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中指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基于此,在数学问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可努力挖掘现实素材,如“乡土现实、儿童现实、时事现实”,对其进行改造,增强问题的应用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引“乡土现实”,让情境更真实
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民俗文化等对其影响是重大的,这些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现实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又是设计数学问题的好素材。乡土资源的素材原始且丰富,其情境更真实,有利于训练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挖掘民俗素材,感受题之真
学生对家乡的民俗活动会比较熟悉,并且会有参与一些民俗活动的经历。利用民俗素材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致地解题,会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升数学素养。
例如,笔者所处的地区是一个城乡结合部,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一年中有几个特别重要的活动:划龙舟、赶庙会、抬圣像等。我利用一次龙舟赛前的集训,编制了如下习题。
一年一度的“龙舟赛”将在“端午节”举行,田丰村准备从5月11日至5月20日进行集训。全村18至35周岁的青年都要参加集训。队员平均分为4组:“长江队”“黄河队”“火箭队”“快艇队”。每队有1人掌舵,1人击鼓,其余平均分到两边当划桨手。集训时间每天6:30~10:30,16:00~19:00。训练的航程为九龙江“朝阳村口”至九龙江“碧湖村口”共5千米。在第一天上午的训练中,“长江队”划了2个来回;“黄河队”中途有2名划桨手离开,占了本队人数的,“火箭队”从出发到全程的 处的“六石村口”只用了0.2小时,“快艇队”前半个小时先在出发点原地训练基本动作,后用1.4小时划了一个来回。
根据以上信息,解决如下问题:
(1)全村参与这次集训的有几人?
(2)第一期集训的总时长是多少小时?
(3)在第一天上午的训练中,“长江队”和“火箭队”的时速各是多少?
由于“移情”效应的影响,学生解答这样的习题时会感到特别亲切,会从喜欢龙舟赛转而喜欢与龙舟赛有关的问题,带着期待的心情认真阅读问题,深入分析信息,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挖掘民生素材,感受题之切
民生信息关系到每个学生的“衣、食、住、行”,教师应有意挖掘民生素材作为命题的源材料,让学生从小关心民生话题,做生活的主人。
例如,某段时间我区进行改造,经常有停水、停电的预告。利用这样的信息,我设计了如下习题。
5月5日“停電预告”:
6:00~9:00 金峰小区一带 ( )
8:00~12:00 锦绣小区一带 ( )
8:00~15:30 蓝田小区一带 ( )
14:00~19:00 君悦小区一带 ( )
(1)在括号内填上各个小区的停电时长。
(2)哪个小区的停电时间最长,哪个小区的停电时间最短?
(3)张诗函下午5:00放学回家,发现家里停电,她家住在哪个小区?要过多长时间才有电?
这样的习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会使他们更有解题的动力和愿望。所以,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更为积极主动,更为细致严谨,更具主体性。
经常命制这种学生“日常熟悉”的情境题,不但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亲近数学的情感。
二、引“儿童现实”,让问题更鲜活
学生每天都经历着各种丰富的活动,他们可以在这些活动中学到书上没有的知识、做人的道理、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教师巧妙地加工这些素材,可以让学生在做习题中回忆活动过程,从而解决问题,进而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
(一)挖掘旅游素材,感受题之活
当前,父母和教师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节假日,想方设法让学生贴近生活,如参与“持家”“旅游设计”等活动。这些“小鬼当家”的问题往往要综合应用多种知识才能解决。教师将这些素材改造成习题后可以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例如,利用学生假期出游的原始素材,教师可命制如下习题。
在暑假期间,小刚和爸爸、妈妈自驾游,从北京出发,途经天津、济南到青岛,请阅读下图信息并解答问题。
(1)小刚一家每小时行85千米,已经行了6小时,现在他在哪个城市?
(2)照这样的速度,他们再行5小时能到达青岛吗?
(3)他们一家到达青岛后打算在当地住宿7个晚上,他们所联系的酒店客房每天的价格是298元,小刚爸爸给了小刚2000元,够这7个晚上的住宿费吗?(温馨提示:这家酒店推出用“糯米券”或“拉手网”消费,可打8折。)
这样的习题能充分展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既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考察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长期训练后,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更敏捷,数学素养就会得以提升。
(二)挖掘校园素材,感受题之巧
我区推行每天1小时“大课间”活动,开设了“闽南童玩”活动。活动种类繁多,有“闯关、跳7格、推铁圈、拾布仔、打陀螺、踢毽子、跳绳、跳橡皮筋、翻绳、抓手指、拍手背”等内容。这些是学生非常喜欢玩的游戏,也是寓教于乐的好素材,稍加利用,还能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好试题。
三年(1)班的学生进行“闯关”大比拼,分为A、B、C、D四组,活动规定:每两组都要进行一次比拼,胜方得2分,负方反扣1分。本轮比赛的成绩是:A组赢2场,D组一场都没赢,C组得1分。
根据以上信息解答:
(1)一共进行几场闯关比赛? (2)A、B、C、D组在本轮的“闯关”比赛中各得几分?冠军是哪一组?
(3)分析每两组队员比赛的胜负情况,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们个个亲身经历过这些活动,熟悉比赛的规则、计分的方法。在解题时,学生就可以回忆比赛情境,模拟计分,将活动经验迁移到解题中,使解题方法更为具体、形象,解题的积极情绪也更为高涨。
经常命制这种“主体参与”的习题,能够让学生充分暴露解题过程,积累解题方法,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应用数学的情感。
三、引“时事现实”,让视野更开阔
当今社会是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时代,在中国这片大地上乃至地球的每一角落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每天都会以“时事新闻”的形式高速、快捷、全方位的传播,这样的信息也会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样的“时事新闻”是用数据来体现它的客观性的,这样客观的数据恰恰是培养学生良好数感的好题材和养成学生理性分析数据的好载体。同时,通过这样的素材也拓展了学生的眼界,从小培养了学生关心时事、国事、天下事的好习惯。因此,艺术加工这样的素材为习题可以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
(一)挖掘新闻素材,感受题之宽
新闻信息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小学生接受新闻资讯的途径也很广泛,重大的新闻事件很容易在校园传开,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很喜欢拿“新闻说事”。如果教师能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直面当今重大新闻素材,直面社会热点话题,巧妙挖掘新闻素材背后的数据进行改编,就能成为一道道与时俱进的好习题。
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世瞩目,学生每天都会在校园里聊到有关世博会的话题,笔者根据当时新闻报道中游客的信息,命制出如下习题。
请根据上表信息回答问题:
(1)从5月1日到7日,上海世博园接待了多少名游客?平均每天接待多少名?
(2)5月2日的游客比5月1日的游客增长百分之几?哪一天的游客比前一天减少近一半?
(3)预测5月8日的游客大约是几人?说出预测的理由。并上网查一查5月8日的游客有几人?与你的预测出入多少?
这类新闻题材类的习题学生解答起来特别喜欢,因为他们对这类信息的数据特别有感觉,答题的正确率特别高。同时,这样的数据给学生一种壮阔的情感,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增强了自豪感,开拓了视野。此外,奥运赛事数据、飞船升空探月数据、阅兵军事演练数据、利率调控等新闻题材都可以为习题所用,让学生既解题,又增长见识。
(二)挖掘广告素材,感受题之广
广告无处不在,每逢节假日,各大商场的广告宣传单漫天飞,学生在上学的路上往往就可以得到数张广告宣传单。这些宣传单不但制作精美,还“玩”起各种数学游戏,如有的推出“买二送一”,有的推出“购满100元返回现金30元”,有的推出“八折出售”等优惠活动,通常会让师生奔走相告。因此,因势利导地创作成数学习题,不但能让学生喜爱,还能体会到解题的“实惠”,在这种情况下应用意识是最容易得到培养的。例如,笔者根据宣传单上“卖年糕”的优惠活动,命制了如下试题。
春节前夕,王大妈想买200个“水仙花”牌年糕过年,每个“年糕”原价都是0.5元,她收集到3个商城不同优惠方式:甲商城打9折;乙商城“买8送2”;丙商城满100元返还30元。
(1)算一算:到哪家商城购买最优惠?
(2)王大妈家离乙商城最远,离丙商城最近,你建议王大妈到哪个商城购买?
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是纯粹考察学生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在对比中找出最优化、最实惠的购买方案的话,那么第二个问题则是考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思维的严谨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除了考虑哪家商场最优惠外,还要考虑商场离顾客家的距离,即路途成本和时间成本,甚至还考虑“年糕”之外的物品在這家商场是否也是最优惠,即是否产生附加价值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让学生适当地考虑、讨论、商量,跳出为了解题而解题的框框,从而让学生学会综合多元因素去解决实际问题。
经常命制这种学生“实时关注”的习题,能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升华,让学生跳出为解题而解题的框框,成为一个关注社会、能用多元思维和眼光分析问题、具有唯物辩证观点的人。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杨强)
一、引“乡土现实”,让情境更真实
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民俗文化等对其影响是重大的,这些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现实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又是设计数学问题的好素材。乡土资源的素材原始且丰富,其情境更真实,有利于训练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挖掘民俗素材,感受题之真
学生对家乡的民俗活动会比较熟悉,并且会有参与一些民俗活动的经历。利用民俗素材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致地解题,会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升数学素养。
例如,笔者所处的地区是一个城乡结合部,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一年中有几个特别重要的活动:划龙舟、赶庙会、抬圣像等。我利用一次龙舟赛前的集训,编制了如下习题。
一年一度的“龙舟赛”将在“端午节”举行,田丰村准备从5月11日至5月20日进行集训。全村18至35周岁的青年都要参加集训。队员平均分为4组:“长江队”“黄河队”“火箭队”“快艇队”。每队有1人掌舵,1人击鼓,其余平均分到两边当划桨手。集训时间每天6:30~10:30,16:00~19:00。训练的航程为九龙江“朝阳村口”至九龙江“碧湖村口”共5千米。在第一天上午的训练中,“长江队”划了2个来回;“黄河队”中途有2名划桨手离开,占了本队人数的,“火箭队”从出发到全程的 处的“六石村口”只用了0.2小时,“快艇队”前半个小时先在出发点原地训练基本动作,后用1.4小时划了一个来回。
根据以上信息,解决如下问题:
(1)全村参与这次集训的有几人?
(2)第一期集训的总时长是多少小时?
(3)在第一天上午的训练中,“长江队”和“火箭队”的时速各是多少?
由于“移情”效应的影响,学生解答这样的习题时会感到特别亲切,会从喜欢龙舟赛转而喜欢与龙舟赛有关的问题,带着期待的心情认真阅读问题,深入分析信息,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挖掘民生素材,感受题之切
民生信息关系到每个学生的“衣、食、住、行”,教师应有意挖掘民生素材作为命题的源材料,让学生从小关心民生话题,做生活的主人。
例如,某段时间我区进行改造,经常有停水、停电的预告。利用这样的信息,我设计了如下习题。
5月5日“停電预告”:
6:00~9:00 金峰小区一带 ( )
8:00~12:00 锦绣小区一带 ( )
8:00~15:30 蓝田小区一带 ( )
14:00~19:00 君悦小区一带 ( )
(1)在括号内填上各个小区的停电时长。
(2)哪个小区的停电时间最长,哪个小区的停电时间最短?
(3)张诗函下午5:00放学回家,发现家里停电,她家住在哪个小区?要过多长时间才有电?
这样的习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会使他们更有解题的动力和愿望。所以,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更为积极主动,更为细致严谨,更具主体性。
经常命制这种学生“日常熟悉”的情境题,不但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亲近数学的情感。
二、引“儿童现实”,让问题更鲜活
学生每天都经历着各种丰富的活动,他们可以在这些活动中学到书上没有的知识、做人的道理、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教师巧妙地加工这些素材,可以让学生在做习题中回忆活动过程,从而解决问题,进而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
(一)挖掘旅游素材,感受题之活
当前,父母和教师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节假日,想方设法让学生贴近生活,如参与“持家”“旅游设计”等活动。这些“小鬼当家”的问题往往要综合应用多种知识才能解决。教师将这些素材改造成习题后可以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例如,利用学生假期出游的原始素材,教师可命制如下习题。
在暑假期间,小刚和爸爸、妈妈自驾游,从北京出发,途经天津、济南到青岛,请阅读下图信息并解答问题。
(1)小刚一家每小时行85千米,已经行了6小时,现在他在哪个城市?
(2)照这样的速度,他们再行5小时能到达青岛吗?
(3)他们一家到达青岛后打算在当地住宿7个晚上,他们所联系的酒店客房每天的价格是298元,小刚爸爸给了小刚2000元,够这7个晚上的住宿费吗?(温馨提示:这家酒店推出用“糯米券”或“拉手网”消费,可打8折。)
这样的习题能充分展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既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考察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长期训练后,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更敏捷,数学素养就会得以提升。
(二)挖掘校园素材,感受题之巧
我区推行每天1小时“大课间”活动,开设了“闽南童玩”活动。活动种类繁多,有“闯关、跳7格、推铁圈、拾布仔、打陀螺、踢毽子、跳绳、跳橡皮筋、翻绳、抓手指、拍手背”等内容。这些是学生非常喜欢玩的游戏,也是寓教于乐的好素材,稍加利用,还能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好试题。
三年(1)班的学生进行“闯关”大比拼,分为A、B、C、D四组,活动规定:每两组都要进行一次比拼,胜方得2分,负方反扣1分。本轮比赛的成绩是:A组赢2场,D组一场都没赢,C组得1分。
根据以上信息解答:
(1)一共进行几场闯关比赛? (2)A、B、C、D组在本轮的“闯关”比赛中各得几分?冠军是哪一组?
(3)分析每两组队员比赛的胜负情况,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们个个亲身经历过这些活动,熟悉比赛的规则、计分的方法。在解题时,学生就可以回忆比赛情境,模拟计分,将活动经验迁移到解题中,使解题方法更为具体、形象,解题的积极情绪也更为高涨。
经常命制这种“主体参与”的习题,能够让学生充分暴露解题过程,积累解题方法,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应用数学的情感。
三、引“时事现实”,让视野更开阔
当今社会是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时代,在中国这片大地上乃至地球的每一角落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每天都会以“时事新闻”的形式高速、快捷、全方位的传播,这样的信息也会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样的“时事新闻”是用数据来体现它的客观性的,这样客观的数据恰恰是培养学生良好数感的好题材和养成学生理性分析数据的好载体。同时,通过这样的素材也拓展了学生的眼界,从小培养了学生关心时事、国事、天下事的好习惯。因此,艺术加工这样的素材为习题可以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
(一)挖掘新闻素材,感受题之宽
新闻信息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小学生接受新闻资讯的途径也很广泛,重大的新闻事件很容易在校园传开,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很喜欢拿“新闻说事”。如果教师能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直面当今重大新闻素材,直面社会热点话题,巧妙挖掘新闻素材背后的数据进行改编,就能成为一道道与时俱进的好习题。
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世瞩目,学生每天都会在校园里聊到有关世博会的话题,笔者根据当时新闻报道中游客的信息,命制出如下习题。
请根据上表信息回答问题:
(1)从5月1日到7日,上海世博园接待了多少名游客?平均每天接待多少名?
(2)5月2日的游客比5月1日的游客增长百分之几?哪一天的游客比前一天减少近一半?
(3)预测5月8日的游客大约是几人?说出预测的理由。并上网查一查5月8日的游客有几人?与你的预测出入多少?
这类新闻题材类的习题学生解答起来特别喜欢,因为他们对这类信息的数据特别有感觉,答题的正确率特别高。同时,这样的数据给学生一种壮阔的情感,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增强了自豪感,开拓了视野。此外,奥运赛事数据、飞船升空探月数据、阅兵军事演练数据、利率调控等新闻题材都可以为习题所用,让学生既解题,又增长见识。
(二)挖掘广告素材,感受题之广
广告无处不在,每逢节假日,各大商场的广告宣传单漫天飞,学生在上学的路上往往就可以得到数张广告宣传单。这些宣传单不但制作精美,还“玩”起各种数学游戏,如有的推出“买二送一”,有的推出“购满100元返回现金30元”,有的推出“八折出售”等优惠活动,通常会让师生奔走相告。因此,因势利导地创作成数学习题,不但能让学生喜爱,还能体会到解题的“实惠”,在这种情况下应用意识是最容易得到培养的。例如,笔者根据宣传单上“卖年糕”的优惠活动,命制了如下试题。
春节前夕,王大妈想买200个“水仙花”牌年糕过年,每个“年糕”原价都是0.5元,她收集到3个商城不同优惠方式:甲商城打9折;乙商城“买8送2”;丙商城满100元返还30元。
(1)算一算:到哪家商城购买最优惠?
(2)王大妈家离乙商城最远,离丙商城最近,你建议王大妈到哪个商城购买?
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是纯粹考察学生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在对比中找出最优化、最实惠的购买方案的话,那么第二个问题则是考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思维的严谨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除了考虑哪家商场最优惠外,还要考虑商场离顾客家的距离,即路途成本和时间成本,甚至还考虑“年糕”之外的物品在這家商场是否也是最优惠,即是否产生附加价值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让学生适当地考虑、讨论、商量,跳出为了解题而解题的框框,从而让学生学会综合多元因素去解决实际问题。
经常命制这种学生“实时关注”的习题,能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升华,让学生跳出为解题而解题的框框,成为一个关注社会、能用多元思维和眼光分析问题、具有唯物辩证观点的人。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