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社“脱钩”后,为进一步深化农信社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合作金融行业管理,1999年,人总行决定经过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组建农信社市(地)联社。到2000底,全国共组建市(地)联社109家,直到2003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规定市(地)级不再设立联社或其它形式的独立管理机构,使市(地)联社组建工作搁浅。市(地)联社成立后,在贯彻落实上级政策、正确把握经营方向、规范经营管理、提升队伍素质、加强对外协调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加强对辖内农信社的管理和服务中,展示了更高层次联合的系统优势。省级联社成立后,市(地)联社仍肩负着极为繁重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的职责和任务。当前,随着农信社改革不断深化,县级联社逐步改为股份制的农商行,市(地)联社改革迫切需要提上议事日程。
一、市(地)联社面临的困境
一是市(地)联社未来走向不明朗。在2012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会议上,银监会明确提出要稳定县域法人地位,坚决遏制农信社向上翻牌的冲动,在机构合并重组问题上,禁止以省为单位实施统一法人,严格控制以地(市)为单位统一法人,防止各类变相取消县域法人地位的做法。当前,县级联社正着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快组建农商行。那么,作为县级联社出资入股组建的市(地)联社,未来走向并不明朗,是保留现在的市(地)联社,继续履行原有的行业职能?还是整体植入到辖内城区县级联社组建农商行?由于市(地)联社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性,极易造成市(地)联社员工队伍思想上的不稳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市(地)联社职能的发挥。
二是市(地)联社管理手段和方式面临新的挑战。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产权制度的变更,更是在治理结构方面的根本变化。随着县级农商行的出现,市(地)联社继续坚持用管理农信社的方式对农商行进行行业管理,显然是不合适的。那么,作为市(地)联社如何根据改革发展环境的变化,相应地调整行业管理模式和手段,做到既充分尊重县级农商行在经营方面的自主权,又使地市级联社的行业管理与农商行股东大会、董事会的管理形成合力,考量着市(地)联社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推进市(地)联社改革的设想
农信社市场化、商业化、股份制改革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其法人治理的健全、内部管理的规范,在较长时期内需要一种引导、帮助力量。即便辖内成员行社完全达到了现代银行机构标准,自我管理能力强了,市(地)联社作为行业代言人,在加强与政府和社会各界互动、协调、维权等作用,仍然十分必要。尤其是辖内成员联社改制为农商行后,未来所需的公共服务日益增长,也需要一个地市级机构作为载体,服务于成员行的内在需求,弥补省联社行业管理链条长、信息和执行力递减等缺陷,发挥好省、县两级法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鉴于此,从农信社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来看,决定了地市级机构长期存在的必要性。那么,市(地)联社未来改革走向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
一是保留市(地)联社,实行与地级市所在城区法人机构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根据银监会“稳定县域,整合城区”的原则,将地级市城区法人机构进行整合,组建农商行,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业务流程,加快业务创新,强化监督制约,努力打造现代金融企业。同时保留市(地)联社的牌子,实行与改制后的地级市城区农商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并由市(地)联社继续承担对辖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消化过渡性体制安排带来的弊端;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市(地)联社的动力与活力,促进其与组建后的城区农商行同呼吸、共命运,提升整体经营管理水平,营造人才集聚、信息集聚平台。同时还有利于及时总结农商行的先进管理经验,更有针对性地履行好对非改制机构的行业管理职能。
二是将市(地)联社与地级市所在城区法人机构进行整合,组建农商行。在稳定县域法人机构的同时,鉴于当前市(地)联社职能弱化、管理费用不足的现状,探索将市(地)联社与地级市所在城区法人机构进行整合,吸收若干家法人单位和自然人,组建股份制农商行。在完善自身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对县级法人机构有差别地进行参股或相对控股,实现以资本为纽带,用股权来联结,靠规则去约束,取代现行的行业管理,科学构建与县级农商行之间的运行机制,实现出资人的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等意愿。 这样,不仅可以真正改善法人机构缺乏战略投资者、法人治理难以凑效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帮助县级农商行增强防控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作者系湖北省十堰市联社理事长)
一、市(地)联社面临的困境
一是市(地)联社未来走向不明朗。在2012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会议上,银监会明确提出要稳定县域法人地位,坚决遏制农信社向上翻牌的冲动,在机构合并重组问题上,禁止以省为单位实施统一法人,严格控制以地(市)为单位统一法人,防止各类变相取消县域法人地位的做法。当前,县级联社正着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快组建农商行。那么,作为县级联社出资入股组建的市(地)联社,未来走向并不明朗,是保留现在的市(地)联社,继续履行原有的行业职能?还是整体植入到辖内城区县级联社组建农商行?由于市(地)联社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性,极易造成市(地)联社员工队伍思想上的不稳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市(地)联社职能的发挥。
二是市(地)联社管理手段和方式面临新的挑战。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产权制度的变更,更是在治理结构方面的根本变化。随着县级农商行的出现,市(地)联社继续坚持用管理农信社的方式对农商行进行行业管理,显然是不合适的。那么,作为市(地)联社如何根据改革发展环境的变化,相应地调整行业管理模式和手段,做到既充分尊重县级农商行在经营方面的自主权,又使地市级联社的行业管理与农商行股东大会、董事会的管理形成合力,考量着市(地)联社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推进市(地)联社改革的设想
农信社市场化、商业化、股份制改革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其法人治理的健全、内部管理的规范,在较长时期内需要一种引导、帮助力量。即便辖内成员行社完全达到了现代银行机构标准,自我管理能力强了,市(地)联社作为行业代言人,在加强与政府和社会各界互动、协调、维权等作用,仍然十分必要。尤其是辖内成员联社改制为农商行后,未来所需的公共服务日益增长,也需要一个地市级机构作为载体,服务于成员行的内在需求,弥补省联社行业管理链条长、信息和执行力递减等缺陷,发挥好省、县两级法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鉴于此,从农信社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来看,决定了地市级机构长期存在的必要性。那么,市(地)联社未来改革走向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
一是保留市(地)联社,实行与地级市所在城区法人机构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根据银监会“稳定县域,整合城区”的原则,将地级市城区法人机构进行整合,组建农商行,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业务流程,加快业务创新,强化监督制约,努力打造现代金融企业。同时保留市(地)联社的牌子,实行与改制后的地级市城区农商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并由市(地)联社继续承担对辖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消化过渡性体制安排带来的弊端;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市(地)联社的动力与活力,促进其与组建后的城区农商行同呼吸、共命运,提升整体经营管理水平,营造人才集聚、信息集聚平台。同时还有利于及时总结农商行的先进管理经验,更有针对性地履行好对非改制机构的行业管理职能。
二是将市(地)联社与地级市所在城区法人机构进行整合,组建农商行。在稳定县域法人机构的同时,鉴于当前市(地)联社职能弱化、管理费用不足的现状,探索将市(地)联社与地级市所在城区法人机构进行整合,吸收若干家法人单位和自然人,组建股份制农商行。在完善自身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对县级法人机构有差别地进行参股或相对控股,实现以资本为纽带,用股权来联结,靠规则去约束,取代现行的行业管理,科学构建与县级农商行之间的运行机制,实现出资人的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等意愿。 这样,不仅可以真正改善法人机构缺乏战略投资者、法人治理难以凑效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帮助县级农商行增强防控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作者系湖北省十堰市联社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