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某美术学院门口竖立一张裸体女性人体画像,过路的女性大都快步走离,男性路人拍照留念。美院此举被指是对女性的贬低。美术馆馆长则称美院举办艺术展、人体展,将此画像推介出来是为提高人们艺术审美鉴赏水平。
对于美术学院的做法,想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产生争议本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一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另一方面,任何事情都是辩证的,既没有绝对的美,也没有绝对的丑,对于艺术品的欣赏,得出什么样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欣赏者自己。
试想一下,如果美术学院门口悬挂的是世界名作,比如戈雅的《裸体的玛哈》,或者是霍夫曼的《田园风光中的浴者》、布格罗的《牧羊人在阿拉斯河岸发现泽诺比亚》,估计不会产生争议。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在艺术和世俗道德之间,很多人自然不自然地会有双重标准。这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也是屡见不鲜的,香港大学的学生在毕业典礼上抗议,被赞为“大学之大”,而广州某高校学生抗议领导讲话冗长,则被斥为“大学之丑”。
社会不需要掩耳盗铃,审美意象实质上是由人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一种能够充分显现理性观念的感性形象。这种形象不是经验自然的翻版,而是高于经验自然的创造。对于艺术来说,即使是丑恶,也只是题材的丑恶,它只构成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他的优美来自艺术家的超越,来自于欣赏者的超越。就如典型教育,除了正面的榜样教育,负面典型的举一反三也很给力啊。
对于美院门口的全裸女性画像,它是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的,是出现在学校门口,本身并无不妥。如果说引发争议有缺憾,就是对人们的审美观缺乏适当的引导,完全任由欣赏者自己去解读。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举办展览的美术馆能否考虑得周到一些,做得周到一些,给市民多一点严肃的艺术美学教育呢?毕竟,美学是对人的美感培育,是向上而不是朝下的,它不应该单纯强调“感官满足”。
对于美术学院的做法,想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产生争议本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一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另一方面,任何事情都是辩证的,既没有绝对的美,也没有绝对的丑,对于艺术品的欣赏,得出什么样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欣赏者自己。
试想一下,如果美术学院门口悬挂的是世界名作,比如戈雅的《裸体的玛哈》,或者是霍夫曼的《田园风光中的浴者》、布格罗的《牧羊人在阿拉斯河岸发现泽诺比亚》,估计不会产生争议。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在艺术和世俗道德之间,很多人自然不自然地会有双重标准。这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也是屡见不鲜的,香港大学的学生在毕业典礼上抗议,被赞为“大学之大”,而广州某高校学生抗议领导讲话冗长,则被斥为“大学之丑”。
社会不需要掩耳盗铃,审美意象实质上是由人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一种能够充分显现理性观念的感性形象。这种形象不是经验自然的翻版,而是高于经验自然的创造。对于艺术来说,即使是丑恶,也只是题材的丑恶,它只构成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他的优美来自艺术家的超越,来自于欣赏者的超越。就如典型教育,除了正面的榜样教育,负面典型的举一反三也很给力啊。
对于美院门口的全裸女性画像,它是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的,是出现在学校门口,本身并无不妥。如果说引发争议有缺憾,就是对人们的审美观缺乏适当的引导,完全任由欣赏者自己去解读。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举办展览的美术馆能否考虑得周到一些,做得周到一些,给市民多一点严肃的艺术美学教育呢?毕竟,美学是对人的美感培育,是向上而不是朝下的,它不应该单纯强调“感官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