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民国时期河南灾荒对乡村经济之影响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ala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国时期的 1942 年,河南发生严重灾旱,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饿殍遍野,民不聊生。旱灾直接造成 农业减产,乡村经济陷入困顿,出现物“贵”人“贱”之现象,卖地救命和借贷丛生,农村劳动力大量死亡和流失, 引起了更加严重的流民问题。
  关键词:民国时期;1942 年旱灾;乡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6-0142-04
  河南历来是农业大省,也是灾荒频发之地。灾荒对 社会秩序造成极大破坏,而广大乡村地区更是灾荒的肆 虐之地。灾荒之后的河南乡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使本 就贫瘠的土地更加了无生机。现今对民国时期河南灾荒 的研究成果与论述较为丰富。因战时国民政府压制社会 舆论,各种史料存留较少,导致关于 1942 年至 1943 年河 南旱灾的研究成果较少。对此事件进行详细研究的只有 苏新留与江沛两位老师,但都没有详细论述 1942 年旱灾对河南乡村经济的影响。本文通过对 1942 年旱灾对河 南乡村经济影响的研究,对旱灾造成农业减产,产生物“贵”人“贱”之现象,进而使乡村借贷问题丛生,以及 农村劳动力大量死亡与流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借此 希望政府、社会更为深入地了解灾荒对乡村经济的严重 影响,使之更加重视乡村建设问题。
  一、灾害肆虐
  1942 年河南全省遭遇特大旱灾,受旱范围极广,灾 情十分严重,使河南社会遭受极大破坏。从春到夏初,河 南大部旱灾肆虐,几乎滴雨未下。小麦收获期又遭冰雹 天气,严重地区,小麦几乎没有收成。入夏以后,也是极 旱,庄稼几近枯死,这时又遭遇虫害,入秋之后“风雨失调,寒暖不均,”[1] 早秋和晚秋庄稼都几乎颗粒无收,由 此酿成大灾。除了水旱灾害,其他次生灾害如蝗虫、瘟疫 也使当时的河南人民的生活雪上加霜。人民饿死者约 150 万以上,逃亡人数高达 300 多万。
  “新蔡、太康、济源、淅川、唐河、安阳、南阳等地,尚有 对此次旱灾之记载。如新蔡县小麦遭大风,本就损失很 大,但收麦之后没有降雨,导致高粱枯死甚多,大豆与棉 花也并未播种;太康县春季遭遇大旱,麦苗全部枯萎,秋 七月又过飞蝗,吃光满地庄稼,小麦收成不到二成,秋后 庄稼收成不到一成。济源县春夏遭逢大旱,小麦基本无 收,又受蝗虫侵害,秋天庄稼几无收。淅川县春季极缺 雨,麦收几无,夏季又遭大旱,庄稼几近枯萎。唐河县遭 旱灾侵扰,人畜缺水,庄稼基本旱死。安阳市春季遭大 旱,小麦基本无收,入秋之后,又遇大旱,秋苗矮小,没能 长成果实。南阳市遭逢大旱,池塘全部干涸,早秋庄稼每 亩只收三四十斤,晚秋庄稼基本无收。这个时候的“河 南农民,好像苦霜后的树叶子一样,正默默无声地飘落 着……”[2]34
  二、旱灾对河南乡村经济之影响
  旱灾的肆虐,不仅扰乱了河南的社会秩序,使广大人 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更使本就生产力低下的河南乡 村经济备受打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农业减产
  1942 年旱灾对于河南人民来说是一次艰难的生存 考验。自春至秋,河南大部旱魃肆虐,小麦歉收,各县收 成不足三成,秋种之后又遭大旱,庄稼全枯。百姓们忍受 着大地的炙烤与饥饿的煎熬,河南人民“嗷嗷待哺,饿殍 塞途,鹄面鸠形,惨不忍睹”。[3]
  “1942 年安阳苦旱,二麦未收,秋禾盈尺又未结实, 淇县山丘颗粒未收。洛宁二麦收成不佳,早秋旱死,晚秋 未出土。通许入春未落透雨,又遭风灾,麦收甚少,秋禾 全枯。伊川二麦枯萎,入夏至秋大旱,秋禾尽枯。偃师二 麦受旱,收成大减,秋禾颗粒未收。汝阳二麦旱枯萎,秋 禾旱毁。密县去冬无雪,春又不雨,入夏大旱,麦苗枯萎, 秋禾无收。郑州春旱,入夏不雨,秋禾枯死,灾民多食树 皮糠秕。尉氏二麦风旱,收获不及三成。早秋高盈尺,晚 秋又被黄水淹没。许昌二麦遭旱风,秋禾枯萎,又遭蝗 灾。睢县麦收三成,秋收不足一成。西华旱灾,二麦减收, 秋禾枯萎,蝗蝻为患。夏秋粮干枯。桐柏插稻秧后三个 月未雨,均被損伤。南阳因干旱二麦减收,秋功枯萎。内坏,如灵宝、卢氏、洛阳、荥阳等地区春季缺雨,导致小麦 几乎没有收成。在河南中部襄城、鲁山、许昌等县区,因 天气过于干旱,小麦收成不超过二三成。河南南部南阳、 内乡、唐河等县区,本能丰收,但在即将收麦时,刮了一周 大风,随之阴雨不断,农民只能眼睁睁看着小麦在地里发 芽,却无可奈何。更有甚者“秋种之后,八十余日,滴雨 未见,秋收更属根本绝望,两季一无所获,遂构成河南之 严重灾难”。[5]
  河南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杨一峰曾忆道,河南北 部“亢旱时间又特别长,自从前年(注:1941 年)旱起, 秋季歉收,一直旱到去年,三季未收,受灾之重,除郑州一 带外,无处可以比得上”。[6]6 月 18 日,李培基向蒋介石 发电报称:“本省今年入春少雨,二麦枯萎,兼以风雹,麦 毁尤多。灾情之重为历年所罕见”[7]  时任河南省主席的 李培基对受灾情况进行统计——河南共有 96 个县受灾,夏季受灾农田总面积 5000 万亩,秋季为 5463 万亩,平均 约占各县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六,庄稼仅收四成左 右。根据河南人民一年的总食量来看,河南短缺了百分 之七十五的粮食。[8]272
  (二)物“贵”人“贱”
  由于旱灾肆虐,各地物资极其紧缺,从而造成河南各 地物价大幅上涨,其中粮价、盐价、米价涨幅最大。[9] 为 了抑制飞涨的物价,河南省政府在 1943 年 1 月 9 日发布《河南省管制物价实施法》,规定从 1 月 15 日开始,南阳全区普遍限制物价。但到 1945 年 9 月,物价总水平还是 上涨了 14.5 倍。[10] 但在向中央上报地方物价时,河南省 官员“仍按官方限价填写,中央根据表报粮价,认为河南 灾情并不严重。邻近各省,因河南限价关系,商民集有余 粮而亦不愿运豫销售”。[11]305 由此造成了更加严重的物 “贵”现象。   所有物价都居高不下,农民想要用自己的所有物去 换取所需物品时极其不公。当时土地价格大约每亩地 二百元,但米价却三百多元一市斗,因此即使是有地农民 有时也不能安稳度过灾荒。豫北“旱魃为虐,粮米昂贵,[12]乡春饥,秋干旱无雨,井干、塘涸、河断流,唐河春饥,数月每斤二百余元”。
  尤其是秋收绝望之后,各地粮价扶无雨,秋绝收,饿殍遍野。新蔡二麦风残,秋无雨,粮棉无 收。”[4]
  摇直上。据记载郑州地区的小麦黑市价格实际上是 180元一市斗,小米是 200 元一市斗,比受灾之前的价格提高[6]河南境内陇海线两岸各个县区受到旱灾的严重破了将近 10 倍。
  镇平县 8 月份小麦每斗已达 140 元,大米则高达 200 元,各地农民生活“日形艰苦”[8]272 到 12 月各地粮价仍居高不下,其中“麦子一斗要九百元,高粱 一斗六百四十元,玉米七百元,小米十元一斤,蒸馍八元 一斤”[8]2731943 年 4 月,各地米每市斗 330 元,麦子每市斗 270 元。[13]
  旱灾造成粮价飞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物 品价格却十分低廉。值得一提就是人口的价格。在每次 灾荒期间,人口都被当做特殊“商品”进行买卖,来缓解 灾荒对个人的冲击。“逍遥(镇)、许昌、襄县各地市场, 任何物价都比人价贵,长成的少女,只要几个烧饼便可以 换来。至于路旁的饿尸,街头的弃婴,也是数见不鲜。侥 幸不死的儿童,也都饿得满脸尽是皱纹,两眼泛作灰色, 使你不敢相信这是人间。”[14]13 在物价飞速上涨的情况 下,人口价格都这样低廉,更何况农民所持有的其他商品 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造成了当时乡村的贫苦与困 顿,使当时的河南人民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的 人民为了生存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只为能够生存下来。
  (三)借贷问题丛生
  旱灾发生后,使河南农民处于极端贫困、生活无着的 境地,许多灾民为活命不得不将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进 行抵押、典当、甚至变卖。
  在遭遇旱灾之后,有地灾民不得不把自己的“命根 子”——土地抵押给有多余粮食的家庭,以此来缓解一 时的困顿,但随着土地抵押解决不了农民的粮食问题,处 于贫困之下的农民不得不“变卖田产,觅取生计”,而“富 者利用余资,广置产业”。[15] 由于农民只能通过土地去 换取当时急需的口粮,所以在旱灾最为严重地区,忍受灾 难折磨的农民“失去土地的比例不低于 20%”[16]。
  旱灾的发生,使当时想要投资土地的商人也不敢大 量购买土地,因此导致土地价格大幅下降。同时由于灾 害的影响,使许多农民遭受巨大损失。这时农民不能从 土地中获得生活来源,只能把土地低价抵押给土地投资 者,依靠投资者的资金或粮食勉强度日。但往往这时得不到农民所需的资金或者物品,进而他们通过典当土地 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最终因没有能力赎回典当的土地, 被迫走上出卖土地的道路。这样一来土地价格更为低廉, 使得灾区广大贫苦农民的所有土地“流入城市地主和商 业高利贷者的掌握中去”[17]43,也使遭遇旱灾打击的农民 处于举步维艰、进退两难的境地。
  由于大量灾区土地流入城市地主和高利贷者手中, 不利于对农村土地的管理与运作,再者有地的农民把仅 有的土地卖出或者租赁给他人,这些资金加速了城市的 资金流通,却加剧了乡村经济的凋零,使乡村经济呈现出 一片凋敝之态。从而使处在这种境遇之中的农民更加了 无依靠,广大农民不得不走出自己熟悉的家乡,寻求另一 片能使自己生存的地方。因此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死 亡与流失。
  (四)劳动力大量死亡与流失
  1942 年旱灾不仅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还造成大量 的灾民流亡,当时的河南处于饿殍载道的境地。仅广武 一县饿死者达 8372 人,逃荒在外者 33188 人,全县各个村落,只剩下 2 万多饥民。据白修德估计河南灾区将近 有五百万人已经饿死或快要饿死。[18]117 像他自己所说, 這个数字可能有百分之二十的出入。但是,也能从中看 出当时旱灾之下河南人民的悲惨遭遇。
  旱灾的发生,使许多农民失去宝贵生命,也使得侥幸 存活下来的小农无以为生,他们被迫远离故土,到异乡去 寻找一线生机。因此时河南西部在国民革命军的管辖 之内,阻断陇海铁路洛阳以东道路,所以灾民纷纷扶老 携幼,沿着陇海铁路向陕西方向沿途乞食,当时有成千上 万走投无路的河南灾民企图途经陇海铁路寻找新的活 路。在洛阳,到处是流浪的乞丐;在密县等地,随处可见 扶老携幼逃荒的灾民。[19]42“旬余以来,豫东各县灾民过 洛逃往陕境者,每日不下两三千人,依难民站统计,一旬 以来,为数已达数万人之众。”[3] 本来灾民想要通过这条 线路寻求一线生机,但却有许多灾民在西去陕西的道路 上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去岁十二月由陕西入河南,见陇海路上河南灾民成千成万逃往陕西。火车载着男男女女 像人山一样,沿途遗弃子女者日有所闻,失足毙命,更为 常事。”即使能侥幸地跨过重重阻碍,最终流落到陕西的 灾民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有许多人,在平地上挖 出一条小沟,再从小沟掘挖小洞,一家人便蛇似的盘在里 面。有许多是活活饿死,有的则是一家人集体自杀”。
  由此可以看出灾害导致农村经济破败,使灾民被迫 远走他乡,只为能够有一丝活路。由于大量灾民得不到 及时救助,故而出现大量流民。“在一个流民众多的国度 里,如果社会不能将他们的社会行为纳入合理的规范内, 那么,流民的越轨犯禁,就会直接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大批流民没有谋生的门路,也不敢做犯法之事,饥寒交迫 的灾民“为侥幸免死起见,大批地加入土匪队伍,土匪的 焚掠……使更多的贫农破产而逃亡”。在旱灾导致大规 模饥饿的流民之时,“弱者为乞丐,强者为土匪。”这时 农村,年轻力壮者去他乡寻找出路,一些老弱病残留在故 土,失去劳动力支撑的农村,经济社会怎能不迅速崩溃?   综上所述,1942 年旱灾对河南乡村经济造成诸多严 重影响,冲毁了河南乡村脆弱的经济。旱灾直接造成了农 业减产,使河南乡村出現物“贵”人“贱”现象和乡村借 贷问题丛生,进而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量死亡与流失。“赈 灾救荒,殷鉴不远”,在这次旱灾中,我们可以看到灾荒使 河南乡村社会经济迅速衰落,对人民生活造成严重破坏。 在现今社会我们应加强对各种灾害的防范意识,提高赈灾 救荒的实质效能,以减少灾荒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注   释:
  ①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印《民国三十二年上半期国内经济 概况》[R],第一章《财政》,第 15 页。
  ②刘茂 增《 河南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 》[R],总第 46652-46653 页。
  ③《张光嗣关于河南省旱灾情况及救灾情形的调查报告》(1943年 9 月 27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 5 辑第 2 编财政经济(8)[M],第 565 - 566 页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年。
  参考文献:
  [1] 尹燕莉 . 关于民国三十一年河南大旱灾的思考 [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4(1).
  [2] 李蕤 . 李蕤文集 [M]. 武汉出版社 ,1997.
  [3] 民国三十一年十月七日旅洛公民苏天命呈文 [R]. 中国第二 历史档案馆 , 档案号:一一六 /438.
  [4] 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 河南省志(第 6 卷)? 气象志 地震志 [M].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5] 参政员马乘风报告 [R].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 档案号: 一一六 /438.
  [6] 社会——救济灾难(4)[R]. 台北国史馆 , 档案号:[0160.52]/ [3480.55-04].
  [7] 河南省灾害救济(1942 年 10 月 24 日至 1943 年 8 月 16 日)[R]. 台北国史馆 , 档案号:294-001054310A003.
  [8] 李文海 . 中国近代十大灾荒 [M].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 社 ,1994.
  [9] 苏新留 . 民国河南灾荒时期之乡村民生述略——以水旱灾 害为中心 [J]. 南都学坛 ( 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7(3).
  [10] 南阳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南阳地区志·大事记 [M]. 郑 州 :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11] 宋致新 .1942:河南大灾荒 ( 增订本 )[M]. 武汉 : 湖北人民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2.
  [12] 河南省旅沪同乡会会议 [R]. 上海市档案馆 , 档案 号:Q117—30.
  [13] 王晓静 .1942—1943 年河南灾荒研究 [D]. 济南 : 山东师范 大学 ,2006.
  [14] 行总河南分署秘书处 . 河南善救分署周报——两年业务纪 念特刊 [Z].1947.
  [15] 苏新留 . 略论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及其对乡村地权转移 的影响 [J]. 社会科学 ,2006(11).
  [16] 貊光华 . 灾荒下土地集中现象与灾后应有之措施 [J]. 银行 通讯 ( 河南 ),1943(4).
  [17]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 . 河南省农村调查 [M]. 上海 : 商务 印书馆发行 ,1934.
  [18]( 美 ) 白修德 . 探索历史——白修德笔下的中国抗日战争[M] 马清槐 , 方生译 . 北京 : 三联书店 ,1987.
  [19] 宋致新 .1942:河南大饥荒 [M]. 武汉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2005.
  作者简介:李倩倩(1995—),女,汉族,河南商丘人,单位 为湖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李直)
其他文献
摘要:全方位开放格局,跨文化理解与沟通能力已经成为中国新时代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然而大学生跨 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瓶颈,主要表现在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缺乏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态度,交际动机不够强烈,交际 技能相对欠缺。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远景学院从师资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革新、国际交流互访项目打造 方面积极展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宏观布局,以“递进——交互模型”作为理论依据,以发展跨文化人格为 目标,整
期刊
摘要:动态沙画作为沙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融合了绘画、音乐、表演、剪辑、影视及美学等艺术范畴,成为 一门新兴、独特、综合性的动态艺术形式,其显著特点为多元化呈现。优秀的动态沙画作品创作必须做到掌握动 态沙画创作的铺沙、洒沙、勾沙、漏沙、捏沙、拍沙、抹沙等主要表现手法;把握动态沙画创作的客观性、主观性、文 化性、创新性和整体连续性原则;掌握动态沙画创作的重要环节,如题材选择和思路、造型的实现、转场设
期刊
摘要:制度自信的本质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信。其内涵是,第一根植于对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中,第二坚定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上,第三执著于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 定信心上。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体验、评价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由于西方政治文化的渗透, 大学生缺乏制度对比下的理性认识;思政课堂教学“曲高和寡”,教育效果难以触及大学生内心;实践教学“若 隐若现
期刊
摘要:通过对1920年列宁出版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文本的分析,发现列宁党建思想是在全面分析和总结俄国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经验,深刻揭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左”倾思想的理论根源和造成的重大损失的基础上形成的。列宁党建思想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铁的纪律是布尔什维克胜利的基本条件,无产阶级的政党要在其它团体里进行工作。作为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党建
期刊
摘要: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快速发展,在生产力飞跃的同时也激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加 之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以工人为首的群众政治诉求激增。19 世纪初,英国工人激进主義运动发展迅速。1810— 1820 年间英国工人激进主义出现了合法方式与暴力方式相交织的特点。工人运动从卢德运动的暴力斗争开始, 历经汉普顿俱乐部的请愿运动和斯彭斯协会的武装起义,合法斗争在彼得卢事件中达到高潮;随着
期刊
摘要: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培训服务工作机制应在如下五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一)改革与完善顶层设计,强化继续教育部门的职责职权;(二)精准定位学校职业培训事业发展目标,规划发 展路径及时间表(;三)改革重构二级学院(系部)在职业培训中的责权利,以规范管理激发二级学院职业培训生 产力(;四)培训业绩与职工利益挂钩联动,提高个人积极性(;五)提高培训团队与培训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建
期刊
摘要:对于铁路党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而言,贯彻落实“用学术讲政治”是助推其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它有利于拓宽青年教师的教学思维、增进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激发青年教师的成长动力,因而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而在实践中,以“用学术讲政治”推动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难点,表现在青年教师缺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理分析的实践能力,存在重“生存”技能轻学术积淀的倾向,对教学需求的固化预设影响了青年教师
期刊
摘要:新旧动能机制下课堂生态系统功能表现截然不同。旧动能机制下学生被动接受教師刻板单调的灌输 式教育,知识陈旧效果差;新动能机制下课堂生态充满活力,教师更新了教学手段,学生扩大了知识视野,获取的 知识鲜活、巩固又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基本能力。我国的新动能课堂生态建构要充分运用新媒体资源 和新技术要素;建立问题导向的启发式课堂教学;建立学生成才需要和社会宏观需要联动的互动机制。  关键词:新旧
期刊
摘要: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文本中含有大量极具文化特色的语言表述,其英文翻译较之其他文本也成为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要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介绍给世界,其翻译在保留中国文化的同时,还需符合译语读者的阅读和认知习惯。以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文化的翻译为例,译者需要在英译的过程中灵活运用音译、增译、减译、释译、转译等翻译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以非遗为载体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目的。   关键
期刊
摘要:近年来,叙利亚战争爆发后,土耳其政府面临着安置叙利亚难民的压力。土耳其执政党正义与发展党为应对近400万叙利亚难民涌入采取了若千策略,包括权力下放、合作生产公共服务以及建立非公民群体社会福利制度。在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正义与发展党不断变化政治话语,向公众辩护其难民福利政策的合理性。分析发现,士耳其政府制定难民政策的驱动力是维持政治权力而非人道主义关切,土耳其难民福利政策具有矛盾性。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