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很多人认为数学教学是枯燥的知识的传授,根本谈不上什么审美教育。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在五彩缤纷的世界,美无处不在,美时时刻刻在感染影响着人们,数学之美同样充满了整个世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要合理安排、精心设计、及时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发现、去欣赏,去创造数学美,同样能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能力,还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造性潜能。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怎样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审美教育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已经提及关于“数学美”的要求,即数学课堂中渗透审美教育已是刻不容缓,数学美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比重将逐渐加大。数学家庞加莱指出:“数学的美感、数和形的和谐感、几何的优雅感,这是一切真正的数学家都知道的审美感……缺乏这种审美感的人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创造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智育和美育结合起来,从数学教材和教学对象出发,充分挖掘数学教材和教学内容中的内在美育因素,让学生在愉快的审美享受中感受、发现数学之美,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创造性思维,学会在学习中品味和鉴赏,直至在活学活用中创造数学之美。
一、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1、创设意境,让学生感知美
课程标准的四个总体目标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在学到一些具体的概念、法则、公式以后就能自然形成的,它应贯穿于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它的实现需要日积月累,一旦形成将对学生终生受益,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认知和情感的和谐发展。如低年级的教学中,将儿童所喜闻乐见的融入在教学内容中的动物、玩具、水果、图形等载体,借助各种教学媒体作用于儿童的多种感官,可激起儿童在有声、有色、有形的美的情境中思考,并自觉与生活中的数学联系起来,强化了认知过程。到了中高年级概念意义、几何公式、定律规律的推导,采用媒体刺激或动手操作,伴随教师的有序指导和鼓励,同样可以起到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实际效果,满足儿童的探索欲望和情感需求,并使之在内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受到简洁美、动态美、形象美、构造美的熏陶。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先放映一段有关建筑物的录像,让建筑物别具一格的设计,有机搭配的色彩,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之形成美的表象,也使学生对组合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样学生从教学中去感受美。
2、潜移默化,让学生识别美
教师对于数学中美的感受并不等于学生也会自发地感受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教師要在数学教学中要用美的感受去感染学生,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展示数学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的语言、板书、画图、书写等要处处给学生以美感,用数学的统一美、符号美、简洁美等去感染学生。教师在运用这些教学手段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让学生感到数学是美妙的,奇异的,充满了无限魅力,进而更好的进行数学学习。
3、制造机会,让学生创造美
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创造美。让学生感知美、识别美、体验美的最终目的也是要让学生去创造美,让他们用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增光添彩。数学课上教师要抓往一切机会,有意识的让学生去创造美。如在讲解“统计图表”时,可以让学生比一比谁的统计图制作得最美,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又如在讲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这些立体图形时,可以让学生设计一立体组合图形,可以是房屋,也可以是雕塑等物体,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美感。这样在设计过程中既使学生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创造美的机会。
二、平时教学中观察、发现数学之美
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数学之美究竟蕴藏在哪里呢?我国数学家徐利治明确指出:“数学美包括着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和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普遍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性。”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带领学生探寻数学之美的第一步就是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睁大自己的眼睛,细心地观察数学教材、数学生活以及我们的数学课堂,那么在观察中你就会发现,数学之美无处不在。
1、教材中的数学美
翻开我们的小学数学课本,数学美就会展现在我们眼前,如:新鲜别致的装帧、色彩斑斓的画面、许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特别是新课改之后的教材中新增了许多插图和阅读材料,其主要目的就是以美来熏陶学生,加深数学美在学生中的影像,使学生对数学美更加深入的理解,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在美的享受之中轻松地学习数学。
2、教学中数字之美
0~9,这些阿拉伯数字看似枯燥,但它是从无数具体的物体数量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学会认数、写数的同时也喜欢了数学。数学有着丰富的美的蕴含,0~9 数字本身就蕴含着美的因素。在数学计算中,它们更有很多美的地方,如 :
1×9 2=11,
12×9 3=111,
123×9 4=1111,
1234×9 5 = 11111,
12345×9 6 = 111111,
123456×9 7 = 1111111,
1234567×9 8 = 11111111,
12345678×9 9 =111111111,
123456789×9 10=1111111111。
它们十分巧妙地表达了丰富的内容,给学生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让学生经过自己的体验,去感受和发现美。
3、教学中对称之美
对称(symmetry),指图形或物体对某个点、直线或平面,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关系,曾经有数学家说过“美与对称性密切相关”,对称的物体给以人以圆满、匀称平衡、稳重和沉静的感觉。在小学的几何图形中对称随处可见。如: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正六边形和圆等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都给人以美感。圆则是小学数学教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对称图形: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圆也是中心对称圆形——圆心是它的对称中心,它具有柔和、完满之美,教师可通过对这些平面图形的观察、分析和研究,揭示对称美,使学生领会对称美的价值,通过实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对称美观念的理解。
4、教学中的图形之美
在认识平面图形时,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做一做,让学生领悟直线美、曲线美。例如,讲圆的概念时,教师可先让学生举出圆的实例,然后问:所有这些圆上的点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同学们都饶有兴趣地去思考这个问题。这时,教师可把自制的模型拿出来动手操作演示,与学生共同研究,得出圆的定义。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概念能透过事物现象深入本质,使人们对客观世界有统一的认识。这样的教学,学生感觉到抽象不是数学的缺点,而是其优点,抽象使其所含的内容更为丰富。
总之,小学数学是一门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的学科。数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中美学因素,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领悟数学美、欣赏数学美、进而运用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习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审美教育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已经提及关于“数学美”的要求,即数学课堂中渗透审美教育已是刻不容缓,数学美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比重将逐渐加大。数学家庞加莱指出:“数学的美感、数和形的和谐感、几何的优雅感,这是一切真正的数学家都知道的审美感……缺乏这种审美感的人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创造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智育和美育结合起来,从数学教材和教学对象出发,充分挖掘数学教材和教学内容中的内在美育因素,让学生在愉快的审美享受中感受、发现数学之美,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创造性思维,学会在学习中品味和鉴赏,直至在活学活用中创造数学之美。
一、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1、创设意境,让学生感知美
课程标准的四个总体目标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在学到一些具体的概念、法则、公式以后就能自然形成的,它应贯穿于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它的实现需要日积月累,一旦形成将对学生终生受益,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认知和情感的和谐发展。如低年级的教学中,将儿童所喜闻乐见的融入在教学内容中的动物、玩具、水果、图形等载体,借助各种教学媒体作用于儿童的多种感官,可激起儿童在有声、有色、有形的美的情境中思考,并自觉与生活中的数学联系起来,强化了认知过程。到了中高年级概念意义、几何公式、定律规律的推导,采用媒体刺激或动手操作,伴随教师的有序指导和鼓励,同样可以起到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实际效果,满足儿童的探索欲望和情感需求,并使之在内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受到简洁美、动态美、形象美、构造美的熏陶。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先放映一段有关建筑物的录像,让建筑物别具一格的设计,有机搭配的色彩,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之形成美的表象,也使学生对组合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样学生从教学中去感受美。
2、潜移默化,让学生识别美
教师对于数学中美的感受并不等于学生也会自发地感受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教師要在数学教学中要用美的感受去感染学生,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展示数学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的语言、板书、画图、书写等要处处给学生以美感,用数学的统一美、符号美、简洁美等去感染学生。教师在运用这些教学手段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让学生感到数学是美妙的,奇异的,充满了无限魅力,进而更好的进行数学学习。
3、制造机会,让学生创造美
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创造美。让学生感知美、识别美、体验美的最终目的也是要让学生去创造美,让他们用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增光添彩。数学课上教师要抓往一切机会,有意识的让学生去创造美。如在讲解“统计图表”时,可以让学生比一比谁的统计图制作得最美,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又如在讲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这些立体图形时,可以让学生设计一立体组合图形,可以是房屋,也可以是雕塑等物体,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美感。这样在设计过程中既使学生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创造美的机会。
二、平时教学中观察、发现数学之美
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数学之美究竟蕴藏在哪里呢?我国数学家徐利治明确指出:“数学美包括着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和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普遍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性。”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带领学生探寻数学之美的第一步就是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睁大自己的眼睛,细心地观察数学教材、数学生活以及我们的数学课堂,那么在观察中你就会发现,数学之美无处不在。
1、教材中的数学美
翻开我们的小学数学课本,数学美就会展现在我们眼前,如:新鲜别致的装帧、色彩斑斓的画面、许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特别是新课改之后的教材中新增了许多插图和阅读材料,其主要目的就是以美来熏陶学生,加深数学美在学生中的影像,使学生对数学美更加深入的理解,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在美的享受之中轻松地学习数学。
2、教学中数字之美
0~9,这些阿拉伯数字看似枯燥,但它是从无数具体的物体数量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学会认数、写数的同时也喜欢了数学。数学有着丰富的美的蕴含,0~9 数字本身就蕴含着美的因素。在数学计算中,它们更有很多美的地方,如 :
1×9 2=11,
12×9 3=111,
123×9 4=1111,
1234×9 5 = 11111,
12345×9 6 = 111111,
123456×9 7 = 1111111,
1234567×9 8 = 11111111,
12345678×9 9 =111111111,
123456789×9 10=1111111111。
它们十分巧妙地表达了丰富的内容,给学生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让学生经过自己的体验,去感受和发现美。
3、教学中对称之美
对称(symmetry),指图形或物体对某个点、直线或平面,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关系,曾经有数学家说过“美与对称性密切相关”,对称的物体给以人以圆满、匀称平衡、稳重和沉静的感觉。在小学的几何图形中对称随处可见。如: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正六边形和圆等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都给人以美感。圆则是小学数学教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对称图形: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圆也是中心对称圆形——圆心是它的对称中心,它具有柔和、完满之美,教师可通过对这些平面图形的观察、分析和研究,揭示对称美,使学生领会对称美的价值,通过实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对称美观念的理解。
4、教学中的图形之美
在认识平面图形时,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做一做,让学生领悟直线美、曲线美。例如,讲圆的概念时,教师可先让学生举出圆的实例,然后问:所有这些圆上的点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同学们都饶有兴趣地去思考这个问题。这时,教师可把自制的模型拿出来动手操作演示,与学生共同研究,得出圆的定义。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概念能透过事物现象深入本质,使人们对客观世界有统一的认识。这样的教学,学生感觉到抽象不是数学的缺点,而是其优点,抽象使其所含的内容更为丰富。
总之,小学数学是一门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的学科。数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中美学因素,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领悟数学美、欣赏数学美、进而运用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