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读怪圈”怪是不怪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leiB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报名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的1010万人中,有289万为往届生,占28.6%。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进入名牌大学,导致复读生的数量继续上升;同时,日益增加的复读生,又会造成相当比例的应届生不能在当年被高校录取。(8月5日《中国青年报》)
  
  复读怪圈难以打破
  
  对于学生而言,第一次高考,如果分数不高,如果不复读,势必进入次一级的高校,以后的就业之路及前途命运就很可能布满荆棘;而选择复读,则有可能考入重点大学。付出的是青春和金钱,收获的可能就是光明的前途。如此诱惑面前,岂能不复读?对于中学来说,复读生考上大学的几率要比应届生高得多,如果能考上几个清华北大或者出几个状元,还能大大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让学校“一夜成名”,还可能收获物质奖励。利益当前,学校岂能不收复读生?
  先别忙着去责怪学生和学校,谁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不难发现,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总要高于非名牌大学,一些大学招收研究生,还要看本科毕业是否属于重点大学。同样付出四年代价,但毕业出路却是完全不同的。复读一年虽然要付出更多代价,但从长远来看,还是值得的。
  因而,破复读怪圈,在当下是没有必要的,要想打破也很难。
  
  复读换名校是值得的
  
  于本科毕业生而言,现在已进入“父亲就业时代”“关系就业时代”,就业更需要背景、资源。没有背景、资源的普通毕业生,想谋求理想的职位,只能靠名校文凭。如果选择普通、弱势高校,十有八九择业时要成丑小鸭。而为考取名校,有时只好去复读了。
  有人说现在就业已越来越注重技能和实际能力,“名校毕业生”未必总是吃香。这实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个别行业虽有观念转变,但整个就业环境仍可说极有利于名校毕业生。换言之,就算是复读现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智力浪费,可深层原因仍在社会环境、用人观念和教育制度方面,是窘迫的社会现状逼迫孩子“不得不复读”。
  在韩国,坐过监牢的李明博同样能当总统;在美国,动作片影星施瓦辛格也能当州长。到我们的社会观念也达到了如此开放、宽容和多元程度,谁还愿意吊在“考名牌大学”这一棵树上不遗余力、拼命复读呢?
其他文献
诺贝尔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其他任何奖项都无法比拟的。从1901年至今,诺贝尔奖已颁发给了数百位在各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10月16日,3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西查诺瓦博士、阿夫拉姆·赫什科博士、卡尔·巴里·夏普雷斯博士来到南京,三十多位青年科学家和企业家有幸与大师“零距离”接触,分享大师成功的经验。    夏普雷斯:用化学方程式签名报到    1941年出生于美国费城。1968年获斯坦福大学博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是为了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增强学生体
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