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约记者/骆怡
通讯员/麻新桃 李立辉
得益于南宁市政府“扶残安居工程”的实施,今天,隆安县的许多残疾人都在兴高采烈地建新房——政府补助加上个人自筹、社会扶助以及亲朋好友的互帮,让他们得以告别破败不堪的老屋,喜迁新居。今年,隆安县要完成121户贫困残疾人的危房改造工作。
曾经:一间房子建10年
乔建镇龙弟村的聋哑人覃万森,今年28岁。覃万森的家是老式的壮族杆栏,庇护了覃家三代人,很多地方已经腐朽不堪,摇摇欲坠,今年4月17日的那场大风还把屋檐的一角掀了下来。在他家另一块宅基地上,几堆泥砖已经长出了青苔。覃万森的父亲说,10年前就计划要建这房子了,砖是他们自己烧出来的,地基也打好了……
“为什么停工了这么久?”
“万森的弟弟正在读大学,这么多年,我们种几亩地供他念书,十分吃力。万森又残疾,做不了重活……”
最近,覃万森家的危房改造补助金批了下来,有了这5000元补助,父子俩又借了2万元。现在,房子已经动工,半个月就可以完工。
隆安县残联副理事长黄处存表示,虽然隆安县财政十分困难,但县委、县政府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十分重视,把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把危改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优先划拨危改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为了使危改工作做到早行动、早动工,残联又及时把第一批启动资金下拨到各乡镇,同时加强检查督促,根据各乡镇的工作进度陆续下拨资金。
有了资金保障,今年隆安121户残疾人危改房已完工21间,正在动工84间。
现在:一家建房众人帮
仅仅依靠政府补助的5000元危改资金,是不够建一所房子的,残疾人建房还面临不少困难。这时候,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帮助不少残疾人圆了新房梦。
龙弟村的杨桂兰坐在自己的新房前,说起建房来直抹眼泪。杨桂兰手脚残疾,失去了劳动能力。她说:“要不是政府补助金,我根本没有建新房的念头;没有乡亲邻里的帮忙,我的房子也建不起来。”
杨桂兰的房子是今年3月建成的,总共耗资2.5万元,除开政府补助金,她全部靠借。看到她得到补助金,村民也乐意帮助她。杨桂兰拿出账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借钱的姓名和金额,每人50元到2000元不等,同时还登记有拖欠别人的拉沙、拉砖费用等。
由于残疾人的特殊情况,残联、乡镇各部门齐心协力,紧密配合,团结群众帮助贫困残疾人建房子。残联助理和村干经常为残疾户东奔西跑,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的危改户暂时缺钱缺材料,影响了工作进度,乡镇残联和村干部就组织发动他们的亲戚邻里义务帮工帮料,并出面协调先向老板赊钢筋、水泥材料等。
看到政府部门、乡干部都如此热心,村民都慷慨解囊,出钱又出力。邻居农启年家里也不宽裕,他借了200元给杨桂兰。农启年告诉记者,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不管她什么时候能还,都会借。此外,在她建房过程中,乡亲们都来帮忙砌砖、拌砂浆。这些,让杨桂兰感激涕零。
杨桂兰说本来她已经绝望,不再奢求,想不到这辈子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许多群众说,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没有热心的残联和基层干部,这些贫困残(转下页) (接上页)疾人是一辈子都住不上新房子的。
效果:改造一户影响一片
黄处存表示,资金到位,发动群众都来帮忙,工作不难做。“扶残安居工程”开展以来,他深有体会:基层组织积极配合事好办。
黄处存认为,基层组织是危改工作的前沿指挥所,他们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整盘工作计划的运作,有他们的支持事就好办多了。两年多来,为了充分发动社会参与,隆安县广泛宣传发动,除了召开会议传达贯彻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精神外,还通过广播、电视、墙报、标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都了解政府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扶残安居工程”项目的有关精神和有关规定,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帮助残疾人的氛围。
为了选准危改对象户,使真正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户得到扶持,隆安县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他们组织各乡镇对全县农村贫困残疾人的住房状况进行再次调查和筛选,摸清底子、摸清对象、摸清是否有能力建房,确保人员到位、确保宅地落实、确保资金到位,并将经筛选确定的危改对象由所在的村委会向全社会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今年是“扶残安居”工程实施的第三年,为确保能按时按量保质完成121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任务,隆安在总结去年危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今年初做好了各项调查筛选工作,落实危改对象,同时认真做好改造前旧房拍照等工作,及时制定了2007年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实施方案。
现在,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危改户对象全部确定,并做好了专项资金专用的监督和危改户资金筹措等关键工作。今年10月底,就可以完成全部任务。
隆安县把实施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当作功德无量、深受欢迎的“民心工程”,争取使其产生“改造一户,影响一片”的社会效应,成为各级残联探索残疾人工作社会化的有效载体。
通讯员/麻新桃 李立辉
得益于南宁市政府“扶残安居工程”的实施,今天,隆安县的许多残疾人都在兴高采烈地建新房——政府补助加上个人自筹、社会扶助以及亲朋好友的互帮,让他们得以告别破败不堪的老屋,喜迁新居。今年,隆安县要完成121户贫困残疾人的危房改造工作。
曾经:一间房子建10年
乔建镇龙弟村的聋哑人覃万森,今年28岁。覃万森的家是老式的壮族杆栏,庇护了覃家三代人,很多地方已经腐朽不堪,摇摇欲坠,今年4月17日的那场大风还把屋檐的一角掀了下来。在他家另一块宅基地上,几堆泥砖已经长出了青苔。覃万森的父亲说,10年前就计划要建这房子了,砖是他们自己烧出来的,地基也打好了……
“为什么停工了这么久?”
“万森的弟弟正在读大学,这么多年,我们种几亩地供他念书,十分吃力。万森又残疾,做不了重活……”
最近,覃万森家的危房改造补助金批了下来,有了这5000元补助,父子俩又借了2万元。现在,房子已经动工,半个月就可以完工。
隆安县残联副理事长黄处存表示,虽然隆安县财政十分困难,但县委、县政府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十分重视,把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把危改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优先划拨危改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为了使危改工作做到早行动、早动工,残联又及时把第一批启动资金下拨到各乡镇,同时加强检查督促,根据各乡镇的工作进度陆续下拨资金。
有了资金保障,今年隆安121户残疾人危改房已完工21间,正在动工84间。
现在:一家建房众人帮
仅仅依靠政府补助的5000元危改资金,是不够建一所房子的,残疾人建房还面临不少困难。这时候,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帮助不少残疾人圆了新房梦。
龙弟村的杨桂兰坐在自己的新房前,说起建房来直抹眼泪。杨桂兰手脚残疾,失去了劳动能力。她说:“要不是政府补助金,我根本没有建新房的念头;没有乡亲邻里的帮忙,我的房子也建不起来。”
杨桂兰的房子是今年3月建成的,总共耗资2.5万元,除开政府补助金,她全部靠借。看到她得到补助金,村民也乐意帮助她。杨桂兰拿出账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借钱的姓名和金额,每人50元到2000元不等,同时还登记有拖欠别人的拉沙、拉砖费用等。
由于残疾人的特殊情况,残联、乡镇各部门齐心协力,紧密配合,团结群众帮助贫困残疾人建房子。残联助理和村干经常为残疾户东奔西跑,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的危改户暂时缺钱缺材料,影响了工作进度,乡镇残联和村干部就组织发动他们的亲戚邻里义务帮工帮料,并出面协调先向老板赊钢筋、水泥材料等。
看到政府部门、乡干部都如此热心,村民都慷慨解囊,出钱又出力。邻居农启年家里也不宽裕,他借了200元给杨桂兰。农启年告诉记者,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不管她什么时候能还,都会借。此外,在她建房过程中,乡亲们都来帮忙砌砖、拌砂浆。这些,让杨桂兰感激涕零。
杨桂兰说本来她已经绝望,不再奢求,想不到这辈子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许多群众说,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没有热心的残联和基层干部,这些贫困残(转下页) (接上页)疾人是一辈子都住不上新房子的。
效果:改造一户影响一片
黄处存表示,资金到位,发动群众都来帮忙,工作不难做。“扶残安居工程”开展以来,他深有体会:基层组织积极配合事好办。
黄处存认为,基层组织是危改工作的前沿指挥所,他们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整盘工作计划的运作,有他们的支持事就好办多了。两年多来,为了充分发动社会参与,隆安县广泛宣传发动,除了召开会议传达贯彻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精神外,还通过广播、电视、墙报、标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都了解政府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扶残安居工程”项目的有关精神和有关规定,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帮助残疾人的氛围。
为了选准危改对象户,使真正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户得到扶持,隆安县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他们组织各乡镇对全县农村贫困残疾人的住房状况进行再次调查和筛选,摸清底子、摸清对象、摸清是否有能力建房,确保人员到位、确保宅地落实、确保资金到位,并将经筛选确定的危改对象由所在的村委会向全社会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今年是“扶残安居”工程实施的第三年,为确保能按时按量保质完成121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任务,隆安在总结去年危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今年初做好了各项调查筛选工作,落实危改对象,同时认真做好改造前旧房拍照等工作,及时制定了2007年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实施方案。
现在,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危改户对象全部确定,并做好了专项资金专用的监督和危改户资金筹措等关键工作。今年10月底,就可以完成全部任务。
隆安县把实施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当作功德无量、深受欢迎的“民心工程”,争取使其产生“改造一户,影响一片”的社会效应,成为各级残联探索残疾人工作社会化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