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构建了一个存在不对称信息的模型,比较了直接借贷模式、传统银行信贷模式和大数据信贷模式在风控上的差异,详细论证了大数据有助于解决借贷中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机理。研究发现,大数据信贷模式收集、利用了传统银行信贷模式中所没有的信息,改善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是对传统银行信贷模式的升级;而P2P网络借贷如果没有大数据支持,按照其信息中介的本质,只是在直接借贷模式上加入了互联网平台,并不能有效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银行相比,在风控上并无优势。
【机 构】
:
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关于基金行业组织结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7177312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经济金融化的核心特征和微观形成机理研究”(18YJC790113);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面上重点项目“通过推广PPP促进‘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研究”(18XNA002)资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构建了一个存在不对称信息的模型,比较了直接借贷模式、传统银行信贷模式和大数据信贷模式在风控上的差异,详细论证了大数据有助于解决借贷中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机理。研究发现,大数据信贷模式收集、利用了传统银行信贷模式中所没有的信息,改善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是对传统银行信贷模式的升级;而P2P网络借贷如果没有大数据支持,按照其信息中介的本质,只是在直接借贷模式上加入了互联网平台,并不能有效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银行相比,在风控上并无优势。
其他文献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均能够对影子银行进行逆周期调节,但其影响机制不同。本文使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分析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对影子银行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仅使用紧缩的货币政策不能限制影子银行规模的增长及其对企业贷款利率的下降。第二,仅使用宏观审慎政策大幅减少了影子银行的规模,提升了影子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利率,但对影子银行发展的限制作用过大。第三,偏紧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对影子银行限制的叠加效果较强,而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对影子银行的规模及其向企业贷款价格的
本文选取2013—2018年中国110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对盈余管理与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探究其影响机理。研究表明:第一,盈余管理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促进作用。银行通过降低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规模来提升盈余管理程度,由此引发银行信贷扩张,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第二,盈余管理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存在异质性影响。相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盈余管理对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力度更大。第三,提高银行审计质量会加剧盈余管理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相对于震慑效应而言,高质量的银行外
母国和东道国金融发展差异决定着双边国际产能合作绩效。本文通过构建数理模型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本存量和技术进步,而金融发展差异对双边国际产能合作绩效产生不同影响。本文选取2003—2016年59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GMM与面板门限回归方法实证检验发现:对母国和东道国而言,不同的国际产能合作方式、金融发展差异以及二者的共同作用产生不同的国际产能合作绩效;合作国家的开放度、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增长率以及政府支出也会影响双边绩效;机制检验发现,技术吸收能力对母国和东道国合作绩效的影响也不同;金
本文利用外汇期权的隐含波动率曲线数据计算外汇期权隐含方差,分析人民币汇率的风险定价情况发现,2015年“8·11”汇改前后,隐含方差和方差风险溢价分别纳入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和风险溢价中,市场对美元由风险厌恶转为偏好。进一步探讨风险偏好和风险因素影响汇率的作用机制,从短期资本流动和市场结售汇情况两个方面实证检验外汇供需与收益、风险因素的关系发现,短期资本流动受风险因素影响,对预期收益的反应是顺周期的,且顺周期性在对外汇为风险偏好时加强;总体上,市场结售汇,尤其是结汇行为对汇率发挥稳定器作用。据此,本文提出编制
本文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准自然实验,考察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微观企业信贷选择。实证研究发现: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受影响重点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市公司的长期贷款明显减少、短期贷款增加与信贷期限显著变短;该结论在以古代“丝绸之路”途经区域作为工具变量考虑内生性问题之后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信贷选择的影响在信用等级较低和成长性较高的公司中更加明显。进一步研究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信贷的影响主要源于企业以“短债常借”方式降低融资成本的主动选择。本文从微观企业信贷决
在脱实向虚的大背景下,本文运用2007—2017年中国上市企业及宏观数据,研究地方产业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产业政策驱动了企业的"去金融化"过程,然而不同属性的产业政策效果有所差异,法规型产业政策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而规章型产业政策效力不明显。在区分不同企业属性、地区的情况下,产业政策的具体效果也有所差异。进一步,地方产业政策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税负、抑制金融套利动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并带来主营业务发展水平的提升。这些都能够驱动企业降低自身金融化水平。上述机制中,法规型产业政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趋势不断加强,企业杠杆率始终处于高位,对宏观经济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基于2007—2018年我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将其整合为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企业金融化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分析了杠杆率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程度的提高会加剧宏观经济波动,杠杆率在企业金融化加剧宏观经济波动的过程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企业金融化主要通过杠杆率影响宏观经济波动。在对金融资产的分类检验中发现,企业金融化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主要
本文基于1990—2017年31个发达经济体和28个发展中经济体的季度数据,计算6类资本急停样本,据此探索国际金融周期对不同类别资本急停的影响,以及资本管制和汇率稳定对资本急停的防范效果。结果表明,国际金融周期进入萧条期将增加SSI,SSIN,SSION,SSO和SSN的发生概率,且对发达经济体SSO和发展中经济体SSI的影响显著。资本管制仅对SSIN发挥积极作用,而汇率稳定对防范各类资本急停均有显著的作用。国际金融周期对资本管制与汇率稳定的政策效果产生调节作用,当国际金融周期进入萧条期时,资本管制对发展
本文基于DSGE模型的理论分析框架,对不同货币政策机制的灾情风险防御能力进行评价,并对救市措施和疫情演变进行经济模拟观测,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数量型货币机制防御效果最优,但是存在滞后风险,因此,价格和数量次优组合的混合型货币政策是应对灾情的最优策略。第二,发达经济体货币机制应对灾情都存在政策工具失灵的边界约束,极端救市操作事倍功半。第三,模拟论证了我国在混合型货币机制下疫情防控的合理性,LPR新机制和定向降准等措施是应对灾情的有效措施。结合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树立央行公信力,秉承灵
上海自贸区作为连接我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纽带、金融制度革新的实验田和先行者,肩负着金融改革与制度创新两项重任。如何在宏观审慎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行金融改革与开放的制度设计,成为目前自贸区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金改40条"为标尺,结合上海自贸区七年多的金融改革历程,从规则层面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金融服务业对内及对外开放、国际金融市场建设、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等五个方面的改革落地情况进行了阶段性评估,深入剖析了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与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