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走出CAI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的误区,把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学英语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合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课外学习空间,学得更丰富全面。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 英语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49-01
大家知道,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就是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各学科的课程中去,使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各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现在,很多人总将CAI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起来,这是一种误区。CAI仅仅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变,它基本上没有改变教学内容,更没有改变教学结构。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所创建的理想学习环境和全新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所以二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当然,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有时也可以用CAI课件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某种工具,所以“整合”也并不完全排斥CAI。
一、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学习英语,兴趣第一。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渴望,他才愿意学。因此,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的利用多媒体。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二、多媒体计算机操作的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教学,可以使教师通过设计真实任务型活动(TaskbasedActivities),让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心理驱动下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让学生接触足够量的语言材料,保证输入量,把“习得”和“学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网络教育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征,更多地赋予学习者学习的自由,有利于构建自主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以及其他软件和硬件的帮助,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自己去探索、获取知识,培养技能。
三、多媒体展现情景的丰富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多媒体网络知识的无穷性,有利于拓展学生课外学习空间,学得更丰富全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丰富多彩的软件、网络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广乐博收。仅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尤其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掌握一项技能也是需要反复练习,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很难保证大量的学习时间,技能的反复练习也是很难做到。因此,在每周一次的英语活动课上,我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有目的地给学生介绍一些英文网站,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发现一些信息。当遇到生字词的时候,学生利用在线翻译立刻解决问题。在课上教学英语歌曲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寻找到英语歌曲flash动画,学生对于动态的情景都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热情也顿时高涨。课后学生也可以利用找到的网站,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学英语歌曲,他们能在歌曲中学到新的单词,激发学习英语的热情。网络上有很多英语阅读材料,如趣味故事、小诗、童谣、谜语等资源,学生结合使用金山词霸等软件,可以进行自主阅读。在真实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师运用新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扩大知识面。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能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四结合通讯,2003年总第17期.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3]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6).
[4]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5]师书恩主编.计算机辅助教育.北京师大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6]张迪梅.中小学多媒体教学应用的形式与发展.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第5期.
[7]宋俊杰,吕仲华.客观评价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功能.多媒体世界,1999年,第5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 英语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49-01
大家知道,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就是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各学科的课程中去,使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各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现在,很多人总将CAI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起来,这是一种误区。CAI仅仅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变,它基本上没有改变教学内容,更没有改变教学结构。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所创建的理想学习环境和全新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所以二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当然,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有时也可以用CAI课件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某种工具,所以“整合”也并不完全排斥CAI。
一、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学习英语,兴趣第一。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渴望,他才愿意学。因此,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的利用多媒体。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二、多媒体计算机操作的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教学,可以使教师通过设计真实任务型活动(TaskbasedActivities),让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心理驱动下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让学生接触足够量的语言材料,保证输入量,把“习得”和“学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网络教育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征,更多地赋予学习者学习的自由,有利于构建自主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以及其他软件和硬件的帮助,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自己去探索、获取知识,培养技能。
三、多媒体展现情景的丰富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多媒体网络知识的无穷性,有利于拓展学生课外学习空间,学得更丰富全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丰富多彩的软件、网络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广乐博收。仅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尤其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掌握一项技能也是需要反复练习,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很难保证大量的学习时间,技能的反复练习也是很难做到。因此,在每周一次的英语活动课上,我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有目的地给学生介绍一些英文网站,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发现一些信息。当遇到生字词的时候,学生利用在线翻译立刻解决问题。在课上教学英语歌曲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寻找到英语歌曲flash动画,学生对于动态的情景都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热情也顿时高涨。课后学生也可以利用找到的网站,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学英语歌曲,他们能在歌曲中学到新的单词,激发学习英语的热情。网络上有很多英语阅读材料,如趣味故事、小诗、童谣、谜语等资源,学生结合使用金山词霸等软件,可以进行自主阅读。在真实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师运用新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扩大知识面。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能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四结合通讯,2003年总第17期.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3]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6).
[4]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5]师书恩主编.计算机辅助教育.北京师大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6]张迪梅.中小学多媒体教学应用的形式与发展.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第5期.
[7]宋俊杰,吕仲华.客观评价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功能.多媒体世界,199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