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下对语文作业改革的思考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ww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改革,对于我们从事一线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回顾这么多年来的探索,我们更多的精力是投向了备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环节,对于作业这一重要环节却并不关心,甚至是漠视。最近在网上看到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小学刘春生老师尝试作业改革的《作业的革命》,深有感触,那“可爱的作业”,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那平和温婉的批语,注重的是师生之间近距离心贴心的交流,真正是做到了让作业由负担向乐趣的转变。
  反思过去,我们的语文作业一度困惑在传统的作业设计上,像字词的抄写,综合练习以及教材要求的习作练习等,还有就是教师结合本班实际和中考考试题型自定的如现代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古诗词阅读理解与练习等,甚至有的老师跳进题海给学生找精髓,抓典型。这种做法,老师确实付出了许多精力和时间,但效果怎样呢?回顾多年的教学实践,只能说是收效甚微,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没有得到多少提升,写作能力也没有得到突破性的发展。那症结到底在哪里呢?仔细分析,还应该在学生的兴趣问题。学生不喜欢这种作业形式,兴趣的产生又从何谈起呢?那就只能是为完成任务而应付了事,要么不及时交,要么很凌乱,常常错别字一大堆,尤其是学生的作文,光纠正错别字就足以让作文本盖满红批,老师批改起来费力而无实效,学生更是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那么,走出这一困惑的出路在哪里呢?结合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刘春生老师的做法确实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首先,在作业的布置上,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突破以往简单的“布置”和“完成”,师生之间用发散性的思维对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扩展,改变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代之以精彩纷呈的形式,如:针对初中生易写错字的现象,我们开展了在学习上、生活中找错别字的比赛,然后学生相互评比,教师予以鼓励,这样既能让学生记住生字,又能纠正错别字,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工作量又不大,这种作业形式的开展又何乐而不为呢?又如在写作上,可以变单一布置作文题的形式,辅之以制作资料,排练短剧、小品等表演形式,鼓励学生以看、听、闻、尝、摸、想象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使作业成为学生们才智的展览板、想象力的翅膀和艺术的天空。
  其次,作业设计上还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作业的开放性、趣味性、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让学生的思维有自由驰骋的空间,使作业既能深化课堂学习,又有挑战性,学生既爱做,又要动脑筋,既可以合作完成,又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在各自的教学班曾布置过这样一道题:观察中国电信的图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图标的创意并结合图标,为中国电信写一广告语。结果两个班的学生写出了三十多个新颖而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答案。可见,学生们的想象与联想能力是无限的,只要给他们一个展示平台,必能产生一件件充满创造性的“艺术品”。
  在作业的批改上,也应由批改转为对话,由评判变为欣赏。对于学生作业中的一些小错误通过谈话给他指出来,学生会乐于接受并及时改正,如果武断地一笔否定或严厉批评,就必然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身上存在的优点、闪光点,更应欣赏、表扬、鼓励,蹲下身来听学生倾诉,就一定能赢得学生信任,从而与老师亲近。其实,学习是否是一件开心乐事,跟老师有很大的关系,“亲其师则从其教”,学生们喜欢老师、喜欢课程,就会自然而然地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我们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亲近学生,在作业批改中同样要欣赏他们,学生就一定会与老师产生亲近感,从而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学习兴趣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我们面对学生的今天,其实是在规划他们的明天,必须为他们的成长负责,我们所做的事情,哪怕是不经意的一个态度,都会成为他们的生命长河中一朵纯洁的浪花。
其他文献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相对于每个单元中课文的阅读教学,单独设计的专题教学板块以题材专一、内涵丰富、信息集中、思维空间广阔而独具特色。如果采取一般的阅读教学模式,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内容庞杂、负担沉重、兴味索然;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的具体认知情况,采用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设计科学严谨的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一个搜集信息、自主阅读、积极思索、深入探究、放飞思维的平台,那就一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找
期刊
一、在语言交际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点组成部分”,这就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新课标提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时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根据这个要求,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在与进行语言交流时注意正确使用文明语言,并留心倾听别人的语言,对其好的、美的语言加以吸收,对其不好的、粗俗的语言予以舍弃。比如社会上
期刊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湖南永州后,心情郁闷,寄情山水写下了八篇山水游记中的一篇。它脍炙人口,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特别以其借景写情的手法,为文人所推崇。  文章的一、二、四段融情于景,一直被人们剖析得异常透彻,而第三段只注重抓住特点描绘景物的一面,是否渗入了作者的感悟呢?至今对此的解析甚少。  如果联系到柳宗元的遭遇,文章第三段的情感体现及其承前启后的作用,就决不能忽视。  柳宗元出生于山西河东,世
期刊
一、设计思想: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本节课我采用“听读感受美景——朗读欣赏美景——品读揣摩语言”的教学模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所以,在具
期刊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发展人的智力、开发人的个性放在首位,尽力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使学生的生命主体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走出原我,改变自我,打破原有的教学习惯及模式。使学生在广阔的领域中,在开放的过程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从而使自身的语文素养不断沉积,逐步提高。  一、开放的教学设计  真正的课堂,学生的个性是多层面
期刊
如何打破许多农村学生课堂上已习惯的沉默,使农村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在个体差异得到尊重和体现时,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追求开放而有活力的农村语文课堂,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愿学、会学、乐学,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让农村语文课堂因丰富多彩的学生个性而充满活力,让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活力四射呢?要实现这一目标,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开动脑筋,广泛实践,共同探讨。
期刊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美读法。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
期刊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字面看,好像只有仁者才喜欢游山,只有智者才喜欢逛水。事实上,仁者、智者都喜欢游山逛水,借此抒怀。  张岱就是这样一位仁智者:隐居山林,寄情于山水。他一改古代的游记表面写景抒情,其实却多怀古讽今的风格,他的回忆西湖美景的散文 《湖心亭看雪》:景,只在西湖;情,只为景生。全文简短,仅仅一二百字,却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情趣。  世人都晓得西湖美,却很少欣赏西湖冬景之美。张岱在《湖心
期刊
借物喻理,就是借用某种事物的特点,来比喻某种道理或人的某种精神,使人读了有所感悟,受到启发、教育。如写青松不畏风雪、傲然挺立的特点,赞美它不怕困难的坚毅精神;写铺路石任人践踏而默默无闻的特点,讴歌它大公无私、不计报酬的品德;写牵牛花迎阳开放的特点,赞美它向往光明,向上进取的精神……怎样写好借物喻理这类作文呢?应该注意下面四点:  一、善于品味事物  要想写好借物喻理的文章,就必须写出自己对事物的独
期刊
新课程标准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情商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和渗透情感教育,又如何有效地促进语文学科教学,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使学科教学更赋予情感性,从而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此项任务都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面前。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时时把此任务记在心上。教学之余,初有所得,与大家共探讨。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情感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语文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