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邹府家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qing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然收到武夷山下梅村寄来的包裹,牛栏坑和马头岩的肉桂各半斤。我与下梅村毫无干系,谁会寄我如此名贵好茶?莫非天上真掉馅饼了?疑奇之间,福州朋友林云发来短信,说她在报上、微博上总见我说茶,知我和殷慧芬喜欢,特请武夷茶家寄奉。惊喜感激之余,我即取一包尝鲜。那茶牛皮纸小袋包装,每包约8克,印有“邹府家茶”字样。殷慧芬烧水淋壶烫盏,一阵忙乱。沸水入壶,“牛肉”顿被唤醒激活,一种渗和着花蜜奇香的气息顷刻弥漫茶桌四周。我吮吸袅袅茶烟,连呼好茶,整整一个下午沉醉其间,无意自拔。 此后凡好友来,我即取此茶共享。评论家吴亮一喝这“牛肉”、“马肉”,诗兴大发: “昔我往矣‘牛肉’依依,今我来思‘马肉’霏霏。”欲罢不能。另有一开茶馆的朋友喝得此茶,竟取走包装纸袋,按图索骥,直接去武夷寻“邹府家茶”。
  如此“挥霍”,固然豪爽痛快,只可惜这茶很快所剩无几。甲午中秋,我喝完最后一泡“牛肉”,也将包装袋揽入囊中,决定也去寻访邹府家茶。
  武夷山下梅村有勒石“晋商万里茶路起点”。据《崇安县志》记载:“康熙十九年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可见当年茶叶交易在此地的繁荣和活跃。今日下梅,虽梅溪水路尚在,水位却已低许多,更看不到满载茶叶的竹筏。
  我们行走在老街旧屋之间,终于闻到茶香,有五六个妇女正在邹家宗祠拣茶。我问拣茶女: “这茶怎么卖?”回答是300元一斤。我又问: “有更好的吗?”拣茶女头往里屋一探: “老板娘,有客人买茶。”里屋走出位短袖白褂的中年妇女来, “来来来,喝茶喝茶。”很有点阿庆嫂风范。
  刚坐定,她自报家门,说她是邹府第29代媳妇。在她烫杯洗盏之间,我掏出随身携带的“牛肉”包装纸袋:“这是你们家的茶?”她看一眼,说:“是啊。”我说:“泡一壶。”她诧异地盯着我看了很久,终于按捺不住:“你是什么人哪?-上来就要我泡‘牛肉’?”我直言相告,我有朋友在我们家喝过你们的“牛肉”后,专门找到这里。结果她在这里喝到的和我们家的不一样。第29代媳妇大笑:“我这里每天游客那么多,不能谁来都泡‘牛肉’。”
  这一说,我想也是,我那朋友又没说她是谁。我又问:“你还记得你们家给我寄过半斤‘牛肉’、半斤‘马肉’吗?”这回她更吃惊了,“一般客人买我们家‘牛肉’‘马肉’不过一两二两,你怎么是论斤买呢?”我说是一位叫林云的福州朋友让你们寄的。她似乎有点印象: “我得问问少东家。”说话间,里屋走出位亭亭玉立的妙龄姑娘来,我略一打量,像是穿越到几百年前,两条又粗又长的大麻花辫,一袭浅灰带花的中式飘逸衣裙,淡妆,眉清目秀,嫣然含笑。当今生活中已见不到如此古典打扮的女性了。她递来一张名片:邹府家茶第30代少东家邹晓琳。 少东家接过话茬,说那茶是她所寄,让她寄茶的林云是她的创业指导老师。她母亲此时才对我“刮目相看”:“都在晒人品,你那朋友‘牛肉’ ‘马肉’一寄就那么多,你这是人品爆棚哪!”
  少东家与我们一起坐下。边喝边聊中我知道,早在清代,晋商万里茶路最早来到武夷山的常氏,就与她们邹家合作。邹家恪守“无二值,无欺瞒,不与市井较铢两”, “诚信经营,致富履义”,致使“家日饶裕,为闽巨室”。如今,邹氏家祠仍是下梅村标志性古建筑。
  第29代媳妇为我们沏了一壶“北斗”,说她二十多年前嫁到下梅村,下梅已全无昔日盛景,新房虽在“大夫第”邹氏大屋中,却不知道祖上曾经的显赫。下梅,只是武夷市郊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而邹家也只是早出晚归的普通茶农。随着武夷山茶叶行情持续走俏,尤其是2007年《乔家大院》的热播,他们方知邹家还曾如此辉煌过,才逐步恢复祖业,经营自家的茶叶:“七十二岩”商标茶。
  邹晓琳在大学念书期间,曾在当地旅游接待办兼职,认识了不少有学识的朋友,他们知道她的家族背景,便鼓励她继承祖业。2011年,晓琳从武夷学院毕业,获得共青团的创业扶持,在创业导师的帮助下,创办“邹府家茶”品牌,决心重振邹家茶业。
  我福州的朋友林云是共青团创业扶持导师之一。晓琳陪我们参观“大夫第”邹氏大屋,让我们看《邹氏家谱》,祖训“无二值”、“无欺隐”已被制成木匾挂在堂屋。看得出这位姑娘为完整还原邹氏家族历史,花费了不少心血,也看得出她决心秉承先祖“诚信经营,致富履义”的理念。得知晓琳新婚不久,我问:“你先生呢?”她答:“他呀,他是大掌柜,我是少东家,我在不一样吗?”口气中不乏自信。我又问:“那大东家呢?”正说着,见一位五十岁上下的男子提着满满一袋东西正在狭窄的木梯上爬上爬下。晓林笑道:“你问我爸呵?呶,就他。”我大笑, “你们家大东家像个小工。” 晓琳知我来自上海,她说以后说不定会来上海发展。历史上的闽北邹氏通过万里茶路曾将武夷茶远销欧洲,如今这位年轻姑娘心也大着呢! 走一圈之后,又回到茶桌旁。晓琳说: “泡一壶‘牛肉’?”她用目光征询我。我说:“不用了。”想着她们创业的艰辛,我一进门就嚷嚷要泡“牛肉”,也许真有点鲁莽。张山茶器中的超现实美学很早就在不同场合看过张山的作品,对于他将陶土“窑”身一变,成了铁锈斑斑的机器的人茶仓,或螃蟹大螯作为侧把的茶壶,始终印象深刻。尤其饱含超现实主义美学的各种机械怪兽注入茶器创作,既给人无限深沈的反思,也往往带给观者无比的震撼。因此过去尽管从未谋面,我仍透过对作品的详细观察,写入我在2012年出版的《台湾茶器》一书,获得十分热烈的回响。吴德亮
  张山的很多创作蕴含着人类面对科技文明的反思,更不乏铁锈呈现的各种动漫怪兽趣味,让人很难不想到近年超火的电影“变形金刚”;甚至以非常理的方式,抽离现实中看似稀松平常的物件或生物,重新组合、扭曲、行塑,呈现全新的陶艺语言与风貌。观看他的作品,我常会想起当代超现实主义大师马格利( Magritte),以颠覆手法挑战观者的视神经,打破人们对视觉惯性的依赖。两人都有写实的非凡功力,不同的是马格利特擅长以油画等平面图像,错置观者对空间的感受,突破现实疆界,探索心灵与潜意识的直觉感受:而张山则极尽陶艺的挥洒,颠覆常人对事物的既定现象。   以马格理特1929年的一幄画作“影像的背叛”为例,明明以极其细腻的超写实手法画了一只烟斗,却注明“这不是一只烟斗”:透过烟斗的影像、标注文字与画名三方对照,点出人们所赖以理解世界的象征系统,并不等同于真实的世界。而长期在新北市担任国小美术教师的张山,则将自己对生态屡遭人类破坏的焦虑,用火与土一一呈现。佛家常说“金刚怒目、菩萨低眉”,为降伏四魔而不惜怒目,为慈悲六道才慈眉善目、低眉以待。用这样的观点来诠释,就不难理解张山的创作理念了。例如他“关于兔子的传说”陶烧茶仓,将印象中总是显得娇弱、处于野生动物食物链下环的兔子,包括兔宝宝的活泼可爱形象完全颠覆,成了变形金刚般,挺着巨大胸膛、威武伫立的机械兽,偌大的上半身刚好用来放置茶叶。柔软的兔耳朵则剑拔弩张成了狰狞的双角,双手挥舞一对大螯,加上坚实的腹甲,仿佛《西游记》中魁武的牛魔王,更像纯机械的生命体,表达对人类不断掠夺自然资源的批判与反讽。
  而以卡通“无敌铁金刚”或“神奇宝贝”造型呈现的陶烧茶仓,原本小英雄们驾驭的座舱变成茶仓,茶香总是在掀开头盖后倾泄而出,不仅小朋友喜欢,大人也爱不忍释。他说创作可以天马行空,但保持童心与关心地球环境的心态,却必须永远坚持不变。 张山大部分的茶壶造型,光看名称就令人忍俊不禁,“我喜欢在海边看书”,以海洋物件及趣味公仔,结合茶壶成为实用茶具,寓海洋生态于茶道生活中,壶扭是兔子化身的趣味公仔,掠食用的螃蟹大螯作为侧把,彷口日本童话中的“浦岛太郎”,骑乘报恩的乌龟前往龙宫玩乐多天,返回人间后才发现人事皆非,待打开龙王赠送的玉匣后,自己也随着消逝的时光而瞬间变老。张山是否要藉由铁锈斑斑的兔扭与所骑乘的壶身,让人在悠闲瀹茶与岁月恍惚之间,找回断裂意象的连结,不得而知,但已达到超现实艺术的幽默效果了。
  张山从三十多年的教职退休后,原本希望脱离滚滚红尘的台北,到海边去寻找心目中的乌托邦,足迹曾遍及北海岸与东海岸,寻觅多时却无所获,返回家乡苗栗造桥后,发现偏远乡野处的一栋荒废田野咖啡馆,才大喜过望地租下,在从事室内设计的友人钱君的协助下,改造为专属的陶艺工作室。我也终于透过钱君与他联系上,并在日前趁着苗栗扫墓之便,前往造桥跟他正式碰面。
  不过出发前,张山却来电特别嘱咐“务必”要共进午餐,并在前一天亲赴市场买菜,由他亲自下厨推出满满一桌子道地客家菜色,包括他颇为自得的客家小炒、嫩笋控肉等,希望我先品尝他精湛的厨艺,再来省视他的作品。
  享受了一顿丰盛的客家料理,我对张山的坚持总算有了初步理解,《道德经》第六十章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张山在悠游玩陶之余不忘美食,显然要我从他细腻的厨艺,感受他对任何事物的用心投入吧?本名张文正,之所以取“张山”为笔名,源于九十年代投入陶艺创作的初期,始终不甚得志,认为自己不过就像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一样,在陶艺界只是个微不足道的Nobody罢了,从此发愤图强,要让自己成为叫得出名号的Somebody,因此取谐音为张山,除了自嘲,也有激励自己的情绪在内,果然很快就以超现实手法开创出强烈个人风格,并连续荣获2008年“台湾国际陶艺双年展”评审推荐奖,与“第六届台北陶艺奖竞赛”创新组首奖;以及2010年南瀛双年展首奖,与第二、三届台湾金壶设计奖银牌后声名大噪。 其实张山一直酷爱海洋生物,从一连串巨大的鱼类雕塑,所呈现的“海洋死亡带一台湾”系列创作可知,环境生态给了他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拟人化的水族、飞禽走兽,加上超夯的无敌铁金刚,卡通电影里的神奇宝贝,全部披上了斑斑铁锈,在人类品茶的天地中作各种角色扮演,无论写意或粗旷、厚重或细腻的独特成形技法,都展现了陶瓷艺术的不同质感与媒材运用。可以说,生态与童年的机器人之梦始终环绕张山的作品,以环境保育为出发点,用陶土加上化妆土、氧化物等材料,创作出锈蚀铁制品般的生物,传达它们所遭遇的生态浩劫,反思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张山为现代茶器与艺开创作出前所未有的超现实意境。
其他文献
在茶人的世界里,一切都自然平和地运转着,没有一丝的艳色,没有嘈杂的话语,没有多余的举止,无时不刻保持者一种特有的风雅娴静。而如今,茶桌上的艺术,不仅来自于茶道、茶器,还有更多雅俗共赏的元素加入。对于女性茶客来说,古典珠宝和配饰必然是她们关注的焦点。今夏让我们古韵回流,一同鉴赏复古风潮中茶人饰品的美学价值。  在茶道中刮起了茶人装复古风潮的今天,精致多样化的饰品也同样俘虏了我们的心。尤其对于复古风格
期刊
问:中央提出了关于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福州作为“海丝”战略的枢纽城市,您是如何看待福州的地位和作用的?  答:茶叶作为古代贸易的重要纽带,维系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我们与邻国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所以“一带一路”的战略是在梳理之前关系的基础上,提升到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层面,就是巩固原来的关系,融入到核心的经济建设来。这是古为今用,把历史与现
期刊
阳春三月的午后,暖暖的空气中仍带着丝丝凉意。顺着指引,从离公交车站台不远的一条小路拐入,两旁的芒果树郁郁葱葱,伴着一阵阵慵懒的和风,显得特别幽静。 今天的目的地是一个以金丝楠木老家具为主题的茶汇馆。走在路上,我一直思量,貌似和“高大上”更搭界的金丝楠木坐落在这偏僻的角落,多少有些憋屈了。怀揣着纳闷, “茗古园”三个金棕大字已近在眼前,入口处的一对石狮子画龙点晴地透露出它传统的中式风格,与其名字相得
期刊
“一带一路”战略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而作为海上丝路起点的福州,从古至今在这条路上都有因“茶”而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如今,福州更有机会利用自身在茶产业上优势,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宏图中,让世界再次认识福州这座“全球的茶港”。  坐拥最强的茶业资源  若论起茶产业的资源优势,福建自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第一。这里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乌龙茶的故乡,红茶的发祥地,更是全国茶产业规模最
期刊
雨季,怒江茶马古道常让人沮丧的不是泥石流,而是闻风而动的旱蚂蟥。它们穿过马蹄厚厚的角质,径自朝有血的地方下口。可怜的马匹只能硬着头皮前行。同样,在马哥头感觉有异物叮咬时,旱蚂蟥已经在脚踝上饱餐多时了。当那些毫无温度的长夜来临,马哥头腰间的长刀不全是用来护身,生活中总有儿女情长的羁绊需要快刀了断。每个马哥头都有自己的必杀技,祖传的处方,能让患病的马迎风而立,但灾难往往在路上横刀立马,让他们躲闪不及。
期刊
没有到过俄罗斯的人,谈及俄罗斯人的嗜好时,大多数会认为他们嗜酒如命。其实,与喝酒相比,俄罗斯人更喜爱喝茶,可谓“宁可一席无酒,不可一日无茶”。在俄罗斯,无论是居家还是出门在外,不管是在餐馆还是咖啡馆,或是在街边的小摊位,都能闻到茶的清香。茶叶已成为俄罗斯人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火车上的“讲究”  前些年,我表弟在俄罗斯经商,期间有邀请我去莫斯科观光。当时,我并不知道俄罗斯人喜欢喝茶,自以
期刊
一曲《普庵咒》,清净空灵。身后,是南方春天里动人的新绿。阳光穿过枝桠透进窗棂,安然宁静。  抚琴人张俊波,福建省古琴协会会长,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琴茶有约  在古老又年轻的南后街上,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里一场题为“茶和古琴的对话”的展览。精美的茶器、茶席和难得一见的名家古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现在的非遗博览园,曾经的“叶氏民居”,老宅融明、清、民国三个时
期刊
当下,来自日本的铁壶与银壶被炒得漫天价响,由贵重金属手工锻造、过去只有贵族才能使用的银壶,更为炙手可热。其实日本银器早在中国唐代同期即已出现,但银壶、银杯等茶道器皿的出现则始于江户时期,在传承至今的三百多年间,留下许多质地细腻、造型优雅的精品,成了藏家竞相搜罗的目标。  近年来尽管台湾茶器在两岸大放异彩,但2012年我撰写《台湾茶器》一书时,却独缺银壶的创作。当时虽也曾费劲四处打听寻访,可惜仅在鹿
期刊
十来年前,殷慧芬参加《中国作家》“武夷山笔会”,带回一罐产自桐木关的正山小种红茶。喝时打开,茶香悠然飘来。那茶条索紧细,色泽乌润,冲泡后,在透明的公道杯中汤色金亮。啜一口,茶味浓醇温润,香气高长,有松烟香,含在口腔,又觉松烟香中有桂圆香味。因为难忘这茶的香气,我后来写过一篇《正山小种及其它》,称正山小种为红茶中的珍品。  甲午仲秋,茶友徐谦邀我上武夷。还没出发,我就特别提出要去正山小种的发源地桐木
期刊
到了江苏吴江市同里镇的小菱湾,从穿心弄南弄口出来,往东沿青石板路走几步,就能看见一幢古色古香的老木楼,那就是南园茶楼,素有“江南第一茶楼”的美称。  南园茶楼是一幢典型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原名“福安茶社”,共上下两层,200多个座位,始建于1898年。它的门面是清一色的红漆木雕装饰,门楣的中央镶着四个金色大字——南园茶楼。最引入注目的是挂在门窗上的那面锈着“江南第一茶楼”的杏色大旗,以及两旁门柱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