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数学阅读理解题成了高考中的新亮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数学 阅读能力
当前,数学阅读理解题成了高考中的新亮点。这种题目的特点是: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知识的交汇性强、构思新颖、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考查比较全面,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类比能力、概括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数学阅读的特点
(1)数学是一门语言。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但数学符号内涵丰富,有一定的抽象性,尤其是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跟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而在阅读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灵活,这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难度.阅读过程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内部言语的转化过程,是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2)数学阅读的逻辑性。
数学阅读不同于一般阅读,数学材料的呈现主要是归纳和演绎,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加之数学语言的抽象性,使数学阅读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记忆、理解、抽象、综合、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需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
(3)数学阅读的综合性。
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要求记忆重要概念、原理、公式,因书写可以加快、加强记忆,所以在数学阅读时,对重要的内容常通过书写或作笔记来加强记忆。数学阅读时常要求从课文或数学试题或其它材料中概括归纳出一些东西,
(4)数学阅读的精确性。
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当一个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
(5)数学阅读的灵活性。
数学阅读过程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思维灵活。
二、培养高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
1、根据教学对象确定数学阅读目标
数学阅读能力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层级:认读、理解、记忆为第一层级;阐释和归纳为第二层级;创新就是第三层级。三个能力层级之间构成了一个由低到高的阶梯,而且一般是按部就班的渐进关系,只有具备了低一级能力的阅读者才有可能获得高一档次的能力。数学阅读教学就需要根据学生所具有的实际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从而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高中学生已经具有起码的认读、理解、记忆等能力,他们需要进一步发展阐释、归纳、创新等能力。因此,数学阅读教学目标重点应定位在阅读能力的第二、第三层级的培养上。
2、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
教师最好选择几段书上的内容,向学生讲述自己阅读时的做法以作示范,并关注学生的整个阅读过程,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1)提出导读提纲。数学课程内容抽象,推理严谨,表述规范严格,其中还有不少隐含知识点(如一些定理的隐含前提、条件、变化等),更是给学生阅读带来困难。教师应给学生指明方向,启发学生理解关键词句、重点、难点。
(2)组织讨论交流。在阅读中讨论交流、质疑问难能使学生达成正确认识,并逐步深化认识。通过同学、师生间的多向交流,相互诱导,相互启发,既可疏通思维,消除障碍,形成正确概念,又能培养学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
(3)解答疑难问题。在学生阅读完教材后,教师应针对教材重点內容和关键要害问题,从导读提纲中选几个代表性问题,让学生讲解,如概念、定理、法则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观察中发现的结论,对某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解证例题、习题的思路、方法以及学习小结内容。
3、注重分层阅读。
从学生阅读时深入的程度和系统性来看,主要可分为粗读、间读、精读等。粗读是指对于学生已比较熟悉已经掌握的旧知、课文中容易理解的过渡性的导语等阅读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一带而过;精读是指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以及发现问题时,要把相关内容反反复复地推敲、揣摩,力求理解、领会,如果因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实在不懂的问题,应做出记号,便于重点听讲或质疑。精读概念,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定义中的字、词、句,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述或替代,能举出符合定义的实例,会判断某一实例是否符合概念,能对类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较,找出联系和区别,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精读公式、算理,能理解并用数学语言描述,说明计算的方法和理由。精读应用题的例题,能看懂解题的过程,掌握分析的方法,建构模型,并探索不同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间读是指对一个名词、术语或一句话因读中有思而读一段停下来想一想,读懂了,再继续往下读。这种读法无论是在阅读的速度还是在思维的难度上都介于速读和精读之间。
4、指导学生做好数学阅读笔记。
笔记是对付遗忘的有力武器,是积累认知经验,提高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记好和用好笔记。数学阅读笔记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a)疑问性笔记。在阅读中遇到疑难时,最好专门进行摘录,系统记录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以便有针对性的突破;同时在阅读时着力发掘并记录问题及处理问题的想法,建立起自己的“疑问集”。b)感触性笔记。阅读中,有所感、有所悟及有所发现的,都应即时记录,积累一闪而过、难以重现的智慧火花,拥有一本珍贵的“火花集”。c)梳理性笔记。如果说前两种笔记是阅读由“薄”到“厚”的过程的话,那么梳理性笔记就是阅读由“厚”到“薄”的过程,是对阅读内容不断提炼的记录。
5、推行合作交流的阅读学习模式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阅读时各小组成员先独立阅读相关材料,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问题的看法,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分析、评判,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小组汇报,各小组的发言人把本组的阅读收获在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将会增强,学生面对面地围桌而坐,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等等,这些新特点中,几乎所有项对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
数学 阅读能力
当前,数学阅读理解题成了高考中的新亮点。这种题目的特点是: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知识的交汇性强、构思新颖、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考查比较全面,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类比能力、概括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数学阅读的特点
(1)数学是一门语言。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但数学符号内涵丰富,有一定的抽象性,尤其是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跟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而在阅读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灵活,这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难度.阅读过程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内部言语的转化过程,是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2)数学阅读的逻辑性。
数学阅读不同于一般阅读,数学材料的呈现主要是归纳和演绎,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加之数学语言的抽象性,使数学阅读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记忆、理解、抽象、综合、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需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
(3)数学阅读的综合性。
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要求记忆重要概念、原理、公式,因书写可以加快、加强记忆,所以在数学阅读时,对重要的内容常通过书写或作笔记来加强记忆。数学阅读时常要求从课文或数学试题或其它材料中概括归纳出一些东西,
(4)数学阅读的精确性。
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当一个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
(5)数学阅读的灵活性。
数学阅读过程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思维灵活。
二、培养高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
1、根据教学对象确定数学阅读目标
数学阅读能力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层级:认读、理解、记忆为第一层级;阐释和归纳为第二层级;创新就是第三层级。三个能力层级之间构成了一个由低到高的阶梯,而且一般是按部就班的渐进关系,只有具备了低一级能力的阅读者才有可能获得高一档次的能力。数学阅读教学就需要根据学生所具有的实际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从而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高中学生已经具有起码的认读、理解、记忆等能力,他们需要进一步发展阐释、归纳、创新等能力。因此,数学阅读教学目标重点应定位在阅读能力的第二、第三层级的培养上。
2、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
教师最好选择几段书上的内容,向学生讲述自己阅读时的做法以作示范,并关注学生的整个阅读过程,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1)提出导读提纲。数学课程内容抽象,推理严谨,表述规范严格,其中还有不少隐含知识点(如一些定理的隐含前提、条件、变化等),更是给学生阅读带来困难。教师应给学生指明方向,启发学生理解关键词句、重点、难点。
(2)组织讨论交流。在阅读中讨论交流、质疑问难能使学生达成正确认识,并逐步深化认识。通过同学、师生间的多向交流,相互诱导,相互启发,既可疏通思维,消除障碍,形成正确概念,又能培养学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
(3)解答疑难问题。在学生阅读完教材后,教师应针对教材重点內容和关键要害问题,从导读提纲中选几个代表性问题,让学生讲解,如概念、定理、法则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观察中发现的结论,对某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解证例题、习题的思路、方法以及学习小结内容。
3、注重分层阅读。
从学生阅读时深入的程度和系统性来看,主要可分为粗读、间读、精读等。粗读是指对于学生已比较熟悉已经掌握的旧知、课文中容易理解的过渡性的导语等阅读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一带而过;精读是指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以及发现问题时,要把相关内容反反复复地推敲、揣摩,力求理解、领会,如果因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实在不懂的问题,应做出记号,便于重点听讲或质疑。精读概念,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定义中的字、词、句,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述或替代,能举出符合定义的实例,会判断某一实例是否符合概念,能对类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较,找出联系和区别,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精读公式、算理,能理解并用数学语言描述,说明计算的方法和理由。精读应用题的例题,能看懂解题的过程,掌握分析的方法,建构模型,并探索不同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间读是指对一个名词、术语或一句话因读中有思而读一段停下来想一想,读懂了,再继续往下读。这种读法无论是在阅读的速度还是在思维的难度上都介于速读和精读之间。
4、指导学生做好数学阅读笔记。
笔记是对付遗忘的有力武器,是积累认知经验,提高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记好和用好笔记。数学阅读笔记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a)疑问性笔记。在阅读中遇到疑难时,最好专门进行摘录,系统记录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以便有针对性的突破;同时在阅读时着力发掘并记录问题及处理问题的想法,建立起自己的“疑问集”。b)感触性笔记。阅读中,有所感、有所悟及有所发现的,都应即时记录,积累一闪而过、难以重现的智慧火花,拥有一本珍贵的“火花集”。c)梳理性笔记。如果说前两种笔记是阅读由“薄”到“厚”的过程的话,那么梳理性笔记就是阅读由“厚”到“薄”的过程,是对阅读内容不断提炼的记录。
5、推行合作交流的阅读学习模式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阅读时各小组成员先独立阅读相关材料,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问题的看法,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分析、评判,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小组汇报,各小组的发言人把本组的阅读收获在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将会增强,学生面对面地围桌而坐,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等等,这些新特点中,几乎所有项对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