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但相对而言,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仍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那么,新课程改革以后文言文教学如何实现理性突围呢?
一、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但重视积累不等于就是孤立的宇词练习,不是古汉语知识的系统学习,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1)孤立的字词集中练习并不能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不符合文言文学习规律的积累形式。孤立的字词练习,只能是死记硬背,没有一定阅读量为基础.死记硬背的积累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提高素养,也不能真正达到积累的目的。假如脱离具体文本的孤立的字词练习真的很有效果,岂不是只要阅读有关资料或工具书,记住常用实词的几个义项、常用虚词的几个用法就可以具备文言文阅读能力了吗?学习实践证实,并不是如此。判定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是一种能力和素养,绝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就能解决问题的。更何况不管什么词典对义项的归纳都是不完全的,语言的具体运用是丰富灵活的。
(2)适当了解一些古汉语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但绝不能代替对文本的阅读。比如词的活用,比如句子的倒装,比如虚词的用法,都经常讲不清楚。“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否倒装,“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之”是什么作用就一直争论不休,“以”同样作“由于”讲,在什么情况下是介词,什么情况下是连词,也很难说清楚(说清楚了对中学生也没有多大意义)。即使有些知识讲得清楚而且的确有用,也只能在阅读中结合具体文本和语言环境去领悟、理解,而其目的是为了帮助理解文本,而不是把握这些古汉语知识本身。必须强调:是学习古汉语知识为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服务,而不是学习文言文为把握古汉语知识服务。
(3)古人的文言文学习经验,充分揭示了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重视诵读,就是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基础,就是在整体阅读中感悟。因此,先阅读后梳理,先分散后集中,才是符合文言文学习规律的积累方法。学习文言文,其核心就是“读”。这个“读”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诵读,二是多读,三是会读。教师要敢于范读,要领着学生读,要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读。而过分追求所谓美读,是一个颇为流行的毛病,也是对文言文学习规律的误解和背离。
二、文本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但重视文本理解不等于必须是教师句句落实的串讲,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文本理解不是文言文教学的唯一任务,但的确是基本任务。然而,必须强调的是,文本理解不是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才是目的所在。
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读文本。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课程标准对此有明确的要求。遗憾的是我们经常不重视这一点,学生只记教师讲的内容,不看注释、更不查检工具书的情况十分普遍。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决一些典型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熟悉文言文阅读的规律,把握解读文本的方法。比如《谏太宗十思疏》第一段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长”,是读chāng好还是读zhǎnq好,一直是一个有不同看法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前后句的关系、上下文的关系、文章的中心论点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也许这样的探究,最后未必有一个一致的结论,但学生却可以从中获得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能力。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最主要的是保证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自己阅读,自己体验,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爱好,在于教给方法,在于引导过程,绝不可越俎代庖替代学生的阅读过程。这是新课程理念和文言文学习规律所共同要求的。
三、借鉴文章写作方法,提高文学素养,获得文化熏陶都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但重视人文绝不能是架空的文章分析,“四文”融合才是新课程理念的真正体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追求
文言文的学习,价值是多方面的。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当然,这四者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而是自然的融合。教学应该从语言入手,达到四者的统一。
一是从诵读人手。诵读,既是文义理解的重要方法,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谏太宗十思疏》的诵读到底该平缓还是应该感情比较强烈呢?这是和对作者的精神品格、文章情感的理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烛之武退秦师》中蹇叔的两处对话应该怎么读,更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正确把握。
二是从要害词句的理解切入。如在理解“学不可以已”这个句子的意思的同时就可以理解荀子先进的学习观念;在理解“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些句子时,就可以熟悉到韩愈“求师问道”的思想比其他人高明的地方。
三是从文本的语言特点切入。如《劝学》中比喻句的理解,《师说》中对比作用的熟悉,都可以是语言理解和文化感受的很好的结合点。
四是可以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达到四者的统一。教学《谏太宗十思疏》,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从文中摘引语句作为座右铭等活动,教学《阿房宫赋》,我设计了缩写课文让学生填写要害词,再根据要害词摘引文句,改写结尾让学生比较优劣等学习活动,都是追求达到一石三鸟、“四文”统一的效果。
四、文言文教学也必须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培养,但又不能背离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文言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首先也是保证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熟悉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规律。其次是要选择体现文言文学习特点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的合作探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发现很多问题,文言文尤其如此,需要展开重点探究的问题必须切合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实际,紧扣文本主要内容的理解,符合文言文学习规律。还要选择适当的探究方式。不能追求表面形式的合作,不能追求时尚的探究方式。文言文学习的探究主要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规律,立足文本探究解读文义的基本方法。
一、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但重视积累不等于就是孤立的宇词练习,不是古汉语知识的系统学习,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1)孤立的字词集中练习并不能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不符合文言文学习规律的积累形式。孤立的字词练习,只能是死记硬背,没有一定阅读量为基础.死记硬背的积累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提高素养,也不能真正达到积累的目的。假如脱离具体文本的孤立的字词练习真的很有效果,岂不是只要阅读有关资料或工具书,记住常用实词的几个义项、常用虚词的几个用法就可以具备文言文阅读能力了吗?学习实践证实,并不是如此。判定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是一种能力和素养,绝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就能解决问题的。更何况不管什么词典对义项的归纳都是不完全的,语言的具体运用是丰富灵活的。
(2)适当了解一些古汉语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但绝不能代替对文本的阅读。比如词的活用,比如句子的倒装,比如虚词的用法,都经常讲不清楚。“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否倒装,“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之”是什么作用就一直争论不休,“以”同样作“由于”讲,在什么情况下是介词,什么情况下是连词,也很难说清楚(说清楚了对中学生也没有多大意义)。即使有些知识讲得清楚而且的确有用,也只能在阅读中结合具体文本和语言环境去领悟、理解,而其目的是为了帮助理解文本,而不是把握这些古汉语知识本身。必须强调:是学习古汉语知识为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服务,而不是学习文言文为把握古汉语知识服务。
(3)古人的文言文学习经验,充分揭示了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重视诵读,就是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基础,就是在整体阅读中感悟。因此,先阅读后梳理,先分散后集中,才是符合文言文学习规律的积累方法。学习文言文,其核心就是“读”。这个“读”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诵读,二是多读,三是会读。教师要敢于范读,要领着学生读,要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读。而过分追求所谓美读,是一个颇为流行的毛病,也是对文言文学习规律的误解和背离。
二、文本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但重视文本理解不等于必须是教师句句落实的串讲,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文本理解不是文言文教学的唯一任务,但的确是基本任务。然而,必须强调的是,文本理解不是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才是目的所在。
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读文本。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课程标准对此有明确的要求。遗憾的是我们经常不重视这一点,学生只记教师讲的内容,不看注释、更不查检工具书的情况十分普遍。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决一些典型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熟悉文言文阅读的规律,把握解读文本的方法。比如《谏太宗十思疏》第一段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长”,是读chāng好还是读zhǎnq好,一直是一个有不同看法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前后句的关系、上下文的关系、文章的中心论点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也许这样的探究,最后未必有一个一致的结论,但学生却可以从中获得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能力。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最主要的是保证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自己阅读,自己体验,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爱好,在于教给方法,在于引导过程,绝不可越俎代庖替代学生的阅读过程。这是新课程理念和文言文学习规律所共同要求的。
三、借鉴文章写作方法,提高文学素养,获得文化熏陶都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但重视人文绝不能是架空的文章分析,“四文”融合才是新课程理念的真正体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追求
文言文的学习,价值是多方面的。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当然,这四者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而是自然的融合。教学应该从语言入手,达到四者的统一。
一是从诵读人手。诵读,既是文义理解的重要方法,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谏太宗十思疏》的诵读到底该平缓还是应该感情比较强烈呢?这是和对作者的精神品格、文章情感的理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烛之武退秦师》中蹇叔的两处对话应该怎么读,更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正确把握。
二是从要害词句的理解切入。如在理解“学不可以已”这个句子的意思的同时就可以理解荀子先进的学习观念;在理解“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些句子时,就可以熟悉到韩愈“求师问道”的思想比其他人高明的地方。
三是从文本的语言特点切入。如《劝学》中比喻句的理解,《师说》中对比作用的熟悉,都可以是语言理解和文化感受的很好的结合点。
四是可以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达到四者的统一。教学《谏太宗十思疏》,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从文中摘引语句作为座右铭等活动,教学《阿房宫赋》,我设计了缩写课文让学生填写要害词,再根据要害词摘引文句,改写结尾让学生比较优劣等学习活动,都是追求达到一石三鸟、“四文”统一的效果。
四、文言文教学也必须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培养,但又不能背离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文言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首先也是保证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熟悉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规律。其次是要选择体现文言文学习特点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的合作探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发现很多问题,文言文尤其如此,需要展开重点探究的问题必须切合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实际,紧扣文本主要内容的理解,符合文言文学习规律。还要选择适当的探究方式。不能追求表面形式的合作,不能追求时尚的探究方式。文言文学习的探究主要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规律,立足文本探究解读文义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