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议明确提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7月五年一次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改革发展取得的新成就,科学分析了当前金融形势,明确了做好金融工作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重点任务和具体要求。会议明确提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
这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作了重要讲话,马凯副总理做了总结。会议突出强调四个特点:一是突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紧迫性;二是突出统筹金融监管和政策协调的必要性;三是突出回归本原、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性;四是突出继续推进金融改革开放的坚定性。不仅透彻分析阐述了金融业自身存在的风险,还论述了金融业服务对象和环境相关风险;提出的措施不仅针对金融业,还针对地方政府财政、国有企业、房地产业等重要部门。这次会议为新形势下我国金融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强化问题导向 分析面临的金融风险
会议透彻分析了当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从内生和外生角度看,金融风险不仅来自金融领域,而且来自非金融领域。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和国企债务高这三个方面的金融风险,可以视为金融“客户”带来的风险,影子银行资金运用也大量投向地方债务、房地产等领域,即使是这些“外生”的风险也有深刻的内部根源。
一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交织。地方政府通过“平台”融资、债券市场发债、“政府引导基金”等方式成为金融系统重要“客户”。有些地方政府“基金”通过政府承担“劣后”风险方式引入银行资产管理资金,用于基建和投资。地方政府融资和再融资模式再次面临调整,与此相关的金融资产质量也面临不确定性。最近财政部已经加强规范通过“政府采购”为银行资金“托底”的行为,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对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首次明确要“终身问责”,彰显出中央严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坚定决心。地方政府举债模式改变,一方面将迫使金融机构寻求新的资产扩张渠道,另一方面将有利于厘清金融和财政的关系,有利于发展规范透明的金融市场。
二是房地产价格波动将影响金融资产质量。金融资产有相当比例投入房地产及相关领域。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和其他以房地产为抵质押物的贷款是和房地产直接相关的三类金融资产。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住房市场的主要矛盾集中在总量上,随着住房市场供求总量趋于平衡,结构性问题逐步凸显。面对冷热失调、结构失衡的复杂局面,还要防止过多的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对房地产价格产生推波助澜的不利作用。金融业要避免同质化竞争、避免金融地产化和地产金融化的不好倾向。房地产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对降低金融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三是国有企业去杠杆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国有企业积累了较高的杠杆率,有的还直接或间接从事金融业务,这一方面加剧了“脱实向虚”,另一方面挤占有限的金融资源,使得“三农”、小微等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融资难融资贵”加剧。这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经济去杠杆,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抓住了“牛鼻子”。经济学家莫顿·米勒曾说道,“日本‘失去的十年’,就是救助僵尸企业的结果。”目前僵尸企业成了搞活我国实体经济、产业升级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障碍。会议提出的抓紧处置“僵尸企业”,将使得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制发挥正常作用,把这类企业尽快清出市场,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四是资产管理业务迅速膨胀危及金融稳定。近年来,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迅速,规模已经不小。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始于1998年的公募基金,发展于2009年的银信合作,盛行于2012年以后的银行理财。2012年以来,在经济稳增长宏观目标、银行表内资产扩张能力受到资本约束、利率市场化和“放松管制”的制度背景下,银行业大举发展资产管理业务,使我国规模庞大的存款逐步流向理财市场,催生了资产管理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从资产负债表角度看,资产管理和理财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前者强调资产端资金运用,涉及股权、债券、贷款、非标等各类金融产品的投资,后者侧重负债端资金来源,受到利率市场化和同业竞争加剧推动,是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对储户存款的分流。资产管理业务风险主要在资产端,“刚性兑付”是最重要的风险来源,尤以银行业资产管理为最,不仅使得风险难以有效隔离,而且还会造成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的迅速增长,居民对资产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加。资产管理业务满足了居民的投资需求,其发展有积极意义,但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规避监管、助推杠杆率、利益输送等问题,干扰了宏观调控,潜藏着金融风险。
资产管理资金运用问题,在2016年宝能和万科事件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涉及到保险业资产管理和银行理财;在有些地方拍卖土地时出现的“地王”现象背后也有资产管理的影子。对于资产管理业务目前存在的問题,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已经给予高度关注,并陆续出台监管办法。比如人民银行已经明确从2016年开始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也加强各自监管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监管。但是,由于资产管理业务链条长、名目多,规避监管类的“创新”大行其道,穿透监管难以实现。当前中央明确要求加大防范金融风险力度,应该抓住资产管理,特别是银行资产管理这个主要问题,加强资本穿透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日前,银监会在传达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时提出,要着力防范影子银行业务风险。
加强金融监管 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针对面临的金融风险形势,这次会议高瞻远瞩提出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推进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加强金融监管问责。这是立足国情,吸收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监管改革经验和教训,提出适应未来金融稳定发展的监管理念和模式,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大措施,也是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步骤。 一是金融监管要有专业性。金融监管是一个专业性和技术性的领域,需要长期学习和经验积累。我国是新兴加转轨经济体,情况更为复杂。在金融机构综合化、金融交易电子化、金融产品复杂化的背景下,必须适当分离监管与发展职能、适当分离监管规则制定和监督检查职能,平衡好金融创新和加强监管的关系,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提高监管专业水平。
二是金融监管还要有统一性穿透性,把所有金融业务纳入监管。随着各种新型金融业态在体制内外、线上线下迅速发展,现行金融分业监管体制下存在的监管空白、监管交叉、监管套利及目标冲突等问题日趋凸显。以2015年资本市场波动为例,由于信息共享不充分、协调机制不健全,贻误了对股市风险的判断,使救助行为陷入被动,暴露出现行监管模式缺乏达成一致行动的组织、决策和执行机制的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分业监管以机构监管为主,而且只监管有牌照的机构,其结果导致大量的无牌照,但實际从事该类业务的机构监管“无人认领”。这就相当于交通警察不管无照驾驶行为。比如网络借贷P2P其实质是民间借贷网络化,但是迟迟缺乏主动监管,直到央行牵头出台互联网金融有关意见并报国务院批准后才明确监管部门。此时网络借贷P2P已经出现很多问题了。
三是要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在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方面,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都不可或缺。传统上单个金融机构、产品的风险可以明显界定为微观风险,主要依靠微观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但是随着金融创新和影子银行的爆发式发展,许多产品及机构跨越银、证、保和实业,需要引入功能监管。由于单个机构和产品的风险可能经过发酵和反馈演变成为系统性的宏观风险,因此需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压实监管责任。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角度看,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负有提供市场最后流动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责任。宏观审慎管理连接宏观金融调控和微观经营行为,协调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是实现“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的重要举措,在货币政策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调控转换过程中也是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重要保障。如果不能及时获得监管数据和信息,可能制约中央银行对整体风险的识别和判断。从信息掌握和传递来看,问题主要在于央行向金融机构“最后一公里”的监管是否到位。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并将办公室设在央行将较好解决这个瓶颈问题。
四是要加强金融监管和政策协调。关于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组合选择,从美国的经验来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是“宽松的货币政策 放松金融监管”,应对危机时是“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 强化金融监管”,而目前则逐步进入“货币政策正常化(紧) 放松金融监管”。美国的强监管是危机倒逼的。正如前面所说当前我国金融稳定面临较大挑战,宜选择“稳货币 强监管”。这个组合可能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同时,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大支持。强监管不但有利于国内去杠杆,还有利于缓解跨境资本流动压力。微观金融监管重在合规,重在执行资本标准(强监管)。对合规来说,犹如执行“八项规定”,要发现一起处理一起。资本标准要“实质重于形式”,要穿透,要有压力测试,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继续执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把住货币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从服务实体经济来看,货币政策从金融体系传到实体经济,需要经过货币政策到金融监管政策、再到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政策多道关卡,也是需要金融监管配合的。
五是要避免把微观金融监管职责推卸给货币政策。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看风险,本次会议提出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就是指宏观风险。会议指出要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责任,压实监管责任,就是要避免把任何微观金融风险和市场波动都夸大成为宏观金融风险。金融监管并非只是应对“刚性兑付”类的消除微观风险,并不能保证所有微观机构或产品都是安全的,而是要求“买者自负”,正常的市场波动也是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形式。特别是由于机构和产品的风险最终都将体现为流动性不足的风险,要避免因个别机构和产品缺乏流动性倒逼央行流动性供给。保持流动性的基本稳定是针对银行体系而言,并非针对微观主体。金融监管部门要督促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定期进行压力测试,提前做好风险应对预案,坚持稳健经营,避免“规模偏好”和“速度情结”。
继续推进金融改革开放 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会议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提出了切中要害的具体举措,即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要改善间接融资结构,要促进金融机构降低经营成本。
一是在直接融资方面,要补齐短板,继续大力发展股权融资。要通过发展股权融资补充实体经济资本金,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从资产负债表角度看,银行贷款只能提供负债,不能作为资本金使用。近几年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补充实体经济资本金。尽管经历许多波折,依然要坚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拓展实体经济融资渠道,降低企业杠杆率。
二是在直接融资方面,要优化结构,推动大型银行战略转型,降低经营成本。大型银行都是国有银行改制而来,不可避免带有国有企业的一些缺点。在网络银行越来越便利的情况下,原来的物理网点优势渐渐消失,甚至成为负担。大型银行要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改善经营管理,降低营运成本,提高集约化程度。
2017年7月五年一次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改革发展取得的新成就,科学分析了当前金融形势,明确了做好金融工作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重点任务和具体要求。会议明确提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
这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作了重要讲话,马凯副总理做了总结。会议突出强调四个特点:一是突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紧迫性;二是突出统筹金融监管和政策协调的必要性;三是突出回归本原、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性;四是突出继续推进金融改革开放的坚定性。不仅透彻分析阐述了金融业自身存在的风险,还论述了金融业服务对象和环境相关风险;提出的措施不仅针对金融业,还针对地方政府财政、国有企业、房地产业等重要部门。这次会议为新形势下我国金融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强化问题导向 分析面临的金融风险
会议透彻分析了当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从内生和外生角度看,金融风险不仅来自金融领域,而且来自非金融领域。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和国企债务高这三个方面的金融风险,可以视为金融“客户”带来的风险,影子银行资金运用也大量投向地方债务、房地产等领域,即使是这些“外生”的风险也有深刻的内部根源。
一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交织。地方政府通过“平台”融资、债券市场发债、“政府引导基金”等方式成为金融系统重要“客户”。有些地方政府“基金”通过政府承担“劣后”风险方式引入银行资产管理资金,用于基建和投资。地方政府融资和再融资模式再次面临调整,与此相关的金融资产质量也面临不确定性。最近财政部已经加强规范通过“政府采购”为银行资金“托底”的行为,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对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首次明确要“终身问责”,彰显出中央严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坚定决心。地方政府举债模式改变,一方面将迫使金融机构寻求新的资产扩张渠道,另一方面将有利于厘清金融和财政的关系,有利于发展规范透明的金融市场。
二是房地产价格波动将影响金融资产质量。金融资产有相当比例投入房地产及相关领域。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和其他以房地产为抵质押物的贷款是和房地产直接相关的三类金融资产。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住房市场的主要矛盾集中在总量上,随着住房市场供求总量趋于平衡,结构性问题逐步凸显。面对冷热失调、结构失衡的复杂局面,还要防止过多的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对房地产价格产生推波助澜的不利作用。金融业要避免同质化竞争、避免金融地产化和地产金融化的不好倾向。房地产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对降低金融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三是国有企业去杠杆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国有企业积累了较高的杠杆率,有的还直接或间接从事金融业务,这一方面加剧了“脱实向虚”,另一方面挤占有限的金融资源,使得“三农”、小微等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融资难融资贵”加剧。这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经济去杠杆,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抓住了“牛鼻子”。经济学家莫顿·米勒曾说道,“日本‘失去的十年’,就是救助僵尸企业的结果。”目前僵尸企业成了搞活我国实体经济、产业升级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障碍。会议提出的抓紧处置“僵尸企业”,将使得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制发挥正常作用,把这类企业尽快清出市场,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四是资产管理业务迅速膨胀危及金融稳定。近年来,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迅速,规模已经不小。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始于1998年的公募基金,发展于2009年的银信合作,盛行于2012年以后的银行理财。2012年以来,在经济稳增长宏观目标、银行表内资产扩张能力受到资本约束、利率市场化和“放松管制”的制度背景下,银行业大举发展资产管理业务,使我国规模庞大的存款逐步流向理财市场,催生了资产管理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从资产负债表角度看,资产管理和理财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前者强调资产端资金运用,涉及股权、债券、贷款、非标等各类金融产品的投资,后者侧重负债端资金来源,受到利率市场化和同业竞争加剧推动,是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对储户存款的分流。资产管理业务风险主要在资产端,“刚性兑付”是最重要的风险来源,尤以银行业资产管理为最,不仅使得风险难以有效隔离,而且还会造成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的迅速增长,居民对资产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加。资产管理业务满足了居民的投资需求,其发展有积极意义,但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规避监管、助推杠杆率、利益输送等问题,干扰了宏观调控,潜藏着金融风险。
资产管理资金运用问题,在2016年宝能和万科事件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涉及到保险业资产管理和银行理财;在有些地方拍卖土地时出现的“地王”现象背后也有资产管理的影子。对于资产管理业务目前存在的問题,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已经给予高度关注,并陆续出台监管办法。比如人民银行已经明确从2016年开始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也加强各自监管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监管。但是,由于资产管理业务链条长、名目多,规避监管类的“创新”大行其道,穿透监管难以实现。当前中央明确要求加大防范金融风险力度,应该抓住资产管理,特别是银行资产管理这个主要问题,加强资本穿透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日前,银监会在传达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时提出,要着力防范影子银行业务风险。
加强金融监管 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针对面临的金融风险形势,这次会议高瞻远瞩提出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推进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加强金融监管问责。这是立足国情,吸收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监管改革经验和教训,提出适应未来金融稳定发展的监管理念和模式,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大措施,也是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步骤。 一是金融监管要有专业性。金融监管是一个专业性和技术性的领域,需要长期学习和经验积累。我国是新兴加转轨经济体,情况更为复杂。在金融机构综合化、金融交易电子化、金融产品复杂化的背景下,必须适当分离监管与发展职能、适当分离监管规则制定和监督检查职能,平衡好金融创新和加强监管的关系,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提高监管专业水平。
二是金融监管还要有统一性穿透性,把所有金融业务纳入监管。随着各种新型金融业态在体制内外、线上线下迅速发展,现行金融分业监管体制下存在的监管空白、监管交叉、监管套利及目标冲突等问题日趋凸显。以2015年资本市场波动为例,由于信息共享不充分、协调机制不健全,贻误了对股市风险的判断,使救助行为陷入被动,暴露出现行监管模式缺乏达成一致行动的组织、决策和执行机制的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分业监管以机构监管为主,而且只监管有牌照的机构,其结果导致大量的无牌照,但實际从事该类业务的机构监管“无人认领”。这就相当于交通警察不管无照驾驶行为。比如网络借贷P2P其实质是民间借贷网络化,但是迟迟缺乏主动监管,直到央行牵头出台互联网金融有关意见并报国务院批准后才明确监管部门。此时网络借贷P2P已经出现很多问题了。
三是要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在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方面,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都不可或缺。传统上单个金融机构、产品的风险可以明显界定为微观风险,主要依靠微观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但是随着金融创新和影子银行的爆发式发展,许多产品及机构跨越银、证、保和实业,需要引入功能监管。由于单个机构和产品的风险可能经过发酵和反馈演变成为系统性的宏观风险,因此需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压实监管责任。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角度看,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负有提供市场最后流动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责任。宏观审慎管理连接宏观金融调控和微观经营行为,协调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是实现“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的重要举措,在货币政策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调控转换过程中也是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重要保障。如果不能及时获得监管数据和信息,可能制约中央银行对整体风险的识别和判断。从信息掌握和传递来看,问题主要在于央行向金融机构“最后一公里”的监管是否到位。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并将办公室设在央行将较好解决这个瓶颈问题。
四是要加强金融监管和政策协调。关于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组合选择,从美国的经验来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是“宽松的货币政策 放松金融监管”,应对危机时是“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 强化金融监管”,而目前则逐步进入“货币政策正常化(紧) 放松金融监管”。美国的强监管是危机倒逼的。正如前面所说当前我国金融稳定面临较大挑战,宜选择“稳货币 强监管”。这个组合可能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同时,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大支持。强监管不但有利于国内去杠杆,还有利于缓解跨境资本流动压力。微观金融监管重在合规,重在执行资本标准(强监管)。对合规来说,犹如执行“八项规定”,要发现一起处理一起。资本标准要“实质重于形式”,要穿透,要有压力测试,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继续执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把住货币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从服务实体经济来看,货币政策从金融体系传到实体经济,需要经过货币政策到金融监管政策、再到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政策多道关卡,也是需要金融监管配合的。
五是要避免把微观金融监管职责推卸给货币政策。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看风险,本次会议提出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就是指宏观风险。会议指出要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责任,压实监管责任,就是要避免把任何微观金融风险和市场波动都夸大成为宏观金融风险。金融监管并非只是应对“刚性兑付”类的消除微观风险,并不能保证所有微观机构或产品都是安全的,而是要求“买者自负”,正常的市场波动也是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形式。特别是由于机构和产品的风险最终都将体现为流动性不足的风险,要避免因个别机构和产品缺乏流动性倒逼央行流动性供给。保持流动性的基本稳定是针对银行体系而言,并非针对微观主体。金融监管部门要督促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定期进行压力测试,提前做好风险应对预案,坚持稳健经营,避免“规模偏好”和“速度情结”。
继续推进金融改革开放 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会议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提出了切中要害的具体举措,即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要改善间接融资结构,要促进金融机构降低经营成本。
一是在直接融资方面,要补齐短板,继续大力发展股权融资。要通过发展股权融资补充实体经济资本金,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从资产负债表角度看,银行贷款只能提供负债,不能作为资本金使用。近几年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补充实体经济资本金。尽管经历许多波折,依然要坚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拓展实体经济融资渠道,降低企业杠杆率。
二是在直接融资方面,要优化结构,推动大型银行战略转型,降低经营成本。大型银行都是国有银行改制而来,不可避免带有国有企业的一些缺点。在网络银行越来越便利的情况下,原来的物理网点优势渐渐消失,甚至成为负担。大型银行要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改善经营管理,降低营运成本,提高集约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