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前预习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保证教学顺利实现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把好预习这道关,并予以有力的指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课前预习;语文教学;良好习惯
一、学生当前预习状况调查
(一)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当学生认识到某件事的意义时,便会产生较为持久的动机。以下是两个班73位学生目前的预习状况:
经常性预习的同学仅占占20.5%,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对预习认识不足,不重视课前预习,有部分学生课前就不预习。学生普遍都能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二)预习的主动性。选A的占58.9%,可以看出很多学生,是在为完成老师的任务而进行预习,这对培养学生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是不利的。选B的仅占39.7%,可见有一半的学生在被动的预习或不预习,而选C的占1.4%反映出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十分关心。
(三)学生预习的内容。学生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预习没有目的性,随便看看书的就占30.1%。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闻一多先生说过,书要读懂,先求不懂。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总之,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
二、有效预习方法指导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学科。要想便学生最终能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掌握语文工具性,必须要让学生学生有效地课前预习。能有效地课学预习,就能有效地自己阅读与作文。
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读。即读生字,读课文。要求把生字字音读正确,并且做到“五不”: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破句。为了保证质量,我要求每篇课文至少读三遍。在读的基础上,根据课文主题、难易、文体等不同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一)问题式指导。传授新课之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重点,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阅读中弄清这些问题,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就不再有“不知学啥”的困惑了,就付动去为解决问题而努力。
1、抓住知识点,分清主次,突出重点,设计好问题
一般每个单元都代表一种文体,或有一个侧重的知识点。教师必须注意从必读到自读强调突出重点,让学生首要解决这一问题,树立自读时的中心问题,训练学生抓住中心事,中心环节,中心人物和提炼中心思想的能力,例如在教授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社戏》时,在学生预习时设置以下问题:①文章是以什么线索贯穿全文的?②找出小说中的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③两处环境描写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将一篇4000多字的文章缩短到几十字了,学生会发现原来这么长的文章也不难,便能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2、扩展、联想、想象、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
预习课文,不要只停留在课内,还应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发挥自己的联想、想象,达到巩固、运用和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的春夏秋冬四文时,可以在结合已背古诗词的基础上,再加以补充;学《藤野先生》一文时可以和三味书屋里的先生从外貌到个性简单的比较;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以回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关于美女蛇的故事,体会阿长在“我”的人生中所扮演的角色;看到《社戏》中“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时,回顾“……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故乡》中中年闰土与少儿时所读的少年闰土之间的区别……
(二)简介式指导。有的课文教学前需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时的心绪情感。在预习课上,教师就应向学生简单地介绍这些情况,引导学生触摸课文中跳动着的作者的脉搏。如上《最后一课》一文时,课前补充如下内容:
《最后一课》是以普法战争(1870──1871)为背景的。最后,以梯也尔为首的反动资产阶级对普鲁士屈膝投降,在德国法兰克福签订了卖国的《法兰克福和约》,法国把阿尔萨斯全部和洛林的一部割让给德国,并付出巨额赔款,《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以沦陷了的亚尔萨斯某小学被强迫改教德语的事为题材,从一个小学生的感受出发,通过描写最后一课法文课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当时法国人民的义愤与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引读式指导。有的课文语言上很有特色,很有韵味,文采飞扬,学习时重在赏析、品味,预习时就可以打取引读方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如《安塞腰鼓》一文气势恢弘,语言简洁有力,铿锵激越。我在教学本文时,以朗读为教学的切入口,引领学生通过朗读去体味安塞腰鼓的节奏、气势,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领略安塞腰鼓的内涵及精魂,理解作者之所以为之神魂颠倒的原因;领悟本文语言的色彩、声韵、意象,感受美文的艺术魅力。课前朗读设计如下:
1、利用早自修听读(网上下载电视散文朗读);大合唱式朗读;2、回家预习作业:将本段内容改成另一种文学样式——诗歌,进行朗读;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这样的课前朗读,学生读得投入,读得酣畅淋漓,读得荡气回肠。学生在如此充分朗读的预习基础上,教师再在课堂里讲解比喻、对比、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时将易如反掌,事半功倍。
(四)列表式指导。一些课文语言通俗,阅读难度较小,可以采用列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如上《看云识天气》一文时,要求学生预习时完成三张表格即可:晴天云简表、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云的光彩简表
学生在预习时将这三张表格填写完整后,再在课堂里来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对课文内容了解透彻,学生学起来轻松自如,听得明白,从而能让他们增强今后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今后再预习课文时积极性将大大地提高。
【关键词】课前预习;语文教学;良好习惯
一、学生当前预习状况调查
(一)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当学生认识到某件事的意义时,便会产生较为持久的动机。以下是两个班73位学生目前的预习状况:
经常性预习的同学仅占占20.5%,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对预习认识不足,不重视课前预习,有部分学生课前就不预习。学生普遍都能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二)预习的主动性。选A的占58.9%,可以看出很多学生,是在为完成老师的任务而进行预习,这对培养学生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是不利的。选B的仅占39.7%,可见有一半的学生在被动的预习或不预习,而选C的占1.4%反映出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十分关心。
(三)学生预习的内容。学生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预习没有目的性,随便看看书的就占30.1%。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闻一多先生说过,书要读懂,先求不懂。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总之,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
二、有效预习方法指导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学科。要想便学生最终能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掌握语文工具性,必须要让学生学生有效地课前预习。能有效地课学预习,就能有效地自己阅读与作文。
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读。即读生字,读课文。要求把生字字音读正确,并且做到“五不”: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破句。为了保证质量,我要求每篇课文至少读三遍。在读的基础上,根据课文主题、难易、文体等不同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一)问题式指导。传授新课之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重点,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阅读中弄清这些问题,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就不再有“不知学啥”的困惑了,就付动去为解决问题而努力。
1、抓住知识点,分清主次,突出重点,设计好问题
一般每个单元都代表一种文体,或有一个侧重的知识点。教师必须注意从必读到自读强调突出重点,让学生首要解决这一问题,树立自读时的中心问题,训练学生抓住中心事,中心环节,中心人物和提炼中心思想的能力,例如在教授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社戏》时,在学生预习时设置以下问题:①文章是以什么线索贯穿全文的?②找出小说中的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③两处环境描写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将一篇4000多字的文章缩短到几十字了,学生会发现原来这么长的文章也不难,便能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2、扩展、联想、想象、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
预习课文,不要只停留在课内,还应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发挥自己的联想、想象,达到巩固、运用和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的春夏秋冬四文时,可以在结合已背古诗词的基础上,再加以补充;学《藤野先生》一文时可以和三味书屋里的先生从外貌到个性简单的比较;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以回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关于美女蛇的故事,体会阿长在“我”的人生中所扮演的角色;看到《社戏》中“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时,回顾“……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故乡》中中年闰土与少儿时所读的少年闰土之间的区别……
(二)简介式指导。有的课文教学前需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时的心绪情感。在预习课上,教师就应向学生简单地介绍这些情况,引导学生触摸课文中跳动着的作者的脉搏。如上《最后一课》一文时,课前补充如下内容:
《最后一课》是以普法战争(1870──1871)为背景的。最后,以梯也尔为首的反动资产阶级对普鲁士屈膝投降,在德国法兰克福签订了卖国的《法兰克福和约》,法国把阿尔萨斯全部和洛林的一部割让给德国,并付出巨额赔款,《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以沦陷了的亚尔萨斯某小学被强迫改教德语的事为题材,从一个小学生的感受出发,通过描写最后一课法文课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当时法国人民的义愤与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引读式指导。有的课文语言上很有特色,很有韵味,文采飞扬,学习时重在赏析、品味,预习时就可以打取引读方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如《安塞腰鼓》一文气势恢弘,语言简洁有力,铿锵激越。我在教学本文时,以朗读为教学的切入口,引领学生通过朗读去体味安塞腰鼓的节奏、气势,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领略安塞腰鼓的内涵及精魂,理解作者之所以为之神魂颠倒的原因;领悟本文语言的色彩、声韵、意象,感受美文的艺术魅力。课前朗读设计如下:
1、利用早自修听读(网上下载电视散文朗读);大合唱式朗读;2、回家预习作业:将本段内容改成另一种文学样式——诗歌,进行朗读;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这样的课前朗读,学生读得投入,读得酣畅淋漓,读得荡气回肠。学生在如此充分朗读的预习基础上,教师再在课堂里讲解比喻、对比、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时将易如反掌,事半功倍。
(四)列表式指导。一些课文语言通俗,阅读难度较小,可以采用列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如上《看云识天气》一文时,要求学生预习时完成三张表格即可:晴天云简表、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云的光彩简表
学生在预习时将这三张表格填写完整后,再在课堂里来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对课文内容了解透彻,学生学起来轻松自如,听得明白,从而能让他们增强今后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今后再预习课文时积极性将大大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