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校报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长期以来在校园传媒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传统校园文化載体的校报受到社会媒体多元化发展的影响,面临读者群体缩小,关注期待度降低等方方面面的困境。校报独有的特性决定了其不可取代性,必须力求改革,突破其发展瓶颈,使其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校报;瓶颈;方向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及行政导向的风向标,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在校园传媒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对于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先进、传承文明的作用不容小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传统校园文化载体的校报受到社会媒体多元化发展的影响,面临读者群体缩小,关注期待度降低等方方面面的困境。校报独有的特性决定了其不可取代性,必须力求改革,突破其发展瓶颈,使其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一、与多元化的社会媒体相比,高校校报发展的瓶颈
⒈时效性差。据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的统计数字显示,校报作为具有周期性的报纸,在高校内以半月报、双旬报和月报发行为主。新闻总的特点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洁准确。一条有价值的新闻一旦失去其时效上的优势,其价值将大大降低。由于高校校报编辑部的现状是人力、物力有限,且报纸都需要排版、剪辑再送印刷厂统一印制,造就了校报无法逾越的时效性差的特质。反观互联网、校园网、微博、微信、电台、电视等其他社会媒体,它们都具有信息更新极快的特点,一经审核即可即时播报,且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在这些媒体的映衬下校报的时效性就显得很被动。
2.信息容量小。目前高校的校报一般为四版,受版面控制,对于各类新闻事件的报道数量少,撇开深度、广度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不谈,单就篇幅大小问题都难以掌控,而与互联网相关的媒体则没有这种后顾之忧,可以尽可能详尽、全面、完整地报道。
3.延展性差。与网络相关的媒体,例如互联网、校园网、微博、微信等,它们都可以在报道文字内容的同时,辅以图片、声音、动画以及影像资料,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及深度思考的愿望。同时它们之间可以实现资源整合,例如可以采用网络链接的方式来达到阅读空间、范围、内容的转换及拓展。而校报却没有这方面的优势。
4.与读者互动作用差。校报的信息以单一输出为主,主要目的是对读者进行信息的灌输,基本的思维模式是“报纸上报道什么你看什么”,而只要与网络相关的媒体,则都可以与信息报道者产生互动,可以通过留言、评价及群体性探讨,对所报道的信息产生新的看法,整合出新的新闻资源。
通过以上对比不难看出,高校的宣传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曾经是校园新闻媒体中坚力量的校报,正遭受着社会媒体多元化发展的影响,面临读者群体缩小,关注期待度降低等方方面面的困境。可见,在当代,校报必须求同存异,力求开拓发展,才能找到其新的生存价值。
二、高校校报的不可取代性
高校校报作为各高校党政导向的风向标,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传播校园精神文明及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党委及行政部门与师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沟通的纽带,是展示各大高校对外形象及实力的门户。
互联网及校园网信息含量巨大,类别繁多,报道质量鱼龙混杂,无形中对主流倡导文化的传播造成了干扰。校报恰好弥补了此项的不足,它经过了编辑的严格把关及筛选,内容思想与国家保持高度的一致,可以很好地树立典型,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加上其便于携带,对于学生群体来讲,更加方便灵活,便于阅读及学习。
三、高校校报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高校校报面临着严峻挑战,但校报自身的特质也为其发展变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必须通过求同存异为校报寻求新的发展方向,使之与时俱进,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具体剖析,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内涵建设,挖掘深度。由于校报有严格的周期性,在人员建设方面有充足的编辑与记者,所以为校报的策划、选题、调研及采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在角度上可力求标新立异,在深度上可不断挖掘,以期达到高质高量。与网络新闻相比,校报要避免“无味的重复”,要挖掘深度,透过现象看到实质,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深度剖析,联系社会背景,使其具有典型的意义,升华为背后的讨论,使读者达到教育的共鸣,达到积极的人生引导。
2.贴近校园生活,抓典型,树先进。通过撰写通讯,用简单明了的方法向师生报道校园中的育人典型及集体、个人科研先进事例,他们可以是教学、管理、服务中环节的任何一个分子,使高校校报真正成为贴近校园生活、传递思想政治正能量的中坚力量。
3.打造“一专多能”的版面。作为党政机关传递思想的窗口,除了一般的消息及通讯外,如果通篇都是领导讲话、会议记录等,难免枯燥乏味,应将言论、漫画、文艺,甚至网络流行元素大胆引入版面,满足与时俱进的大学生的阅读需求,做到生动活泼。对于版面,要积极创新,杜绝一成不变,做到不仅内容丰富,且形式美观多样,创意性强。
参考文献:
铁铮.网络时代的高校校报[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5.
关键词:高校;校报;瓶颈;方向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及行政导向的风向标,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在校园传媒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对于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先进、传承文明的作用不容小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传统校园文化载体的校报受到社会媒体多元化发展的影响,面临读者群体缩小,关注期待度降低等方方面面的困境。校报独有的特性决定了其不可取代性,必须力求改革,突破其发展瓶颈,使其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一、与多元化的社会媒体相比,高校校报发展的瓶颈
⒈时效性差。据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的统计数字显示,校报作为具有周期性的报纸,在高校内以半月报、双旬报和月报发行为主。新闻总的特点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洁准确。一条有价值的新闻一旦失去其时效上的优势,其价值将大大降低。由于高校校报编辑部的现状是人力、物力有限,且报纸都需要排版、剪辑再送印刷厂统一印制,造就了校报无法逾越的时效性差的特质。反观互联网、校园网、微博、微信、电台、电视等其他社会媒体,它们都具有信息更新极快的特点,一经审核即可即时播报,且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在这些媒体的映衬下校报的时效性就显得很被动。
2.信息容量小。目前高校的校报一般为四版,受版面控制,对于各类新闻事件的报道数量少,撇开深度、广度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不谈,单就篇幅大小问题都难以掌控,而与互联网相关的媒体则没有这种后顾之忧,可以尽可能详尽、全面、完整地报道。
3.延展性差。与网络相关的媒体,例如互联网、校园网、微博、微信等,它们都可以在报道文字内容的同时,辅以图片、声音、动画以及影像资料,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及深度思考的愿望。同时它们之间可以实现资源整合,例如可以采用网络链接的方式来达到阅读空间、范围、内容的转换及拓展。而校报却没有这方面的优势。
4.与读者互动作用差。校报的信息以单一输出为主,主要目的是对读者进行信息的灌输,基本的思维模式是“报纸上报道什么你看什么”,而只要与网络相关的媒体,则都可以与信息报道者产生互动,可以通过留言、评价及群体性探讨,对所报道的信息产生新的看法,整合出新的新闻资源。
通过以上对比不难看出,高校的宣传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曾经是校园新闻媒体中坚力量的校报,正遭受着社会媒体多元化发展的影响,面临读者群体缩小,关注期待度降低等方方面面的困境。可见,在当代,校报必须求同存异,力求开拓发展,才能找到其新的生存价值。
二、高校校报的不可取代性
高校校报作为各高校党政导向的风向标,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传播校园精神文明及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党委及行政部门与师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沟通的纽带,是展示各大高校对外形象及实力的门户。
互联网及校园网信息含量巨大,类别繁多,报道质量鱼龙混杂,无形中对主流倡导文化的传播造成了干扰。校报恰好弥补了此项的不足,它经过了编辑的严格把关及筛选,内容思想与国家保持高度的一致,可以很好地树立典型,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加上其便于携带,对于学生群体来讲,更加方便灵活,便于阅读及学习。
三、高校校报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高校校报面临着严峻挑战,但校报自身的特质也为其发展变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必须通过求同存异为校报寻求新的发展方向,使之与时俱进,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具体剖析,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内涵建设,挖掘深度。由于校报有严格的周期性,在人员建设方面有充足的编辑与记者,所以为校报的策划、选题、调研及采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在角度上可力求标新立异,在深度上可不断挖掘,以期达到高质高量。与网络新闻相比,校报要避免“无味的重复”,要挖掘深度,透过现象看到实质,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深度剖析,联系社会背景,使其具有典型的意义,升华为背后的讨论,使读者达到教育的共鸣,达到积极的人生引导。
2.贴近校园生活,抓典型,树先进。通过撰写通讯,用简单明了的方法向师生报道校园中的育人典型及集体、个人科研先进事例,他们可以是教学、管理、服务中环节的任何一个分子,使高校校报真正成为贴近校园生活、传递思想政治正能量的中坚力量。
3.打造“一专多能”的版面。作为党政机关传递思想的窗口,除了一般的消息及通讯外,如果通篇都是领导讲话、会议记录等,难免枯燥乏味,应将言论、漫画、文艺,甚至网络流行元素大胆引入版面,满足与时俱进的大学生的阅读需求,做到生动活泼。对于版面,要积极创新,杜绝一成不变,做到不仅内容丰富,且形式美观多样,创意性强。
参考文献:
铁铮.网络时代的高校校报[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