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前,在观复博物馆家具馆的《宝善堂》匾额下,财富圈采拍了这个古董收藏“圈子”。时隔两年后,马未都在大众视野中的名气愈加响亮,他笔耕不辍,出版《马未都说收藏》系列5册:《马未都说》系列3册,还有《百盒千合万和》和《坐具的文明》;他登上“百家讲坛”,观点鲜明的向大众普及收藏之道。马未都越来越“红”了,虽不可避免的引来“口水仗”:马未都的“红”,也说明两年间,关注和投入收藏的人多了。
本色马未都
前不久的十月份,马未都应邀去厦门作了《盛世与收藏》的讲座。其间他与厦门市民畅谈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和自己的收藏观,用“马式”幽默和轻松的语言与大家分享他多年的收藏之乐和收藏之道。他说,搞收藏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听故事”,仅凭卖主的一家说辞就决定购买。
“他说我亲自去挖的我说好,我说我告诉你一个基本知识,你一个墓里挖出来的东西一个是唐朝的,一个是汉朝的,隔了好几百年呢,都在一个坑里等着你挖呢,他说怎么是汉朝的,根本就不明白。所以你不熟悉的领域你不要去,不要相信那个。”
马未都创办的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至今已走过12个年头,并在杭州、厦门开设了分馆。前两年财富圈采访他的时候,他其实已经是收藏界里的“大腕”了。有人说,马未都有点儿“滑”,不会骗人,但别人也甭想骗他。尤其最近两年他的曝光率直线攀升,好像名人说点什么都有炒作之嫌,马未都却一直都坚持着本色和本性的率真。
就像他在新浪博客上的声明:“我的博客欢迎各种声音,批评、探讨都可以,但不容许恶言相向。”他会对记者说:“其实我不愿回避任何话题,但问题是有的话题很容易被人曲解,我评论别人,别人也许会认为我比较牛,在攻击他,其实不是。如果大家都能很平等地探讨一个问题我能接受所有尖锐的批评,包括骂人。”他直面那些“挑战”学术问题,他和人较真、探讨:其他的问题,他用当年写小说般的手法轻轻绕过让那些拳头都砸在了空气上。在这个名人效应与眼球和利益不言而喻地画上等号的信息时代,当出尔反尔或者张冠李戴都只是名人娱乐大众的手段,马未都难得可贵的,还是那个马未都。
活跃分子
要追溯我们国家收藏的历史,可能是在《清明上河图》中那个兴盛的北宋时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收藏热。其标志之一是官方提倡和默许,之二是出现了大量有关收藏的书籍,之三是做赝成风。而明“隆庆开关之后海外大量的珍贵木材、犀牛角、象牙的进口及从海外传八的珐琅器工艺制作的日趋影响,古玩杂项工艺制作名人辈出。这一时期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品牌意识即以人名作为商标。康乾盛世是我国陶瓷工艺的顶峰期,也是宫廷瓷器收藏的繁盛期。此外,明朝、清朝时期文化的重大发展是产生了小说这种新的文学形式,我们从明清小说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人的生活场景,对于像家具、瓷器、服饰这类日常用品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些文字资料和我们现在的收藏又可以形成对照,妙趣横生。这点需要对于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修养,此收藏一乐,非行家里手不足道也。
现在的马未都精力依然充沛,在他的博客上,九千万的访问量和近五百篇文章让人完全看不出他的年龄。在《马未都说收藏》系列陆续出齐,登上畅销榜的时候,新书《百盒 千合 万和》以及《坐具的文明》也相继出版,并在观复博物馆中举办了相应的展览:《座上宾一一中国古代坐具展》、《百盒千合万和一中国古代盒具展》。这两个展览在选择题材上视角独特,与众不同含义深刻,在国内尚属首次。
他不回避自己作为中国最有知名度的收藏家之一,依然在观复博物馆里不定期为大众鉴定,为了照顾捧着各种“宝贝”趁兴而来的客人的情绪,他经常需要把话尽量讲的委婉。这也亏他当年写小说出身,在语言表达上,他自是得心应手。上了百家讲坛后,全国各地都热情邀请马未都过去开讲座。马未都多次借着讲收藏的机会,向大众弘扬中国文化的精神他说纵观历史发展的长河可以看到,我们所拥有的最有价值的财产正是我们的文化。中国古代优秀的文人多如繁星,我们阅读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些文化遗产,享受文化带来的无穷乐趣,这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替代的。如果中国能够再次强大,依靠的将不是别的而一定是我们的文化。
同样的,今年上半年的大英博物馆之行也让马未都赚足眼球。他以一位收藏家和传统文化研究学者的身份和眼光为大众解读馆内所藏从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到明清瓷器等,这些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类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他的讲述精彩动人,将国宝的来历和背后的故事一并和盘托出,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专业眼光和生动的言谈。
在满世界飞行、讲演、写书、办展览…的同时,马未都从未忘记生活的本质。他仍旧关心天下大事,仍旧和朋友保持良好的联系,仍旧和家人分享生活里美好的瞬间。上期“圈子”成员、同时也是多年好友的沈知晏这几年从漆器收藏开始对小件的瓷器感兴趣,用沈律师的话讲是“凡事必问马先生”,无论多晚的电话过去,他都是有问必答,不无详尽。
有观点的收藏
更多的时候,认识不认识马未都的人一见面就是手持一件“古董”让他“鉴宝”。近期要在央视推出的,马未都和快乐驿站合作的节目都取名叫做“未都品宝”,意为马未都品评刘宝瑞。他不就单件文物甚至某一种类的文物如何鉴别进行阐述,而是将收藏的背景和渊源,进行了纵贯古今的论述。他认为收藏是源于对文化的尊崇,当我们把玩一件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文物时,就仿佛触摸到了中国文化的脉络,想像同样把玩这件工艺品的古人,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与我们的祖先~脉相通。收藏是文化的传奇,我们热爱收藏是因为热爱文化,对于传奇我们可以只欣赏而不拥有,但对于文化,我们一定要邀游其中才能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当今一个富翁砸下几十上百万搞点真古董或假古董装饰一下自己的豪宅已经不是新闻。新闻是圆明园的兽首拍卖,还有景德镇古窑的重新点火。马未都作为有社会影响力的收藏家,从来不怕在公众面前说出自己的观点。
在中央电视台做节目时,他就说:“中国文物,我一直强调一个观点,中国文物无论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它散发的是中国文化的光辉,它影响外国人是让他们看到我们古老的文明……我只是希望我们中国人,今天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我们的文化是一个独特的,非常有力量的文化,这样一个文化大国一定要放宽自己的心胸,在国际上不能让人家小看了,我们不为一城一池的得失去纷争,我们要为我们自己的文化去争。”他认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更重要的是中国民众需要建立大国心态。
无怪有人大叹:琢磨起来,马未都尽管依仗古董收藏而出名,但他所四处“炫耀”的却并不是古董,而是文化。 所以他今天出书,明天获奖,后天上《百家讲坛》,大后天是《锵锵三人行》,似乎什么事情他都能参出他独有的文化和哲学。
编辑手记
王跃兰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手头宽裕有了闲钱,将目光投在了各种形形色色的古董上,玩起了收藏。大小藏隶逛起了古玩市场,关注起了拍卖会,古玩收藏日趋兴盛。而从央视的“鉴宝”,到各个地方台如雨后春笋的鉴宝类节目,似乎人人都忽然想起家里某个旧箱底有个祖传的宝贝,争相捧在怀里上电视。可王刚手里那个大锤,也不是从来没有遇到过赝品。玩收藏,是一个需要很多专业知识的个人爱好;逛市场,人多卖家就多,有赝品假货鱼龙混杂,才有将真金淘出的感觉。没有遗憾就不会有快乐,悲悲喜喜才是古玩收藏的魅力所在。
古玩离开人们的鉴赏,便无从发挥社会作用。鉴赏古玩,首先是鉴别,只有鉴别其真伪,才谈得上欣赏。像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一样,古玩鉴别实际上是一种技能,它要求鉴赏者必须懂古代历史文化,掌握各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学、艺术等相互关系及时代特征,具备文物基础知识,熟悉有关古器物的著录,圈录、介绍、报道等,还要眼看手摸,虚心求教,细心琢磨,方能锻炼出好眼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博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古代文物及文化的价值日益关注。古董文物收藏的热潮使得专业鉴定人才需求融增。上海市书法协会秘书长戴小京介绍说,现在的鉴定人群主要是三类:文博部门的保管员,占比例最大;学者,具备丰富的文博知识;考古及文物修复人员。独立的文物古玩中介鉴定机构凤毛麟角,独立于任何文物古玩经营机构的权威艺术品鉴定师更少,从这个意义上说,古玩鉴定专业人才其实极为缺乏。
文物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古玩艺术品的鉴定是个复杂的体系,包含了很多门类。目前我国古玩字画收藏队伍中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精于此道,他们寄希望有权威的古玩字画鉴定机构和鉴定师来为其点拨迷津,同时还有不少爱好者想参加培训,了解、掌握这方面知识和规律。不少鉴宝培训班应运而生,分书画、玉器、陶瓷、杂项、铜器等各个门类,但古玩种类繁多,不可能门门精通,旧时的古玩家也大都只是熟悉某一门类或某几门类,也许培训了半天,也只是知道一个梗概。实在说不清这股“收藏热”中,藏了一堆赝品却仍乐在其中的人究竟占到几成。
可古老的东西,因其自身凝聚了时间与文化,于是可把玩赏鉴,可品之藏之。]00个人就会有100个不问的收藏生活,一张椅子、一方古砚台搬回家,追求的是一种古文化的味道。这种对于古旧东西的痴恋,也许与古萤本身的关系已经不大。如收藏大家马未都,之所以全国各地都赶着他请来开讲座,不是因为他藏有多,价值连城的古董,而是他通过亲力亲为的收藏和建博物馆、办展览的行为,在向社会弘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引导人们用正确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中一切值得收藏的事物。
马未都
上一次的圈子团聚距今不过两年的时间。当然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这已经足够让人发生很大的变化。马先生自然是更红了,难以安排时间来重拍照片,在他的助手发过来的照片上,我们没能看出岁月的痕迹——一直都是神采飞扬、妙语连珠的那个马耒都。
沈知晏
沈知晏律师仍在原来的北斗律师事务所工作,因公务繁忙,助手接听了我的来电。说明自己的身份和来意后,她客气的记下了我的手机号,说沈律师会给我回电话——周后,我如期接到他的回电。在电话中,我们聊了这两年古董收藏市场的起落——他的语气里有一种平静中的欣喜。他说自己从今年开始,又逛起久违了的古玩市场。因为前两年,市场上挤满了怀揣巨款,搜罗古董妄图转手卖高价的形形色色的“投资者”,古玩店老板和他们打交道的时候,自己二话不说,总是尽量避开。现在逛市场,又有了从前那种优游的味道。泡沫散尽,市场下滑,圈外人以为是“危机”了,他却说真正的藏家都会特别享受逛现在的市场,那与“捡漏”、“淘宝”、“赚钱”……无关。
袁博
另一圈子成员袁博则没有办法联系上。通过互联网,我能找到他的公司,但那个号码无法接通。
陈业
在业内有“陈钱币”雅号的职业收藏家陈业,我在网上关注到他不少新闻。他与马未都合伙创办了杭州观复博物馆,作为观复会会所的七大股东之一,他留守杭州,与马未都定期会面,一起考察杭州古董收藏市场。陈业说自己很想把观复会这个以藏品为特色的会所做到极致,于是大方拿出自己的藏品来布置观复会会所,让人钦佩他的勇气和诚意。“我东西都摆在外面,该放东西的就放,有实用价值的就用,万一你们哪位给我的木头上划上几刀,把我的青铜豆给踢翻了,那我岂不是要掉好多万?”陈业半开玩笑的说,“但首先我严格控制了我客人的身份,我对此相对放心;其次,这也是一种态度,表明我的诚意。其实国外顶端的会所都这么干,国内很少罢了。”作为杭州深具影响力的茶馆和茶馆董事,他将继续游走于商业经营者和钱币文化研究者,收藏家双重身份之间。
收藏这个圈子里总是有说不尽的故事。因为人和藏品都是在不断变化和流通的。它们之间会有各种交汇,会有各种观点,因而精彩纷呈。所以收藏圈子,无论主角如何改变,《财富圈》将一直默默关注着。
本色马未都
前不久的十月份,马未都应邀去厦门作了《盛世与收藏》的讲座。其间他与厦门市民畅谈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和自己的收藏观,用“马式”幽默和轻松的语言与大家分享他多年的收藏之乐和收藏之道。他说,搞收藏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听故事”,仅凭卖主的一家说辞就决定购买。
“他说我亲自去挖的我说好,我说我告诉你一个基本知识,你一个墓里挖出来的东西一个是唐朝的,一个是汉朝的,隔了好几百年呢,都在一个坑里等着你挖呢,他说怎么是汉朝的,根本就不明白。所以你不熟悉的领域你不要去,不要相信那个。”
马未都创办的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至今已走过12个年头,并在杭州、厦门开设了分馆。前两年财富圈采访他的时候,他其实已经是收藏界里的“大腕”了。有人说,马未都有点儿“滑”,不会骗人,但别人也甭想骗他。尤其最近两年他的曝光率直线攀升,好像名人说点什么都有炒作之嫌,马未都却一直都坚持着本色和本性的率真。
就像他在新浪博客上的声明:“我的博客欢迎各种声音,批评、探讨都可以,但不容许恶言相向。”他会对记者说:“其实我不愿回避任何话题,但问题是有的话题很容易被人曲解,我评论别人,别人也许会认为我比较牛,在攻击他,其实不是。如果大家都能很平等地探讨一个问题我能接受所有尖锐的批评,包括骂人。”他直面那些“挑战”学术问题,他和人较真、探讨:其他的问题,他用当年写小说般的手法轻轻绕过让那些拳头都砸在了空气上。在这个名人效应与眼球和利益不言而喻地画上等号的信息时代,当出尔反尔或者张冠李戴都只是名人娱乐大众的手段,马未都难得可贵的,还是那个马未都。
活跃分子
要追溯我们国家收藏的历史,可能是在《清明上河图》中那个兴盛的北宋时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收藏热。其标志之一是官方提倡和默许,之二是出现了大量有关收藏的书籍,之三是做赝成风。而明“隆庆开关之后海外大量的珍贵木材、犀牛角、象牙的进口及从海外传八的珐琅器工艺制作的日趋影响,古玩杂项工艺制作名人辈出。这一时期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品牌意识即以人名作为商标。康乾盛世是我国陶瓷工艺的顶峰期,也是宫廷瓷器收藏的繁盛期。此外,明朝、清朝时期文化的重大发展是产生了小说这种新的文学形式,我们从明清小说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人的生活场景,对于像家具、瓷器、服饰这类日常用品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些文字资料和我们现在的收藏又可以形成对照,妙趣横生。这点需要对于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修养,此收藏一乐,非行家里手不足道也。
现在的马未都精力依然充沛,在他的博客上,九千万的访问量和近五百篇文章让人完全看不出他的年龄。在《马未都说收藏》系列陆续出齐,登上畅销榜的时候,新书《百盒 千合 万和》以及《坐具的文明》也相继出版,并在观复博物馆中举办了相应的展览:《座上宾一一中国古代坐具展》、《百盒千合万和一中国古代盒具展》。这两个展览在选择题材上视角独特,与众不同含义深刻,在国内尚属首次。
他不回避自己作为中国最有知名度的收藏家之一,依然在观复博物馆里不定期为大众鉴定,为了照顾捧着各种“宝贝”趁兴而来的客人的情绪,他经常需要把话尽量讲的委婉。这也亏他当年写小说出身,在语言表达上,他自是得心应手。上了百家讲坛后,全国各地都热情邀请马未都过去开讲座。马未都多次借着讲收藏的机会,向大众弘扬中国文化的精神他说纵观历史发展的长河可以看到,我们所拥有的最有价值的财产正是我们的文化。中国古代优秀的文人多如繁星,我们阅读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些文化遗产,享受文化带来的无穷乐趣,这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替代的。如果中国能够再次强大,依靠的将不是别的而一定是我们的文化。
同样的,今年上半年的大英博物馆之行也让马未都赚足眼球。他以一位收藏家和传统文化研究学者的身份和眼光为大众解读馆内所藏从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到明清瓷器等,这些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类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他的讲述精彩动人,将国宝的来历和背后的故事一并和盘托出,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专业眼光和生动的言谈。
在满世界飞行、讲演、写书、办展览…的同时,马未都从未忘记生活的本质。他仍旧关心天下大事,仍旧和朋友保持良好的联系,仍旧和家人分享生活里美好的瞬间。上期“圈子”成员、同时也是多年好友的沈知晏这几年从漆器收藏开始对小件的瓷器感兴趣,用沈律师的话讲是“凡事必问马先生”,无论多晚的电话过去,他都是有问必答,不无详尽。
有观点的收藏
更多的时候,认识不认识马未都的人一见面就是手持一件“古董”让他“鉴宝”。近期要在央视推出的,马未都和快乐驿站合作的节目都取名叫做“未都品宝”,意为马未都品评刘宝瑞。他不就单件文物甚至某一种类的文物如何鉴别进行阐述,而是将收藏的背景和渊源,进行了纵贯古今的论述。他认为收藏是源于对文化的尊崇,当我们把玩一件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文物时,就仿佛触摸到了中国文化的脉络,想像同样把玩这件工艺品的古人,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与我们的祖先~脉相通。收藏是文化的传奇,我们热爱收藏是因为热爱文化,对于传奇我们可以只欣赏而不拥有,但对于文化,我们一定要邀游其中才能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当今一个富翁砸下几十上百万搞点真古董或假古董装饰一下自己的豪宅已经不是新闻。新闻是圆明园的兽首拍卖,还有景德镇古窑的重新点火。马未都作为有社会影响力的收藏家,从来不怕在公众面前说出自己的观点。
在中央电视台做节目时,他就说:“中国文物,我一直强调一个观点,中国文物无论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它散发的是中国文化的光辉,它影响外国人是让他们看到我们古老的文明……我只是希望我们中国人,今天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我们的文化是一个独特的,非常有力量的文化,这样一个文化大国一定要放宽自己的心胸,在国际上不能让人家小看了,我们不为一城一池的得失去纷争,我们要为我们自己的文化去争。”他认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更重要的是中国民众需要建立大国心态。
无怪有人大叹:琢磨起来,马未都尽管依仗古董收藏而出名,但他所四处“炫耀”的却并不是古董,而是文化。 所以他今天出书,明天获奖,后天上《百家讲坛》,大后天是《锵锵三人行》,似乎什么事情他都能参出他独有的文化和哲学。
编辑手记
王跃兰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手头宽裕有了闲钱,将目光投在了各种形形色色的古董上,玩起了收藏。大小藏隶逛起了古玩市场,关注起了拍卖会,古玩收藏日趋兴盛。而从央视的“鉴宝”,到各个地方台如雨后春笋的鉴宝类节目,似乎人人都忽然想起家里某个旧箱底有个祖传的宝贝,争相捧在怀里上电视。可王刚手里那个大锤,也不是从来没有遇到过赝品。玩收藏,是一个需要很多专业知识的个人爱好;逛市场,人多卖家就多,有赝品假货鱼龙混杂,才有将真金淘出的感觉。没有遗憾就不会有快乐,悲悲喜喜才是古玩收藏的魅力所在。
古玩离开人们的鉴赏,便无从发挥社会作用。鉴赏古玩,首先是鉴别,只有鉴别其真伪,才谈得上欣赏。像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一样,古玩鉴别实际上是一种技能,它要求鉴赏者必须懂古代历史文化,掌握各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学、艺术等相互关系及时代特征,具备文物基础知识,熟悉有关古器物的著录,圈录、介绍、报道等,还要眼看手摸,虚心求教,细心琢磨,方能锻炼出好眼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博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古代文物及文化的价值日益关注。古董文物收藏的热潮使得专业鉴定人才需求融增。上海市书法协会秘书长戴小京介绍说,现在的鉴定人群主要是三类:文博部门的保管员,占比例最大;学者,具备丰富的文博知识;考古及文物修复人员。独立的文物古玩中介鉴定机构凤毛麟角,独立于任何文物古玩经营机构的权威艺术品鉴定师更少,从这个意义上说,古玩鉴定专业人才其实极为缺乏。
文物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古玩艺术品的鉴定是个复杂的体系,包含了很多门类。目前我国古玩字画收藏队伍中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精于此道,他们寄希望有权威的古玩字画鉴定机构和鉴定师来为其点拨迷津,同时还有不少爱好者想参加培训,了解、掌握这方面知识和规律。不少鉴宝培训班应运而生,分书画、玉器、陶瓷、杂项、铜器等各个门类,但古玩种类繁多,不可能门门精通,旧时的古玩家也大都只是熟悉某一门类或某几门类,也许培训了半天,也只是知道一个梗概。实在说不清这股“收藏热”中,藏了一堆赝品却仍乐在其中的人究竟占到几成。
可古老的东西,因其自身凝聚了时间与文化,于是可把玩赏鉴,可品之藏之。]00个人就会有100个不问的收藏生活,一张椅子、一方古砚台搬回家,追求的是一种古文化的味道。这种对于古旧东西的痴恋,也许与古萤本身的关系已经不大。如收藏大家马未都,之所以全国各地都赶着他请来开讲座,不是因为他藏有多,价值连城的古董,而是他通过亲力亲为的收藏和建博物馆、办展览的行为,在向社会弘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引导人们用正确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中一切值得收藏的事物。
马未都
上一次的圈子团聚距今不过两年的时间。当然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这已经足够让人发生很大的变化。马先生自然是更红了,难以安排时间来重拍照片,在他的助手发过来的照片上,我们没能看出岁月的痕迹——一直都是神采飞扬、妙语连珠的那个马耒都。
沈知晏
沈知晏律师仍在原来的北斗律师事务所工作,因公务繁忙,助手接听了我的来电。说明自己的身份和来意后,她客气的记下了我的手机号,说沈律师会给我回电话——周后,我如期接到他的回电。在电话中,我们聊了这两年古董收藏市场的起落——他的语气里有一种平静中的欣喜。他说自己从今年开始,又逛起久违了的古玩市场。因为前两年,市场上挤满了怀揣巨款,搜罗古董妄图转手卖高价的形形色色的“投资者”,古玩店老板和他们打交道的时候,自己二话不说,总是尽量避开。现在逛市场,又有了从前那种优游的味道。泡沫散尽,市场下滑,圈外人以为是“危机”了,他却说真正的藏家都会特别享受逛现在的市场,那与“捡漏”、“淘宝”、“赚钱”……无关。
袁博
另一圈子成员袁博则没有办法联系上。通过互联网,我能找到他的公司,但那个号码无法接通。
陈业
在业内有“陈钱币”雅号的职业收藏家陈业,我在网上关注到他不少新闻。他与马未都合伙创办了杭州观复博物馆,作为观复会会所的七大股东之一,他留守杭州,与马未都定期会面,一起考察杭州古董收藏市场。陈业说自己很想把观复会这个以藏品为特色的会所做到极致,于是大方拿出自己的藏品来布置观复会会所,让人钦佩他的勇气和诚意。“我东西都摆在外面,该放东西的就放,有实用价值的就用,万一你们哪位给我的木头上划上几刀,把我的青铜豆给踢翻了,那我岂不是要掉好多万?”陈业半开玩笑的说,“但首先我严格控制了我客人的身份,我对此相对放心;其次,这也是一种态度,表明我的诚意。其实国外顶端的会所都这么干,国内很少罢了。”作为杭州深具影响力的茶馆和茶馆董事,他将继续游走于商业经营者和钱币文化研究者,收藏家双重身份之间。
收藏这个圈子里总是有说不尽的故事。因为人和藏品都是在不断变化和流通的。它们之间会有各种交汇,会有各种观点,因而精彩纷呈。所以收藏圈子,无论主角如何改变,《财富圈》将一直默默关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