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报道摄影与老画报里的中国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bu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国外影像媒体中,我们总能看到不少中国面孔,然而在70年前,国外影像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少之又少,既无质量也无数量。究其主要原因,曾经在中国非常活跃的西方媒体大多被赶走,而那时中国自己的外宣体系还没有及时建立起来。如此,有条件在中国进行影像采访报道的国家只剩下少数。在这些少数的友好国家中,最有实力做影像报道的首属前苏联。
  前苏联,是老一辈中国人心目中最响亮的国名,它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简称苏联。提起苏维埃,又会使许多上岁数的人想起“井冈山的岁月”,那里曾经有中国最早的红色苏维埃政权。“苏联”、“苏维埃”,以及“中国的红色政权”,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49年,当五星红旗在中国的土地上升起时,最关心这个国家成长、壮大及人民精神面貌的当然就是前苏联了。确切地说,至少在1955年以前,前苏联对中国的关心基本是正面的、善意的。而这个时期,西方也在密切关注中国的动态,虽然他们获取中国情况的渠道不畅,但毕竟中国是举足轻重的东方大国,其影响力在东亚地区也首屈一指,所以,中国一直是西方媒体的报道重点。只是那时的西方媒体普遍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报道不够客观,也不如前苏联那样深入并带有赞扬的感情。
  在60多年前,新闻摄影这类影像报道,没有一定经济实力干不了。前苏联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不比西方,但与刚刚站起来的中国相比还是要强上许多。1950年前后,前苏联已经有好几种印刷质量堪比西方的画报。在这些画报中,经常发表反映中国方方面面的新闻照片,其中有不少还是彩色照片。论摄影水平,这些照片绝非“二流货”。但是,在新闻摄影方面,前苏联的规矩之多也位居世界前列。
  前苏联时期,照片不允许被发布的理由千奇百怪,其中既有名人政要,也有重要事件或敏感军事设施等因素。尤其是领袖一级的大人物,尽管摄影师在他们身上耗费的胶卷最多,但发布他们照片的禁忌也最多。领袖没站在中间不行;领袖侧着脸不行;领袖身旁人的表情不佳不行;领袖正将食物往嘴里送不行;领袖面露疲态、情绪低落不行;领袖带有愠色或发怒更不行。其实,领袖本人也许并不在意,但下面的人在这些问题上是绝不含糊。说得严重些,领袖的形象不是个人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民族的形象问题。而领袖中,有爱照相的,也有不爱照相的。据说,斯大林就是个出奇不爱照相的人。他觉得自己不上相,笑也不好看,不笑更不好看,所以特别不喜欢照相。好在前苏联不缺画家,总能画得让斯大林“勉强满意”。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曾在苏联住过两月,其间数次与斯大林会面,但迄今很少有两人正式合影被公开,仅有的被发布的照片也是从有限的几张活动合影照中抠出来的。但前苏联的油画家水平的确了得,愣是画出一幅也许非常“接近事实”的油画,并得到“上面”的准许在当时少见的前苏联彩色画报上正式发表。但是在中国,迄今只有很少的人见过这幅“画出来的历史照片”。画面中,斯大林在自己的办公室,与来访的毛泽东斜对而坐,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对方讲话,以显示对客人的尊重。毛主席手中还拿着一本书,这个细节也许是画家的特意表现。总之,以画代照是1950年代前苏联影像类媒体惯用的手法。
  以当时中国与前苏联的关系,在视觉报道方面想摆脱前苏联的影响几乎不可能。当时,学习前苏联的风潮几乎是“一面倒”,不是赶时髦的问题,而是态度甚至是立场问题。前苏联的相机制作技术虽然不怎么样,但摄影水平还是蛮可以的。1954年,新华社派出庞大的新闻代表团赴苏访问。代表团的成员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于1952年成立的新华社新闻摄影部亟需学习掌握在新条件和新情况下新闻摄影报道的技巧与行规。所以这个代表团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向前苏联新闻界“老大哥”塔斯社
  (英文全称为Information Telegraphic Agency of Russia-TASS,
  是前苏联国家通讯社)取经。学成回国后不久,新华社摄影记者就整理出一本名为《苏联摄影实习体会》的小册子;而后,另一本名为《向苏联摄影记者学习》的小册子也撰写完毕,两本摄影专论同于1957年出版。在当时,这两本摄影书的印数就不多,现在更难找到。据看过这两本书的人回忆,其主要内容是说新闻摄影报道不能随心所欲、不讲章法,或者假借艺术名义误导人民群众;发布照片必须遵守有关规定,并总结摸索出一套符合政治需要的特定行规;书中还提到,允许在一定范围内修改照片,使它更符合人民的需要。
  前苏联一向惯于在照片上动手脚。虽然其他摄影大国也并非没有一点动作,但作为国家行为而不惜工本,水平较高的非前苏联莫属。然而,前苏联的纪实摄影和新闻报道并不完全一样,前者在今天看来也不过时。1950年代初,中国处于解放初期,虽然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低下,但那时的中国,处处展现出生机勃勃、百废待兴的美好景象。那时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才五六十岁,所以街上很少看到老人,到处是青年和小孩,整个国家的面貌自然显得年轻而有朝气。从照片上看,人们的表情虽然带有一定表演性质,但那时照相是件很精贵的事情,摆点姿势也很正常。今天的摄影人在看老照片时,应该努力将自己放到当年的环境中,才能真正体会到老照片的味道。年轻人恐怕很少能做到这点,上了点岁数的人大概不难。总之,前苏联画报所表现的1950年代的中国面孔大多是阳光的、正面的,是可以代表中国当时社会面貌的。报道摄影不同于艺术摄影,内容的写实成分大于表意成分,是视觉语言中最直白的表达,目的在于突破语言界限,让人一看就能明白相关信息,至于拍照水平如何那是第二位的。战斗英雄、劳动能手、模范军属都不是电影演员,而是社会的普通一分子。以地缘、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而论,前苏联与欧洲接近,广大的前苏联人民对中国了解并不多。前苏联画报中有关中国的摄影报道,目的是让前苏联人民了解,在离他们将近1万公里以外的地方有这样一个国家:它刚从苦难中崛起,正在朝鲜与美国对抗,并在自己的土地上建设社会主义家园。所以当时,前苏联画报上经常刊载介绍中国的文章和照片;而同期我们的出版物上,介绍苏联的文章和照片也很多。
  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前苏联在农村实行集体化,在城市发展重工业,并取得一定的农业和工业基础,人民生活和文化水平也有所提高。70多年前的世界,远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文盲率超过80%,而前苏联很快就普及了中等教育。不过,在当时的西方人眼里,前苏联的音乐、绘画和文学水平还可以,但摄影却没有地位,不但少有世界级的摄影大师,甚至在1940年以前,前苏联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却造不出像样的照相机。
  毫无疑问,摄影是视觉语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可预见的将来,如何运用和管理好摄影这个视觉语言,仍是需要重视的问题。了解一下前苏联摄影报道的历史和曾经发生的故事是有益的。可惜的是,大量珍贵的、由前苏联摄影师所拍摄的中国照片,无论是何种形式,都已经很少见了,要是谁有原件的话,现在都够上拍卖会的了。
其他文献
“瀑布”在地质学上叫“跌水”,是指河水在流经断崖、凹陷等地形时从高空跌落形成的垂直帘幕水流。一些精美图片上的瀑布似乳似纱,若梦若幻,如仙境一样令人神往。但不少朋友平常拍出的瀑布,虽然清晰逼真,却没有如此效果。其实,拍出梦幻瀑布并不难,下面介绍具体拍摄方法。  瀑布的选择:瀑布之所以梦幻,不仅在瀑布本身,还在于周围景物衬托。选择中小型瀑布拍摄,加上周围深色环境衬托,如梦似幻的效果更好。大型瀑布气势恢
期刊
人的记忆不像照相机,相机可以客观记录所有进入镜头的事物,但人的记忆是有选择的。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感知中只有20%是双眼真实捕捉的,而剩下的则由脑海中的记忆和内心的期待组成。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意外发生时,我们需要时间来处理这些新的、未曾预料到的信息。然而,另一方面,在视觉处理上,我们也会忽略一些自认为不重要的事。因此,生活在大街上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即使他们在公共街道上活动
期刊
3月初,北方还是春寒料峭的时候,迎春花已经迎着冷风,顶着细雪,绽放出亮黄色的花朵。它们就像是一个个金色的小喇叭,大声宣告春天真的来了。鲜嫩的小草,柔软的柳条,消失了一冬的蚂蚁又突然出现了,蜜蜂也三三两两地聚集在水边的湿地上。突然,一个身影快速地飞过,几乎看不清它的模样,感觉比蜜蜂要大很多,像是只小鸟,但又比麻雀小得多,难不成遇见了传说中的蜂鸟?  别做梦了!别说是北方,整个中国都没有蜂鸟。我们看到
期刊
在灼热的艳阳之下,我乘坐火车从阿维尼翁一路向北抵达阿尔勒。窗外,梵高笔下的南法麦田不曾改变。  走进色彩浓烈的古老小镇,我的情绪立即随其氛围而高涨起来。小镇古圆形斗兽场的斗牛季也刚好开始,走在路上,斗兽场内观众的呼吼声一阵阵传来。斗兽场附近的小广场正沉浸在欢快的街头爵士乐中,让人恍惚置身于美国爵士乐的故乡新奥尔良。尝过阿尔勒的传统菜式,一杯浓缩咖啡下肚后,我决定去一一探究星云棋布般分布于这里的摄影
期刊
虽然国人对于摄影收藏市场已有初步了解,但什么样的摄影作品能够得到市场青睐、买家的认可,大多数摄影爱好者还是缺乏了解,甚至一些职业摄影师也不清楚。从本期起,《摄影世界》将不定期通过约稿和采访的方式请一些国内外摄影收藏机构和摄影画廊的负责人来谈他们对于摄影收藏的看法,通过他们的实践为读者梳理当下摄影收藏概况,内容涉及收藏理念、收藏体系建立、市场行情,以及对摄影走向的看法等,为读者提供更多了解摄影收藏市
期刊
留守儿童,这个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群体,对于我们已不是陌生词汇。无论纪实摄影还是新闻报道,人们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与讨论从各个角度展开,并从未停止。诚然,具有普世价值的话题本不应被人们所淡忘,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也表现在它总是不断记录并揭示着我们身边那些被忽视却仍需寻求破解的现状。只要问题存在,它们就永远具有被探讨的价值,这也许是像齐水勇一样的人们依旧在坚持不懈地通过影像关注留守儿童问
期刊
艺术微喷简介  作为一名数码暗房技师,在三年多的从业经验中,我深深的感到这是一个需要情怀的职业!如果不是满怀情怀地来做艺术微喷这件事,对种类繁多的介质类型,我们是无法明确感知其中的细微差别的。对作品的精益求精,需要有一双挑剔的眼睛为每一幅作品选择最合适的“纸张”。  首先简单谈一下艺术微喷。艺术微喷是当今最好的艺术品输出方式,以其宽广的色域、精确的色彩还原,细腻的灰阶过度、长久的保存时限等优点,广
期刊
哈苏公司创立于1941年,至今已75年。75年,几乎接近大多数人一生的时间,不可谓不长,然而,哈苏现任首席执行官佩里·奥斯汀却在4月14日于北京举办的新品发布会上说:“我们不是‘75岁老’,而是‘75岁,还很年轻’。”佩里先生言语中的自信令人难忘,在他的话语里,我们似乎看见了哈苏关于未来的美好愿景。相信也正是凭着这份热情,哈苏才能在75年的时间中不断创新,持续地为世界各地的摄影师提供最优良的中画幅
期刊
伦敦时间4月21日晚,2016索尼世界摄影奖在伦敦举办了颁奖典礼。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届的摄影奖中 “中国军团”格外引人注目。  本届索尼世界摄影奖,中国共有6位摄影师获奖,包括三位获得专业组二等奖的摄影师:张辉,李风,崔茂元,以及中国赛区的冠亚季军:谢龙湘,胡卫国,王利军。此外,三影堂掌门人荣荣(中国)和映里(日本)还获得了“杰出贡献奖”。  索尼世界摄影奖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奖项之一,也是
期刊
谈起遥远的非洲,人们的印象往往是辽阔的草原,比如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有数量众多的野生动物保护区;有神秘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刚果盆地附近的非洲热带雨林是世界三大热带雨林之一;有无际的沙漠,除了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还有红沙漠;有分别面向大西洋、印度洋和地中海的海岸线……  同时,非洲也是被贫困、战乱、疾病等顽疾缠身的大陆,即使在相对富裕的南非,可随时看到大片的铁皮房、贫民窟;从2014年来,当地频繁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