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慧VS.沈洋距离感,

来源 :名汇FAMOUS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k08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东方文化回归王小慧和沈洋都是天津人,在上海念大学,然后游学欧美。王小慧刚出了新书《无边界—王小慧艺术札记》,沈洋则完成了在国家大剧院的首次亮相:主演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两人各自从事西方当代艺术和歌剧,但在这次交谈中,他们更多聊到的是脚下这片土地正在发生的事情。无论是谈到城市建设、艺术发展,还是年轻人的成长,两位“国际自由人”似乎走得越远,越接近原点。
  王小慧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她去年个展《花非花》的一些装置和摄影作品。“花”是她多年前艺术创作的一个主题,花的细部拍摄得极美,沈洋非常喜欢她这组照片,联想起了黄自为白居易诗词谱曲的《花非花》。完全没有准备,他就借着月色唱起了这首简单却动人的歌。“花”中自有东方的禅意。完全没有想到,两位职业从事西方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聊起的都是东方。
  从北到南的文化冲击
  王小慧和沈洋尽管年纪相差二十岁,对话时却亲近而自然,就像他们相似的人生轨迹,在各自的高考之后,同成长于北方城市天津的两人都选择了南方城市上海的学校,王小慧说:“因为年轻,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下,可以吸收很多东西。”
  沈洋:一提起上海,就是十里洋场,这话咱们听的多了。上海好像就代表着西化、洋气,与西方接轨的代言人。可一提到天津,要么是麻花、要么是相声、要么是包子。我觉得事实不是这样的,咱们数数租界:上海有五个租界,而天津有九个租界。天津的文化甚至比上海的更加多元化。但很多天津人有一个共同点:中国背景一直很鲜明,不会被西方文化同化掉,无论你在其他国家经历了怎样的文化影响。
  王小慧:我是在天津生的,但我爸爸是山东人,妈妈是昆山人,我们家也不说天津话。我妈妈就说我是“国际自由人”,身上融合了天津人、山东人和上海人的性格,后来还染上了一些德国人的思维。我考大学时同时被清华、天津和同济录取。我父亲一直相信一句话:树挪死,人挪活。所以最后我选择了同济大学。因为年轻,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下,可以吸收很多东西,然后一点点去认识、理解,再驾驭它们。
  沈洋:你说的这是文化融合的优点。当初我可以在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之间选择,可是天津和北京的文化太过趋同了。过去人家有说:“京油子,卫嘴子。”我一个天津人,再跟北京念个几年书,开玩笑说,身上痞劲儿就太多了,所以我选择了上海。
  王小慧:刚到上海念书时,我记得当地人很排斥外地人。当时上海人对抗得最厉害的是北京人。我们班里上海人和北京人整天闹两个阵营,我从天津来的嘛,自然就属于北方阵营,经常跟着北京人一起攻击上海人。后来他们还笑话我说,你天天骂上海人,怎么最后还嫁给了一个上海人。其实,上海人蛮聪明的。在全中国都很贫困时,上海其实也贫困,但是上海人就是能穿得洋气。“洋气”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创意。所有最新的服装样式,都是从上海流行出去的,当时像《上海服装》这种杂志,我带回天津去,大家都抢着看,要学要模仿。比如说北方人要用六尺布做一件衣服,上海人就能只用五尺布。再比如说他们发明的“套裁”,搁现在来说都是创意。
  沈洋:而且我觉得,上海这个地方,虽然有些“丑话说前头”,有些事儿先跟你掰扯一下,但是很靠谱。我跟你说这事儿做了,那就是做了。八点见,那就是八点见。我们经常说上海人斤斤计较,其实换个角度来说,上海人这种一是一二是二的做法,是比较国际化的做法。
  寻找中国到欧美的平衡点
  不同年代但经历相似,两人感受到了不同文化在自己身上的冲击和融合,同时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中国文化中的美,他们都呼唤一种正在消逝的情怀,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少所需要的旧时情怀。王小慧说:“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
  王小慧:这一点在我后来去德国后感触就更深了,德国人的“死板”其实也得两面看。我是1986年出国的,那时候外国什么样儿,我们一点儿都不知道。我念书的时候,整个同济大学只有一本外国杂志。那时候连电视都不普及,可想而知出去以后文化差异对我们的冲击。
  举个例子,一天我去参加聚会,是慕尼黑一位女副市长的生日。她那时四十岁,男朋友是当时慕尼黑一家报社的总编辑。到后来聚会快结束了,剩下就几个亲近的朋友。总编辑坐在窗台上,女市长站他面前,两个人在那儿亲啊亲,亲了大概有半个小时。我完全不能想像一个政治家在公众场合竟然那么“不检点”。在我们念大学时,恋人在公共场合手拉手都是不可以的。
  沈洋:对于搞文艺创作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眼界、思想要开放,文化冲击会带来很多。我是2007年去的美国,在那之前我已经去过好几次欧洲,所以生活上很快就适应了。唯独一样,就是拿卡迪夫(英国BBC卡迪夫国际声乐大赛)大奖的那年我念大四,还是学生,可是到了美国,我面对的都是职业的音乐家,于是我也必须以职业歌剧演员的要求去面对自己。完全没有时间让我紧张,挑战特别大,状态一下就变了。我得告诉自己,上来就得唱,而且得唱好。
  王小慧:我们现在经常说要“换位思考”。有了换位,就有了距离感。我们从小在中国长大,对很多东西都习以为常了,也不珍惜。我小时候特喜欢各种西方的事物,但到了德国以后,回头再来看,突然觉得中国很多东西都那么好。
  沈洋:我也有同感。在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念书时,我反而每天都在看中国历史。打个比方,就像一个秤,一边儿重了就要在另一边儿加点儿砝码。我们一直在寻找文化自身的平衡点。
  “玩”藝术,不要僵尸跳舞
  沈洋的微博上签名是“专业音乐和摄影发烧友,经常客串唱歌”;做跨界艺术,王小慧说自己没有太认真学大多凭直觉。他们不要“僵尸在跳舞”,他们要活着的艺术。不太在乎技巧,不太在乎成败。
  沈洋:我喜欢研究摄影技术,但任何的技术都是手段,就艺术本身而言,手段只是相对的。艺术和其他行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不可知性。就是说,要说凡·高和伦勃朗究竟谁更伟大?找不到一个统一的客观的衡量标准。   王小慧:我很赞同。目的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可以用最高精尖的设备,我也可以用最原始的方式。我相信你们唱歌也是这样,如果大家听完你的演唱,交口称赞都只是说:“哎哟!这个人的技巧太好了!”只是这样的话,没人会觉得你是大艺术家的。真正的大师,可能人家完全不提技巧这件事,而只在意他最终呈现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沈洋:我从你的作品里能清楚地看到作品的灵魂,这就不是技术能达到的。在拍摄之前,你就很清楚自己最终要呈现什么,其实就不必在乎手段了。所以你不故弄玄虚,甚至刻意弱化技术的存在。现在很多摄影发烧友的作品,一看就是设备特别好,照片也确实好看,可是他要表达什么?我感受不到。
  王小慧:我二十年前对技术注重得多,那时候总买各种照相机。但到现在我都没有读完我先生俞霖当时要求我看完的那三本《纽约摄影学院教程》,没兴趣就是没兴趣。我很多都是凭直觉在做,从来不用闪光灯。我有一本书叫《从眼睛到眼睛》,就是很近的去拍你的眼睛。这种近距离的拍摄,一打光就做作了。我在农村拍小孩子,一旦有灯拉开阵势了,孩子们就紧张,眼神就不对了。我想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喜欢原生态的东西:技巧上不讲究,但表达出来的东西可以震撼人心。我在非洲看原住民跳舞非常受感染,他们的舞蹈中有无限的生命力。
  沈洋:你的心态我也有,就是随心所欲的状态。我的梦想是把唱歌这个事业变成业余的。我一直说,自己是偶尔客串唱歌。这东西应该就是玩儿。因为兴趣我才去学、我才去唱。当你从中不再能获得乐趣,脑子里顾及太多,事情变成繁枝琐节时,艺术家需要的冲动也就没有了。
  用口述历史了解传统
  最近,王小慧和沈洋身边都有长辈离世。王小慧说到父亲的时候声音哽咽,沈洋谈起师友难掩惋惜。斯人离去,也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王小慧:从旧时代走过来的人,他们身上有些东西,现在很难见到了。我爸爸刚走,他原名叫王延年,过去在我们那儿“王延年”这三个字就是好人的代名词。这就好像一个品牌、一个口碑。最难的是,他为人好,多少年如一日。别人对他一点点好,他都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要加倍偿还的。但是这个时代,特别缺乏一种道德心。
  沈洋:我觉得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某一个阶层在消失。包括你的父亲,还有我的老师杨立青先生这样的人。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这个人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如今的时代,我们轻易以为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能够超越过去的一切,因而丢掉了前辈身上的一些品德,从而出现了对历史、对过去不够尊重的问题。我这两年在美国或欧洲,总是想办法去见一些老先生,去看看他们,跟他们聊聊过去。不久前我在美国见到了杨雪兰的母亲、107岁的严幼韵老太太,她1905年出生在天津。当我坐在她面前,她一说起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时,你马上就会懂得如何尊重前辈和他们留下的遗产。我想尽量多听一些过去的故事,口述历史能让我们了解传统是怎么创造的,这本身就是传统的延续。
  王小慧:我们的社会单一地娱乐化,很多人不会思考、不懂创新,因为生活里很多东西来得太容易。前几天我和两个欧洲富二代聊天,发现了一个反差。我们聊天期间一个人在一边打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他告诉我们是他儿子第二天要办成人礼,想买一双鞋,要398欧元。他就跟儿子说:“你什么时候自己赚钱的时候再买,你现在花的是爸爸的钱,不是说爸爸买不起,而是爸爸不赞成。”
  王小慧: 工作像恋爱般享受
  {F=FAMOUS 王=王小慧}
  F:你的艺术创作能量从哪里来?
  王:我一直就是工作机器,其实就是因为喜欢。就像谈恋爱一样,怎样都不觉得累。我想大家都有谈恋爱的经历,像我们过去,两个人一起可以走很长的路,然后分开后各自回家,你可能还要一个人走很长的路,也不会觉得那么远那么累,反而会享受其中。咱们现在很爱说正能量,这种像打鸡血一样的状态,实际上人体内是会分泌正能量的荷尔蒙,比那些整天没事情做还抱怨命运不济的人要健康很多。
  F:太多社会活动会不会打扰艺术家的孤独感?
  王:我已经推掉了很多活动,有时候只能犧牲睡眠。比如我在苏州艺术馆的logo,就是有一天做梦梦到的,然后我赶紧拿起日记本画了草图,就是把“慧”字和“园”字结合成一个图形。人们总问我灵感哪儿来的,其实经常就是不经意的。我家里浴缸边上、床头到处都是纸条,想到点儿什么立马记下来。
  F:你不喜欢被介绍为摄影家?
  王:我一直说自己是跨界艺术家,我拍照、拍电影、做装置、做雕塑,还写书。包括这次苏州给我的明代老宅,我要把它改造成我个人的当代艺术馆,就是一次跨界艺术创作。五年前我在筹备“国际跨界艺术圆桌会议”的时候,我还得一遍遍解释“跨界”。但现在我有点儿担心跨界在中国讲烂了,怕很快会被大家抛弃。
  F:你怎么看中国当代艺术热?
  王:中国很多现象都是很奇怪的,不太健康也不太自然,就像打了催化剂一样。在欧洲,大家的心态就平和很多。艺术家们都不是想着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没有什么投机的心理。喜欢艺术就认认真真去做,这个最重要。
  F:有什么办法能够将当代艺术和中国老宅融合在一起?
  王:的确不那么容易。这座古宅其实并不适合做成当代艺术馆,但我的作品里有灯光装置、有摄影、有雕塑,完全是混搭。我想要保留古宅原有的风貌,完全不破坏它。比如我们在外墙做了玻璃立面,让人们能够看见它的原貌。而古宅北面现在那扇现代的不锈钢门,其实是复制了南面原来的明式正门。
  沈洋 :30岁前想指挥交响乐
  {F=FAMOUS 沈=沈洋}
  F:这两年国内建了很多剧院,你怎么看?
  沈:咱们先不问观众,也不问剧院,先问中国需要什么。人要吃饭,不看歌剧、不听交响乐都可以活下来。换言之,艺术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建剧院做演出的核心问题是,我们的身心是否需要高层次的精神满足?而前提是,让大家有这样的需求,当人们发现自己饿了、渴了,我们就需要剧院了。
  F:这种艺术普及应该怎么做呢?
  沈:我有个音乐发烧友朋友,最早是他父亲带他入门的。他父亲跟他说了一句话:“你要知道,你现在要听的,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东西。如果你不喜欢它,你将会错过很多,这将是个遗憾。”信息爆炸导致很多东西好像不珍贵了,但正是这样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安下心来。我们需要独立思考,而不是社会告诉你,你要什么。
  F:你也算是资深音乐发烧友了,你听老唱片时是在听什么呢?
  沈:老唱片其实就是历史的录音。那个时代比我们更接近作曲家的时代,甚至很多是作曲家本人录制或者指导录制的,还有他们学生录制的唱片。这些录音能体现当年这个作品的风格,我就是在听一种传统,或者说艺术的传承。
  F:歌剧艺术是舶来品,你也喜欢中国的戏曲吗?
  沈:我觉得重要的是让国人欣赏到美。就像国家大剧院现在自己制作歌剧,跟我们复兴京剧、昆曲意义是一样的。歌剧跟我们的传统戏剧一样,是综合的表演艺术。因此歌剧不是唯一,它只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咱们不应该错过任何美的东西。
  F:明年和上海爱乐合作当指挥的想法是怎么产生的?
  沈:我是一个绝对的古典音乐发烧友,自己在家听交响乐的时间远比听声乐的多。我还一直在研究指挥、研究交响乐作品,在三十岁之前要指挥一次交响乐,这是我一个梦想。
其他文献
有腔调的男人会爱上浪漫又淳朴的西贡,喜欢去有讲究的餐厅,有人觉得这是做作,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其中的情怀。王尔德曾说过:“人真正的完美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所以,一个人潜移默化形成的生活方式正是他最直白的名片。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侨福芳草地  与世贸天阶隔街相望,紧邻东大桥、SOHO尚都、朝外SOHO、万通中心、光华路SOHO,距CBD、朝阳门、建国门、三里屯均10分钟车程。  王
期刊
老板&员工这种万年CP组合自然不止存在于电影中。是单纯的关心还是越过了底线?是要避开雷区还是努力寻求刺激?一步之差可以丢盔弃甲,一步之差也能找到真爱。  辞职门:毁“总”不倦的偷腥  丰田汽车北美分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大高英昭早前就因涉嫌桃色官司被下属告上法庭,原告小林纱弥加表示,自担任大高英昭秘书以来,大高常利用职务之便安排两人单独相处,还曾利用出差机会想和她发生关系,小林为此提出了1.9亿美元
期刊
扮帅并不需要很复杂,男装搭配的核心原则是“少即是多”。早秋月份,在衬衫外边套一件足够有型的风,整体时尚度就足够加分。  箱型风衣  在白天热,晚上却夹杂丝丝凉意的天气,风衣的功能显得游刃有余。风衣单品每一季都不少,箱型结构的外套从视觉上给人不浮夸的稳重感,搭配天蓝色或大地色系等视觉友好的色系,不压迫、不厚重、更不累赘,简单的搭配一件白色衬衫和直管裤就能出彩。箱型结构剪裁的外套保温性能都很好,所以从
期刊
:高华  对于不少国人来说,赛琳娜·戈麦斯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是  和贾斯汀·比伯分不开的。从“贾斯汀·比伯的女友”到“贾斯汀·  比伯的前女友”,这个头衔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她身上,大到让人  忽略了她本身也是极具人气的明星这个事实。  1992年出生于得克萨斯  州Grand Prairie小镇的赛琳娜·戈麦斯,年幼时候父母就已经离异,  但这丝毫不影响她展现她出色的艺术天赋。7岁时作为童星出演
期刊
也许你觉得沙拉吃起来不够“硬货”。或者对你来说,各种蔬菜瓜果拌在一起实在是太娘炮。而事实是,尽管是个头盘,但沙拉上的花样一样很多,并且它也并没有那么素。特别是在这个炎热尚未退去的时候,我们的编辑特别选择了这些健康又美味的沙拉帮你的肠胃降降温。  创新希腊沙拉配黄瓜,  菲达芝士,“橄榄”,  洋葱及西红柿  尽管摆盘看起来有些凌乱,不过这盘沙拉的味道也的确是有纵深感,每一个“黄瓜柱”都是一个单位,
期刊
无论这个世界如何纷乱复杂,科技却一直都在按部就班地进步着,而过去的这一年更是技术宅与高富帅们的天下,从电动汽车到电影特效再到那些已经能穿在身上的装备,尽管“未来都市”还远,但我们已经在享受其中的美好。从革命者到创新的好东西,这一年,变化何其多。  统筹:王宇 编辑:王宇 汪维波 何筹 路蔷 撰文:koma 本刊记者 汪维波 倪敏埃伦·穆斯克  我才是钢铁侠  40出头的埃伦·穆斯克,24岁初次创业
期刊
天桥上、地铁上扑倒在地的残疾人,微博上那些悲伤的求助信息,邮箱里、广告牌上、电视里那些无辜求助的眼神……公益就不能让人心旷神怡,乐在其中吗?  摇手党与裤腿党  我真的不是在摇一摇,找人约会。”行善APP的能量圈(类似微信的朋友圈)里,一个自称“摇手党”(行善使用者自称)晒了一张自己摇手机的照片,配了这样一段文字。  这得从行善APP说起,在手机上打开这个带记步功能的APP,一般每行走1000步,
期刊
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护肤不再是女人的专利”的观点。  以此类推,被大肆提倡的美容觉,也向男性朋友们招手了。  相比于很多繁琐的护肤过程,  如果只是通过睡觉就能变得神采奕奕,何乐而不为?  即便有人认为男人不应该把精力放在美貌上,但Famous君也相信没有人愿意带着黑眼圈、肿眼袋和一脸的暗沉走进公司、面对客户,其实很多男人也在暗暗羡慕那些女性心中风度翩翩的男神吧,睡好美容觉是一个让你看上去气度不凡的
期刊
拥有“时尚界奥斯卡”称号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慈善晚宴,历年来已经成为众多明星展示自己服装品位以及社会地位的重要场合,如何拿到进入这个场合的门票,也许是以下这些方法。  编辑:汪维波 撰文: Abrian 美编:周鑫瑶  今年该慈善晚宴的主题是“庞克:从混乱到时装”,于是曾经以尖刺胸衣闻名世界的美国乐坛大姐大麦当娜出席今年的慈善晚宴自然是合情合理,但我们要说的是她的超模男友吉瑟斯·鲁兹。一个超模要在“
期刊
从2001年11月《怪兽电力公司》正式上映起,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员工们就知道大眼仔、毛怪和整个怪兽世界  已经风靡全球,感动了全世界观众。创作续集正是众望所归。  为了这个故事,皮克斯的创意领导团队举行了一次头脑风暴会议,他们请来皮克斯最好的故事大师,包括几位《怪兽电力公司》原班人马。“我们只能提出初步的想法”,编剧丹尼尔·吉尔森说,“每人都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其余反复讨论认真斟酌,制作一部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