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合作条件下教学管理研究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_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学合作给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支撑,但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需要研究。产学合作后,学校的办学管理,尤其是教学管理,需要渗透融入企业的理念和标准。本文立足于产学合作条件下如何深化教学管理,适应产学合作这一现实,对产学合作条件下教学管理进行研究,涵盖课程开发机制研究、教学过程管理研究、教学评价机制研究、学分认定研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研究和学生管理研究,既有宏观思考,整体设计,也有操作层面创新教学管理和精细教学管理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产学合作 教学管理 课程开发 过程管理 教学评价 学分认定 双师型 学生管理 研究
  近年来,产学合作已不再是职业教育的独享,本科院校也越来越多地开展产学合作,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方向有别于学术型大学,直接为本地的行业和企业服务,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学合作给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支撑,但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需要研究。在学校独立办学的模式下,学校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可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教学管理,进行教学质量的控制。产学合作后,带来了新的元素,发生了新的变化。学校的办学管理,尤其是教学管理,需要渗透融入企业的理念和标准。为此,我们对产学合作条件下教学管理做了研究,重点探索产学合作条件下的课程开发机制、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评价机制、学分认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和学生管理,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一、产学合作条件下的课程开发机制研究
  传统机制下,课程开发是由教育部门、学校完成的。在产学合作的条件下,引入了企业一方,利用企业的资源,结合企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这就带来了课程开发机制新的格局。
  1、更新教育理念,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他们希望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要高,比高职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能解决工作实际问题。学校的培养目标要贴着企业的需求,一定要准确定位。
  2、调整价值取向,注重培养职业能力
  企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十分看重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两个方面: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关键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是指完成主要职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门技术能力。关键能力是指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和能力。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开发观是面向整个职业的,它突出职业分析,由此确定课程和方案,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把职业需要的技能、知识、素质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在培养职业专门能力的同时培养关键能力。
  3、校企专家互动,形成良性开发机制
  产学合作课程开发机制是指为开发符合企业工作实践所需的课程,并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要目的,促进教师、企业专家及相关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手段、方式的总和。形成良性开发机制的关键是创新产学合作课程开发模式。在这种崭新的模式中,学校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企业专家作为主要参與者。企业专家根据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采用头脑风暴法,明确学生在其岗位上应:知道什么?做什么事?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岗位技能点,学校教师据此将其转化为课程目标,打破学科知识严格的逻辑演进序列,按照课程目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横向组织,将知识、技能、态度整合为相应课程,确定课程设置,形成符合产学合作模式要求的教学方案。
  二、产学合作条件下的教学过程管理研究
  在产学合作前,教学过程管理都是教学行政部门的单一管理,虽有其优点,但同时也暴露了许多弊端:培养目标不清晰、普遍重理论轻技能、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不符、知识和技能远远落后于企业现状和发展的需求。这种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深化产学合作,就必须在教学过程管理上实行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进而实现教学过程管理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根本性变革。
  1、建立组织机构,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教学过程管理实行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必须要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加以保障。实践证明,校企双方协商,建立一定形式的组织机构,可以有效保证管理到位。该组织机构通常由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企业派出的热心支持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行业专家组成。校方教学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管理,行业专家起指导、咨询和监督作用。
  2、突出重点内容,把好关键三项管理
  对教学过程管理实行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不是取代学校原有的管理,也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大事小事统管,而是要突出重点,强化三个方面的管理,即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在教学计划管理上,行业专家全程参与指导教学计划的制订,重点是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双方共同进行企业、行业的调研,听取相关企业一线专家的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和专门化方向课程,明确教学内容。在教学组织管理上,搭建企业实施教学组织管理平台,充分引入企业文化,模拟企业岗位的实际场景,传授岗位职业技能。在教学质量管理上,其内容、方式方法渗透企业文化、员工素质要求、岗位技能的要求。
  三、产学合作条件下的教学评价机制研究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工作的灵魂。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学层面的产学合作,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教学的实施,加强教学的管理,进而有利于教学层面产学合作的健康发展。
  1、改变单一评价,引入企业参与
  过去,教学评价基本上是由学校进行的。在产学合作条件下,更要强调企业评价的重要性。教学评价要有企业或企业专家参与,并赋予他们重要的话语权,甚至是否决权。
  2、改变一元标准,融入企业元素
  企业参与评价后,评价标准也随之改变。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不再局限于课堂或学校,而是延伸到企业、社会。企业元素更多地渗透至评价体系之中,企业的认可度成为评价的重要因素。   四、产学合作条件下的学分认定研究
  产学合作下使学校和企业两个社会组织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最终达到双赢的目标。在实施中,学分互认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而明确双方的学分模块是完成目标的有效保证。
  1、开设"学分银行",对接企业需求
  "学分银行"的设立使"订单式"产学合作的教学更具灵活性。"学分银行"是一种新的产学合作办学模式,它的"灵活"优势体现在不仅使学校走向市场,走进企业,并能使企业拥有一批适合本企业发展需要和岗位需要的高素质劳动人才队伍,探索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教育学分互认和转换制度。企业员工边实践、边学习,既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又增强岗位胜任能力,还有利于各类教育的沟通衔接。
  2、开发"学分工具",对接企业标准
  建立"学分银行"的关键是开发"学分工具",设想将学生或企业员工要完成的总学分划分成若干个模块:文化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实践环节模块和选修模块。企业可向学校提出企业需求的模块,有利于缩短学生岗位适应性的时间。学分可在学校完成,也可在企业完成。
  五、产学合作条件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研究
  专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我们所拥有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有很大的差距。如果不解决这些差距,专业就不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可喜的是,产学合作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存在问题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
  1、创设三方运行模式,构建长效工作机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多方的参与,才能从根本上加以保障。政府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的关键因素,要在宏观政策上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倾斜,以立法手段使校企双方利益达到制衡。学校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导因素。学校要采取措施,确保经费投入充足,政策倾斜落实。企业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企业要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当作自己的事来做,积极寻找利益的结合点。只有创设政府搭台、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三方运行模式,脚踏实地工作,才能形成长效机制。
  2、借助依托校外基地,加强师资职业培训
  产学合作模式在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中占有很多优势。产产学合作教育的实施使企业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成为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在产学合作的实践中,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可以采用多种途径。一是教师全脱产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二是教师半脱产到企业挂职顶岗,三是教师到合作企业兼职或参与企业培训,四是教师在企业获得行业资格证书,五是从企业引入特聘兼职教师。企业则通过这些途径,引入教师外脑,积极进行科研,并从中受益。
  六、产学合作条件下的学生管理研究
  产学合作条件下的学生管理模式与学校传统式管理模式相比较,前者针对性更强,要求更具体,内容更实际。
  1、融入企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
  企业衡量毕业生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毕业生是否认同企业文化。因此,学校在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学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学生素质教育内容与要求,在学生校内的教育与管理过程中应逐渐向企业的要求靠拢,校内的部分规定引入企业的规定,,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2、加强联动管理,防止缺位越位
  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顶岗实习是一个重要环节,在管理上需要联动,找准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如果学校与企业缺乏有效的联动,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后,双方都把管理视作对方的事,那么对学生的管理必然缺位。如果学校沿用学校管理的思维,包办学生顶岗实习的全部事项,则会造成越位而影响企业的积极性。学校和企业应联手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方法,明确双方职责,共同参与管理。
  产学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产学合作也颠覆了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需要我们去探索实践,找到新模式下的有效管理途径与方法。当前,我们要顺应产学合作这一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抓住产学合作机遇,创新教学管理,精细教学管理,使之更加适应产学合作要求,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李闽 高职产学合作课程开发机制研究 [J]职教论坛 2010.30
  【2】曾柳宁 产学合作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 [J]现代企业教育 2011年第14期
  【3】郭新照 产学合作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 [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 2011年第12期
  【4】邢伟 李明慧 基于产学合作多元化评價主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J]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0年第3期
  【5】翟广辉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研究 [J] 《无线互联科技》 2012年12期
  【6】白炳贵 学分银行:企业员工培训的制度创新 [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年第8期
  【7】陆福春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研究 [J]教育探索,2010年第5期
  【8】刘丽 张晗 关曼苓 产学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保障机制研究 [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03期
  【9】陈彪 产学合作中学生教育管理对策 [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2月
  【10】张卫涛 浅谈产学合作模式下的学生管理 [J]时代报告 2011年8月
其他文献
理想信念是人类个体身上一种独有的精神力量.是一个人价值观等各种人生观点的集中表现.观看历史的长河会发现,只有一个人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
作为校长,她深入一线,勇于实践.先后承担了多项课题的研究,撰写的二十余篇论文在全国及市级评选中获奖,并发表于各级刊物上,其中9篇被认定为天津市教育教学成果,所执教的被评
期刊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统治重心向西南大后方转移,西南地区获得了一个难得发展机遇,西南地区的职业教育也获得了相对长足的发展。文章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分析,探讨生产力的发展对西南大后方职业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抗日战争;生产力;西南地区;职业教育  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适应抗战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大后方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西南大后方职业教育得以快速发展的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工作,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思想政治工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思想政治工作
学困生通常是指那些自卑厌学,学习成绩差,缺乏自信心,逆反心理严重,纪律作风涣散,行为习惯不良,自我期望值低,懒惰不思进取,缺点问题较多的学生群体。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班都有
本文以2010年~2014年沪深两市A股公司为检验样本,考察了多元化经营、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程度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内部控
期刊
学校德育问题是人们一直关注的热门话题.长期以来,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品性人格方面做了大量细致艰苦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校德育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和写作态度就是我们所说的创作观.创作观的形成是与作品形成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亲身经历紧密相关的,每一个时代都有着这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意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