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启妍 每个转角都有机会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ffee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第三代香港人,喜欢称自己“香港的女儿”;但却成名于美国,并感言“一辈子喜欢并且感谢美国”。
  她不断地寻找机会、寻求改变:剑桥学历史出身,但大学毕业后做了酒店公关、工作中因为客人赏识得到去美国纽约时代周刊工作的机会;去卡地亚自荐进入珠宝设计界,并最终以珠宝设计师的身份成名;
  一举成名后,她历尽辛酸开拓市场,把自己的珠宝柜台开进了世界上的顶级百货商店,成绩斐然;然而她却又急流勇退,卖了白手起家的公司……
  她身上有很多标签:珠宝设计师、古董收藏家、文化艺术顾问,她的设计是少数受佳士得、苏富比认同的亚洲珠宝品牌;但是她最近最中意的身份却是“历史研究者”。
  2007年,罗启妍获得了“世界杰出华人设计师”大奖。
  
  我曾坐在纽约的教堂门口恐惧
  执着并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寻找更多的机会、财富、自由、影响力;香港的女儿在纽约成名。
  
  1880年左右,罗启妍的祖父离开南海西樵的小村,到香港谋生。70多年后,罗启妍出生在香港。
  上世纪70年代,罗启妍在英国的剑桥和伦敦大学念书,攻读历史专业。大学毕业后她返港,进入香港文华酒店担任公关经理。文华酒店是一家很有声誉的五星级酒店,衣香鬓影见证香港沧桑多年,对一个初出校门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份很体面的工作;但是罗启妍却觉得“给文华打工,毕竟不自由”。
  在高级酒店工作总能遇到很多“不同层面的”“有身份”的客人,有一天,一位“鬼佬客人”给罗启妍提供了一份前往美国的工作机会,为著名媒体《时代周刊》工作。
  在时代工作一样是替人打工,一样不自由,但不同的是罗启妍到了美国,那个传说中遍地是财富和提供无数机会、让人出人头地的地方。
  但是罗启妍并非事事顺利。她说,“在我最艰难的时候,我曾经坐在教堂的门口恐惧。”
  她的压力非常大,虽然英语程度很好,但是要用非母语的语言写作、写出有深度的文章却不是易事。而真正让人没有安全感的是那种文化上的隔阂、疏离和那种摸不到边、踩不着底的感觉。
  但是,这个年轻人并没有停留在日日去“教堂门口恐惧”的阶段。她在暗暗学习、做准备。
  罗启妍对设计有天然的激情,学欧洲中世纪历史出身的她一直很喜欢中国文化,兴趣再加上专业的学习训练,让她具备了良好的素养,养成很好的品味。她一直都非常喜欢收集中国老物件儿,诸如玉佩、玉坠、水滴、结绳,这种对古典的天然亲近,加上在纽约市曼哈顿东57街(纽约的时尚集中地)所汲取的时尚养料,并融入自己以往的阅历,她的时尚触角里融汇了东西方的双重元素。
  罗启妍说,“最初我就是纯粹出于爱好,自娱自乐,自己将自己收集的一些材料进行组合摆放,觉得好了就自己佩戴!”
   “我那时每天步行上下班,会经过著名的57街,我很喜欢那里,因为能大开眼界,得到很多启示。”那些或古典或摩登或酷炫的店铺中,她总在卡地亚的橱窗门口良久徘徊。
  有一天,她终于鼓起勇气拿着自己工余设计的八件作品,进去毛遂自荐。——每天都有无数的年轻设计师拿着自己的作品进去自荐,但是幸运的人却很少。这一次,罗启妍成为了那个幸运儿:卡地亚表示欣赏并买下了罗启妍的这些珠宝设计品,并邀请她为卡地亚设计两个珠宝系列。罗启妍由此进入了珠宝设计界。
  经过几年的积累和发展,她的个人品牌逐渐获得了认可。罗启妍开始精心经营自己的珠宝品牌。
  粗粗捋一遍罗启妍的“成功奋斗史”,会发现卓越的成绩来自于罗启妍对事业的热衷,除此,她有开放敏锐的观察力和很好的视野。但是最让人感叹和羡慕的,还是她总是能遇到好的机会,并且能很好地把握机会,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地创造了好机会。
  大家常做的假设是“给我一个支点、给我一个平台……”,人们常感叹自己浑身“布满了才华的细菌”,但却总是生不逢时,没有施展拳脚的地方,并怨恨这个社会不为自己提供好机会。
  怎么样才能遇上贵人,怎么样才能让贵人愿意提携自己?面对记者这么“露骨”的问题,罗启妍说,“机会的把握”跟“有心机”并不是一件事,年轻人最忌讳把二者划一,每天工于算计。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做一个强大的人、能对别人有帮助贡献的人、做人要做出自己的特点、要有趣、要创新。
  
  年轻就该勇敢和泼辣
  我那时候就想着要赚钱,赚更多的钱,让生活更舒服,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虽然获得了时尚界、设计界的认可,但是真正进入市场,得到市场的认可,却又是另外一个艰辛的征程。
  “我提着大袋的作品去百货店要求开专柜、去高级时装店要求寄卖时,大家都会围上来品鉴并纷纷赞扬我的设计非常‘special(特别)’,但是末了却总要加上一句‘Not for us!(不适合我们)’,拒绝了我的请求。”罗启妍说。无数次的拒绝,无数次的不放弃,罗启妍终于进驻了美国的Bergdorf Goodman、Neiman Marcus、Saks Fifth Avenue等顶级百货名店,并一步步打开美国各个层级的市场。这是罗启妍的一个精彩“商场战术”,即中国古代战争智慧中的“擒贼先擒王”,拿下了“领头羊”,再拿下其它也就容易多了。
  做设计出身的人,自诩是“艺术从业者”,都比较清高和孤芳自赏,容易陷入对旁人、对外界不管不顾的境地,很少设计师会愿意自己亲自去做市场这样“细碎而庸俗”的工作,但是罗启妍却比一般的设计师更豁达,有更好的心态。为了打进肥美的欧美、日本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她甚至不惜兼顾了她最厌恶的员工培训、开会等工作。
  “处在市场的第一线才能培养出对需求端的敏锐触角。而作员工培训等工作则是我对自己的定位,我希望自己有一些管理的才能和经验。”后来,罗启妍还专门到哈佛工商学院去修读高级管理课程。
  无论是珠宝设计,还是企业经营管理,罗启妍都并非科班出身。但是罗启妍却总得做的让人刮目相看。她有自己的想法,设立了自己的目标,用天赋才华和个人勤奋填补了不足之处,并在经验式的学习和实践中积累起了经验。
  罗启妍对记者说,年轻人要大胆要泼辣不要畏手畏脚,要勇于尝试新的东西、开拓新的领域,千方百计地去寻求机会然后去奋斗,要有不断改变生活的想法和勇气。尽管可能面临着无人欣赏、摔个大筋斗的结果,但是“白手起家的人本来就没有什么可以失去。”
  成名于美国的罗启妍,坦言“永远感谢美国”,因为虽然也艰难也历尽辛酸,但的确是这个国家给予了自己机会。罗启妍认为美国有前瞻性、有民主性,她欣赏美国有很开放的态度,兼容并包,善于接纳新的逻辑、新的概念、一切新鲜新颖的东西。如同美国有梦一样,美国的活力在于他的变革和移民活力,多元的文化和灵活的制度变革,核心的国家价值观念。印度人、华人、墨西哥人、东南亚人都可以有成功的机会。美国也藉此促成自己的不断发展。相比之下,欧洲更保守,而在中国,很多东西还未打破,资源和机会都不够开放。
  也正是因为此,罗启妍也预见到开拓中国内地的市场会很困难,所以罗启妍没有开发内地市场,当然更重要的是,她的生活和工作重心都不在此了,她对于经商和零售已经“意兴阑珊了”。
  
  人生新境界:轻舟已过万重山
  卖掉生意,世界巡游,做“文化义工”。她觉得自己不曾成功,她人生的新目标是寻求影响力的扩大。
  
  罗启妍从5000美元开始白手起家,到后来鼎盛时期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的顶级百货里有自己的几十家珠宝专柜,在香港有5家店铺,品牌势力与财富体量都很大,罗启妍也曾获成功企业家的头衔。总之一时风头无两,而她却说“背后的辛酸不足为外人道”。
  罗启妍说,1997年来临之前她心里也恐惧,因为历史上从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不知道事情会往哪里发展,但是引退却与此无关。
  2002年,罗启妍陆续将手上的珠宝品牌和店铺的股份出售,并捐出部分收藏予博物馆。
  罗启妍的珠宝公司是与德国的一家公司合作的,但生意壮大之后,逐渐有了一些摩擦,如双方利益的博弈、个人趣味与迎合市场的分歧等。罗启妍觉得应对和解决这些纠纷所耗费的精力,影响了她在设计上的精力,同时也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质量,于是索性出售,落得清静。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相对于成功企业家和商人而言,罗启妍的大气和率性,更适宜将其归入“文人和艺术工作者”的队伍。
  自此,她不再将设计当作生意来经营,而是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她专注于小型而独特的设计系列,推出高格调的专题展览,也借此销售一些作品;并周游列国,或为各地艺术活动当顾问及讲座嘉宾。参与文化艺术委员会,为写书去做资料搜集。
  罗启妍说,卖了生意,钱赚得少了,不过满足之感却未曾被稀释,研究的态度和对不同文化的体验、探索,为她带来了新的人生乐趣和新的思想养料。
  她说,“我的生活和心理都日渐充盈。这也是卖掉生意之前没有意料到的。”
  罗启妍说,以前的压力是不断开疆拓土、做大生意,那种压力让人窒息;如今做文化义工,没钱拿,但一样有大压力,而且现在的工作更有挑战,更能体现她的人生价值,也更能带给她满足感,所以这种压力是一种责任感带来的压力,是一种幸福的压力。例如,受香港政府委托,她有给香港市民看的书要出版、给香港市民看的展览要举行,这些都是压力,她兢兢业业、丝毫不懈怠。“而且我学到很多知识,令我不舍得不做!”
  从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需要飞行千里去“海岛”、去“度假胜地”休息等特别形式的放松,才能再次投入到新工作中。而如今,由于做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她总是闲暇和放松的,沉静在自己的乐趣中,别人看着是繁重的工作,自己却觉得是很有趣味的闲暇。
  罗启妍说希望自己有更宽阔的空间和更宏大的视野,“我想要有‘轰轰烈烈’的人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罗启妍未结婚、未生育,但是生活同样精彩,现在更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结交朋友,周游世界,学习新知识,发现新乐趣。
  
  搭建一座“半宝”的桥梁
  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独特的设计理念、“半宝”的设计思路、桥梁的意识让她独辟蹊径。
  
  “设计师”在中国人的语境里是一个比较新的词,珠宝设计师尤其是。中国人认为的最早的珠宝设计师是那些老金店里用钳子和锤子打金的老匠人。他们依靠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美好事物的憧憬来解构手中的各种金属。但他们是“匠”,他们不是“家”。
  而一些在国际上奠定自己地位的设计师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看法。罗启妍是其中一个。罗启妍在西方受的基础教育,但是她的设计里却有浓郁的东方风情,并揉合进西方和现代的元素。她欣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的道家美学,她的设计理念是“不平衡的平衡”。她融入颜色及体积的处理,开拓出一种叫“半宝石”的实用流派。
  这一流派的核心思想是:首饰是很生活化的东西,不需总用名贵的材质作为原材料。价值由创意和设计决定,而非原材料。再平凡的原材料,只要有创意都能动人心魄、光芒四射。因此罗启妍的珠宝作品,或是浓郁绚烂的民族风,或是“天然去雕饰”的古朴风味,而无黄金的雍容和钻石的奢华。
  她说“我的灵感从研发深厚的中国文化和历史而来,还有对中国几千年艺术和设计血脉相承的一份尊崇和敬仰。作为中国文化爱好者,我希望在我的设计表扬中国文化。而作为一位具有国际事业的现代女性,我也乐于见到其它女性拥有既富个性,又容易穿戴的饰物,而不是把首饰锁在保险箱内。其实就是改变珠宝传统的价值观念。”
  2007年,罗启妍获得“世界杰出华人设计师”大奖,评审委员会的评语是:“二十多年来,她在这极具竞争的市场里仍然显示实力,作品贯彻其优越和独当一面的特点,充分流露其独有的气质。她以对于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和文化的尊崇,揉合现代的元素,塑造了其独一无二的风格。罗启姸的深厚中国文化造诣,秉承了祖国的优越思维和文化,无论在学术还是艺术界,均为现代中国设计师的模范。”
  一个人在商场多年只身一人开拓海外市场,获得很高的业内认可和很好的市场收益, 见了很多人,吃了很多苦,但是她却没有变得“厉害”。无论是对自己的态度,还是对自己设计的珠宝作品的态度,她都很平和、恬淡。作为女人,她有着典雅的穿衣风格,举手投足流露的是中国式的安静。她讲话从容、慢条斯理,跟记者印象中的雷厉风行的女强人不同。
  
  文化是一切的基础
  “艺术是对文化的感悟,文化一切的基础。而设计只是一种术,是反映文化和提升生活美好度的手段。”
  罗启妍是成功的珠宝设计师,但她更愿意称自己是研究者,是中国历史文化及生活方式的研究者;她说她目前的工作重心是文化研究和传播。
  罗启妍对于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和感情。她说,读历史是一件好事,因为回顾可以让民族的视野更开阔,更深入。而对于设计师来说,了解历史、深层明白中国文化和生活方式,才能让自己的设计更深刻、更丰满。
  罗启妍奔走各地,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对中国传统家具、建筑,及其背后的生活文化及方式做了深入研究。这加深了她的历史涵养,使得“她的视野(创意文化)超越了她的事业(珠宝设计)”。她写书、办展览、担当文化顾问及讲者,先后编写四本相关文化书籍,内容涵盖中国家居,生活环境等范畴,其中“House, Home, Family: Living and Being Chinese”(《家屋、家居、家庭———中国人的居住文化》)被美国三十多间大学列入教材。
  她强调创意工业及文化与创意设计互动,是这一理念的推动者。她认为,中国是一个有文化的国度,但是中国目前太商业了,商业作为了一切的出发点,文化和商业非但没有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就连被动的相互平衡也未做好,每年被毁坏的文物、文化遗产,运用得不伦不类、不三不四的传统符号、文化代表让她心痛不已。但其实,文化和经济是能和谐共处并相互促进的,企业者和创意者的结合可以让效益最大化。
  罗启妍很回避“成功学”的话题,自动过滤了记者关于成功原因的追溯和探究。但是谈起自己4次徽州、6次敦煌的见闻和感受,罗启妍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仿佛任何一个话题都能百转千回地回到这个话题。说起作为唐代文化的最好保存品、有1300年历史的奈良,罗启妍就两眼放光。而一提到徽州的老屋阁,她就非常痛心,因为这个地方由于管理部门无力维持运转,马上要被一个旅行项目承包经营了。
  罗启妍之前参加过上海举办的世界华人收藏会,收藏会的盛况空前、规格很高,这也让罗启妍有一点希望和信心:或许像上海一样,经济发展起来之后,老屋阁的情况会有所改观。
其他文献
近两百年前,英国政府推出新的“谷物法”,规定在国内粮价没达到某个价格前不能进口。这愚蠢的政策大大削弱了其工业的竞争能力。李嘉图适时而出,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认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远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大,故应专注于纺织品生产。人们普遍认为这是“谷物法”后来被废除的理论依据。  比较优势原理简单,本质就是成本的概念。如果你把成本理解为绝对成本,也就无法理解比较优势。律师一小时可以打10
期刊
2011年疯狂的猪,让普通老百姓大喊吃不消。养一头猪赚五六百元的好日子,猪农乐开了花。2012年春节后,猪肉价格已经连跌11周,但老百姓的心可能宽不了多久了。猪饲料价格已连续46周处于历史最高点,买猪仔育肥的农户已开始亏损,更要命的是去年冬天流行性腹泻疫情发作,猪仔成活率大幅下降,这批熬过疫情缺兄少妹的“小猪坚强”4月下旬开始就要陆续上市了,猪少了,价可能会再次疯狂。    猪价连跌11周  20
期刊
涨涨涨,墓地的价格也在涨。过去的四年间,北京周边的墓地价格平均涨幅为40%左右,如果按照平方米计算,墓地单价早将房价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墓地价格上涨了,但各地民政部门对墓地的管理要求并不同,在购买之前,你需要知道下面这7条。    炒卖墓地是违法的  “你现在买是三万,十年之后就是三十万!你要是买两块的话我们公司可以给你打九五折”,电影《非诚勿扰》中秦奋相亲不成,购买了两块墓地做投资。  导演冯小刚
期刊
猫咪微笑吧:每月投入2000元,买了两年定投,除了一开始有点赚钱的喜悦,之后都是不堪回首的负收益。今年年初的反弹,我手中的基金没跑赢大盘,三月底的下跌却比大盘还跌得欢实,看着我的亏损,再看着我那些在基金公司拿着几十万元不缩水的高薪的同学。感觉我就像是给基金公司送钱的,这是我的基金吗?我是不是该把基金卖了、卖了、卖了呢!    接棒乔布斯的库克用了8个月的时间带领苹果股价飙升,市值突破6000亿美元
期刊
富士康工人的待遇,近年来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说富士康是血汗工厂,员工加班时间过长,工资过低;也有人反对,说富士康是国内待遇最好的代工企业。富士康等代工企业自身肯定是叫屈的,他们说代工价格是由竞争决定的,自己赚取的也只是微利。  中国香港地区劳工权益保护组织大学师生监察无良企业行动(Students and Scholars Against Corporate Misbehavior)项目官员
期刊
老猫的怀旧情怀:2009年上半年就早预感到通胀,当然没想到这么严重、持久,所以,一早就有意识地出外办事时随便去商场囤些打2折的一家人的衣物及生活用品等,所以这方面也算理小财。但理大财方面,看别人理财发家致富,我却是理财理得越来越少,股票基金都赔了不说,连买个银行理财产品也碰到了亏损,辛辛苦苦攒的钱不但没升值,还缩水了大半,急用钱时还要和别人借钱。难道我只能存银行赚负利率?  《钱经》:理财是门手艺
期刊
去年以来,频发的校车事故,引发了政府和社会的极大关注。给孩子们一辆没有安全隐患的校车,给孩子们更安全的路权呼声高涨。2012年4月10日,国务院颁发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赋予校车路上“优先权”。虽然条例颁布后,各地记者采访显示,中国的司机同志们离礼让校车的习惯养成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给孩子们一辆安全的校车,已经开始迅速行动。    一季度多销了6496辆  今年1季度,全国客车销售从中国客车统计
期刊
看似呆板的金融产品,却被一些人用得“生猛”。  肯尼斯·莱,美国安然公司创始人。安然公司在2001年年底申请破产,而他在公司宣布破产的前一年,花费400万美元购买了多种类型的商业年金保险。按保险合同约定,从2007年开始,肯尼斯·莱夫妇每年将可以领取保险公司支付的年金约90万美元。最绝的是,在美国,大多数州都规定人寿保险金和年金的给付受法律保护,所以即便肯尼斯·莱夫妇宣布破产,债权人也无权要求用这
期刊
尼埃尔·鲁比尼 Nouriel Roubini   尼埃尔·鲁比尼(Nouriel Roubini)1959年出生在土耳其伊斯坦堡,父母是犹太人。一家人从德黑兰到特拉维夫,最后他在意大利长大并完成学业。后来取得哈佛国际经济学博士学位。  他现在是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的经济学教授,拥有广泛且长久的联邦政府政策经验,曾在1998年~2000年担任白宫与财政部经济顾问。  他创办了经济与财务研究机构
期刊
信托素来以“受人之托,理其钱财”之说,自《信托法》于2001年颁布,各类信托产品蓬勃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信托发展如井喷一般,让投资者在选择时经常感觉眼花缭乱,其中以2010年上半年占比 49% 的房地产信托最为突出。让陈华玲来给读者解读房地产信托的方方面面。    信托公司素有“金融百货公司”的称号,经营灵活,运用信托财产的方式多样,既可以从事证券投资,又可以进行实业投资,还可以贷款、租赁、同业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