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留守母校,执鞭教坛30年;他诲人不倦,勤勤恳恳固守在教学最前线;他躬耕不辍,著述丰盈,论文、著作、教材繁多且影响深远;他教研双精,于层层评选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他,就是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王昆扬。
“恩师的精神永远激励我”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数学’。”王昆扬教授这样评价自己。1966年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他在解放军接受再教育两年,在朱庄水库工作了8年。1978年,当得知国家恢复招收研究生的消息后,已经35岁的王昆扬怀着对数学的热爱,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的他激动万分,怀揣着对数学的追求踏上了进京的列车。在研究生面试的考场上,王昆扬遇到了引路人—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著名函数论专家孙永生先生。
1978年~1981年、1982年~1985年,王昆扬在数学系先后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均师从孙永生教授。谈起恩师,王昆扬万分感慨,言辞中充满了感激和崇敬:“先生为人正直、真诚,兢兢业业地教学生。他对学生真挚的爱、殷切的期望,始终如一地表现在他的言传身教中。”
“师从孙永生先生攻读研究生改变了我的一生。做学问、做人,他对我的影响至关重要。他没有大话,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格言警句,但他的敬业精神、至死不渝的事业心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患了癌症,还坚持参加学生讨论班和中俄研讨班,给我们做翻译,讲学科的发展动态。”王昆扬说,先生两年前辞世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自己。“孙先生讲课从来不拿讲稿,这就需要对教材掌握得非常熟练,还可以观察学生听课的状态,了解学生有什么困惑。我也这样要求自己,但我发现,上课不拿讲稿,备课的时间要比拿讲稿的时间多3倍以上。这就需要认认真真的敬业精神和充满爱心的奉献精神。”王昆扬说,他现在还总能梦见孙先生讲课时的状态,对老师的深厚感情至今也没有断,他会经常去看望师母。
“打好基础,培养逻辑推理的
能力很重要”
“王昆扬教授是一位非常敬业的老师。”几乎所有上过王昆扬课的学生都这样评价他。
从1978年考入师大担任助教,到1981年毕业后正式留校任教,王昆扬已经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了30余年。30多年来,他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兢兢业业地讲授本科生基础课程,同时还承担着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和大量科研工作。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始终秉持教好课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下苦功夫,积极探索,在继承前人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的同时不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了富有特色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本科生可塑性很强,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数学专业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教好本科生,王昆扬下了很大功夫。在讲授数学定理的时候,他一定会在黑板上将公式一步步推导并耐心讲解。近些年,他也偶尔在课堂上使用PPT等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大信息量,使学生在短时间里获取大量的资料和信息。但是,他坚持认为这只能作为辅助,“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打好基础,培养逻辑推理的能力很重要,一定不能松懈。”2007级本科生卢超说:“王老师教课从不偷工减料。他对学生总是那么耐心,谆谆教诲。大学学习一年半的时间,我收获很大,真的非常感谢王老师。”
1999年考入数学专业本科,现在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黄宏伟回忆当年上课的情景说:“王老师在教学上有自己的特点,很有想法。他上课的内容比较偏难偏深。‘数学分析’是数学系所有分析类课程的基础,这门课需要开3个学期。王老师当时教授的内容和许多市面上的教科书都不一样。他采用自己编写的教材,一开始就讲授多元空间,把许多一元的知识当作多元的特例。特别是积分这一内容,王老师和很多传统的讲法都不一样,他直接引入测度论,讲授勒贝格积分,而把传统上数学分析中所讲的黎曼积分当成是前者的特例。尽管我们当时学的时候感到很辛苦,但坚持下来后,好处也就体现出来了。由于起点高了,大三在学习‘实变函数论’和‘泛函分析’这两门较难的专业课时就变得轻松了许多,因为这两门课程中的不少知识在大一时王老师都已经教给我们了。”
数学抽象性很强,课程相对枯燥。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王昆扬经常在课堂上增加互动环节,请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讲解,一方面给大家压力,上讲台的学生一定要对所讲内容吃透弄通;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心,帮助学生培养浓厚的专业学习兴趣。王昆扬有时还会在课上加一些小插曲,给学生讲述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在数学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困难,鼓励学生珍惜学习机会,努力上进。
“因材施教,分流培养”
王昆扬认为,学生学术基础不同,将来的去向不同,培养学生不可以同一个水平、同一个要求,一定要分层次。他一直坚持“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学理念并积极实施。每次研究生入学前王昆扬教授都要对学生情况进行调查,他发现学生中真正把本科前导性课程都学完的并不多,有的人缺好几门基础课。所以他强调,“因材施教,对学生一定要区别对待,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培养方式就必须不同”。
王昆扬主动在规定课时外,为学有余力的本科生、研究生分别开办讨论班,学生自愿参加;还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开辅导班。2006级博士生黄宏伟从本科到博士一直坚持参加王昆扬教授的讨论班,他说:“我们上本科时一个班近40人,王老师组织愿意多学的学生在课下开讨论班。他给我们每个人都分配了一个题目,在他的指导下,我们每个人都学着自己找资料、读资料,在讨论班上谈题目,然后再讨论。就这样,大家接触了更多的专题,开阔了眼界,很多专题在正常的本科教学中是不会涉及到的。到后来我上了研究生,有时听到王老师在谈‘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心里对王老师当时的讲法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另一位博士生说:“在讨论班上,我们报告所读的书和正在做的科研项目,收获特别大。作报告一方面要求我们读懂所感兴趣的东西,另一方面王老师会和我们互动。他的点拨可以帮助学生站得更高,透过字面公式,了解更深层次的数学思想。”
王昆扬教授多次参加国家教学项目改革,如教育部“数学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创建名牌课程项目、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等。他编译的教科书《实分析》、《简明数学分析》、《数学分析专题研究》、《数学分析讲义》、《数学分析》、《正交级数》等深受学生及教师的喜爱。他先后发表教学改革论文8篇,编写教科书3部;他曾主持并完成教育部师范司教改重点项目JS032A(1998-2000),两度主持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主持“数学分析”精品课程;以他为带头人的“分析类课程教学团队”入选2009年度国家级教学团队。
“培养学生踏踏实实做创新性
研究”
王昆扬教授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学生。他说,教育是一项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既然是公益事业,我们办教育培养的是人,不是工厂里的产品。你要影响他,不单是学识,还要影响他的人格和品格,将来到社会上才有用。”“我教书就是希望学生人格正派、学问丰富,将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能够踏踏实实、认认真真。”
对校园中一些不好的学风现象,如部分学生学习不勤奋,考试作弊,王昆扬很是不满。但对成绩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他从不会轻视而是经常鼓励他们。他经常和学生说:“做不到的事别非得去做,那样没效率,只能毁伤自己;但你能做到的事就不要放弃,要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王昆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对学生要求都非常严格,反对急功近利,这是出于一名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在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王昆扬经常告诫学生:“沿着前人的道路,跟着别人去做一些文章,只能算是个练习。如果走不到别人前面那就不叫创造、不叫创新。”他希望学生能够踏踏实实,真正进行创新性的研究,而不是只求论文数量,过于急功近利。
2007级博士生王晟说:“王老师上课准备得非常充分,也要求我们上课尽量脱稿。他从事业上、学业上都非常关注学生的发展。他会估计你的程度,也要求我们正确估价自己。只要你努力了,他不会苛责。但如果他认为学生浮躁,做学问不踏实,他就会点出来。”“他完全不计较工作量。我正在做论文,他觉得我的进度比较慢,就把我的讨论班从原来的一周一次加到一周两次。”“他要求我们做论文一定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找文章拼凑,结论必须是新的。”
严师出高徒,王昆扬教授如今已经桃李满天下。30多年来,他教过的本科生超过千人;协助培养硕士1人、博士两人;独立培养硕士13人、博士两人,指导博士后1人。他的很多学生在各自的学习和工作领域上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在所有的学生中,王昆扬经常提起一个名字,他经常用这个学生的事迹来激励在校学生,那就是2002届博士生、现任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数学系副教授的戴峰。在他身上,王昆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他指导的戴峰的博士论文《单位球面Sd-1上实光华函数的逼近》于200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毕业后,戴峰在王昆扬的推荐下赴澳大利亚继续求学,获得第二个博士学位。目前,戴峰又被北京师范大学聘为客座研究员,为母校数学学科的发展作贡献。“我希望学生比我强。”王昆扬教授总是这样说。
“王老师总把我们当朋友看”
在学业上,王昆扬是要求严格、学风严谨的教师,在生活上,学生们无不感受到他的关爱与帮助。本科生高牛山学习有潜力,王昆扬就让他参加研究生的讨论班。高牛山家庭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好,但他学习刻苦努力,宿舍人多,不方便学习,就在外面租房子住。王昆扬知道后慷慨解囊,资助了他部分租金。王昆扬还将自己编写的教科书免费送给80名学生作教材。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学生每谈及此,言辞中都对王昆扬充满敬佩之情。
“王老师是很重感情的,他总是把我们当朋友一样看待。”学生们说,王昆扬经常请学生到家里做客,他的夫人也是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教授,研究代数学。学生和两位教授相聚一起,气氛总是非常融洽。面对学生,王昆扬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兼挚友。他说和学生在一起,自己的灵魂也能够得到净化,跟学生相处的时候自己的心态也会变得年轻,工作起来就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他说:“这是做教师的一个好处。”
特殊的时代赋予了王昆扬特殊的经历,岁月的沧桑没有使他失去乐观的本色。他依然保持着那份坦然与平和,更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实现着人生的价值。作为教师,王昆扬最大的愿望就是培养出比自己更强的学生。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我不但能够教给他们一些东西,他们在有些方面还能受到我的影响。我相信我给学生的影响还是正面的多。看到学生比我强,我就高兴。”
30余载兢兢业业地培育桃李,王昆扬获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作为一名教师,我就要忠于职守。我喜欢教书,就要尽量做好。奖励对我来说更是一种压力,我把它看成对自己的一种鞭策或者督促,今后要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常 晶]
“恩师的精神永远激励我”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数学’。”王昆扬教授这样评价自己。1966年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他在解放军接受再教育两年,在朱庄水库工作了8年。1978年,当得知国家恢复招收研究生的消息后,已经35岁的王昆扬怀着对数学的热爱,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的他激动万分,怀揣着对数学的追求踏上了进京的列车。在研究生面试的考场上,王昆扬遇到了引路人—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著名函数论专家孙永生先生。
1978年~1981年、1982年~1985年,王昆扬在数学系先后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均师从孙永生教授。谈起恩师,王昆扬万分感慨,言辞中充满了感激和崇敬:“先生为人正直、真诚,兢兢业业地教学生。他对学生真挚的爱、殷切的期望,始终如一地表现在他的言传身教中。”
“师从孙永生先生攻读研究生改变了我的一生。做学问、做人,他对我的影响至关重要。他没有大话,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格言警句,但他的敬业精神、至死不渝的事业心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患了癌症,还坚持参加学生讨论班和中俄研讨班,给我们做翻译,讲学科的发展动态。”王昆扬说,先生两年前辞世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自己。“孙先生讲课从来不拿讲稿,这就需要对教材掌握得非常熟练,还可以观察学生听课的状态,了解学生有什么困惑。我也这样要求自己,但我发现,上课不拿讲稿,备课的时间要比拿讲稿的时间多3倍以上。这就需要认认真真的敬业精神和充满爱心的奉献精神。”王昆扬说,他现在还总能梦见孙先生讲课时的状态,对老师的深厚感情至今也没有断,他会经常去看望师母。
“打好基础,培养逻辑推理的
能力很重要”
“王昆扬教授是一位非常敬业的老师。”几乎所有上过王昆扬课的学生都这样评价他。
从1978年考入师大担任助教,到1981年毕业后正式留校任教,王昆扬已经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了30余年。30多年来,他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兢兢业业地讲授本科生基础课程,同时还承担着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和大量科研工作。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始终秉持教好课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下苦功夫,积极探索,在继承前人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的同时不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了富有特色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本科生可塑性很强,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数学专业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教好本科生,王昆扬下了很大功夫。在讲授数学定理的时候,他一定会在黑板上将公式一步步推导并耐心讲解。近些年,他也偶尔在课堂上使用PPT等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大信息量,使学生在短时间里获取大量的资料和信息。但是,他坚持认为这只能作为辅助,“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打好基础,培养逻辑推理的能力很重要,一定不能松懈。”2007级本科生卢超说:“王老师教课从不偷工减料。他对学生总是那么耐心,谆谆教诲。大学学习一年半的时间,我收获很大,真的非常感谢王老师。”
1999年考入数学专业本科,现在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黄宏伟回忆当年上课的情景说:“王老师在教学上有自己的特点,很有想法。他上课的内容比较偏难偏深。‘数学分析’是数学系所有分析类课程的基础,这门课需要开3个学期。王老师当时教授的内容和许多市面上的教科书都不一样。他采用自己编写的教材,一开始就讲授多元空间,把许多一元的知识当作多元的特例。特别是积分这一内容,王老师和很多传统的讲法都不一样,他直接引入测度论,讲授勒贝格积分,而把传统上数学分析中所讲的黎曼积分当成是前者的特例。尽管我们当时学的时候感到很辛苦,但坚持下来后,好处也就体现出来了。由于起点高了,大三在学习‘实变函数论’和‘泛函分析’这两门较难的专业课时就变得轻松了许多,因为这两门课程中的不少知识在大一时王老师都已经教给我们了。”
数学抽象性很强,课程相对枯燥。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王昆扬经常在课堂上增加互动环节,请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讲解,一方面给大家压力,上讲台的学生一定要对所讲内容吃透弄通;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心,帮助学生培养浓厚的专业学习兴趣。王昆扬有时还会在课上加一些小插曲,给学生讲述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在数学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困难,鼓励学生珍惜学习机会,努力上进。
“因材施教,分流培养”
王昆扬认为,学生学术基础不同,将来的去向不同,培养学生不可以同一个水平、同一个要求,一定要分层次。他一直坚持“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学理念并积极实施。每次研究生入学前王昆扬教授都要对学生情况进行调查,他发现学生中真正把本科前导性课程都学完的并不多,有的人缺好几门基础课。所以他强调,“因材施教,对学生一定要区别对待,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培养方式就必须不同”。
王昆扬主动在规定课时外,为学有余力的本科生、研究生分别开办讨论班,学生自愿参加;还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开辅导班。2006级博士生黄宏伟从本科到博士一直坚持参加王昆扬教授的讨论班,他说:“我们上本科时一个班近40人,王老师组织愿意多学的学生在课下开讨论班。他给我们每个人都分配了一个题目,在他的指导下,我们每个人都学着自己找资料、读资料,在讨论班上谈题目,然后再讨论。就这样,大家接触了更多的专题,开阔了眼界,很多专题在正常的本科教学中是不会涉及到的。到后来我上了研究生,有时听到王老师在谈‘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心里对王老师当时的讲法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另一位博士生说:“在讨论班上,我们报告所读的书和正在做的科研项目,收获特别大。作报告一方面要求我们读懂所感兴趣的东西,另一方面王老师会和我们互动。他的点拨可以帮助学生站得更高,透过字面公式,了解更深层次的数学思想。”
王昆扬教授多次参加国家教学项目改革,如教育部“数学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创建名牌课程项目、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等。他编译的教科书《实分析》、《简明数学分析》、《数学分析专题研究》、《数学分析讲义》、《数学分析》、《正交级数》等深受学生及教师的喜爱。他先后发表教学改革论文8篇,编写教科书3部;他曾主持并完成教育部师范司教改重点项目JS032A(1998-2000),两度主持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主持“数学分析”精品课程;以他为带头人的“分析类课程教学团队”入选2009年度国家级教学团队。
“培养学生踏踏实实做创新性
研究”
王昆扬教授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学生。他说,教育是一项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既然是公益事业,我们办教育培养的是人,不是工厂里的产品。你要影响他,不单是学识,还要影响他的人格和品格,将来到社会上才有用。”“我教书就是希望学生人格正派、学问丰富,将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能够踏踏实实、认认真真。”
对校园中一些不好的学风现象,如部分学生学习不勤奋,考试作弊,王昆扬很是不满。但对成绩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他从不会轻视而是经常鼓励他们。他经常和学生说:“做不到的事别非得去做,那样没效率,只能毁伤自己;但你能做到的事就不要放弃,要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王昆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对学生要求都非常严格,反对急功近利,这是出于一名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在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王昆扬经常告诫学生:“沿着前人的道路,跟着别人去做一些文章,只能算是个练习。如果走不到别人前面那就不叫创造、不叫创新。”他希望学生能够踏踏实实,真正进行创新性的研究,而不是只求论文数量,过于急功近利。
2007级博士生王晟说:“王老师上课准备得非常充分,也要求我们上课尽量脱稿。他从事业上、学业上都非常关注学生的发展。他会估计你的程度,也要求我们正确估价自己。只要你努力了,他不会苛责。但如果他认为学生浮躁,做学问不踏实,他就会点出来。”“他完全不计较工作量。我正在做论文,他觉得我的进度比较慢,就把我的讨论班从原来的一周一次加到一周两次。”“他要求我们做论文一定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找文章拼凑,结论必须是新的。”
严师出高徒,王昆扬教授如今已经桃李满天下。30多年来,他教过的本科生超过千人;协助培养硕士1人、博士两人;独立培养硕士13人、博士两人,指导博士后1人。他的很多学生在各自的学习和工作领域上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在所有的学生中,王昆扬经常提起一个名字,他经常用这个学生的事迹来激励在校学生,那就是2002届博士生、现任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数学系副教授的戴峰。在他身上,王昆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他指导的戴峰的博士论文《单位球面Sd-1上实光华函数的逼近》于200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毕业后,戴峰在王昆扬的推荐下赴澳大利亚继续求学,获得第二个博士学位。目前,戴峰又被北京师范大学聘为客座研究员,为母校数学学科的发展作贡献。“我希望学生比我强。”王昆扬教授总是这样说。
“王老师总把我们当朋友看”
在学业上,王昆扬是要求严格、学风严谨的教师,在生活上,学生们无不感受到他的关爱与帮助。本科生高牛山学习有潜力,王昆扬就让他参加研究生的讨论班。高牛山家庭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好,但他学习刻苦努力,宿舍人多,不方便学习,就在外面租房子住。王昆扬知道后慷慨解囊,资助了他部分租金。王昆扬还将自己编写的教科书免费送给80名学生作教材。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学生每谈及此,言辞中都对王昆扬充满敬佩之情。
“王老师是很重感情的,他总是把我们当朋友一样看待。”学生们说,王昆扬经常请学生到家里做客,他的夫人也是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教授,研究代数学。学生和两位教授相聚一起,气氛总是非常融洽。面对学生,王昆扬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兼挚友。他说和学生在一起,自己的灵魂也能够得到净化,跟学生相处的时候自己的心态也会变得年轻,工作起来就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他说:“这是做教师的一个好处。”
特殊的时代赋予了王昆扬特殊的经历,岁月的沧桑没有使他失去乐观的本色。他依然保持着那份坦然与平和,更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实现着人生的价值。作为教师,王昆扬最大的愿望就是培养出比自己更强的学生。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我不但能够教给他们一些东西,他们在有些方面还能受到我的影响。我相信我给学生的影响还是正面的多。看到学生比我强,我就高兴。”
30余载兢兢业业地培育桃李,王昆扬获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作为一名教师,我就要忠于职守。我喜欢教书,就要尽量做好。奖励对我来说更是一种压力,我把它看成对自己的一种鞭策或者督促,今后要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常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