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但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决定着。基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哲学内涵的阐释,梳理廓清不同时期我国主要社会矛盾的依据和表现,对我国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领会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蕴藏着深厚的哲学理论根据有重要指导作用。只有把握并领会其思想背后的哲学观和思维方式才能准确地领会其精神内涵,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矛盾分析法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相关理论
马克思哲学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矛盾的实质,矛盾的同一性使得社会遵循发展规律从而不断向前推进;同时社会内部又有其着自身发展的独特规律,即矛盾的斗争性方面。有条件、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绝对的斗争性可以相结合,辩证的统一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唯物史观中提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构成了界定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基本点。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时期的不同体现。因而,在把握和领会社會主要矛盾时,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从其发展的逻辑中规律中领会它的阶段性特点。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通过厘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脉络(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前期,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后的时期),来分析谈论矛盾分析法在社会实践所起到的作用。
1840后,经过帝国主义种种侵略,我国的社会性质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矛盾。在此特定时代特征下,各种各样的矛盾错综复杂。但众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社会。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
毛泽东在1950年4月再次提出:“今天的斗争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而不是民族资产阶级。”这就表明,这个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对象并不是指向民族资产阶级。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发生了生科的变革,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确立,因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随之也要重新定义。党的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新的界定后,我党的工作重心放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但是这一正确论断并未得以坚持。
(三)、改革开放后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转折点,在党领导人民进行拨乱反正的同时开始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重新审视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表决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个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了历史性的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依据和方法论——矛盾分析法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依据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有了明显提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的“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发生了新的阶段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在民主、法治、公平等方方面面提出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层次变高、内容范围变广。
通过分析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发现: 在“人民需要”方面,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第二, “社会供给”方面,已经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着相当突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已然成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方法
1、矛盾分析法
马克思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也是最核心的方法,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其中包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在对立中把握统一与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克服极端化、片面性等方法。十九大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现实突破口,问题意识的指引是认识矛盾的基础,超越矛盾、解决矛盾的发展思维才是消灭问题的关键。现如今最主要的问题是要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问题,另外在满足公民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之后再考虑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细微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发展,同时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问题的解决。
2、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唯物史观立场
(1)、人民至上的思想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参与者,同时也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文明形态的向前推进始终是以 “人”的发展作为核心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做出规范性的表述。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方位下的一次重大突破。它的明确,不仅仅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底蕴和时代特征,更重要的是也对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指出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更好地指导实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的发展时刻需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我们应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
参考文献
[1]杜立.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蕴含的哲学依据[J].党史博采(下),2019(02):35-36.
[2]沈江平.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J].广东社会科学,2019(04):73-79.
[3]杨玉成,刘艳.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论断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J].毛泽东研究,2019(04):14-23.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矛盾分析法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相关理论
马克思哲学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矛盾的实质,矛盾的同一性使得社会遵循发展规律从而不断向前推进;同时社会内部又有其着自身发展的独特规律,即矛盾的斗争性方面。有条件、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绝对的斗争性可以相结合,辩证的统一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唯物史观中提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构成了界定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基本点。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时期的不同体现。因而,在把握和领会社會主要矛盾时,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从其发展的逻辑中规律中领会它的阶段性特点。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通过厘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脉络(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前期,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后的时期),来分析谈论矛盾分析法在社会实践所起到的作用。
1840后,经过帝国主义种种侵略,我国的社会性质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矛盾。在此特定时代特征下,各种各样的矛盾错综复杂。但众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社会。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
毛泽东在1950年4月再次提出:“今天的斗争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而不是民族资产阶级。”这就表明,这个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对象并不是指向民族资产阶级。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发生了生科的变革,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确立,因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随之也要重新定义。党的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新的界定后,我党的工作重心放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但是这一正确论断并未得以坚持。
(三)、改革开放后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转折点,在党领导人民进行拨乱反正的同时开始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重新审视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表决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个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了历史性的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依据和方法论——矛盾分析法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依据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有了明显提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的“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发生了新的阶段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在民主、法治、公平等方方面面提出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层次变高、内容范围变广。
通过分析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发现: 在“人民需要”方面,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第二, “社会供给”方面,已经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着相当突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已然成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方法
1、矛盾分析法
马克思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也是最核心的方法,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其中包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在对立中把握统一与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克服极端化、片面性等方法。十九大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现实突破口,问题意识的指引是认识矛盾的基础,超越矛盾、解决矛盾的发展思维才是消灭问题的关键。现如今最主要的问题是要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问题,另外在满足公民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之后再考虑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细微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发展,同时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问题的解决。
2、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唯物史观立场
(1)、人民至上的思想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参与者,同时也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文明形态的向前推进始终是以 “人”的发展作为核心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做出规范性的表述。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方位下的一次重大突破。它的明确,不仅仅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底蕴和时代特征,更重要的是也对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指出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更好地指导实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的发展时刻需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我们应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
参考文献
[1]杜立.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蕴含的哲学依据[J].党史博采(下),2019(02):35-36.
[2]沈江平.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J].广东社会科学,2019(04):73-79.
[3]杨玉成,刘艳.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论断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J].毛泽东研究,2019(04):14-23.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