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品德教学 生活化 尝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45-01
品德课程倡导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课堂中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同时又在生活中习得良好的品德。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生活资源,让它成为润泽品德教学的源头活水。
一、紧密联系生活,让教学内容更充实
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选择更好的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整合,设计出活泼生动、丰富多彩的课来。因此,在品德课的教学中,笔者努力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品德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道德的主题与素材来源于生活,通过道德的生活而学会的道德是最扎实的。因此,在品德课的教学中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以他们在生活中遭遇的、体验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为突破点,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例如,在教学《家庭树》这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说说他们的生日、爱好及发生在自己和家人之间的趣事等。通过再现记忆和相互交流,学生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这时教师再引导他们如何在生活中尊敬老人、孝敬父母。
2.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参与过的实践活动是他们所经历的一种特殊的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判断是非比简单地回答对与错,更能撞击学生的心灵。因此,把品德课的教学和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例如,在教学《同学之间》这一课时,笔者列举了许多同学之间经常会发生的各种交往事例,进而告诉学生同学间交往要互相尊重和互相帮助。但是,学生的反响却不尽如人意。这时笔者想起了学校曾组织过的一次“向身患白血病的同学捐款”的活动,于是决定利用这一案例作为切入点,通过事例告诉学生当时正是因为全校师生都献出了爱心,才把这位同学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一石激起千层浪”,捐款活动的场面又浮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他们对同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又如,在教学《我们的合作》时,笔者组织学生玩“三人四足”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方法以贴近学生生活为基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并获得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可见,教师只有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育意图不露痕迹地融会于教学和生活中,才能让道德规范内化在学生心中,进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意识转变为行动。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教学情境的设置,是使认识转化为学生内心需要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有限,思维简单,教师要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平安回家》这一课时,笔者让三个学生分别扮演红、绿、黄灯,再让一个学生扮演交警指挥交通,然后让学生按红绿灯的指示和交警的手势正确地过马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不仅懂得了简单的交通规则,而且明白了“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才能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再如,教学《怎样到达目的地》一课时,笔者把自己网购的连衣裙的快递单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说说这条连衣裙是如何到达我的手中的。学生对时下流行的网购兴趣十足,兴致勃勃地对这条连衣裙的“行踪”展开了探究。于是,该课“如何合理地选择交通工具”的教学任务也就水到渠成地完成了。
2.拓宽教学渠道,加深学生的道德体验。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应只有学校在孤军奋战,而应该形成合力,逐步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学生置身其中,不断实现道德认知的重构,产生正确稳定的道德动机,进而指导道德行为。如教学《垃圾的处理》这一课时,笔者课前先让学生调查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等的危害,课堂上还把一位环卫工人请来现身说法。当学生听到环卫工人介绍说“一节废旧电池扔到大海里,可以使三条小鱼死掉;一节废旧电池扔到田里,可以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寸草不生;一节废旧电池扔到小河里,会污染60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辈子的饮用水量……”时,个个惊得目瞪口呆;对于今后自己在垃圾处理过程中的设想,学生也在小组之间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并萌生出主动要为环保作贡献的情感,自觉投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品德教学,相信品德之花经过“生活”之泉的润泽必能开得更加绚丽夺目!
(责编 黎雪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45-01
品德课程倡导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课堂中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同时又在生活中习得良好的品德。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生活资源,让它成为润泽品德教学的源头活水。
一、紧密联系生活,让教学内容更充实
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选择更好的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整合,设计出活泼生动、丰富多彩的课来。因此,在品德课的教学中,笔者努力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品德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道德的主题与素材来源于生活,通过道德的生活而学会的道德是最扎实的。因此,在品德课的教学中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以他们在生活中遭遇的、体验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为突破点,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例如,在教学《家庭树》这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说说他们的生日、爱好及发生在自己和家人之间的趣事等。通过再现记忆和相互交流,学生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这时教师再引导他们如何在生活中尊敬老人、孝敬父母。
2.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参与过的实践活动是他们所经历的一种特殊的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判断是非比简单地回答对与错,更能撞击学生的心灵。因此,把品德课的教学和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例如,在教学《同学之间》这一课时,笔者列举了许多同学之间经常会发生的各种交往事例,进而告诉学生同学间交往要互相尊重和互相帮助。但是,学生的反响却不尽如人意。这时笔者想起了学校曾组织过的一次“向身患白血病的同学捐款”的活动,于是决定利用这一案例作为切入点,通过事例告诉学生当时正是因为全校师生都献出了爱心,才把这位同学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一石激起千层浪”,捐款活动的场面又浮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他们对同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又如,在教学《我们的合作》时,笔者组织学生玩“三人四足”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方法以贴近学生生活为基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并获得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可见,教师只有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育意图不露痕迹地融会于教学和生活中,才能让道德规范内化在学生心中,进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意识转变为行动。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教学情境的设置,是使认识转化为学生内心需要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有限,思维简单,教师要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平安回家》这一课时,笔者让三个学生分别扮演红、绿、黄灯,再让一个学生扮演交警指挥交通,然后让学生按红绿灯的指示和交警的手势正确地过马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不仅懂得了简单的交通规则,而且明白了“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才能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再如,教学《怎样到达目的地》一课时,笔者把自己网购的连衣裙的快递单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说说这条连衣裙是如何到达我的手中的。学生对时下流行的网购兴趣十足,兴致勃勃地对这条连衣裙的“行踪”展开了探究。于是,该课“如何合理地选择交通工具”的教学任务也就水到渠成地完成了。
2.拓宽教学渠道,加深学生的道德体验。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应只有学校在孤军奋战,而应该形成合力,逐步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学生置身其中,不断实现道德认知的重构,产生正确稳定的道德动机,进而指导道德行为。如教学《垃圾的处理》这一课时,笔者课前先让学生调查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等的危害,课堂上还把一位环卫工人请来现身说法。当学生听到环卫工人介绍说“一节废旧电池扔到大海里,可以使三条小鱼死掉;一节废旧电池扔到田里,可以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寸草不生;一节废旧电池扔到小河里,会污染60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辈子的饮用水量……”时,个个惊得目瞪口呆;对于今后自己在垃圾处理过程中的设想,学生也在小组之间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并萌生出主动要为环保作贡献的情感,自觉投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品德教学,相信品德之花经过“生活”之泉的润泽必能开得更加绚丽夺目!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