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的教育理念也在逐步发展的过程当中,为适应社会的进步发展,为时代发展培养人才,教育已经向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的核心素养拓展。 发散性思维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思维之一,教师应当结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以及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培养方案,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不断优化和改善,力求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以数学知识点为基础,通过例题的拓展来完成内容讲解,之后再通过课后习题达到巩固相应知识点的目的,教学中授课模式单一,重点关注知识的灌输,严重影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由注重成绩,知识的传输,转变为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仅要帮助学生提升成绩,还要帮助学生增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或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保证人的价值得到最大实现。
一、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具体策略
(一)灵活训练形式,增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得抽象而复杂的数学学习更加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了他们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基础,重点研究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去解决同一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度,让学生在训练中感知知识间的关系,构建相应知识体系,巩固所学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锻炼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几何类问题的解决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一个等边三角形,请你列出三种不同的方法,将其分割为三个全等的图形。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认真审题:(1)题目要求分割的图形是什么?(2)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殊性?(3)等边三角形的边长度、角的度数是否相同?(4)等边三角形的中线、平分线和垂线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按照问题的提示,找出等边三角形中三边长度相等,三个角度数相同还有中线、平分线和垂线重合且交于中心位置的特点。依据这些知识,有的学生想到,可以从中心向三角形的顶点做直线,将等边三角形分为三个全等三角形;有的同学想到,可以从中心向三条边做垂线,可以将等边三角形分割为三个四边形;还有的同学提到,可以去边上的任一点(距离相应顶点长度相同),同样可以将等边三角形分为全等的三个三角形。就这样,学生拓宽了思考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二)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只是跟在教师后边,向学生传输知识点,而学生自己不能够积极进行思考消化,在遇到问题时就不能灵活运用只会照搬照套。在数学中学生要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要求,知道题目的考查内容是什么,并且能够进行转换运用,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实践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究活动保持高度且持久的热情,学生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而不是教师走一步再教会学生怎么迈腿,这样的学生永远学不会奔跑。例如,教师在对《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进行教学时,先对已经学过的整数乘法运算律进行复习巩固,唤醒学生对已掌握知识点的熟悉程度,再熟练运用乘法交换律、分配律、结合律后举一反三,运用到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学习当中,有理数乘法与小学乘法相比在数字前又多一个符号(正号或负号),正号和负号对结果的影响与小学乘法得出的结论相对比,使学生自己探究发现有理数都是正数或都是负数则结果与小学乘法相同,一个为正一个为负结果就为负,进而得出同号为正,异号为负的结论。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及完全平方差公式时,教师直接放手由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可以用一个一个列举的笨办法进行试验,最终找出规律从而自己总结出完全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这样一来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这两个公式的含义,并且对两个公式的运用更加熟练。虽然在时间上可能会比教师讲出来花费的多,但在最后的复习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上是教师讲解达不到的标准。
(三)诱导思维变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如果思维不能很好地变通,就会束缚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受到限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學工作不能故步自封,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走出惯性思维的牢笼,摆脱固有思维的束缚,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可以通过逆反、转换等策略进行变通,使学生找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点,从而产生更好的解题设想和解题方法,最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例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定义,教师不能仅限于让学生死记硬背,或是组织学生讨论表达式、值域和定义域,而应该从具体实例出发,让学生真实体会函数的变化规律。如,出示题目:(1)一辆火车正在按照6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前进,行驶t小时后的路程为s千米;(2)利用表格表示某水库水深和水库存水量;(3)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和这个三角形的顶角;(4)天气变化曲线图中的气温与时刻。然后让学生从题目中展出存在的变量以及变量间的关系和表达方式。学生认真对比题目,能够从中找出不同变量间的本质属性:其中一个变量,每确定一个数值,另外的变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可以确定为相应的、唯一数值。教师再让学生将此规律带入具体的函数实例当中,这样就可以正确地辨别例子的真假,并从中抽象出函数的概念,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函数的“变”,找出相应的变化规律。
二、结语
创新解题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从非常规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从新角度去解决问题,用新观念去看待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式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束缚和限制,强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小成.浅谈初中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20(23):88-89.
[2]吴利辉.初中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教育界,2020(25):44-45.
[3]姚荣.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策略分析[J].数学教学通讯,2019(32):39-40.
关键词: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以数学知识点为基础,通过例题的拓展来完成内容讲解,之后再通过课后习题达到巩固相应知识点的目的,教学中授课模式单一,重点关注知识的灌输,严重影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由注重成绩,知识的传输,转变为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仅要帮助学生提升成绩,还要帮助学生增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或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保证人的价值得到最大实现。
一、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具体策略
(一)灵活训练形式,增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得抽象而复杂的数学学习更加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了他们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基础,重点研究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去解决同一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度,让学生在训练中感知知识间的关系,构建相应知识体系,巩固所学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锻炼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几何类问题的解决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一个等边三角形,请你列出三种不同的方法,将其分割为三个全等的图形。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认真审题:(1)题目要求分割的图形是什么?(2)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殊性?(3)等边三角形的边长度、角的度数是否相同?(4)等边三角形的中线、平分线和垂线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按照问题的提示,找出等边三角形中三边长度相等,三个角度数相同还有中线、平分线和垂线重合且交于中心位置的特点。依据这些知识,有的学生想到,可以从中心向三角形的顶点做直线,将等边三角形分为三个全等三角形;有的同学想到,可以从中心向三条边做垂线,可以将等边三角形分割为三个四边形;还有的同学提到,可以去边上的任一点(距离相应顶点长度相同),同样可以将等边三角形分为全等的三个三角形。就这样,学生拓宽了思考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二)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只是跟在教师后边,向学生传输知识点,而学生自己不能够积极进行思考消化,在遇到问题时就不能灵活运用只会照搬照套。在数学中学生要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要求,知道题目的考查内容是什么,并且能够进行转换运用,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实践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究活动保持高度且持久的热情,学生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而不是教师走一步再教会学生怎么迈腿,这样的学生永远学不会奔跑。例如,教师在对《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进行教学时,先对已经学过的整数乘法运算律进行复习巩固,唤醒学生对已掌握知识点的熟悉程度,再熟练运用乘法交换律、分配律、结合律后举一反三,运用到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学习当中,有理数乘法与小学乘法相比在数字前又多一个符号(正号或负号),正号和负号对结果的影响与小学乘法得出的结论相对比,使学生自己探究发现有理数都是正数或都是负数则结果与小学乘法相同,一个为正一个为负结果就为负,进而得出同号为正,异号为负的结论。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及完全平方差公式时,教师直接放手由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可以用一个一个列举的笨办法进行试验,最终找出规律从而自己总结出完全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这样一来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这两个公式的含义,并且对两个公式的运用更加熟练。虽然在时间上可能会比教师讲出来花费的多,但在最后的复习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上是教师讲解达不到的标准。
(三)诱导思维变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如果思维不能很好地变通,就会束缚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受到限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學工作不能故步自封,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走出惯性思维的牢笼,摆脱固有思维的束缚,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可以通过逆反、转换等策略进行变通,使学生找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点,从而产生更好的解题设想和解题方法,最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例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定义,教师不能仅限于让学生死记硬背,或是组织学生讨论表达式、值域和定义域,而应该从具体实例出发,让学生真实体会函数的变化规律。如,出示题目:(1)一辆火车正在按照6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前进,行驶t小时后的路程为s千米;(2)利用表格表示某水库水深和水库存水量;(3)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和这个三角形的顶角;(4)天气变化曲线图中的气温与时刻。然后让学生从题目中展出存在的变量以及变量间的关系和表达方式。学生认真对比题目,能够从中找出不同变量间的本质属性:其中一个变量,每确定一个数值,另外的变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可以确定为相应的、唯一数值。教师再让学生将此规律带入具体的函数实例当中,这样就可以正确地辨别例子的真假,并从中抽象出函数的概念,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函数的“变”,找出相应的变化规律。
二、结语
创新解题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从非常规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从新角度去解决问题,用新观念去看待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式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束缚和限制,强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小成.浅谈初中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20(23):88-89.
[2]吴利辉.初中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教育界,2020(25):44-45.
[3]姚荣.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策略分析[J].数学教学通讯,2019(3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