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初画家恽寿平赞赏说,此画“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炉火纯青的纸本水墨技法,匠心独运的神思妙笔,使得这幅《富春山居图》成为从富春江下游两岸真山真水真景色中提炼出来的经典杰作,被列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富春山居图》画成之初,黄公望即题款送给无用上人,于是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而开始了它迄今660年的坎坷历程。当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想不到此话一言成谶,不幸言中:明成化年间,此图由沈周收藏,请人题跋,却被其子藏匿丢失,旋即于市上高价出售,沈周难于较真又无力购买,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其后,此图辗转于藏家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之手。清顺治年间,吴氏子弟、宜兴藏家吴洪裕得之后珍爱至极,他在病危临终之时,令家人“祭酒以付火”,“焚以为殉”。他拚尽全身最后一点气力吐出一个“烧”字后,用昏花的双眼,含着两行浑浊的老泪,最后一次“欣赏”了他的宝贝。当家人把画付之一炬,烈火顿时吞噬着他的“至爱”时,这个爱画如命的人慢慢闭上了眼睛……就在此时此刻,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从人群里猛地窜出,“疾趋焚所”,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起红炉而出之”,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偷梁换柱,抢救出了《富春山居图》。
可是,画虽被救下,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长一短两段,画起首一段已烧去,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1652年,此画传到吴家子弟吴寄谷手里后,将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不露剪裁拼接痕迹,这就是《剩山图》。而原画主体部分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乾隆帝得到的《无用师卷》。至此,稀世之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被分割成《剩山图》和《无用师卷》两部分,身首各异。《无用师卷》为清廷收藏,原藏于北京故宫,1948年底与近百万件故宫文物一起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剩山图》则流落民间,康熙八年(1669)为王廷宾收藏,后辗转于藏家,湮没无闻。至抗战时期,为近代画家吴湖帆用古铜器商彝与人换得,十分珍惜,从此自称其居为“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建国后,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得悉此事,多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晓以大义,劝其归藏国家,又请钱镜塘、谢稚柳等名家从中周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吴湖帆被至诚之心所感动,终于同意割爱,于1956年捐赠浙江省博物馆,于是,《剩山图》成了“镇馆之宝”。(待续)
《富春山居图》画成之初,黄公望即题款送给无用上人,于是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而开始了它迄今660年的坎坷历程。当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想不到此话一言成谶,不幸言中:明成化年间,此图由沈周收藏,请人题跋,却被其子藏匿丢失,旋即于市上高价出售,沈周难于较真又无力购买,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其后,此图辗转于藏家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之手。清顺治年间,吴氏子弟、宜兴藏家吴洪裕得之后珍爱至极,他在病危临终之时,令家人“祭酒以付火”,“焚以为殉”。他拚尽全身最后一点气力吐出一个“烧”字后,用昏花的双眼,含着两行浑浊的老泪,最后一次“欣赏”了他的宝贝。当家人把画付之一炬,烈火顿时吞噬着他的“至爱”时,这个爱画如命的人慢慢闭上了眼睛……就在此时此刻,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从人群里猛地窜出,“疾趋焚所”,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起红炉而出之”,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偷梁换柱,抢救出了《富春山居图》。
可是,画虽被救下,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长一短两段,画起首一段已烧去,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1652年,此画传到吴家子弟吴寄谷手里后,将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不露剪裁拼接痕迹,这就是《剩山图》。而原画主体部分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乾隆帝得到的《无用师卷》。至此,稀世之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被分割成《剩山图》和《无用师卷》两部分,身首各异。《无用师卷》为清廷收藏,原藏于北京故宫,1948年底与近百万件故宫文物一起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剩山图》则流落民间,康熙八年(1669)为王廷宾收藏,后辗转于藏家,湮没无闻。至抗战时期,为近代画家吴湖帆用古铜器商彝与人换得,十分珍惜,从此自称其居为“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建国后,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得悉此事,多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晓以大义,劝其归藏国家,又请钱镜塘、谢稚柳等名家从中周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吴湖帆被至诚之心所感动,终于同意割爱,于1956年捐赠浙江省博物馆,于是,《剩山图》成了“镇馆之宝”。(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