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治家教子绝大智慧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ziwei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明中,家训作为圣贤教子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治家教子中,不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传承与丰富中华传统文化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无一不贯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主线与精髓。其核心理念与价值取向达到了和谐的完美统一,因而可以成为我们当代家庭教育的切入点和主旋律。
  传统家训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子孙后代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治家教子,如何做一个贤妻良母,如何做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如何做一个事业有成的正人君子?
  如何做一个事业成功的正人君子呢?首先必须进行严格自身修养。修身的道德标准就是仁、义、礼、智、信。只有达到了这个标准,那么在为人处世的行为习惯上,就能做到温、良、恭、俭、让。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时,就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何愁安身立命之难呢?进德修业的完美,才能真正达到和体现报国为民、达人达己、成人成物的人生价值取向。
  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取向还可以用“内圣外王”来进行概括。何为“内圣外王”之道呢?现在的说法是“内方外圆”。所谓内圣,就是内在素质、自身修养“诚意、正心、修身”,这是做人之本;所谓外王,就是外在言行、处世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人生的价值取向。
  优秀的传统家训,浓缩了古人的人生智慧,特别是体现了治家教子的绝大智慧。无论社会如何变化,但人生哲学、治家教子的绝大智慧是不会改变的。
  目前很多家庭悲剧的产生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实乃是家庭教育的败笔。东坡先生曾经诗云:“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并非危言耸听。针对目前状况,先要消灭已经飞进来的蚊蝇,并安上名牌纱窗,以绝后患。而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杀虫剂和最好的纱窗,莫过于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蒙以养正,圣功也”。
  
  一、周公远见,当代家长应思之
  
  《尚书》中,记载了周公为训诫侄子成王而发表的一篇诰辞,《无逸》诰辞。
  文中为告诫成王,特意列举百姓之子的例子:“看看那些百姓们吧,做父母的辛勤耕种与收割,但他们的儿子却不知道父母的辛苦与艰难,于是就贪图安逸享乐,久而久之,他们就不再遵守法度,甚至会轻慢无礼的呵斥父母。”
  周公确有远见,他老人家在三千多年前所批评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不是愈演愈烈吗!
  呵斥父母、埋怨父母,因而不敬不孝,甚至成了“啃老族”,造成了无数的家庭悲剧和惨剧。不遵守法度,青少年犯罪呈现高智商、低龄化,而且特别凶残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但很多家长不是查找自身原因,而是归咎于学校与社会。这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品德教育对家对国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以人育人的理念高于以德育人的说教!
  
  二、班昭的《女诫》仍有现实意义
  
  班昭的一生身教是儿女的光辉榜样,言教语重心长,在《女诫》一文中,从做人、做事,处理夫妻关系、处理婆媳关系以及叔嫂关系和姑嫂关系几个方面,对女儿们进行良好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堪称母教范本。
  特别是关于妇女四德的论述,极为精彩与深刻。“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关于妇功,随着社会发展,应当重新定义。但我觉得班昭所提倡的妇德、妇言与妇容还是应当予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中,“半边天”如果是淑女、是贤妻良母,远比“铁姑娘”、“野蛮女友”及悍妻后母形象高尚得多的多,对民族、对社会、对家庭、特别是对后代子孙的健康成长与教育是一种莫大的福音!如何做到事业有成,又是贤妻良母?这确实是广大妇女同胞的一大难题。班昭一生的身体力行足为楷模。
  
  三、诸葛亮教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为了教育儿子,诸葛亮特意写下了这篇《诫子书》。
  《诫子书》的主文仅为86个字,但字字珠玑,言简意赅。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做人治学的深刻道理。
  第一、告诫儿子应具备的行为规范-保持沉静以加强自身修养,保持俭朴,以培养自己美好的情操。因为不摒弃一切私心杂念,就无法确定自己的志向,不保持内心宁静,也就不可以达到深远的境界。
  第二、阐明了学、才、志的三者辩证关系。为学必须要有宁静的心境,而才干必须从学习中来,不学习就无法增才干。不立下志向就不可能学有所成。因而如果行为放纵、散漫,就不能激励自己追求精深的道理;如果急躁、焦灼,就不能约束自己去修养性情。
  只有淡泊名利、色权,才能树立远大志向;耐得寂寞,心灵宁静,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志向。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急功近利,所以很多年轻人急躁、焦灼,静不下心来修身养性。快餐式的网页浏览,速成式的高等学历,跳槽式的心无定向,似乎形成了一种风尚,但长此以往于国于己均无好处。
  
  四、王昶教子:止滂莫如自修身,为人处世当九思。
  
  王昶为了教育后代,特意作了一篇书来告诫他们。在《书诫》中,他的第一个观点是为子之道,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改正自身的缺点错误;第二是不要进而不知退,欲而不知足,凡事要适可而止,知足常乐。足见他的《易》学根底。第三对于别人的批评或诽谤“止谤莫如自修”,强调自身,坦然处之。最后提出了为人处世“九思”观点,“施舍务周急、出入存故老,议论贵无贬、进仕尚忠节、取人务道实、处世戒骄淫、贫贱莫无戚、进退念合宜”。当代教子,如效此法,何以出现那么多的家庭悲剧呢!
  
  五、“多为少善,不如执一”;有所不为,有所必为。
  
  《颜氏家训》全书共五卷二十篇,本文仅就第五卷第十二篇做一下简略分析。
  标题为省(xǐng)事第十二。何为省事呢?就是做事之前需要加以思考,当作则做,当止则止;善事为之,恶事避之。这其实源自《易经》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之一。
  文章以“多为少善,不如执一。”为中心论点,干得多而干得好的少,就不如干好一件事。在论证过程中列举了两个例子以来证明这个观点。一是鼫鼠五技,均无用处;二是两个同时代的聪明之人样样精通,样样稀松,没有一技之长使之扬名立世,没有一样本领获得成功。因而论证了“多为少善,不如执一”的理念。
  “多为少善,不如执一”,应该引起我们广大家长深思与反思。现在社会上的各种培训班、特长班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并步调一致地忽悠着广大家长,“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形成了一种所谓的时尚。于是乎,很多家长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与精力,趋之若鹜。其大多的心理状态为:赢不赢的搁其外,起码别输就不赖。孩子疲于奔命,家长花钱心安。在目前形势之下,家长的心情与作法完全可以理解,但问题是我们有没有提出几个质疑呢?其一,我们为孩子所报之班,符合孩子的兴趣与潜能吗?其二,孩子所学真的能够学以致用吗?其三,孩子在双休日根本没休息,而是连续赶场于几个培训班之间,其体能和精力能适应吗?目前的这种所谓时尚教育真的符合科学发展观吗?诸多困惑,何以返璞归真?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确为当代教子的本源!
  
  六、生活感悟知行践,朱子格言定规范。
  
  《朱子治家格言》全文三十一句,共计516个字。均为格言形式入文。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平常做人一定要品质淳朴简约,教育子孙一定要用好的方法。有些当代家庭所以教育失败,身教没有树立榜样,言传更无义方。特别是双重标准的教育,更是毁了无数个天真烂漫的孩子!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传言与争执,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如何化解矛盾呢?“当忍耐三思,须平心再想”乃为上策。
  上学读书为什么?进仕为官何为道?三百多年前的朱柏庐提出了自己鲜明的观点:“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居家诫争讼,讼则终凶。”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尤为重要。
  争讼包括两个意思,一是家里争吵不休则影响家庭和睦;二是诉讼不止,必遭凶险。俗话说得好:“剔牙稀,掏耳聋,谁打官司谁受穷。”当今很多案例,均已证明了这一点。
  在实际生活当中,由于各种矛盾的交织,表面看来,争讼是难以避免的。但朱柏庐为什么提出了似乎非常绝对的“居家戒争讼”观点呢?似乎有悖于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力。通读全文,我们便可了然。首先,如果我们通过进德修业,真正做到了厚德载物,那么矛盾因何而起呢?其次,如果为人处事做到未雨绸缪,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活动,因何而引火烧身呢?其三,如果凡事皆有余地,那么无论家庭矛盾还是社会矛盾,均可协调,均可化解,又何来争讼呢?矛盾是无处不在的,但如何协调?如何化解?如何统一,就是高明的做人之道与治家之道了。“居家戒争讼”并非绝对化,而是以“君子以作事始谋”的文化传统作为根本前提的。
  
  七、事有难和易,读书亦如此;为之则不难,不为永无易。
  
  清代彭端淑,针对子侄学习不用功的情况,特地写了《为学一首示子侄》一文。文章短小精悍,只针对为学这个问题进行阐述,用具体的形象,生动的故事,论证了难与易、聪明与昏庸在一定条件可以互相转化的深刻哲理。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是故聪与敏,可持而不可持也;自持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为与不为,确是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所在!
  
  八、“金科玉律”只八条,纪昀教子立意高。
  
  纪氏教子提出了 “四戒”与“四宜”的八条原则。
  四戒为:一戒贪睡晚起床,二戒懒惰不用功,三戒奢华图享受,四戒骄傲目无人。四宜则为:一宜勤苦读书,二宜尊敬老师,三宜爱护众人,四宜谨慎饮食。仅仅八条的行为规范,既包括了品德方面的修养,也包括了学业方面的智促,还包括了生活作风乃至身体健康方面的教育。全面而具体,无怪乎他科之为“金科玉律”。
  
  九、“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曾国藩为了治家教子,耗费了大量的心血。曾国藩在治家教子的实践中提出了两个观点。其一,他深刻的认为,家庭是人生的根据地,进可以治国,退可以安身,一生成就与幸福之所系,必须下大功夫经营。这个观点既源于《易经》,又高于《易经》。其二,“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把治家教子提升为“绝大学问”,确实是悟到了这个问题的关键。如果我们绝大多数的国人认同这个观点,接受这个观点,实践这个观点,特别是将正确教育子女提升到最高位置和根本位置,那么我们家庭的和睦,孩子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和谐等三大指数均会有大幅提高。
  在《曾国藩成就一生的49个方圆》一书中,刘跃儒先生对曾国藩的治家教子之道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高度概括。1.耕读传家,不必为官为将;2.以孝治家,自然尊卑有序;3.同胞之间,要平时和睦,患难相助;4.家族姻亲,可以作血肉长城;5.乡亲邻里,不可造成仇隙;6.不给儿孙留下大笔遗产;7.以身作则最重要。
  “以孝治家,自然尊卑有序。”这是一个被中国几千年历史反复证明的一个命题。但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出现了那么多的不孝之子和不肖之子呢?如果说第一个不孝之子只是对父母造成了严重伤害的话,那么第二个不肖之子,其危害性不但超出了家庭范畴,严重者已危及了社会的安定与稳定。所以重提以孝治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曾参对孝道的阐述发挥到了极致,因而被称作“宗圣”,曾国藩对孝道的实践发挥到了极致,因而齐家治国获得了成功。
  “不给儿孙留下大笔遗产”,绝大多数的中国家长对这个观点很难认同。所以需要广大的家庭教育工作者要下大力气来解决这个问题。
  “以身作则最重要”,很多家教失败与这个原因有直接关系,并且与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了一个怪圈。因而双重标准不但是很多家长津津乐道,而且是很多为师、为官的所谓法宝。害人害子,误家误国呀!双重标准两张皮,是当前家庭教育中致命的软肋,因而有人感叹道“5+2=0”,不无道理!
  
  十、幼承庭训走向成功
  
  荣毅仁幼承家训,并自策自勉,从小成绩优异,并吃苦磨炼自己,所以21岁大学毕业后就走上了中国的经济和政治舞台。77岁任国家副主席,89岁高寿善终。
  荣氏祖训:“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取平处坐,向宽处行。”言简意赅,立意深刻。集中佛、道、儒的文化精髓和智慧,规范了后代从立志到生活,从做人到处世的主要方面,因而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老话说:“小时享福,老来受苦;小时吃苦,老来享福”,与荣氏祖训为异曲同工之妙。
  
  十一、常氏家训别一格,家训家法巧结合。
  
  山西常家大院,专门立了一面墙壁,称之为面壁思过墙。墙上刻有十四条家训:“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家训开篇首先明确,规定了语言与行为的严格规范。因为语言的表达和行为举止,都能具体而深刻的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文化的修养素质。“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庄,衣冠必肃整,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六句话,则从六个方面更加细致具体地作出了规定。饮食必慎节,既强调了节制与勤俭的治家观念,又表达养生的观点。以下五条则突出了“礼”的内涵要求。怎样做到“字画必楷正”呢?首先从小读书必须认真稳重,而不能潦草马虎,写字作画才有正确的标准;其次学习文化必须是正统国学才是楷正的根本;第三以楷正的字画显现于外,说明内在素质很高,才能得到别人的真正尊重。作为晋商子弟必须以经商为主,而经商必须得和各色人等打交道。那么容貌端庄给人以信,衣冠肃整给人以敬,步履安详给人以稳,居处正静给人以正。如果以这样近乎完美的行为举止为人做事,成功的概率会很高。
  “做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做事必须做到周密计划,思考成熟,那么才能好的结果,而千万不能感情冲动,不计后果的鲁莽行事。“顾行”一词意味深长。
  常氏家训的最后四句为:“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从固德、重诺、从善、嫉恶四个方面予以强调和强化。常氏家训的最大特点是,既突出了传统的治家理念,又具体细致的规定了为人的行为规范,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达到了和谐统一,从而使教育的效果达到了极致。
  古代治家与家教,是有家法作为辅助手段或保障体系的。常氏家族的面壁思过墙作为一种家法形式,极富人性化和符合孩子的心理活动发展规律的。
  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经历与体验,当一个孩子极度冲动与激动之时,任何的语言说教都是苍白无力的,而且是没有任何成效的。如果进行呵斥、痛骂或责打,可能奏效一时,表面风平浪静,但极有可能造成永久的心灵伤害。但如果孩子有了过失,既不打也不骂,而是让其规规矩矩地站于或跪于刻有家训的思过墙前,情绪由烦躁而平静,由平静而沉静,由沉静而反省,由反省而感悟,由感悟而升华,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最高境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乃是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传统家训既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取向,更充分体现了古人治家教子的绝大智慧,确实应予以深入的研究和传承。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学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参考文献:
  1、赵忠心 《中国家庭教育五千年》
  2、1979年版《辞海》
  3、当代中国出版社《二十四史精华》
  4、中国物资出版社《名人教子方案》
  5、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颜氏家训选译》
  6、中国社会出版社《曾国藩成就一生的49个方圆》
  7、延边人民出版社《全本周易》
  8、宗教文化出版社《四书五经精华本》
  8、王东华《发现母亲》
  10、《中华儿女》2005年第12期《荣智健心中的父亲荣毅仁》
其他文献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在城市和企事业单位、学校发展过程中,离开了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很难有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和谐。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既要促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全面发展,也要促进人文素质提升,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人是环境的产物,其第一生态环境就是家庭,家和才能万事兴。如何通过创建和谐家园环境,促进人在第一生态环境中的健康成长,将直接影响到
期刊
当前,家校合作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对此己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就笔者视野所及,如何系统地借鉴国外在此方面的经验,似仍存在不足。这里,谨基于有关文献的介绍,试做初步的分析,或能有助于开展这一方面的工作。    一、国外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特点    国外对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重视是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化趋势分不开的,正如有学者所介绍,从20
期刊
1.引言    家庭作为个人与社会联结的桥梁,其功能的发挥对家庭成员特别是年幼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特殊儿童作为儿童的一部分,同时又有其特殊性,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身心问题,家庭功能的有效发挥对其社会化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功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其成员的身心健康。一般而言,家庭有八种功能,包括情感维持、自尊、精神支持、经济供给、日常生活照顾、社会化、休闲娱乐和教育功能。近年来,虽然国内有关特殊
期刊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的政策,产生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被视为掌上明珠,得到了父母及长辈们所有的爱,在这些爱中溺爱和小爱成为最主要和最多的爱,而更应给予的大爱却少之又少。“长期的娇惯、溺爱使孩子养成了‘惟我独尊’的性格。”与其说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是幸福的,倒不如说他们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没有得到最正常不过的大爱和最适当不过的家庭礼仪教育,所以无论是
期刊
许多商业观察家注意到了中国“独生子女一代”在领导商业时尚及推动新的购物模式方面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是家庭中的稀少资源,家长容忍了他们对权利的行使,并且在许多方面接受他们在广告信息、文化模式、娱乐信息方面的自觉与不自觉地施加影响与要求。  实际上后一代影响力可能远比这个广泛,由于他们在获得信息、技术、新见识的能力与兴趣上远大于上一代,因此他们具有广泛的以后代身份辅导与教育前代(后育)的能力
期刊
壹、前言    个体出生于家庭,也是一生中关系最密切、影响最深远的地方,并且个体的启蒙老师大多为父母,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甚巨。然由于社会形态的转变,工商业蓬勃发展,乡村都市化、都市全球化,直接改变了社会形态,间接也使得家庭结构与功能逐渐失衡。家庭功能不彰,衍生许多家庭问题,影响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也制造出许多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祥和安定甚巨。因此,重建家庭功能的亲职教育(parenti
期刊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翻译了30多部外国文学作品,可谓著作等身。除此之外,他还有一本广受国内外读者欢迎的《傅雷家书》,集中体现了他作为一位父亲对儿子在生活中、学习上、工作中的点滴教诲,每封家书都映照出他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传统的道德品质,表现的是中国人典型的教子方式和生活态度,堪称一部经典。本文即想从父爱教育这一角度谈谈他具有的三重境界,并力图挖掘其思想渊源和当代启示
期刊
一、为什么要“家校合作”    现代学校制度的运作模式使我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于学校与政府的之间的关系。政府的职责在于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完善教育制度,培养更优秀的师资等,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学校中存在的问题,而学校的职责只是被动地执行政府所做出的各项决策。  问题在于,只是依靠政府和学校间的这种合作就能解决不断出现的各种教育问题吗?最近出现的江西杀师案引起来一系列的社会震动,随之而来的
期刊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老舍是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老舍说:“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做的一切,我却是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
期刊
家庭教育是既沉重,又轻松的事。说它沉重,你看看书店里那一本本关于家教方面的书,报刊上一篇篇有关家教方面的文章,和身边一个个为了孩子教育而焦灼的父母,孩子教育学问之深奥,真是让人望而生畏。但家庭教育又是轻松的,常见有的家长不费吹灰之力,孩子一个个念了初中,进了高中,上了大学,出息了。为什么?主要是人家给孩子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比什么都重要,甚至有学者说过这样的话:“事实上,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