地进行自主阅读奠定基础。
具体而言,在让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浏览,并将文章中的生字词标注出来;其次,教师让学生查找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为学生进行文本的精细化阅读奠定基础;再次,教师对文本进行精细化的分析,并从思想感情、写作风格、写作顺序、文本结构等多个方面,对文章进行拆解和分析,从而提高对文本的阅读效果;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对文本进行通读,促进学生的回顾和反思,从而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进行自主阅读的流程,从而为之后更好地进行阅读体验奠定基础。
四、借助批注手段,养成良好习惯
“批注式阅读”是利用特殊符号,让学生在文本中进行标注的阅读方法,在对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利用批注的方式进行文本赏析,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留在文章上,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形成,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例如,在《将相和》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问题的形式,为学生进行批注阅读指明方向。在课堂中,教师向学生提出“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出来的?”等问题,指出学生进行阅读的方向,使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问题的答案标注的文章中,从而能够在回答教师问题时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快速筛选,提高阅读分析的效果,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开展多样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价值的手段,在传统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当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学生的兴趣相一致时,学生也会耗费自身的精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自主完成教学的要求。因此,在对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开展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进行多样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当中。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建“读书会”“读书角”“读书经验交流会”“我读书,我快乐”等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强化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参与性,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多文本的阅读,并在阅读中逐步生成良好的习惯。
总而言之,教师结合教材中的文本进行拓展阅读,基于学生的实况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等,都能够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但是,真正改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阅读状况,却不是一节课的教学中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在之后开展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将新颖的教学手段应用在语文课堂中,促进课堂教学经验的积累,从而逐步滿足新课改的要求,践行“全民阅读”活动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闻丽芬.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7,4(52):385-386.
[2]马万忠.对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几点体会[J].华夏教师,2017(16):70.
作者简介:肖琳;性别:女;出生于1969年11月;籍贯:四川宜宾;所在单位:四川省宜宾市第十二中学校;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