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师德是教师之魂,即教师的职业道德,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至关重要。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如下:政府部门积极倡导,总体水平值得肯定;社会迅猛发展冲击,价值判断失衡;师德建设机制偏颇,重学术轻道德;自我修养意识淡薄,自律能力不足。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加强师德建设,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自身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高校教师;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何谓师?韩愈曾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被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德即“教师之魂”。何谓师德?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部分。师德的内涵具备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分别从政治觉悟、爱岗敬业、专业素养、热爱学生几个层面对教师的师德素养提出要求。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新时期“爱与责任”应是“师德之魂”,首次赋予师德新的涵义,即“责任”,同时将“责任”具体化为岗位责任、社会责任以及国家责任。由此可见,“师德”观的丰富与更新越来越向着人性化方向发展,更加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目前,师德已成为高校教师工作评价的首要标准。
当前,旨在提高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师德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青年教师师德状况主流积极向上,总体上值得肯定,但同时由于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1.政府部门积极倡导,总体水平值得肯定
我国历届领导人都倡导师德建设,提出了各自的师德观念,江泽民曾提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国家和政府对师德的重视体现在诸多重要文件的颁布,如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师德内涵进行阐述;颁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旨在推动师德建设工作;教育部《以崇高的师德塑造未来——热烈祝贺第29个教师节》的发布等。值得指出的是,作为高等教育的师德建设起步标志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于2011年才出台,可见高等教育的师德建设远远滞后于基础教育。
国家从宏观层面上对师德的倡导,推动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运动的开展。不少研究显示,在师德水平上,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学者马寒在对山东地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相关研究中提出,有将近六成的青年教师中进入高校执教作为人生职业的第一选择,63%的青年教师表示将把高等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终生职业选择。类似的还有学者廖良,其研究发现武汉地区部分高校中,“67.25%的受访学生和91.89%的受访教师对所在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持满意态度”,且对青年教师师德各维度满意度达七成以上。这些针对各地区研究的调查结果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示,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总体水平较高,主流积极向上。
2.社会发展迅猛冲击,价值判断失衡
社会因素是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水平以及困扰其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要外因。其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冲击。其一,改革开放作为一次根本性的、彻底的社会变革,其影响也深入到文化领域中:在文化包容与融合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开始冲击国人的意识形态;同时,社会发展带动技术的进步,传媒的迅猛发展与更新,致使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来临,人们在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时不可避免地将象征消极、腐朽、落后文化的“苍蝇”引入室内。因此,拥有正确的“三观”尤为重要。其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作为一把双刃剑,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滋生了个人功利主义、拜金与享乐主义风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判断与取向,造成师德的滑坡。据学者廖良的研究显示,有近四成的调查对象认为“价值观失衡、职业理想动摇”是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重要问题。
3.师德建设机制偏颇,重学术轻道德
高校师德建设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对高校教师的选拔、培训与监督评价机制中。其一,高校招聘时往往有针对学术成果的、完善的考核与评议指标,但对师德往往走走形式;其二,在青年高校教师入职之后,思想道德培训往往停留在学习思想道德知识层面上,宽泛且浮于表面,与高校工作严重脱节,很难将师德知识内化为师德素养,从而走入青年教师的内心,引发共鸣;其三,高校的监督评价机制同样重才能、轻德行。科研学术成果奖励丰厚且与个人职称、待遇息息相关,因而对高校青年教师有着较大的吸引力。而相对不健全的师德监督评价机制仅仅起着引导作用,很多监督机制难以落到实处,往往形同虚设,缺乏严明有效的奖惩制度作为约束,在实践中只要不出事故——不发生教学事故、学术不端等重大失德状况即可高枕无忧。师德建设机制偏颇,直接影响到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效性与结果,目前的师德建设机制的下,青年教师师德的发展不容乐观。
4.自我修养意识淡薄,自律能力不足
有研究显示,受访者中有24%的教师以及43.9%的学生认为教师自我修养道德自律能力不足是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可见,自律与自觉修养意识是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水平和建设工作的内因与关键。青年教师刚刚踏上工作岗位,部分青年教师忽视了“为人师表”的光荣与使命感,缺乏爱岗敬业的责任感与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在繁忙的工作和一定的经济压力面前,部分青年教师找不到合理的发泄口与排遣方式,不注意个人心理卫生,容易产生负面情绪。2014年9月21日,陕西某职业学院某青年男教师偷拍大一女生洗澡,后骑摩托车逃跑未遂被打成重伤。这类问题的出现,呼唤着青年教师从自身出发,从我做起,遵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工作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其一,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倡导,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下因地制宜做好相关规定的细化与落实;其二,构建和谐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思想文化领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推动青年教师正确“三观”的形成;其三,健全师德建设机制,完善青年教师的选拔、培训、监督评价体系,提升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地位;其四,教育工作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青年教师在工作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教学相长”,增强作为人民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感,在思想道德层面学会反思,做到自律、慎独,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1]沈红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
[2]薛李明.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3]马 寒.山东高校青年教師师德建设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10.
[4]廖 良.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及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高校教师;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一、师德的理念
何谓师?韩愈曾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被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德即“教师之魂”。何谓师德?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部分。师德的内涵具备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分别从政治觉悟、爱岗敬业、专业素养、热爱学生几个层面对教师的师德素养提出要求。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新时期“爱与责任”应是“师德之魂”,首次赋予师德新的涵义,即“责任”,同时将“责任”具体化为岗位责任、社会责任以及国家责任。由此可见,“师德”观的丰富与更新越来越向着人性化方向发展,更加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目前,师德已成为高校教师工作评价的首要标准。
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现状
当前,旨在提高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师德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青年教师师德状况主流积极向上,总体上值得肯定,但同时由于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1.政府部门积极倡导,总体水平值得肯定
我国历届领导人都倡导师德建设,提出了各自的师德观念,江泽民曾提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国家和政府对师德的重视体现在诸多重要文件的颁布,如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师德内涵进行阐述;颁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旨在推动师德建设工作;教育部《以崇高的师德塑造未来——热烈祝贺第29个教师节》的发布等。值得指出的是,作为高等教育的师德建设起步标志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于2011年才出台,可见高等教育的师德建设远远滞后于基础教育。
国家从宏观层面上对师德的倡导,推动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运动的开展。不少研究显示,在师德水平上,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学者马寒在对山东地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相关研究中提出,有将近六成的青年教师中进入高校执教作为人生职业的第一选择,63%的青年教师表示将把高等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终生职业选择。类似的还有学者廖良,其研究发现武汉地区部分高校中,“67.25%的受访学生和91.89%的受访教师对所在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持满意态度”,且对青年教师师德各维度满意度达七成以上。这些针对各地区研究的调查结果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示,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总体水平较高,主流积极向上。
2.社会发展迅猛冲击,价值判断失衡
社会因素是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水平以及困扰其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要外因。其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冲击。其一,改革开放作为一次根本性的、彻底的社会变革,其影响也深入到文化领域中:在文化包容与融合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开始冲击国人的意识形态;同时,社会发展带动技术的进步,传媒的迅猛发展与更新,致使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来临,人们在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时不可避免地将象征消极、腐朽、落后文化的“苍蝇”引入室内。因此,拥有正确的“三观”尤为重要。其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作为一把双刃剑,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滋生了个人功利主义、拜金与享乐主义风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判断与取向,造成师德的滑坡。据学者廖良的研究显示,有近四成的调查对象认为“价值观失衡、职业理想动摇”是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重要问题。
3.师德建设机制偏颇,重学术轻道德
高校师德建设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对高校教师的选拔、培训与监督评价机制中。其一,高校招聘时往往有针对学术成果的、完善的考核与评议指标,但对师德往往走走形式;其二,在青年高校教师入职之后,思想道德培训往往停留在学习思想道德知识层面上,宽泛且浮于表面,与高校工作严重脱节,很难将师德知识内化为师德素养,从而走入青年教师的内心,引发共鸣;其三,高校的监督评价机制同样重才能、轻德行。科研学术成果奖励丰厚且与个人职称、待遇息息相关,因而对高校青年教师有着较大的吸引力。而相对不健全的师德监督评价机制仅仅起着引导作用,很多监督机制难以落到实处,往往形同虚设,缺乏严明有效的奖惩制度作为约束,在实践中只要不出事故——不发生教学事故、学术不端等重大失德状况即可高枕无忧。师德建设机制偏颇,直接影响到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效性与结果,目前的师德建设机制的下,青年教师师德的发展不容乐观。
4.自我修养意识淡薄,自律能力不足
有研究显示,受访者中有24%的教师以及43.9%的学生认为教师自我修养道德自律能力不足是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可见,自律与自觉修养意识是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水平和建设工作的内因与关键。青年教师刚刚踏上工作岗位,部分青年教师忽视了“为人师表”的光荣与使命感,缺乏爱岗敬业的责任感与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在繁忙的工作和一定的经济压力面前,部分青年教师找不到合理的发泄口与排遣方式,不注意个人心理卫生,容易产生负面情绪。2014年9月21日,陕西某职业学院某青年男教师偷拍大一女生洗澡,后骑摩托车逃跑未遂被打成重伤。这类问题的出现,呼唤着青年教师从自身出发,从我做起,遵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三、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
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工作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其一,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倡导,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下因地制宜做好相关规定的细化与落实;其二,构建和谐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思想文化领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推动青年教师正确“三观”的形成;其三,健全师德建设机制,完善青年教师的选拔、培训、监督评价体系,提升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地位;其四,教育工作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青年教师在工作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教学相长”,增强作为人民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感,在思想道德层面学会反思,做到自律、慎独,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沈红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
[2]薛李明.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3]马 寒.山东高校青年教師师德建设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10.
[4]廖 良.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及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